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蜂療與保健歷史悠久
中國現存的治病古方書《五十二病方》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基中的公元前2世紀的手寫帛書,其中有兩處用蜂子、一處用蜂蜜治病的配方。
成書于2000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將收載的365味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將蜂蜜、蜂蠟和蜂子列為上品藥,無毒,可長期服用,兼有治病和保健功效。
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邢氣諸驚癇痙、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饑不老”。
蜂蠟:“味甘、微溫,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創,益氣不饑不老”。
蜂子:“味甘、平,主風頭、除蠱毒·補虛贏傷中,久服令人光譯,好顏色,不老”。
1972年,在甘肅省武成縣,東漢墓中出土了92枚竹術簡牘醫書《治百病方》。這批東漢早期墓葬品,是1900多年前(公元25~58年)的遺物。其中可辨認的約有36種醫方,介紹的多種丸劑是用白蜜調合藥粉制成的。蜜丸迄今仍然是最常用的丸劑。武成醫簡中有多處介紹治療咳嗽的蜜丸方和湯劑。
漢代,張仲景(150~219年)著《傷寒雜病論》中的“蜜煎導方”是治療虛弱病人便秘的蜂蜜栓劑,還有治蛔蟲腹痛的甘草粉蜜湯和用蜂蠟治療痢疾的處方。
晉代,葛洪(約281~341年)是制藥化學和養身保健的先驅,他提出用蜂蜜可治療燙傷,以蜂蜜制劑醫治眼疾;用蜂蠟治療犬咬傷勢。著名醫學家陶弘景(452~536年)將蜂蜜區分為山巖間采集的石蜜、樹上蜂巢產的木蜜、土中蜂巢采集的土蜜以及人家羊養蜂產的白蜜。指出以蜂子浸的酒敷面,可保持皮膚細嫩、有光澤。
姚僧垣(499~553年)在醫方中提出以蜂蠟配合豬肝和蛤粉可治夜盲癥。現代醫學證實夜盲癥是因機體缺少維生素A所致,而豬肝和蜂蠟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每l00克蜂蠟含維生素A約400O單位。
百歲名醫甄權(541~643年)認為蜂蜜是滋補劑,常服有益于身體健康。他指出,口含浸以蜂蜜的大青葉可治療口瘡。他用生姜汁和蜂蜜治療痢疾。
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581~682年)提出治療咳嗽的處方為:生姜1000克榨出姜汁,加蜂蜜500克煎成濃膏。如兼有氣喘癥,在上述處方中可加杏仁。
盂冼(621~713年)《食療本草》蜂蜜條款“身體發熱,四肢不通,飲蜜汁一碗,甚佳。”,“蜂蜜能醫治腸胃不適和口瘡,常服能使耳聰目明”,“醫治眼疾以白蜜最好,其次為木蜜,巖蜜較差”,“用生姜汁蜜膏治療頭癬很有效”。敦煌石窟保存下來的《食療本草》殘卷,尚存食物26種,其中包括“石蜜”。
葛洪、孫思邈先后提倡使用溫熱蜂蠟外敷治療扭傷和受風寒引起的腿腳轉筋,841年,劉禹錫在所著書中詳細敘述了蜂錯療法,按患處大小,將布或綢剪成寬20cm左右,把熔化的蜂蠟涂傷布上,趁熱纏在患處,外面再囊上一層布。蠟冷后更換。如果是受風寒,可用溫熱的蠟布裹腳心處,還可兼裹手心。
利用熔化的蜂蠟熱敷于人體,通過局部和全身效應以醫治疾病的蜂蠟療法,中
國晉唐時代已逐步完善,比法國薩脫福于1909年倡導的石蠟療法早1000多年。蜂蠟療法簡便易行,適應病種多,效果明顯,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蜂療技術。
國晉唐時代已逐步完善,比法國薩脫福于1909年倡導的石蠟療法早1000多年。蜂蠟療法簡便易行,適應病種多,效果明顯,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蜂療技術。
賈思勰于公元540年前后寫成的農學名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當時有官方開辦的蜂蜜食品加工廠“蜜煎局”。書中還介紹了多種蜂蜜食品,如蜜姜、蜜梨、蜜瓜、鱉、蜜餅·蜜煎魚和蜜苦酒等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