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的組成及分工_蜂群失王的原因及補救辦法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繼續努力啊。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蜂群的組成及分工以及蜂群失王的原因及補救辦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蜂群的組成及分工
組成:蜂王、雄蜂和工蜂
蜂群一般由一只蜂王、少量雄蜂和數萬只工蜂組成,蜂王是蜂群中的主要繁殖者,并能通過分泌“蜂王物質”維持蜂群秩序,雄蜂的主要作用是與處女蜂王交尾,平時在蜂群中比較“懶散”,但在與蜂王交尾后便會死亡,工蜂是蜂群中最多的成員,負責蜂群內的一切勞作如采集、哺育、守衛、清理等。
蜂王:蜂群主要繁殖者
蜂王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終生以蜂王漿為食,在一個蜂群中有且只有一只,主要作用是產卵繁殖并分泌“蜂王物質”維持蜂群秩序,在其與雄蜂交尾后會將精子儲存在受精囊內供一生產受精卵時使用,一只優良的中華蜜蜂蜂王一年產卵總數可達10萬粒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蜂王實際上并不領導蜂群。
雄蜂:專司與蜂王交尾
雄蜂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口器及足皆未特化而不能采集花粉,也不參與蜂群的其他日常工作,專司與蜂王交尾,卵期3天,幼蟲期7天,封蓋后13天出房,發育期共約23天,出房后6~7天才會出巢飛游,與蜂王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脫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時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而死亡。
工蜂:蜂群中的勞動者
工蜂是蜂群中繁殖器官發育不完善的雌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蜂群中的一切勞作都由工蜂承擔,如采集、筑巢、守衛、哺育等,其形態結構上表現出許多特化現象,如附肢特化成花粉刷或花粉梳、生殖器官特化成螯刺、腹側具臘腺等,又因年齡不同可分為保育蜂、筑巢蜂和采蜜蜂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
蜂群失王的原因及補救辦法
一、蜂王患病
蜂王患病是蜂群失王最常見的原因,事實上蜂王和其他蜜蜂一樣都會受到病蟲害的威脅,例如蜂王患某些疾病后若不及時處理可直接導致蜂王死亡,又如蜂群受胡蜂侵襲時工蜂為了保護蜂王易圍死蜂王,再如螞蟻、老鼠、蜘蛛等敵害侵入蜂巢后也可能直接殺死蜂王。
二、盜蜂危害
盜蜂是蜜蜂種內競爭最主要的方式,簡單來說是指工蜂到其他蜂群中盜取蜂蜜的行為,一旦發生盜蜂輕者可導致被盜群秩序混亂,重者會使大量工蜂因相互廝殺而死亡,最嚴重時被盜群蜂王可能被盜蜂殺死,事實上很多弱群中蜂王無緣無故死亡就很可能是盜蜂干的。
三、查蜂不當
蜂群檢查是養蜂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在檢查蜂群時一定要特別小心,若動作過于粗暴易使蜂王受傷甚至死亡,尤其是檢查卵蟲脾時一定要注意蜂王的動態,事實上蜂王出現在卵蟲脾上活動的概率最大,因此在插入巢脾時切勿過于粗暴而使蜂王被巢脾擠壓致死。
四、并群失誤
合并蜂群是養蜂生產中的常用操作,比如蜂群無單獨成群價值時往往會并到他群中,但并群時一定要保護好被并入蜂群的蜂王,否則蜂王可能出現被并入群工蜂咬死的情況,在這里建議大家采用間接并群法合并蜂群,等兩群蜂的群味基本相同后再才將其合并在一起。
五、自然淘汰
蜂王隨著年齡的增長各方面能力都會逐漸下降,當蜂王能力低到一定程度時工蜂便會將蜂王淘汰掉,但工蜂汰掉蜂王之前一般都會修筑王臺來培育新王,這種王臺因其作用是交替老弱蜂王而被俗稱為“交替王臺”,此外在有些蜂群中新老蜂王可能還會共存一段時間。
六、分蜂失王
分蜂是蜜蜂擴大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的主要方式,分蜂時老蜂王和部分工蜂離開蜂巢并另覓巢址筑巢,但有時候蜂王和大工蜂可能出現脫節,最終蜂王和少量工蜂成了“蛋群”,其他與蜂王脫節的工蜂則成為無王群,事實上在收蜂時收到無王群也是極為普遍的。
七、割蜜死王
割蜜時操作不當導致蜂王意外死亡常有發生,例如將附有蜂王的蜜脾提出來時可能會使蜂王跌落在蜂巢外面而死亡,又如傳統土養的蜜蜂因割蜜時要用煙驅離蜂群而導致蜂王直接被熏死,再如割蜜操作過于粗暴時受到驚嚇的工蜂為了保護蜂王而使蜂王反被工蜂圍死。
八、補救辦法
1、介入新王:蜂群失王后最有效的補救辦法是重新介入一只新蜂王,但在介入新王時一定要想辦法讓失王群接受蜂王,否則可能出現失王群工蜂將介入的蜂王圍死或咬死的情況。
2、介入王臺:蜂群失王后可為蜂群介入一個已趨于成熟的王臺,而且介入王臺相對介入蜂王來說要簡單一些,但介入王臺要等新蜂王出房且外出與雄蜂交尾后才能正常產卵繁殖。
3、急造王臺:蜂群失王后可利用三日齡內工蜂小幼蟲來急造王臺,若沒有工蜂小幼蟲時要人工從其他蜂群中抽調些,但群勢過弱的蜂群即使能急造王臺也可能撐不到新蜂王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