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市東壩鎮砂鋪村農民張時研飼養蜜蜂20余年,年年獲得養蜂高效益,他的養蜂收入每年都達10萬元以上,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養蜂大王”。他高效養蜂經驗主要一條就是讓蜂群常年保持強群強勢,這樣可使越冬期蜜蜂損失少和飼料消耗低,使春季蜂群繁殖快,培育的工蜂體格壯、壽命長,使流蜜期能有大量的工蜂投入采蜜、產蜜量顯著提高,使蜂群增強了對病害敵害的抵抗力。總結他的強群強勢養蜂經,主要有以下六點。
一、調適巢內溫度
蜜蜂蜂兒(卵、幼蟲和蛹)發育的最適宜溫度是34℃~35℃。當巢內沒有蜂兒的時候,巢溫則變動于14℃~32℃,大體上與外界氣溫的變化相一致。為了減少蜂群在調節巢溫方面的消耗,寒冷時要注意給蜂群保溫。炎熱時要注意遮蔭防曬,必要時在晴天的中午前后向蜂箱及其周圍的地面上灑些水,借助水分的蒸發降低環境溫度。一般來講,無論越冬期或春繁期,箱內保溫都只用于弱群,對較強的蜂群只做箱外包裝,而且在越冬期不要包裝太嚴,要以“寧冷勿熱”為原則,到開始春繁時再添加保溫物進行嚴密包裝。越冬期要放大巢門,其寬度掌握在50~90毫米,平箱越冬要大些,加繼箱越冬要小些。巢門高度要控制在6~7毫米,防止老鼠等鉆入箱內。春繁期要縮小巢門,但必須根據氣溫的變化加以調節,晴天中午適當放大,早晚和天冷時縮小,其分寸以蜜蜂出入不擁擠為度。春季隨著外界氣溫逐日升高、漸趨穩定,隨著群勢的發展和蜂巢的擴大逐步撤去保溫物。具體步驟是先箱內后箱外,先強群后弱群。
二、適時調整蜂巢
蜂巢由巢脾構成,調整蜂巢,就是調整巢脾的數量、種類和位置。春繁期,適時擴大蜂巢是加快蜂群增殖速度的關鍵。由于開始時巢內用脾少,工蜂較密集,只要巢內原有巢脾上的子圈面積擴大到脾的下沿(約占脾面積的60%~70%)即可開始加脾。往后,每當所加的巢脾上的子圈達到其下沿時則可繼續加脾,使每張脾上的平均蜂量維持在五六成即可。當巢內達到9張脾時就暫停加脾,使蜂逐漸密集,為養王分蜂、加繼箱和進行生產奠定基礎。頭兩次加脾要選擇用過1~2年的優質褐色巢脾,以后隨著新蜂陸續出房和氣溫逐日升高,可采用新脾。加脾時,對巢房過深的巢脾要用快刀將巢房割淺些(10~12毫米為宜)。
三、及時更換老劣蜂王
在蜂群活動的季節,換王工作應隨時進行,但最主要的換王時間是春末夏初和秋季。春末夏初換王,有利于控制自然分蜂、保持強群和提高蜂產品的產量。秋季換王,有利于大量培育越冬適齡蜂和蜂群安全越冬,能加速春季蜂群的繁殖。在生產上,蜂王的使用期限一般為1年,少數優質蜂王可用2年。在實踐中不應等到某只蜂王產卵力明顯下降時才更換,而是要有計劃地每年將蜂場2/3以上的蜂王都用優質的新王換掉。對于新蜂王,必須讓它經過一段時間產卵,待其腹部膨大、行動穩健時才能誘入生產群,但產卵不整齊、子圈面積小的新王應予淘汰。
四、采用雙王群飼養
采用雙王群飼養法與傳統的單王群飼養法進行繁殖、生產等多方面比較,表明了飼養雙王群的顯著優越性。雙王群飼養技術的關鍵在于:①根據蜜蜂個體發育特點,每隔10天進行一次蜂群檢查調整,不僅減少管理用工,而且減少對蜂群正常生活的干擾,利于蜂群發展。②在流蜜期前7~10天對蜂王產卵加以控制,流蜜期短?穴約10天?雪,要控制到流蜜后期。流蜜期長?穴約20天?雪,應在取過1~2次蜜后才能酌情讓蜂王適當產卵。③流蜜期生產王漿用抽屜式采漿框代替傳統巢框式采漿框,保證流蜜期多箱體蜂群照常生產王漿。④越冬用繼箱雙王群越冬。方法是:越冬期把飼料布置在繼箱內,將兩只蜂王關在貯王籠內,用鉛絲吊放在繼箱中部的一張蜜脾的兩側。結果證明只要飼料充足,蜂群能安全渡過冬天。
五、采用淺繼箱采蜜
由于蜂群難上繼箱,易產生分蜂熱,育蟲區與貯蜜區不易分開。因此,在主采蜜期前,如何使蜂群發展成強群,能上淺繼箱又不出現分蜂熱,并且在主采蜜期的2~3個月內能維持強群采蜜,是奪取高產的關鍵。為此要做到春季提早獎勵飼喂,以刺激蜂群提早繁殖與造脾。約4月上旬,蜂群準備進入主采蜜期之前,應繁殖到足蜂。普通標準框,副區3框主區4框蜂。改良框,副區4框主區5框蜂以上。主區全部換上新王。還要制造完成5個淺巢脾,以便上淺繼箱使用。流蜜初期提早搖出封蓋蜜,使蜂群處于積極工作狀態。流蜜期中適當勤采蜜。
六、重視防治病蟲害
蜜蜂的病害主要有囊狀幼蟲病、歐洲幼蟲病等,寄生蟲有大小寄生螨、枇杷虱、寄生蠅等。飼養管理上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及時抽出多余巢脾,常年保持群勢密集。二是選用抗病害品種。三是對巢脾、蜂王每年必換,做到脾新、王新才能使蜂群強健。四是勤清巢,保持巢內相對干燥與潔凈,每年至少換箱大清掃2次,并用滾燙的開水沖洗消毒。五是如果發現個別蜂群有囊狀幼蟲病、歐州幼蟲病時,立即抽出病脾換新王。此外,在非生產期用少量中草藥調糖漿喂飼治療。半枝蓮、杠板歸各30克,加入適量水煮沸過濾。取濾液,按1:1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藥液糖漿喂蜂。上述藥量可喂10框蜂,每天1次,連喂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