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區蜂群越冬失敗原因分析!
高寒地區蜂群越冬失敗原因分析!
“蜂好養,冬難越”,在黑龍江地區早已流傳,如今老調重彈,可見近年來蜂群越冬損失嚴重,在我地區已成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不利自然條件
蜜蜂是自然界中群體昆蟲,自然條件(氣溫、蜜源)好壞直接影響蜂群一年的興衰。近幾年來,受不良氣候影響,我地春季寒流頻繁、氣候多變;夏季干旱;秋季多雨低溫;而冬季又出現暖冬現象。這些不利條件不僅制約了蜂群發展和生產,同時也對蜂群越冬帶來了不利因素。
二、秋蜜不佳
眾所周知,蜂王產卵快慢取決于外界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蜜粉源。以雙鴨山地區為例,在 20 世紀無論淺山區或丘陵,到了秋季,苕條、落豆秧 8 月份落滿枝頭開遍山野。9 月份最后蜜源秋荊芥在驕陽下蜜粉豐富,不僅能為蜂群越冬提供優良蜜脾,而且貯存整張花粉,又為來年春季開繁提供了充裕的蜂糧。如今,過去天然的蜜源場地已被開墾,大面積白瓜種植基地已被玉米所取代,秋蜜在一些地方只能繁蜂自給,若遇連續陰雨還需人工補喂。不僅培育越冬蜂數受到限制,質量也受其影響。
三、秋繁開始晚,適齡蜂減少
秋繁開始無固定日期,養蜂者要想做出正確決策,確定出最佳秋繁日需根據本地區氣候特點、流蜜期結束早晚靈活掌握,無論春繁還是秋繁,都不應憑借老經驗、套用公式的做法。近幾年來,筆者在不利氣候條件下,采取晚春繁(距柳樹開花前 10~15 天),早秋繁(8 月5 日),早秋繁管理方法未出現“春衰”和“秋衰”現象,并且繁蜂理想。出現秋季越冬蜂不壯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秋繁較晚(8 月 15 日)。秋季是蜂群從強盛走向衰弱過度時期,秋蜜開始蜂王產卵進入高峰期,工蜂飼喂幼蟲積極,把繁蜂日確定在 8 月上旬立秋前,培育幼蟲期處于秋蜜黃金季節,封蓋子滿脾且密度大,質量好,月末結束。晚開繁、蜂群下降嚴重,蜜源逐漸稀少,氣溫日漸降低,由此可見,要想培育出強壯越冬蜂群只能是紙上談兵。
四、顧此失彼,越冬蜂質量受影響
所謂越冬適齡蜂是指秋后即未參加哺育幼蟲又未參加采集的體質強壯、生理器官發達且保持青春狀態的工蜂,部分蜂友為了抓效益,忽視繁蜂工作;有的蜂友王漿、蜂蜜同時抓,結果哺育工作超出了工蜂飼喂極限,且不說王漿產量下降,幼蟲營養不良導致后天體質弱,越冬期提前死亡。
五、飼料不佳,越冬期疾病發生
目前,養蜂者大部分以糖作為蜂群越冬飼料,關鍵是飼喂時間和方法。最佳方法應該是在當地蜜源接近尾聲時,根據蜂群飼料情況進行適量補喂,這樣既起到獎勵作用,同時又可利用老蜂搬運和釀造越冬飼料,可獲得優質全封蓋的越冬蜜脾。
而有的蜂友卻在越冬蜂出齊后(10 月初)大量飼喂,不僅給越冬蜂增加大量負擔,往往因后期氣溫下降,蜂群結球蜜脾封蓋面積不足,越冬期吸收過多的水分,蜜蜂食后產生痢疾。筆者還發現,有的蜂友怕越冬飼料不足,超量飼喂,框梁處、擋板外出現大量贅脾,使工蜂造成不必要的體力消耗。
六、組巢不合理
經驗所得,黑色品種單群越冬不能低于 1.5 萬只工蜂,5 張脾組巢,每脾重量在凈重 2.5 kg,蜂路在 1.3~1.5cm;黃色品種應擁有1.8 萬只工蜂,6 張蜜脾越冬。這種格局蜂群結球大,脾間容納工蜂多,抗寒能力差,相對消耗飼料多,死亡率高,甚至出現飼料耗盡,越冬后期受凍餓全群死亡。
七、甘露蜜中毒死亡
9 月份若遇連續高溫,蚜蟲及植物莖葉也分泌出一種甜液,工蜂采回后釀制成甘露蜜,特別松樹甘露蜜糊精成分不但不能被工蜂消化吸收,反而會使越冬蜂中毒死亡。有的蜂友放松對蜂群箱外觀察,未及時清理使甘露蜜摻入越冬飼料之中,出現越冬后期死亡嚴重。
八、螨害
上一年秋季治螨時留下隱患及受其他場傳染,螨害嚴重,封蓋子出現白頭蛹,受害幼蜂無翅、殘翅、頭尾發黑,在蜂場到處亂爬,致蜂群嚴重秋衰,即使合并,越冬死亡率也高。
九、環境不適
安靜、黑暗、適宜的溫濕度是室內越冬蜂群的安全保障;背風、向陽、良好保溫是室外越冬的必備條件。在北方越冬期,無特殊情況不能開箱檢查,只有通過箱外觀察了解巢內溫度正常與否,利用巢門這一窗口調節巢內溫度高低,室外越冬群保溫過重易導致蜂群受悶“傷熱”,巢門受阻,箱內缺氧,工蜂窒息而死是室外越冬蜂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鼠害也不容忽視,破洞入內后,干擾蜂群結球,破壞巢脾,置蜂群于死地。室內越冬干濕不宜,都會因多食飼料產生大肚病。總之,養蜂周年管理必須環環相扣,忽視每一個環節就會給蜂群發展帶來損失。靈活性是養蜂的重要原則,養蜂年年分四季,四季年年法不同,只有這樣,才能使養蜂立于不敗之地。
下一篇:蜜蜂體內“積糞”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