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專家龔一飛 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他和蜜蜂的人生故事
如圖:龔一飛,福州人,養蜂學家。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創辦全國唯一的蜂學系,首次研究成功中華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編著我國第一部高等院校《養蜂學》教材,為我國蜜蜂養殖事業發展和現代化養蜂技術推廣做了重大貢獻。
如圖:1954年,年輕的龔一飛教授在福州成功馴化野生中華蜜蜂,并對中華蜜蜂現代化科學養殖技術做了總結和推廣
昨日,在福建農林大學采訪,一張約六十年前的老照片鎮住了主持人。照片里,一個小伙子站在蜂箱旁,穿著短袖,手里拿著一片蜂脾,蜂脾上面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蜜蜂。原來,這個小伙子正在給蜜蜂搬家,只要一個“乾坤大挪移”,就能完成搬家工作。在他的手中,成千上萬只蜜蜂,只有乖乖聽的份,讓人嘆為觀止。
照片中的小伙子,叫龔一飛,今年87歲了。老頑童把指揮蜜蜂當作愛好,而龔一飛把蜜蜂當作朋友,愛蜜蜂愛到了極致。他是福建的“蜜蜂爺爺”,在當年的福建農學院(即現在的福建農林大學)創辦了全國唯一的蜂學系,就連他的兩個女兒,都取名為龔蜜、龔小蜜。
1959年到生產隊考察養蜂一塊手表換了一頓飯
1959年,龔一飛和助手到福清考察蜂源。一天,他們來到福清一都的一個生產隊,養蜂的生產隊長很熱情,殺了一只雞,煮了很多道菜招待他們。上桌前,助手對龔一飛說,身上的錢都花光了,還是不要吃了。龔一飛說,沒事,先吃飯,錢的事再想辦法。
吃飯時,生產隊長一直盯著龔一飛的手表看,龔一飛就對助手說飯錢不愁了。過了一會,生產隊長就說,買手表要票,他們搞不到票。龔一飛馬上脫下手表,給了生產隊長,抵了這餐人情。
龔一飛說,養蜂人有個習慣,有飯吃要先吃飽,有覺先睡好。因為他們放蜂的路很長,常常是有一頓沒一頓。
1967年幾千里放蜂追花奪蜜,跨多省轉場到新疆,蜂蜜獲得高產
100箱蜜蜂,在鐵路上走幾千里路,還要克服放蜂、通風等困難,當年的那次追花奪蜜之旅,給龔一飛出了一道大難題。
事情發生在1967年,當時有新疆學員到福建農學院學習養蜂技術。學成之后,龔一飛要幫助這些學員帶著蜂種回新疆。出發前,他查了很多資料,選定沿途花期的連接:4月,蘇州的油菜花開了;5月,連云港的苕子花開了;6月,甘肅天水的草木棲開花了;7月新疆有棉花開花……經過周密的安排,他把出發的時間定在當年3月底,春暖花開的日子。在押蜂過程中,龔一飛不敢合眼,每到達一個站,都要四周觀察。當到達烏鞘嶺時,龔一飛發現山上的油菜花正盛開,是放蜂的好時機,于是,他們向站長提出申請。
這次的追花任務及時完成了,也收獲了19000公斤蜂蜜。
上世紀80年代月下追愛徒,為了養蜂事業發展挽留徒弟到大學繼續任教,成就了如今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的院長
“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事龔一飛也干過。龔一飛有一名學生名叫繆曉青,就是現任的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的院長。
上世紀80年代,繆曉青大學畢業,他的父親親自來學校,想讓他回老家辦廠。龔一飛先后三次到宿舍看望繆曉青的父親。經過他與學生父親繞校漫談,終于說服了繆曉青的父親。
五年后的一天下午,知道繆曉青是下定決心要走后,他睡不著覺。第二天凌晨3點,龔一飛起了床,騎著自行車從學校騎到了福州的家里,苦勸繆曉青留下。說完后,龔一飛淚水直下!繆曉青被感動了,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