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蜂”這個名字,只是民間的俗稱,并不是正式的學名,在昆蟲中應屬胡蜂類,因為它的頭大的像老虎,性情也兇猛像老虎,身體長有虎斑紋,所以人們就叫它們“虎頭蜂”;又因為虎頭蜂窩巢形狀很大像雞籠一樣,所以又叫“雞籠蜂”。
從昆蟲分類學看,虎頭蜂屬于胡蜂科,但同一般的胡蜂相比,虎頭蜂體型要大得多,樣貌也要兇狠、恐怖得多。虎頭蜂身體從頭至尾都布滿了黑黃相間、與老虎類似的條紋,而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虎頭蜂性情兇暴,是所有蜂類中少有的會主動攻擊人類的一種。人們在野外行走,不僅身上的香水味會招來虎頭蜂,就連顏色鮮艷的外套、帽子也會吸引虎頭蜂的注意。它們視這種氣味、顏色為威脅,一旦發現必群起而攻之。單只虎頭蜂的毒性并不大,但如果被連續叮咬數十下,再強壯的人也難以幸免。上世紀80年代,在福建漳州農村就發生了一起虎頭蜂襲擊放牛人的事件。當時,一個掛在矮樹上的蜂巢被水牛不小心碰到,怒不可遏的蜂群立刻向水牛、放牛人發起了攻擊。
放牛人顯然比較有經驗,看到蜂群襲來他趕緊跳進泥塘,只在水面上露出鼻孔,成功躲過了虎頭蜂的襲擊,但此時那頭可憐的水牛就沒這么幸運了--它被叮得狂號亂竄,但即使撒腿狂奔也躲不開洶涌的蜂群。到攻擊結束時,這頭水牛不知已被叮了幾千下,在牽回家的當晚就四腳一蹬--死掉了。
虎頭蜂叮死了牛,這條消息在當年轟動一時,人人談之色變。后來,野外凡是有虎頭蜂活動的地方都被劃作禁區,人畜禁入。沒有了人類的滋擾,虎頭蜂種群一度繁榮昌盛,2000年冬,人們在福建莆田地區就發現了一個廢棄的虎頭蜂蜂巢,直徑驚人地達到1.3米,里面能同時容納10萬只虎頭蜂,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虎頭蜂蜂巢。
再到后來--大約2005年時,坊間突然有了虎頭蜂毒能治風濕的傳言,神乎其神,虎頭蜂的厄運也從此開始。從2005年至今,野生虎頭蜂種群遭遇滅頂之災,已幾近絕跡。
虎頭蜂體色鮮明通常黃黑相間,大顎發達,腹部末端的螫針和毒腺相連,蜂毒是由許多氨基酸組成的毒蛋白,會使人出現中毒現象,如紅腫、奇癢、刺痛等過敏現象,嚴重時引起患者休克死亡。虎頭蜂屬于社會性昆蟲部落,成員包括一只產卵的雌蟲,即蜂后,還有大量的工蜂,大多數是雌蟲。雄蜂僅占少數。
從昆蟲分類學看,虎頭蜂屬于胡蜂科,但同一般的胡蜂相比,虎頭蜂體型要大得多,樣貌也要兇狠、恐怖得多。虎頭蜂身體從頭至尾都布滿了黑黃相間、與老虎類似的條紋,而這也是它名字的由來。
虎頭蜂性情兇暴,是所有蜂類中少有的會主動攻擊人類的一種。人們在野外行走,不僅身上的香水味會招來虎頭蜂,就連顏色鮮艷的外套、帽子也會吸引虎頭蜂的注意。它們視這種氣味、顏色為威脅,一旦發現必群起而攻之。單只虎頭蜂的毒性并不大,但如果被連續叮咬數十下,再強壯的人也難以幸免。上世紀80年代,在福建漳州農村就發生了一起虎頭蜂襲擊放牛人的事件。當時,一個掛在矮樹上的蜂巢被水牛不小心碰到,怒不可遏的蜂群立刻向水牛、放牛人發起了攻擊。
放牛人顯然比較有經驗,看到蜂群襲來他趕緊跳進泥塘,只在水面上露出鼻孔,成功躲過了虎頭蜂的襲擊,但此時那頭可憐的水牛就沒這么幸運了--它被叮得狂號亂竄,但即使撒腿狂奔也躲不開洶涌的蜂群。到攻擊結束時,這頭水牛不知已被叮了幾千下,在牽回家的當晚就四腳一蹬--死掉了。
虎頭蜂叮死了牛,這條消息在當年轟動一時,人人談之色變。后來,野外凡是有虎頭蜂活動的地方都被劃作禁區,人畜禁入。沒有了人類的滋擾,虎頭蜂種群一度繁榮昌盛,2000年冬,人們在福建莆田地區就發現了一個廢棄的虎頭蜂蜂巢,直徑驚人地達到1.3米,里面能同時容納10萬只虎頭蜂,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虎頭蜂蜂巢。
再到后來--大約2005年時,坊間突然有了虎頭蜂毒能治風濕的傳言,神乎其神,虎頭蜂的厄運也從此開始。從2005年至今,野生虎頭蜂種群遭遇滅頂之災,已幾近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