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方法,大流蜜期蜜蜂“糧草”充足,為何還會“垮群”?
養蜂方法,大流蜜期蜜蜂“糧草”充足,為何還會“垮群”?
對于養蜂來說,很多朋友都希望一年四季氣候適宜,蜜粉源植物充足,這在很多養蜂人看來,是適合養蜂的一個標準,但是在實際養殖中很多朋友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流蜜期的時候,比如秋季蜜源和春季蜜源的主要流蜜期,對于蜂群來說可以說是“糧草”充足,但是還是出現了“垮群”現象。
按理說這是比較符合蜜蜂繁殖的條件,一般在蜜粉源充足的時候,溫度并不會很低,在長期的發展中,蜜蜂與蜜源植物之間也形成了相互適應階段,一般在蜜蜂適合出行的時候,外界通常有較多的蜜源,在蜜蜂不適合出行的時候,外界的蜜源植物也不會很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流蜜期的時候反而出現“垮群”現象呢?
大流蜜期蜂群垮群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垮群”。“垮群”是養蜂人常用的一種說法,一般指一個蜂群本來很強的,但是慢慢的蜂群群勢變弱了,我們沒有發現有明顯的特征,就像是蜂群的正常衰敗一樣。在實際養殖中造成蜂群“垮群”的原因比較多,但是對于大流蜜期來說,造成蜂群“垮群”的原因并不多,以小編的經驗來看,主要有兩個。
1.蜜粉壓子:在大流蜜期的時候,前期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階段,一般大流蜜期的前期都是一個小流蜜期,溫度逐漸上升,蜜蜂采集的花蜜不多不少,正好適合蜂群的發展,不會出現蜂群中大量儲蜜或者大量儲粉的現象,蜂群中還可以培育較多的幼蜂。
在大流蜜期開始以后,由于外界的蜜源植物大量流蜜,經過前期的調整,蜂群中培育出了大量的幼蜂,這些幼蜂在大流蜜期的時候大量投入到采集工作中,導致蜂群中大量的花粉和蜂蜜儲存,雖然氣候條件好,蜂王產卵多,但是由于大量巢房被花粉和蜂蜜占據,實際上蜂王并沒有地方產卵,出現了我們說的蜜粉壓子現象,既然蜜粉壓子了,那么蜂群中的幼蜂自然就會減少,蜂群中的蜜蜂整體數量也會減少,這是在大流蜜期出現蜂群“垮群”的一個原因。
2.蜜蜂壽命縮短:除了蜂群中培育的蜜蜂數量減少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蜜蜂的壽命縮短了。雖然說蜜蜂的工作是按照日齡來進行劃分的,但是在實際生產活動中,蜜蜂具有調節這種工作分配的能力,就像在大流蜜期的時候一樣,由于這時候外界流蜜植物多,蜜蜂可以采集到大量的花粉和花蜜 ,于是幾乎可以投入采集任務的蜜蜂都投入到采集工作中,這時候的采集蜂,其實并不是全部都是青壯年蜜蜂,還有很多是幼蜂,一般采集蜂的日齡大約在18日以上,但是在大流蜜期的時候有的只有一周左右的幼蜂也開始采蜜。
從我們生產來說,幼蜂參與采蜜似乎是好事,畢竟增加了我們的蜂蜜產量,但是實際上也是有害的,如果我們不注意調整,有兩個連續大蜜源的情況下,這是非常容易“垮蜂”,原因是什么呢?蜜蜂采蜜積極,大量的蜜蜂投入到采集工作中,蜂王可產卵的空間變小,其次是大量的幼齡蜂提前開始采蜜,導致蜜蜂的壽命減短,對于工蜂的壽命來說,主要與工作強度有關,工作強度越大,壽命越短。所以說在大流蜜期的時候出現了蜂王產卵空間減少與工蜂日齡縮短的雙重問題,大流蜜期的時間越長,這兩個問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后導致蜂群出現“垮群”現象。
如何預防?
其實想要預防大流蜜期垮群現象也是比較簡單,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出現跨群的原因主要是蜂王產卵的空間過少和蜜蜂壽命縮短,所以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讓蜜蜂的數量跟上,那么怎么解決呢?兩個辦法可以解決。一是減少蜂群中的儲蜜和花粉,如果是養殖意蜂,可以采用脫粉的方式來減少花粉儲備,這樣花粉還可以賣錢,中蜂花粉要少一點,要注意及時取蜜,只要蜂蜜成熟就取,保證蜂群中有充足的蜂王產卵空間。
如果及時取蜜,這里面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蜂蜜不成熟。那么我們該如何避免蜂蜜不成熟呢?其實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采用主副群的管理方式。由于中小群的采蜜能力有限,往往在大流蜜期的時候蜂群中不會出現蜜壓子的現象,所以我們可以采用中小弱群來帶采集群,把中小群的成熟子脾提到強群中補充蜂量,這樣就不會出現大流蜜期“垮群”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