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高效益的四點建議
養蜂高效益的四點建議
對于養蜂者來說, 其目的大多是為了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但是在生產實踐中, 由于選種、管理、生產方式等方面掌握不當, 豐產不豐收, 收益平平者也為數不少。 為此, 結合實踐中的一些調查, 將值得養蜂者或即將養蜂者應該注意的事項介紹如下, 供同行們參考。
一、品種上因地制宜
目前, 可供飼養的蜜蜂品種很多, 有意大利蜂、中華蜜蜂、東北黑蜂、高加索蜂、喀尼阿蘭蜂等。 由于不同的蜂種適應性不同, 所以, 養蜂者在飼養時, 必須要根據本地區的蜜源和氣候條件來選擇蜂種。 一般來說, 長江中下游一帶, 以及西北、華北、南方的一些地勢比較平緩, 氣候比較溫暖, 有成片大宗蜜源的地區, 飼養采集力強 、能維持強群的意大利蜂(簡稱意蜂)比較有利。 而對于一些蜜源植物比較分散、胡蜂較多的山區, 以及南方的一些秋冬季節仍有流蜜植物鴨腳木、柃、枇把、茶花、早油菜等的種植地區, 飼養中蜂比較合適, 中蜂善于發現和利用分散的零星蜜源, 靈敏, 個體耐寒性強, 10℃條件下仍能外出采集, 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 此外, 為了保證蜂群質量, 應注意選用性狀優良的蜂王, 還應經常進行場間蜂王交換, 以防品種退化。
二、生產上適時調整
由于不同的飼養階段, 管理要求不同, 所以在蜜蜂飼養管理中, 必須要根據生產的需要進行適時調整。早春季節主要應以繁殖為主, 應注意適時加脾, 蜂脾相稱, 同時注意合并弱群, 也可以利用弱群蜂王產卵, 而把弱群的卵蟲脾調整給強群哺育。 而當流蜜期到來后, 應注意組織強群采蜜。 但在組織強群采蜜時必須根據蜜源流蜜的銜接情況, 處理好采蜜與繁殖的關系,對兩個主要蜜源流蜜相隔時間較長(在40天以上), 且該蜜源流蜜短促而豐富, 應該集中以采蜜為主, 限制產卵;而對于追花奪蜜式生產則應注意邊采蜜, 邊繁殖。生產王漿是現在養蜂收入來源的主要方面, 所以在非流蜜期應注意組織產漿群進行產漿, 以產漿為主。 越夏和越冬的管理應采取組織強群越夏產漿和掌握強群越冬的原則, 并適時組織繁殖復壯, 合并弱群, 這樣不但可以保持適當的群勢, 而且可以獲得較好經濟效益。
三、產品上加大開發
目前大部分養蜂者主要生產的蜂產品為蜜、王漿以及少量蜂蠟, 而對于甚稱微型營養庫的花粉, 高蛋白質的雄蜂蛹、王漿幼蟲以及具有很高醫療價值的蜂膠,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這無疑是一種損失。 所以, 養蜂者要提高經濟效益。 必須要搞好綜合利用, 抓好產品開發。
四、放蜂上改進方式
追花奪蜜的大轉地是很多養蜂者傳統的放養方式, 這種方式能獲得較高的蜂蜜產量。 但是這種方式由于運費較高, 長途運轉蜂群受損, 影響產漿等, 最終效益平平, 豐產不豐收, 而且放蜂者長年奔波比較辛苦。 因此, 對于具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大宗蜜源的地方, 定地結合小轉地放養看來不失為一種提高效益的好方法。
下一篇:給蜂群喂水及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