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療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蜂療既是一門古老的醫術,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 雖然數千年前即被人類用于醫療實踐,但受到普遍關注與重視則應說是近現代的事。
追溯蜂療的歷史,最早當屬公元前2~1世紀中醫藥古代文獻中關于蜂蜜、蜂蠟、蜂子、花粉等藥用價值的記述;其后則有以蜂房、蜂針入藥的記錄。而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對蜂蜜的醫療保健作用有了相當的認識,遂有埃及艷后以蜂蜜為美容秘方的記載和傳說。至于以蜂針蜇刺治療,在中外民間古已有之,有據可考者首推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醫家蓋倫以蜂針止痛的記載;后有查理曼帝國查理曼根·福克蘭大帝用蜂蜇保健;沙皇伊凡雷帝以之治愈痛風性關節炎的史實。
到了近代,從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中葉,奧地利醫師菲力昔·特爾什實施蜂蜇療法治療大批風濕熱病例,在《維也納醫學周刊》載文報道以來,先后有**留巴爾斯基、布拉格大學朗格教授、奧地利眼科醫生R特爾什、美國貝克博士及其兩位**凱里和奧康內爾醫師,還有前蘇聯阿爾捷莫夫教授和醫學博士約里什等就蜂針和提取蜂針液的療效作出了大量的臨床實踐與學術研究,并進行專題報道或長篇論述,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在前蘇聯、美國、日本、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為蜂療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20世紀50年代經前蘇聯傳入我國,旋即與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中醫理論和經絡學說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我國蜂針用于醫療在民間流傳既久且廣,可惜多無文字記載 1936年蜂療大師陳偉發現蜂蜇的神奇效用,開始從事蜂針治療的臨床實踐和研究,至1987年治療疾病30多種,113,740人次,并總結經驗撰寫了《蜂刺療法》一書。
臺灣蔣永昌先生在《中國文化的神奇——蜂毒與針灸》一書中匯總了自己20多年以蜂針結合針灸治療各種疾病63種,病例千余的成效,時為1986年。連云港市蜂療醫院院長房柱教授創建了我國第一所蜂療研究所和蜂療醫院,1959年在中華醫學總會出版的《人民保健》雜志發表論文,正式提出蜂療與中國傳統經絡學說結合,按經絡穴位進行蜂針或注射蜂針液、通過這些專家學者長期卓有成效的努力,實現了蜂療與我國古老中醫理論和經絡學說的完全接軌,成為蜂療醫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由王金庸、王盂林、王潤洲主編的《中醫蜂療學》出版問世。正如該書前言中所說,是一部“科學地、創造性地將國內外有關蜜蜂醫療和蜂毒結合到一起,形成并升華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醫蜂療學”。該書
以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將有史以來人類在蜂療實踐和蜂產品研究方面的成果熔為一爐,追根溯源,澄清了蜂療與中醫的血緣關系,為蜜蜂醫療體系尋求合理定位,并全面、詳盡、系統地闡述了各種蜂產品如蜜、粉、膠、蠟、王漿、蜂針液、蜂體(蟲、蛹、成蜂、王胎)的化學組成、生物藥理效應、臨床應用及有關制劑等內容,堪稱古今中外最完整的一部蜂療巨著。
1992年中國蜂醫學會成立。全國有多所學府相繼開設了蜂療課程;蜂療醫院、診所、科室在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并有了從事蜂療工作的高級職稱醫務人員。
至此,我國蜂療事業已初具規模,并自成體系,從而開始了新一輪向國際進軍的交流過程。1991年至1999年,由我國房柱教授擔任會長并主持“國際蜂療保健和蜂針研究會”,先后在杭州、東京、馬來西亞等地舉行了五次學術研討會,參加者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代表。至今蜂療已遍及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預見的是,蜂療作為一種特效自然療法,隨著世盡潮流向自然回歸的大趨勢,必然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確認,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作為中國的蜂療醫學,仍應發揮自身優勢,緊扣住傳統中醫理論與經絡學說,輔以現代科學對各蜂產品的研完成果,不斷擴大蜂療適應癥的范圍,提高其療效,特別是對各種疑難多發病的獨特療效作更深入地探討。這里應克服一些認識上的局限性,如把蜂針的適應癥僅限于關節炎腰腿痛之類;要看到蜂針的局部療效之外,更可貴的它是一種整體療法,對全面提高人體免疫力有著意想不到的功效,許多神奇療效尚不為人類所知,正有待我們去探索研究。
此外我們應大力促進蜂療醫學的科學化、現代化,并解決蜂療中一些未能盡如人意的問題:如蜂針的疼痛常令患者望而卻步,有人嘗試用冷凍法或針灸**后再行蜂針,效用如何尚待確定;蜂針操作時也因缺乏較先進的器械不夠方便靈活,有人研制了一套名為“蜜蜂控制器”的用具作為儲備、攜帶蜜蜂并以類似注射器形式行活蜂蜇剌,但就其實用性來說仍不夠理想,需要改進;還有北方越冬期蜂針施治的困難及對療效的影響亦有待解決和論證。
由于近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采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對蜂產品的生化藥理機制和效應進行分析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在此良好的基礎之上,將有可能對蜂產品作更深入的探索開發,使其提純、復合、加工、生產和應用的技術更高。這也是蜂療醫學今后發展進程中長期面臨的課題。
(原載《中國養蜂》2001年第1期)
上一篇:蜂針穴位治療的操作要點
下一篇:城市家庭蜂療保健的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