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養蜂人蜂蜜自給自足 城市養蜜蜂當寵物樂趣多
想過有格調的生活,不限于收藏領域;健康侍弄寵物,也能怡情養生。今天我們走近一位都市養蜂人。飼養蜜蜂與蜜蜂采蜜類同,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勞動有樂趣,鍛煉身體有樂趣,喝蜂蜜當然也有樂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青山秀水間,業余養蜂者們其樂無窮。
在風景如畫的肇慶市星湖之畔,70多歲的譚老伯擁有一個綠樹環繞的小院子,種植著他退休多年里精心侍弄的黃花梨、紅豆杉、沉香等名貴樹種,樹下各色花草、四季常青,而這些并不是小院與眾不同的物事,九里香花叢中,才是譚伯最中意的寵物——幾箱嗡嗡唱歌的小蜜蜂。
養蜂經歷:學了兩個月才開始養
譚老伯的養蜂經歷可以追溯到3年之前:退休多年的他不滿足于侍弄黃花梨,計劃飼養幾只寵物來充實生活。最初,親戚建議他養兩只狗,狗通人性,適合給老人做伴。
但去云浮一朋友家拜訪時,譚老伯發現:那對中年夫妻居然在露臺、天臺的花叢中擺滿了蜂箱,綠肥紅瘦間蜂飛蝶舞,令譚伯立即想起小時讀過的唐詩“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不免心生諸多溫暖的感觸。
“養蜜蜂比較衛生;狗的味道大,時常隨地大小便;蜜蜂既沒有味道也無糞便,更加適合老年人養殖。”譚老伯細致品嘗了朋友家的蜂蜜,發現味道特別清新甘甜、樸實無華,不像工業產成品那么黏稠、甜膩。“中老年人更講自然養生,養蜜蜂的好處太多了。”
在朋友手把手的幫助下,譚老伯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細心學習養蜂知識,學滿出師后,直接從“老師”家里搬回了一箱蜜蜂。
開始時,養蜂之路并不輕松:分箱不順利、螞蟻常常來搗亂;微挪地方后,蜜蜂不回巢;冬季喂白糖,不合部分寵物的胃口——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不斷交流中解決,一方面要與“蜂友”交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另外一方面,更要與蜜蜂們交流,取得它們的信任。
養蜂樂趣: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養蜂的樂趣也正在于此:在波折與摸索之中,人類與生物、自然的距離被無限拉近。觀察蜜蜂的飲食起居,體味它們的喜怒哀樂,像呵護自己的寶寶一樣盡力滿足它們的需求,其間充滿了“被需要”的滿足感。
一箱一世界:蜜蜂的世界里,有嚴格的分工,有辛勤的勞動,有忠誠的付出,有團結一致的合作,儼然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譚老伯深入蜜蜂的世界,如同閱讀一本社會小說,新鮮而有趣味性。
當蜜蜂釀出了蜂蜜后,樂趣上升到了又一個高潮:第一年養蜂,譚老伯總計打出了12斤蜜;之后幾年,譚老伯的蜂箱逐步擴充,鼎盛期達到了11箱,放滿了整個小院子,每年都打出了20~30斤蜂蜜,自己喝不完,還分送給老同事、新朋友,當真其樂融融。
養蜂之風,白領也愛養蜂
現今城市里,如譚老伯這樣飼養蜜蜂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蜂粉”一族的隊伍在不知不覺壯大。在“蜂粉”一族來看,所謂“花鳥魚蟲”的業余生活,養花不如養鳥,養鳥不如養魚,養魚不如養蜂。養花弄草固然能陶冶性情,但如果能與活物溝通,卻有于身于心大有裨益;而在所有可以飼養的活物中,蜜蜂也許不是最通人性的,卻無疑是“性價比”最高的一個品類,成本低,成活率高,侍弄簡單,還可以產蜂蜜。
為此,不僅賦閑在家的退休老人學習養蜂,年紀尚輕的都市白領、金領也迷上了養蜂;一些不用朝九晚五打卡上班的職業,尤其適合養蜂。
80后的羅小姐是位自由撰稿人,也在郊區別墅里養了五箱蜜蜂;“看著蜜蜂快樂飛舞,我寫故事時也能才思涌動、靈感多多。”古人云“曉晴林鵲喜,晝暖蜜蜂喧;我老詩情盡,逢春亦一言”,——想必就是這種情懷。
當然,想要養蜜蜂,必須要有場地才行。而且,蜜蜂受到攻擊時當然會蜇人,如果計劃養蜜蜂,市民也需得到小區物管的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