養蜂與氣候關系密切。如冬季和早春的氣候對于蜜蜂的繁殖和出勤安全起著不利的作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風力的強度和頻度是蜜蜂活動的控制因素;秋高氣爽的季節,濕度對于蜜蜂的卵、蛹的正常發育有著密切的影響;氣候也左右蜜粉源植物的生長、開花、泌蜜和散粉,間接地影響蜜蜂對于食料的采集。
1、光照。光照能刺激蜜蜂出勤,采集季節為爭取長日照,蜂場坐落和巢門朝向以朝南為宜。晨間低溫,巢門不可朝東,以免受光的引誘外出凍死。夜晚蜜蜂也有趨光性,為避免損失,蜂場夜晚應處在黑暗環境,更不可面對光源。蜜蜂只能區別黃、綠、藍、紫四種光色。大多數白色花都能吸收紫外光線,因此,人類視覺中的許多白花在蜜蜂視覺中則為近紫色。為了避免蜜蜂可能因迷巢所引起的傷亡,應利用蜜蜂對于光色的區別能力,在蜂箱上漆上不同的顏色,以便區別,這在大規模養蜂場的交尾箱上特別重要。
2、溫度。蜜蜂為變溫動物,單一蜜蜂在靜止狀態時,具有和周圍環境極相近的溫度。14℃是蜜蜂個體安全的臨界溫度。蜜蜂的脂肪體發育不佳,所以它們在冬天必需取食蜂蜜,產生熱量來維持生存。冬天,一只蜜蜂在它的小身體里不能氧化多少食物,它所產生的熱也不能抵償它所損失的熱。但是,群體的蜜蜂卻彼此擠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蜂團,這樣所損失的熱量也就少。由于蜜蜂的體殼和周身的絨毛不易導熱,這個蜂團外殼就形成為一種可靠的保溫層,蜜蜂只有依靠積極的防御――食物、集體和運動,才能戰勝寒冷。在蜂群處于生命活動積極狀態時,也就是培養蜂子、泌蠟和釀蜜的時候,雖晝夜溫差很大,而在生機勃勃的育蟲箱內,每只蜜蜂的作用好比一只小型恒溫器,它們能使巢內溫度經常保持35℃左右。如果溫度偏低,蜂子發育的日期就要延長;如果溫度偏高,它們發育的日期就會稍有縮短。然而,如果巢溫達37℃,那么,雖然能縮短工蜂3天的發育期,但卻招來不妙的后果,大量蛹和幼蟲死亡,以及出現發育不全的蜜蜂。在氣溫達45℃以上,而蜂群依靠采水蒸發、風降溫,而尚能保持蜂子正常發育成長。氣溫達40℃以上,蜜蜂幾乎停止田野采集工作,有的僅到附近水源采水。當氣溫降到14℃以下時,蜜蜂逐漸停止飛翔。溫度繼續下降,蜜蜂便結成蜂團。溫度愈低,蜂團結得愈緊密,消耗蜜蜂產生熱量便也愈多。蜂群越冬室內最適宜的溫度是保持0-2℃之間,最高不超過4℃,以免引起蜂群騷動不安,爬出蜂箱,發生下痢和大批死亡。了解上情,對檢查蜂群、移蟲育王、蜂群過箱、四季選擇場址、改造蜂場環境、及時做好蜜蜂保溫遮蔭工作,以及室內越冬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濕度。據測定,育蟲箱內相對濕度穩定在35%-45%之間,蜜蜂扇風有助排濕。蜜蜂在冬季靠打開蜜房蓋,讓蜜蜂從空氣中吸收水分來解渴的。因此,室內空氣太干燥,蜜蜂就要感到口渴。此外,室內空氣太干燥也會促使巢內貯蜜因失水而結晶,以致蜜蜂無法取食而招致越冬失敗。這就是冬季十分干燥地區,越冬蜜蜂必須經常于巢內供應水分的原因。越冬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75%-80%。夜晚室內蜂群過箱,或低溫下移蟲育王,常一邊加溫,一邊燒開水提高空氣濕度,成效都很顯著。不同蜂種不同扇風習性與巢內濕度狀況也有關系。如意蜂(意大利蜂種)扇風,頭向內翅向外,把箱內水汽由巢門口扇出,如抽氣機一樣。而中蜂(中國蜂種)相反,扇風是頭向外翅向內,把風打進巢內,如鼓風機一樣。因此夜間氣溫低時,意蜂巢門口上有水點,巢內不潮濕;而中蜂巢內水汽散發,碰到內蓋或后壁上方溫度低的地方,便凝成水點使箱內淋濕,流蜜期更顯突出,故中蜂巢壁呈現水濕是好現象,是進蜜多,蜂群有生氣。溫度和濕度兩個因素并存,且密切相關,蒸發水分提高了濕度,又降低溫度,溫度愈高蒸發也愈快。濕度還影響植物的泌蜜量和蜜汁蒸發、花粉粘性,間接地對蜂蜜和花粉采集也起決定性的作用。
蜜蜂生活要有流動新鮮的空氣,如空氣不流通,蜂群不安,在悶熱時更加危險,特別在蜂群幽閉轉運更應注意,陣雨或暴雨對蜜蜂出勤安全影響很大。因此掌握氣候預測和天氣預報,對管好蜂群至關重要。沿海地區風大,蜜蜂采集被迫貼近地面飛行,蜂場應在蜜粉源下風地點,使其空腹逆風去,滿載順風歸。風對水的蒸發和散熱都有影響,選場址對風力、風向和天然及人造屏障必須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