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退休老人城市陽臺養蜂竟然養30箱蜜蜂 年產蜂蜜600公斤
鄧老先生和小孫子向記者展示所養的蜜蜂。
南方網訊 一提起養蜜蜂,許多人自然聯想起那在山坡或田野百花叢中風餐露宿的養蜂人,記者前天(8月12日)卻在廣州梅花園小區的一戶人家,見到了一位神奇的退休養蜂娛樂者,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這位于都市中外表平常的主人居家陽臺和一間小房間內,竟然養著30箱蜜蜂,每年還產出600多公斤的蜂蜜。
祖傳秘訣
養蜂成退休“副業”
主人是退休在家63歲的鄧老先生,祖上是養蜂世家,他10歲就跟父親學養蜂。兩年前他從廣州一家旅館老總的崗位上退下來后就操起養蜂的“副業”來。在鄧先生的引領下,記者昨天上午走進他那位于白云山附近的“居家蜂寮”。和其他居家屋頂的陽臺沒有兩樣,只見陽臺種著一片濃密的藤類植物,綠陰下卻擺著一個個蜂箱,外表還被一片片樹皮覆蓋著。走近蜂箱,隱隱可見幾只蜜蜂在家門口穿梭嬉戲,原來現在是蜜蜂的度夏季節,所有蜜蜂都躲在蜂巢里吃存蜜。為了喚醒處于“夏眠”狀態下的蜂群,鄧老先生向記者做了一個現場演示:他打開一個蜂箱蓋,向里頭撒蜜。頃刻間蜂巢里便傳出嗡嗡響聲,主人小心翼翼地提起一葉框式蜂巢,只見數千只蜜蜂已經專心致志地伏在沾蜜的木框上貪婪吸蜜。
陽臺養蜂
蜜蜂白云山采蜜
也許是腳步聲驚動蜂箱里的蜜蜂,數百只蜜蜂突然涌出蜂巢圍著記者團團飛舞,鄧老先生見狀連忙提醒記者:只要你不主動去挑戰蜜蜂,它是不會蜇人的。“居家養蜜蜂又衛生,又簡單。”鄧老先生津津樂道地向記者講起他和蜜蜂的故事。老先生來自廣東大埔,是個祖傳的養蜂世家,打從10歲就跟父親學養蜂,記得過去養蜂是在山野花叢中,用竹籠和杵箱做蜂巢。因為這樣的話箱子不能活動,給采蜂蜜帶來麻煩。“因此,我向人家學到一款新式的養蜂法:就是用眼前這種活框式養蜂框,一格一格地插入,一般一箱插入8格。”鄧老先生說,有一位朋友竟然對他能生產蜂蜜表示懷疑,親自到陽臺蜂巢守候,直到看見傍晚蜂群黑壓壓一片凱旋才相信這一事實。
“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在家里養蜂,就是利用蜜蜂的定位能力,5公里的范圍里,它都能準確地飛回巢中。”鄧老先生告訴記者,他一退休就開始養蜂生活。箱子是一位木工朋友送的,蜜蜂是自己到白云山抓回來的。帶上一把香和一頂從老家帶來的清朝官員遺留下來的藤質官帽,鄧老先生在山間的蜂巢尋找蜂種,然后用香火一熏,蜜蜂馬上失去方向,伏在那頂特別的藤帽上。用了幾天的時間,他就抓到幾千只的蜂種,放到自家的陽臺的兩個木箱。兩年下來很快就繁殖到現在的30箱。
小小陽臺
年產蜂蜜600公斤
“當然,冬天要保持好蜂巢的溫度,讓蜂團密集;春天要保證讓蜂脾相稱,做好換王工作;夏天正是蜂蜜的收獲時節,重點注意插巢和收集;而在秋天,降暑和防敵害當是首要的任務。”鄧老先生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聊起了他的養蜂秘訣。
不要小看這30箱的蜜蜂,一年下來可產出600多公斤的蜂蜜。鄧老先生說,養蜂在作為一種娛樂的同時,兩年來的蜂蜜也賣出1.8萬元,都是被一些熟客包了,由于貨真價實,幾乎是供不應求。
如今,居住在白云山腳下的鄧老先生很少去登山,放蜂漫游白云山采集野花蜜已成為這位退休老人的最大樂趣。更有一些過去的老同學找上門來,享受他那獨特的活蜜蜂蜇刺療法,使得幾十年的關節炎得到大大緩解。(編輯:唐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