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蜂療怎么才能治療類風濕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比較深入持久的治療方案,可以消除炎癥和后遺癥,到達臨床治愈類風濕關節炎目標。蜂療是一種以中醫治療為主的全新綠色生態療法,下面是簡單的介紹,一起來看看了解下吧。傳統意義上的蜂療,是以蜜蜂尾部的蟄針代替中醫的毫針,根據中醫理論辨證施治,根據病情的變化,按人體的經絡選穴、配穴進行蟄刺,蜂針即給人體經絡以機械刺激,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具有藥理作用的蜂針液,蜂針繼發局部潮紅、充血,兼具溫灸效應,通過針、藥、灸三結合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將六種療法—西藥中用、穴位注射、蜂蠟蠟療、選穴蟄刺、中藥調理、中藥藥浴通統運用,嚴格遵循“中醫辨證施治”法則,通過“望聞問切”,制定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病施治、對癥治療等治療方案。堅持“治病求本”和“治病防變”,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
一、骨關節病的好發部位
1、手 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征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于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于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2、膝 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癥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3、髖 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4、足 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癥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5、脊柱 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癥狀。
1 運動量與骨關節病
長期慢性過度使用某些關節,會使關節承受過度應力,導致這些關節發病率顯著升高。有人對294只小鼠進行了特殊試驗,這些小鼠跑13.3m/min,每天100m,結果88%的小鼠得了骨關節病,可見長期超負荷勞動或運動是發生骨關節病的重要因素。
2 肥胖、超重著易患骨關節病
有資料表明,肥胖者膝骨關節病發病率極高,65歲以上的60%超重者幾乎都患膝骨關節病變。超重造成額外的機械負荷,不僅導致姿勢和步態的改變整個骨骼系統活動應力改變,加速了膝關節的退變,往往導致膝內翻畸形3。
3 女性易患骨關節病
女性受雌激素水平降低而發病率升高,絕徑后病情加速。年輕女性常穿高跟鞋,膝關節負重壓力是常人的3倍,尤其是穿高跟鞋下樓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達到正常人的7~9倍。這種額外的壓力,可造成足部變形,膝關節退行變、致殘。
骨關節病多表現為慢性迂延性發病,極少數表現為急性炎癥過程。此病多發生在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及手指,表現為關節創傷、痛風性關節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1 關節疼痛
2 關節腫脹
3 關節絞銷癥
4 影像學改變
骨關節病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退行性變。又稱骨關節炎。常累及操作多、負重大的關節,多在中老年才逐漸出現癥狀。病理改變為關節軟骨變性,負重區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間隙狹窄,邊緣形成骨贅,骨贅脫落形成關節內游離體,晚期滑膜增生及變形。慢性損傷、姿勢不良及老齡都是致病因素。典型癥狀是晨起和久坐、久立時疼痛明顯,活動片刻即緩解,活動過多又覺不適。
一、骨關節病的好發部位
1、手 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征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于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于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2、膝 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癥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3、髖 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4、足 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癥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5、脊柱 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癥狀。
二、骨關節病高發因素
1 運動量與骨關節病
長期慢性過度使用某些關節,會使關節承受過度應力,導致這些關節發病率顯著升高。有人對294只小鼠進行了特殊試驗,這些小鼠跑13.3m/min,每天100m,結果88%的小鼠得了骨關節病,可見長期超負荷勞動或運動是發生骨關節病的重要因素。
2 肥胖、超重著易患骨關節病
有資料表明,肥胖者膝骨關節病發病率極高,65歲以上的60%超重者幾乎都患膝骨關節病變。超重造成額外的機械負荷,不僅導致姿勢和步態的改變整個骨骼系統活動應力改變,加速了膝關節的退變,往往導致膝內翻畸形3。
3 女性易患骨關節病
女性受雌激素水平降低而發病率升高,絕徑后病情加速。年輕女性常穿高跟鞋,膝關節負重壓力是常人的3倍,尤其是穿高跟鞋下樓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達到正常人的7~9倍。這種額外的壓力,可造成足部變形,膝關節退行變、致殘。
三、 骨關節病臨床表現有那些
骨關節病多表現為慢性迂延性發病,極少數表現為急性炎癥過程。此病多發生在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及手指,表現為關節創傷、痛風性關節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1 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多為鈍角,夜間跳痛,關節酸脹感和深部壓痛。多發生關節損傷后,勞累后或涼風后,膝關節病時表現為“休息痛”,即膝關節疼痛,甚至不能邁步,不下的行走疼痛仍然持續,膝關節活動多了,疼痛反而會減輕。這種“休息痛”往往被患者誤認為多活動會減輕疼痛,加重關節負荷。
2 關節腫脹
這種關節腫脹是因滑膜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使滑膜組織增生肥厚,炎癥滲出造成關節積液,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是關節軟組織腫脹和骨性肥大。
3 關節絞銷癥
即關節軟骨表面不光滑及骨質增生,受累關節在活動時即可聽到骨摩擦,甚至喀喀作響。膝關節滑膜覆蓋面較廣,組織多個滑囊,具有分泌液體、潤滑關節功能。如關節退變導致骨質增生,刺激滑膜組織炎性病變,節炎液分泌會增加,使膝關節腫脹,髕骨周圍的凹陷消失、變平,甚至隆起腫脹。因為關節軟骨退變,經常磨損失軟骨和骨破裂,脫落的骨片進入關節腔而形成關節內游離體,有時會導致關節卡住,一時動彈不得,在臨床上稱為“關節絞銷癥”。
4 影像學改變
X光平片對骨關節病的診斷最有價值,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X光征象包括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不對稱,軟骨下骨密度增高,囊性變,關節面不平整和骨贅形成。還可顯示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半脫位,畸形和對線不良等。CT和MRI對骨關節病也有很好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