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用知識賣蜂蜜
宜闌臺七省到附近,距離臺北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黃底紅字的“蜂采館”招牌,掛在一座很不起眼的二層樓建筑物側面。四年前,蜂采館開幕的當天,前來道賀的友人忍不住私底下問蜂采館館長黃東明:“這個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怎么帶來人潮?”但是,四年來,蜂采館年收入卻從五百萬元(臺幣,以下同)一路快速升到如今的七、八千萬元,當年的四千萬元的投資,也在第三年全數收回。
這家小博物館不收門票又地處偏遠,四年前剛開始的時候的確門可羅雀,但是因為成功開辟小學生戶外教學市場,進而靠學生引進成人消費群,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蜂蜜產業(yè)。
黃東明和蜂采館的其他八個股東都是宜闌養(yǎng)蜂產銷班的學員,自創(chuàng)“養(yǎng)蜂人家”蜂蜜品牌,蜂采館的成立也是為了推廣蜂蜜。但如何經營下才不會讓蜂采館只是旅客下門如廁、順便購物的休息站?
開發(fā)校外教學市場,讓周一到周五都有人潮
黃東明也不希望蜂采館像一般的休閑農場,賣餐飲和住宿。他想起前省立博物館館長安奎提過的蜂蜜主題展,靈感一來,決定把蜂采館設計為蜂蜜生產過程的體驗課程,以賣知識的方式來賣蜂蜜,用服務幫助產品加分。
蜂采館開幕第一個月,廣告費花了不少,卻只能吸引當地民眾,每月五十萬元的收入只夠支付水電費和工資。為了增加客源,黃東明與太平山、福山植物園以及幾家民宿聯盟,讓蜂采館成為宜闌太平山一日游的其中一站。但是,仍只有周末假日有人潮。
賣蜂蜜知識到底能不能帶來客源?黃東明決定放手一搏,找出蜂采館的主要客層。他委托宜闌大學在蜂采館內做了三個月的問卷調查,發(fā)現70%勾選喜歡蜂采館的受訪者,年齡在二十歲以下。
原來,蜂采館最能吸引的,是小學生!黃東明于是翻遍電話薄,找到宜闌縣有合法公私立小學,寄發(fā)蜂采館的簡介,歡迎老師帶著小學生來館參觀,一個鐘頭免費講解,以及吃喝蜂蜜,活動期間一年。
利用小小客源種子帶進有消費能力的成人
這剛好符合學校戶外教學的需求。于是從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約500名小學生把蜂采館擠得滿滿。小學生上門了,黃東明特別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設計深淺不同的認識蜜蜂課。三年級以下的學生,解說單還加印注音符號。
曾經得過神農獎的黃東明發(fā)現,一般主題博物館偏重靜態(tài)展示,他特別增加蜂采館的動態(tài)過程。他在室內放置四面透明的蜜蜂觀察箱,箱內密密麻麻得爬滿蜜蜂。戶外,則把采蜜過程做成體驗營。
這也是蜂采館的賣點,觀眾戴上斗笠及黑色罩紗(以防止蜜蜂叮),看解說員燃燒樟樹皮用煙熏蜜蜂,接著,拿起一片爬滿蜜蜂的板子,用塑料小湯匙戳破乳白色蜂蠟,舀出蜂蜜。解說員挖出新鮮蜂蜜那一剎那是活動高潮,參觀群眾的情緒還沒有從驚訝與疑惑中恢復,一勺又一勺微溫的新鮮蜂蜜已含入口中。這是候,解說員干脆把蜜蜂抓到眼前比劃:“這是蜜蜂的舌頭、腳上橘黃色的圓圈是花粉。”
然而,小學生消費力不足,蜂采館最便宜的紀念品蜂蜜蠟,售價都要二百五十元,他們根本買不起。從每隔小學生發(fā)放一本導覽手冊,到最后一人一杯蜂蜜試喝,蜂采館每天早上一開門,至少要虧損兩萬元。
黃東明堅信小學生是蜂采館的種子,可以帶動成人消費。即使一小時就來一批的小學生解說導覽,就把蜂采館員工忙得人仰馬翻,黃東明仍繼續(xù)招攬小學生參觀。
果然,三個月后,蜂采館“人潮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之前到館參觀的小學生,回家后拉著家長再度來蜂采館。甚至有孫子拉著爺爺一天跑三趟,只是為了想喝從蜂巢挖出的溫熱蜂巢蜜。
蜂采館讓小學生免費參觀那一年,宜闌所有小學共約十三萬人次的小學生到蜂采館參觀過。這十三萬人次小學生,為蜂采館帶來如今每年有六十萬到七十萬人次參觀人潮。如今以農委會去年統計臺灣一千一百間休閑農場創(chuàng)造的八百二十萬人次相比,蜂采館的來客人次是休閑農場平均來客人次的八十倍以上。
改變傳統銷售模式蜂蜜銷量四年增加十六倍
如今,小學生客層比率已由高峰期的70%降至10%,另外90%客人,是具有購買力的大人,平均提袋率超過25%,最高甚至達到40%。逼近臺北市百貨公司舉辦特價活動時的提袋率。而蜂采館“養(yǎng)蜂人家”蜂蜜銷量,從四年前三千瓶增至五萬瓶,增加近十六倍。
“蜂采館的每一部分都做得很細膩”參觀過許多休閑農場的農業(yè)署農業(yè)資材組組長李蒼郎分析,一般生態(tài)農場通常就是簡單的圖片加上解說,就掛在墻上,但是蜂采館的圖文,從蜂種的來源到蜂毒是否致死,都詳細陳列。立墻上擺滿六十張蜜蜂照片,照片里連蜜蜂的舌頭都清晰可見,那是黃東明花了五年時間跑遍全省,把蜂蜜涂在花朵上引誘蜜蜂、再用傻瓜相機一張一張辛苦拍攝而來。
如今蜂采館不但通過中衛(wèi)發(fā)展中心的創(chuàng)意生活事業(yè)評選,甚至,連大陸的養(yǎng)蜂學會理事長張復興都二度來臺取經。
在大陸及東南亞低成本競爭中,臺灣的養(yǎng)蜂戶從高峰期的兩千多家,減至今年七百五十戶,減少三分之二。宜闌養(yǎng)蜂班這九條好漢,卻靠著不到一千坪的蜂采館,把蜂蜜從傳統的蜂農“保證純蜜,不純砍頭”的銷售模式,變成販賣專業(yè)知識帶動產品銷售,讓小小蜜蜂,也能立大功。
上一篇:食用野生蜂蜜多人中毒身亡
下一篇:蜂王漿中的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