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剪嘴實現多王同巢,蜂王的嘴該怎么剪?
蜂王剪嘴實現多王同巢,蜂王的嘴該怎么剪?
曾經網絡上盛傳過一種實現多王同巢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剪掉蜂王的嘴來實現蜂王同巢的目的。由于這種方法在實際養殖中使用較少,相關資料也缺乏,一度引起很大爭議,很多養蜂的朋友甚至質疑這是一種杜撰,曾經小編也質疑過這種方法,畢竟僅僅為了剪掉蜂王的嘴來實現多王同巢,這實際上還是難以避免蜂王發生決斗,因為蜂王決斗的武器嚴格說起來還有蜂王的螫針。小編在近來的一些相關資料中還真見到了這種剪掉蜂王的嘴來實現多王同巢的介紹,介紹相對比較細致,完全與我們曾經想象中的不同,可以說是一種科學的探索方式。那么具體通過剪掉蜂王的嘴來實現多王同巢,蜂王的嘴該怎么剪?剪掉蜂王的嘴的目的真的僅僅是為了防止蜂王決斗嗎?可別小看了這個小小的改變,里面隱藏的門道還真不少。
關于雙王群與多王群的區別
小編發現閱讀小編文章的很多朋友應該不是養蜂的,所以對蜜蜂不是很了解,在這里小編對蜂群的基本結構進行一個簡單介紹。對于一個正常的蜂群來說,除了我們常見的蜂群自然交替現象,一個蜂群中只會有一只蜂王,如果出現了兩只以上蜂王,蜂群中必然發生工蜂圍王或者多王決斗,最后只剩下一只。
從生產的角度來說,養蜂的朋友都知道單王產卵能力有限,飼養強群比較困難,所以很多養蜂人都在探索多王同巢飼養的方法,如果能夠讓多只蜂王同巢產卵,而且不會發生決斗,這樣蜂群的繁殖力自然增高,工作蜂的數量也會大增,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實際實施先來截止目前養蜂行業用得最多的還是只能是雙王群。
雙王群嚴格說起來算不得多王同巢,可以算是一個蜂箱中飼養了兩只蜂王,因為中間加了隔板,實際上兩個蜂群是分開的,即使如此,很多養蜂人還是通過這樣的雙王群飼養模式獲得更多的蜂產品。實踐證明,飼養雙王群的確可以提高蜜蜂的生產能力和繁殖能力,也就是說,這種方法是可行的,大量的雙王群繼箱養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多王同巢的研究與成就
據《蜜蜂生物學》中介紹,2000年金湯冬最開始對蜂王剪掉嘴來實現多王同巢的研究,2005至2006年胡福良金水華等研究人員采用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的方式成功組建了多王同巢蜂群,并得出三王同巢與五王同巢的蜂王產卵力分別是單王產卵的222.94%和367.09%,從這個數據來看,這種方法的確是讓很多養蜂人大開眼界的。
其實這種方法是相當科學的,如果我們單從剪掉蜂王的嘴來說,看似一種物理性的改變,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上面說到了一個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其中一是為了解除蜂王之間的敵對狀態,二是為了解除蜂群間的氣味問題,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理性問題,而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問題。我們看了上面的生物誘導方法與環境誘導方法的實施以后就會對這個問題有另一種看法。
生物誘導與環境誘導
生物誘導:生物誘導實際上即是上面我說所說的剪掉蜂王嘴的說法,但是過去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據《蜜蜂生物學》中記載,實際剪掉的并不是蜂王嘴的一邊,而是剪掉蜂王兩側上顎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在過去的很多資料中對剪掉蜂王嘴的說法也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但是在《蜜蜂生物學》中有詳細的記載,而且對蜂王也有了明確的要求,采用快一年的產卵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擰住蜂王背部,用小剪刀或者指甲刀剪掉蜂王上顎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能傷及其它部位,而且剪了嘴的蜂王還要方法到其它蜂群進行飼養,讓蜂王的傷恢復,這樣算是讓蜂王失去了戰斗力。
環境誘到:環境誘到實際上是給蜜蜂建立一個特殊的蜂群,通常選擇在大流蜜期溫度適宜的季節,這時蜂群內味道相同,這樣有利于不同蜂王之間的信息素融合。同時蜂群采用剛羽化的幼蜂,剛羽化的幼蜂識別蜂王能力差,易于接受蜂王,在組建了這樣的蜂群以后,逐個將蜂王放入組建的幼蜂蜂群中,這樣就實現了多王同巢的目的。
據部分試驗蜂場證實,這樣的多王群移蟲方便,易于維持強群,不管是產蜜能力還是產漿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對蜂群的抗病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效果。雖然說通過上面的方法可以實現多王同巢,而且對蜜蜂的繁殖和生產有很大的改善,但是關于對蜂王剪掉上顎的方法對蜂王自身影響有多大,具體是哪些影響,剪掉的蜂王上顎是不是分泌了某些影響蜂王同巢的信息素,剪掉蜂王上顎的蜂王為什么不會使用螫針決斗?目前還沒有得到準確的答案。從目前來看,這樣的飼養方式看似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如果要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仍舊需要更多的探索。
下一篇:只有一箱蜂如何更換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