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慢性蜜蜂麻痹病又叫癱瘓病、黑蜂病。是危害成年蜂的主要傳染病,在我國春季和秋季大量死亡的成年蜜蜂中,有較大部分是由慢性蜜蜂麻痹病引起的。 1.病原 為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該病毒寄生于成年蜜蜂的頭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經節的細胞質內,在腸、上顎和咽腺內也含有此病毒。 2.癥狀 病蜂癥狀表現出兩種類型。一種為"大肚型", 即病蜂腹部膨大,蜜囊內充滿液體,內含大量病毒顆粒,身體和翅顫抖,不能飛翔,在地面緩慢爬行或集中在巢脾框粱上、巢脾邊緣和蜂箱底部,病蜂反應遲鈍,行動緩慢。另一種為“黑蜂型”,即病蜂身體瘦小,頭部和腹部末端油光發亮,由于病蜂常常受到健康蜂的驅逐和拖咬,身體絨毛幾乎脫落,翅常出現缺刻,身體和翅顫抖,失去飛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在一群蜂內有時出現兩種癥狀,但往往以一種癥狀為主,一般情況下,春季以"大肚型"為主,秋季以"黑蜂型"為主。 3.診斷方法 ①癥狀診斷 若發現蜂箱前和蜂群內有腹部膨大或身體瘦小,頭部和腹部體色暗淡,身體顫抖的病蜂,即可初步診斷為慢性麻痹病。 ②樣品送檢 慢性蜜蜂麻痹病易與其他成年蜂病癥狀相混淆,不易確診。要做出正確診斷,可將樣品寄送到蜂病診斷中心,通過血清學檢驗加以確診。 4.流行特點 ①傳播途徑 試驗查明,在患麻痹病蜂的蜜囊內含有病毒顆粒,如果按健康蜂的分食習慣,把整個蜜囊所容納的病毒分給同伴時,則足以使數只蜜蜂受感染。此外,病蜂群中的花粉也含有大量慢性麻痹病病毒。因此,可以看出,麻痹病在蜂群內的傳播主要是通過蜜蜂的飼料交換;而在蜂群間的傳播則主要是通過盜蜂和迷巢蜂。 ②地理分布和危害 該病在我國發生十分普遍。從發病程度來看,一個地區,甚至一個蜂場發病情況差異也較大,重者每日每群死蜂數百至數千只,蜜蜂大量死亡,蜂群群勢嚴重下降。有的造成整群蜂死亡,導致蜂場破產。發病輕微的病群,有時僅有少數病蜂出現,蜂群經轉地后,遇到較好的蜜源條件,往往可以得到暫時自愈,但遇到適宜的發病條件時,病情仍會復發。因此,該病不僅直接影響蜂蜜和王漿的產量,降低收入,而且嚴重阻礙蜂群發展。 ③發病的季節特征 在北京地區4~5月份為麻痹病的春季發病高峰期,適宜發病的溫度為14~21℃,相對濕度為45~50%;9~10月份為秋季發病高峰期,適宜發病的溫度為14.5~19.5℃, 相對濕度為60~70%。 從全國來看,一年之中也有春季和秋季兩個發病高峰期, 發病時間由南向北,由東向西逐漸推遲。在我國南方麻痹病最早出現在l~2月份,而東北最早出現在5月份,江浙地區3月份開始出現病蜂,而在西北則于5~6月份開始出現病蜂。 6.防治方法 對慢性蜜蜂麻痹病的防治,目前主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 ①更換蜂王 對患病蜂群的蜂王,可選用由健康群培育的蜂王更換,以增強蜂群的繁殖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仍是目 前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殺滅和淘汰病蜂 采用換箱方法,將蜜蜂抖落,健康蜂迅速進入新蜂箱,而病蜂由于行動緩慢,留在后面,可集中收集將其殺死,以減少傳染源。 ③補充營養飼料 對于患病蜂群可喂以奶粉、玉米粉、 黃豆粉,并配合多種維生素,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 ④藥物防治 (1)升華硫: 升華硫對病蜂有驅殺作用,對患病蜂群每群每次用10克升華硫,撒在蜂路、框梁或箱底,可有效地控制麻 痹病的發展。 (2)抗蜂病毒一號: 本晶為黃色或淡黃色結晶粉末,無臭,味微苦,不溶于水、冷乙醇,稍溶于熱乙醇,溶于二甲基亞砜。 試驗證明該藥對蜂安全,對慢性麻痹病病毒具有顯著抑制效果,對健康蜜蜂有明顯保護作用,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蜜蜂慢性麻痹病的癥狀和防治方法
|OK蜜蜂網
上一篇:春季蜂群養殖的注意事項
下一篇:爬蜂病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