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養蜂業見聞
|OK蜜蜂網
筆者應邀到阿根廷進行養蜂考察,對阿根廷的養蜂業有了較粗淺的了解和認識,在此貢獻給廣大讀者,以期對讀者能有所幫助。
阿根廷國土面積約為2,800,000 平方千米,是南美洲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國,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八大國。阿根廷的南北緯度跨度很大,從南緯22°到55°。但是在三角形的阿根廷版圖上,占國土面積20%的潘帕斯草原卻集中了超過80%的蜂群。在南部的冰川地帶,仍有養蜂的報道。阿根廷有290萬群蜂,由于歷史原因,可供查考的養蜂歷史僅有400 年左右。
阿根廷的蜂業生產以取蜜為主,全國約有28000 個養蜂員,其中蜂群數超過500 群的養蜂者約占3 %,蜂群數在350~500 群的養蜂者約占12%,蜂群數在20~350 群的養蜂者約占75%,蜂群數小于20 群的養蜂者約占10 %。阿根廷蜂業公司多為小公司,全國大約有30000 個小的家庭公司。阿根廷的蜂業生產以生產蜂蜜為主,蜂蜜主要生產時間從10 月到次年3 月,約6 個月。主要蜜粉源植物有蒲公英、油菜、白三葉草、黑莓、檸檬等。在廣袤的潘帕斯草原上,有大量野生的薊,每年11 月到次年1 月為開花期。另外,草原上農戶周圍往往有一些桉樹,用來遮擋草原上的風。桉樹開花期是每年12 月,也是一種蜜源。檸檬主要分布在圖庫曼地區,檸檬蜜是圖庫曼地區的特產。除生產蜂蜜外,阿根廷也生產一些商品花粉。授粉的推廣不很普遍,蜂農授粉時得不到授粉費用,在Santigo 地區蜂農還要付費給農民。
為追求產量,獲得更高的收益,阿根廷的蜂農進行轉地放蜂,轉地的范圍主要包括Balcare 以及Tucuman等在內的三個區域。阿根廷法律規定轉場時要進行檢疫,但實際執行并不十分嚴格。
蜂螨和美洲幼蟲腐臭病是阿根廷蜂業生產中的主要病蟲害,其中螨害最嚴重,美洲幼蟲腐臭病只在局部地區發生。蜂農對螨害的控制以化學制劑物為主,很少采用生物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市面上銷售的殺螨制劑物有9 種左右,目前主要使用雙甲脒和氟氯苯菊酯防治蜂螨。
阿根廷蜂種主要是意大利蜂和卡尼鄂拉蜂,1956 年引入東非蜂Apis mellifera Scutellata。繼1957年殺人蜂出現在巴西以后,1965 年殺人蜂又出現在阿根廷的Abeja。此后,殺人蜂由北向南擴展。目前,阿根廷科研機構通過取樣,進行形態學鑒定和分子鑒定,比較殺人蜂和普通蜜蜂的區別,以確定殺人蜂。通過人工授精方法,控制殺人蜂的數量。阿根廷的蜂業科研工作主要由INTA 和大學等機構從事,南部的大學在蜜蜂育種和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實力較強,北部的大學在蜂產品研究方面實力相對較強。教學工作則主要由大學承擔。
INTA (INTA 指國家農業技術研究所)在阿根廷有很高的地位,主要負責阿根廷的農業和林業生產。其機構遍布阿根廷全境,包括15 個區域中心、47 個實驗站、260 個延伸單位、4 個研究單位和15 個研究所。INTA 有雇員5,868 名,44%是專業人員,29%是保障和支持人員,28%是技術員。其中,362 名雇員是新近畢業于大學的專業人員。INTA 有自己的國家蜂場,蜂場提供養蜂技術指導。一般情況下,每年在秋季和春季各辦1 次培訓。技術培訓是不收取培訓費的,但是午餐費用由參加培訓的蜂農們支付。
筆者參觀了位于Las Armas 的國家蜂場,該蜂場有38 群蜂。其職員有來自三代養蜂的養蜂家庭,有的職員有自己的蜂場。在阿根廷,丟蜂的事情也常有發生,所以蜂群通常不放在路邊。
阿根廷有技術員制度。養蜂方面的技術員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從事專業性很強、比較單一的工作,一般都有自己的強項,如有的擅長人工授精、有的精通形態鑒定。蜂群一旦出現問題,蜂農就會向技術員咨詢請教,技術員會指導蜂農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防治。技術員的工資由政府支付。通常情況下,蜂農支付蜂群檢疫費用、技術員到蜂場的旅費和食宿費,但也有很多蜂農不付費。
令阿根廷蜂業管理者擔心的問題是蜂蜜的質量,主要是制劑物殘留問題,因為在其出口歷史上,也曾遭遇禁進事件。其次,阿根廷的主要蜂蜜生產區———潘帕斯草原的草場面積開始萎縮,相比畜牧業的生產而言,種植馬鈴薯和大豆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因此,近年來部分農場主開始放棄畜牧業生產改種馬鈴薯和大豆,致使草場面積減少。加上近年來天氣干旱,蜜源植物的流蜜不好,這些都不利于阿根廷的蜂業生產。如果情況惡化,將會影響其生產、出口和銷售。
阿根廷的養蜂者聯合會有70 年的歷史,目前擁有會員1.1萬人,其中交費的會員有5000 人。會員只需交納極低的費用就可得到聯合會的培訓,2011 年的APIMONDIA 大會也將由該會承辦。該會還出版書籍,介紹并推薦給蜂業從業者蜂具、搖蜜機和巢礎等蜂具。
由于阿根廷西班牙血統和意大利血統的人占了97%,現在的阿根廷人多數是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后裔,在文化上對歐洲文化有很強的認同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很歐洲化。但是與歐洲國家不同的是,阿根廷人不喜歡食用蜂蜜,因此其蜂蜜的本國銷量極低,90%的蜂蜜出口到國外,主要是歐盟國家。阿根廷蜂蜜的第一大出口國是德國,占其蜂蜜出口量的50%。
鑒于歐盟也是我國蜂蜜的主要出口區域,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阿根廷都是我國蜂蜜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當然,如果我國能與阿根廷在蜂蜜出口方面聯手,如在制劑物殘留限量標準和價格等方面達成一致,將更有利于中阿與歐盟國家在蜂蜜貿易中抗衡,抵制歐盟國家的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語是南美洲除巴西外的所有國家的通用語言,巴西的通用語言葡萄牙語與西班牙語也是很相近。由于語言的顯著優勢,阿根廷與南美洲國家開展了廣泛而密切的蜂業合作,幫助這些國家發展養蜂業。例如從2008 年開始,阿根廷與委內瑞拉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幫助委內瑞拉培訓養蜂人才。包括食宿和交通在內的所有培訓費用都由委內瑞拉政府承擔。至今阿根廷已經為委內瑞拉培訓了兩批蜂業人才,僅第二批就有22 人。這批人中有部分是蜂業生產者,他們回國后將從事蜂業的教學和推廣工作,會極大地推動委內瑞拉蜂業的發展。
由于南美國家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而且季節上與我國相反,因此假以時日,這些南美國家在蜂業上的崛起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蜂蜜出口。因此對我國蜂業生產者而言,必須改變生產不成熟蜜的做法,大力提高我國蜂蜜的質量,提升我國在蜂蜜貿易中的形象。
本新聞引用自《中國蜂產品協會網》
上一篇:世界蜂蜜市場情況報告
下一篇:我看2010年蜂產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