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良種蜂王的培育
目前我國養殖的蜂群不少,不過蜂王大部分都是自己培育的,因此掌握好蜜蜂良種蜂王的培育可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哦,下面就來教大家如何來進行蜂王的培育.
一、正確認識蜜蜂良種
目前市場上供應的蜂種,大體上可分為蜂蜜高產型、蜂王漿高產型和蜂蜜王漿雙高產型3種主要類型。蜂蜜高產型蜂種以黑蜂血統為主,具有單位蜜蜂采蜜量高、飼料消耗省的優點,但其蜂王漿產量較低,如“國蜂213”、“松丹1號”、“松丹2號”等;蜂王漿高產型蜂種王漿產量很高,但飼料消耗大,抗病力相對較弱,如“國蜂414”、“浙農大1號”、蕭山漿蜂、平湖漿蜂等;蜂蜜王漿雙高產型蜂種具有王漿產量高、利用零星蜜粉源能力強、飼料消耗省、抗病力強的特點,特別適合定地結合小轉地的蜂場飼養,如“國蜂1號”、“黃山1號”等,其中“國蜂1號”的顯著優點在于蜂王漿中10-HDA含量較高。
二、因地制宜科學引種
養蜂者要根據所處地區的氣候、蜜源條件,了解不同蜂種的生物學特性,引進適合該地區的蜂種。南方夏季持續時間長,應選擇黃色耐熱蜂種;北方越冬期較長,飼養黑蜂血統的蜂種較為適合。定地或小轉地以生產王漿為主的蜂場,應選擇飼養蜂王漿高產型蜂種;而大轉地追花奪蜜的蜂場,宜選擇蜂蜜王漿雙高產型或蜂蜜高產型蜂種。不同品系蜜蜂之間進行雜交,都可能表現出雜種優勢,合理利用蜜蜂雜種優勢,是提高養蜂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雜種一代往往優勢最為明顯,隨著代次增加,其優勢性能逐漸降低,因此生產性蜂場必須進行輪回換種,最好每年更換一次,以保持雜種優勢。
三、蜂種生產性能考察
蜂種的選育是對蜂群的經濟性狀進行考察、記錄、篩選、留種和培育的過程。經濟性狀是繁殖力、采集力、分蜂性、抗逆性、抗病力、產量等諸多性狀的綜合表現。生產蜂場的蜂群種性往往比較混雜,在挑選種用蜂群時,重點考察蜂群的生產性能是否優良的同時,還應仔細觀察工蜂某些重要的形態特征如體色、喙長、肘脈指數等是否一致。只有那些生產性能優良、形態特征又比較一致的蜂群中的蜂王才能留做種王。
四、蜂王培育時的注意事項
1、父母群的搭配。生產蜂場在育王時往往對母群的選擇比較重視,而忽視了種用雄蜂的培養,其實從遺傳角度看,父母代對子代的影響指數各占50%。在確定種用母群后,應選擇與母群血緣較遠且生產性能好的蜂群作種用父群,并且在移蟲育王前30天左右插入優質雄蜂巢脾專門用來培育種用雄蜂,同時要不定期割除其他蜂群中的雄蜂蛹。
2、哺育群的選擇。哺育群是育種的基礎,強壯的蜂群擁有足夠的哺育力,才有培育王臺和雄蜂的要求。用來培育王臺和雄蜂的哺育群,都要選擇群勢強、無病蟲害、蜂量在14框以上的繼箱群,同時要保證蜂群內有足夠的蜜粉飼料。但要注意不能用泌漿太旺盛的蜂群作為培育王臺的哺育群,因為王臺內過剩的王漿會影響蜂王幼蟲的發育。
3、交尾群的管理。交尾群的群勢要保證1足蜂以上,并且群內有充足的蜜粉飼料。在王臺內的蜂王即將出房前1天,將成熟王臺誘入到交尾群中。交尾箱的擺放位置與交尾成功率有很大關系,不能采用一般蜂群的擺放方式,交尾箱應放在蜂場外緣空曠地帶,擺成不同形狀,并在巢門附近設置各種標記。交尾群檢查時,發現處女王殘疾應及早淘汰,失王的交尾群要及時介紹成熟王臺或誘入處女王。
上一篇:人工育王必備的條件
下一篇:收捕蜂團的方法和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