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養蜂概況
澳大利亞被譽為世界上養蜂無螨害地區。2000年,新西蘭發現大蜂螨(Varroa destructor),引起人們的關注,澳大利亞養蜂者非常關心其潛在的威脅。澳大利亞氣候溫暖,大部分地區終年可育蟲,并有大量野生蜂,這都為蜂螨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養蜂人擔心潛在的蜂螨威脅可能很難保持蜜蜂品種多樣性,這勢必影響澳大利亞養蜂業的發展。
為了使澳大利亞養蜂業不受潛在外界因素影響,國家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確保養蜂者能安全地進口蜂種,其中有兩項育種計劃對培育和保持優良蜂種起到了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蜂螨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并對世界范圍的蜂螨防治做出巨大貢獻。
澳大利亞養蜂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西南部與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水,面積770萬平方千米。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占全國面積的35%,氣候炎熱少雨。然而,澳大利亞東部和南部也有土壤肥沃地區和熱帶雨林,東北部沿海地區,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一大堡礁。澳大利亞生長著獨有的野生動物,如劇毒的毒蛇、碩大的鮮魚和種類繁多的袋鼠。
即使如此,澳大利亞養蜂也有其特點,它是一個非常干旱的大洲,保持最高養蜂單產的世界紀錄。全國有1.4萬名養蜂者,有蜂群67萬。澳大利亞蜜源植物種類繁多,桉樹就多達600個品種,系主要蜜源,其中蜜味桉樹和赤桉樹的蜂蜜最受青睞。桉樹泌蜜量大,有些采蜜群在一個花期可采收200kg按樹蜜。通常養蜂人觀察桉樹的開花情況時,特別關注花期的天氣預報。在內陸地區,天氣炎熱時,如果沒有為蜂群提供相應的遮蔭與飲水,蜂群會被熱死。澳大利亞有的桉樹品種花期長達8個月之久,通常是缺粉或無粉,為了避免群勢嚴重下滑,補充飼喂花粉十分必要。有經驗的養蜂者經常是寧可少采蜜,也不過早進場采蜜或延長采集期。
由于有些農作物種植面積不大而且野生蜂較多,需要授粉服務的不是很多。隨著近年來果樹與蔬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授粉需求日益增長,有很多杏樹園主都與養蜂人簽訂授粉合同,每個花期每群蜂的租賃價為30澳元。
澳大利亞養蜂無常規的藥物防治,這主要是沒有寄生螨,但是養蜂人還是很自覺,遵守規定,蜂群治病需用抗生素時應有獸醫開的處方,可以使用土霉素(經四環素)治歐洲幼蟲腐臭病。發現蜂群患有美洲幼蟲腐臭病,立即燒毀蜂群并用紫外線消毒蜂具。1993年澳大利亞首次發現白堊病,隨之而來出現了一系列新問題,有些地區發病嚴重。一些育種場采用抗白堊病種群育王,培育出抗白堊病品種。
澳大利亞蜜蜂檢驗檢疫制度
澳大利亞的主要蜜蜂品種來自美國和歐洲。1964年以前從歐洲進口蜜蜂很少受到限制;1983年以前從美國進口蜜蜂也很少受限制。現在則不然,進口蜂王要經過隔離并檢查其護衛蜂之后,才能把蜂王直接引入育王場。由于非洲化蜂的威脅和寄生螨的危害,澳大利亞也在不斷完善其檢驗檢疫制度。為此,1983年正式成立蜜蜂檢驗檢疫機構。悉尼蜜蜂檢疫站是其中之一,由布魯斯?懷特主持。
為了能讓養蜂者安全地從國外引進蜂種,在收到進口蜂王時,移走王籠中的護衛蜂,進行檢查并換上本地護衛蜂。這時帶有本地護衛蜂的進口蜂王在王籠中囚禁16天,然后再檢查護衛蜂。若未發現蜂螨或其它蜂病,就將蜂王誘人由本地蜂組成的核群內,核群放置在安全的飛行室內。取小幼蟲移入準備育王的王臺里,毀掉原進口蜂王和其組成的核群。育種場進口蜂王主要是為了滿足蜂王出口的需要,同時也用于提高現存蜂種的品質。
蜜蜂檢疫站對所有養蜂人是開放的,為的是收取維持經費。雖然國家設有檢疫機構。但是非法進口蜂王仍不可避免。1991年起,利用警犬偵破數起蜂王******案。2000年10月,查獲一起養蜂人從歐洲******蜂王案,藏在空心鋼筆管中的蜂王被截獲。
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半島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相鄰,為了防止大、小蜂螨傳人,沿海岸設置了很多誘捕箱每月檢查。目前對島上野生的或飼養的蜂群還未采取例行的檢疫,但是每個育王場都會對每箱蜂進行蜂螨檢查。
早期的蜜蜂品種改良
1977年,澳大利亞就已經利用人工授精技術育王。為了保持少量黑色蜂種的特性,對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進行控制交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育王。悉尼大學是澳大利亞最早開展人工授精技術研究與利用的機構,為育王場培育人工授精技術員。在昆士蘭,諾曼?賴斯較早就掌握蜂王人工授精的技術,他擁有澳大利亞最大的育王場,開展蜂王出口業務,培育的蜂王出口到世界各地。
國家蜜蜂育種計劃
在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制定了兩項國家育種計劃,為的是加強蜜蜂進口管制,防止疫病、螨害和非洲蜂化的傳播。原屬于蜂蜜研究委員會和國家農業部的這兩項計劃,一個是在西澳大利亞,另一個則在新南威爾士,均由國家財政支助,是根據佩奇—萊德勞閉鎖育種計劃而制訂的。
西澳大利亞的育種計劃起始于1980年,當時主要針對東部各州暴發美洲幼蟲腐臭病,以本地意蜂為基本蜂種,德國法蘭克弗大學的蒂利?庫納特擔任人工授精的技術指導。新南威爾士的育種計劃始于1985年,由霍克斯伯格農業學院(現西悉尼大學)負責,項目選用的蜂種主要是從歐洲進口的意大利蜂和卡尼鄂拉蜂,以及少量本地蜂種。培育出的種蜂供應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和維多利亞的養蜂場。
這兩項計劃的資助于1991年中止,目前由蜂蜜生產者和蜂王生產者資助繼續完成該項目,現行的品種選育與良種保持沒有按規定嚴格執行,養蜂人非常希望計劃執行得更切實有效。Rottnest島是西澳大利亞項目純種保持的隔離交尾場地?,F在的澳大利亞蜜蜂品種改良項目是利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保持品種特性。
喬·霍默的獨特交尾方式
意大利蜂在澳大利亞深受廣大養蜂者的歡迎,少數養蜂者飼養純種卡尼鄂拉蜂或高加索蜂。在新南威爾士,有一位叫喬·霍默的養蜂人開發一套控制蜂王交尾的方法,即在正?;轱w時間之后,在傍晚強迫處 女王與雄蜂交尾。他有一處3000英畝的牧場,有一座蜂房,周圍由小型火車鐵路環繞,并種植了很多盛開的鮮花。這個特殊的交尾場,是他用作完成其蜂王定時交尾系統的場地。限制處 女王和雄蜂在傍晚出巢交尾,處 女王所在的核群要放在陰冷黑暗的屋內,禁止進人雄蜂。黃昏時分將核群(處 女王)固定在小型火車上,開動火車,打開巢門。抽出雄蜂群的隔板同時開啟巢門,在幾天內讓處 女王至少有3次交尾機會。利用這種方法每天可使300只處 女王交尾,有時因交尾時間太晚而很難見到蜂王返巢。觀察發現,天氣與季節交替對蜂王交尾有影響,是這種交尾方法得以成功的關鍵。
喬·霍默飼養900群蜂,有卡尼鄂拉蜂、意蜂和高加索蜂。全部蜂王采用他的限時交尾方法,有雜交種,也有純種,作為種群應性情溫馴、產卵力強。
澳大利亞的蜂蜜生產
澳大利亞蜂蜜品種繁多,主要是桉樹蜜,蜜味桉蜜和赤桉蜜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有油菜、向日葵、三葉草、紫苜蓿和石南蜜等。蜂蜜年產量3萬余噸,國內消費2萬余噸,每年出口1萬噸。還有蜂王漿和蜂膠產品輸往亞洲市場。基于蜂蜜出口市場的需求,養蜂人在分離蜂蜜時不使用化學方法脫蜂,而采用吹蜂機和脫蜂器的方法。蜂蜜批發商對蜂蜜樣品進行美洲幼蟲病孢子的檢測和抗生素殘留檢測。供出口的蜂蜜還要進行紫外線處理。
蜂蜜在銷售前需經加工,Capilano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現代化蜂蜜分裝廠,年加工1~1.1萬噸蜂蜜,供出口與內銷。工廠每年分裝l,700萬瓶蜜供內銷,有12種樣式的塑料瓶可供選擇。他們對混合蜂蜜質量和衛生嚴格控制,每個蜜捅都作上標記,以便將空桶準確地歸還給原來售蜜的蜂場。采用計算機管理系統監控蜂蜜質量,及時記錄下蜂蜜來源、分析結果以及蜂蜜生產者的詳細資料。
澳大利亞有一種藥用蜂蜜,名為“Medihoney”,是經注冊的藥物,用于治療創傷。這種蜂蜜產自澳州茶(桃金娘科),因采集時間和蜂場所處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每批蜂蜜必須檢測其有效成分。這種特殊蜂蜜給養蜂人帶來了高昂的價格,比普通蜂蜜售價高出6倍,零售價為每50克30澳元。
自1822年澳大利亞成功引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以來,經過180多年的發展,它已經適應澳大利亞氣候和蜜源條件。澳大利亞養蜂多集中在新南威爾土州、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和塔斯曼亞島,其中新南威爾士州養蜂最為發達,澳大利亞45%的蜂蜜產自該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農業部門負責管理養蜂生產,檢查蜜蜂病害的發生情況以及簽發蜂王出口許可證。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寄生螨入侵的問題,它是世界上唯一的養蜂無螨害的大洲。政府采取一切措施防止蜂螨從國外輸入。蜜蜂育種技術資金的投入,還有優良蜂種的保存,所采取的這些措施是有遠見卓識的行為。此外,準備進口抗螨種王亦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舉措。
中國養蜂 2003(2)
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