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養蜂第一村 華安縣前嶺村養蜂致富故事 蜂蜜出口到歐美
他們是一群隨太陽直射點北移南回的人,夫妻同行、父子同伴、姐妹相依,足跡遍布神州大地。他們是福建省華安縣高車鄉前嶺村的養蜂人,他們像蜜蜂一般,朝著花開的地方追,勤勞地構筑著“甜蜜”事業,前嶺村被稱譽為“福建養蜂第一村”,下面是他們養蜂致富故事。
一望無際的向日葵花田,蜜蜂“大軍”成群飛舞。8月28日,在吉林省通榆縣,華安縣高車鄉前嶺村楊躍輝等4戶10多人的蜂農,他們共有的1000多箱意大利蜜蜂,正在那里忙著采集向日葵花蜜。
10天前,他們從黑龍江采完椴樹后就趕過來了。楊躍輝今年58歲,養了29年蜂,自有220多箱蜜蜂。楊躍輝和妻子、兒子常年在外養蜂,連春節也沒有回家,而是在云南省瀘西縣金馬鎮繁殖蜜蜂、過冬,直到春暖花開才開始采蜜,今年來已割蜂40噸左右。
像楊躍輝一樣的前嶺養蜂人,他們載著蜜蜂,走遍全國各地,繁忙地從事著“甜蜜”事業。
養蜂世家領路人
前嶺村養蜂第一人童水墻今年86歲,他在1966年到華安汰口農場買了50箱蜜蜂邊養邊學。當時,村里小伙子童一中對此十分興趣。
童水墻家族3代人養蜂,他兒子童丁貴20歲就開始養蜂。今年61歲的童丁貴說:“上世紀70年代,我就跟著父親到全國各地養蜂。”
直到90年代初,童丁貴因父親身體原因,他只好回鄉,一邊養蜂,一邊照顧父親,至今有100多箱中華蜂,時常在省內到處“游擊”養蜂。
童水墻的孫子童培智初中畢業后也跟著養了幾年蜜蜂,后來他們聯合4家養蜂戶,成立華安縣雁文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共有500多箱蜜蜂。
他們依托童丁貴90年代買在漳州浦東副食品批發市場100多平方米的店面,由童培智做銷售。
“我們的蜜是原生態的,原汁原味。”童培智說。從2011年起,他就在阿里巴巴、淘寶里開網店,最好的一年賣了30噸左右的蜜。
在上世紀70年代,童一中拜一位姓鄭的河南養蜂人為師,后來他謝絕師傅給的工資,向師傅要了十幾箱的意大利蜜蜂。由此,意蜂就與前嶺村人“結緣”。
今年65歲的童一中已沒有養蜂,他的兒子童冠堯中專畢業后也跟著養過幾年蜂,早在2002年轉在漳州市區開店賣蜂蜜,2011年創辦漳州市中堯蜂業有限公司,在村里辦了蜂蜜加工廠,銷售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蜂產品,他先后在漳州買了兩套共200平方米的新房子。
童一中的女兒童巧華2006年從天津財經大學經濟法學專業畢業,2009年在天津創辦童之中譽商貿有限公司,蜂產品主要出口英國、荷蘭、比利時等歐盟的10余個成員國家,還有部分銷往美國、非洲、中東等地。 “都沒有時間停下來看風景”
“我們多數養意大利蜜蜂,花在哪里開,人與蜂就追到哪里。”楊躍輝惋惜地說:“雖然路過很多省份,正常在一個地方呆1個月,神州大地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都沒有時間停下來看風景。”
春節后,養蜂人他們出發了。他們直接前往云南,因為蜜蜂放在那里過冬,留一個人看守即可,然后雇車載著蜜蜂前往湖北采油菜花,再南遷福建采荔枝、龍眼,農歷5月徑而北上遼寧本溪繁殖蜜蜂或采荊條,隨后到黑龍江采椴樹,有的到內蒙古采蕎麥,到吉林采向日葵花,然后在湖北洪湖地區繁殖蜜蜂,最后農歷12月在云南采田豆花、雜花,然后過冬。一年下來,養蜂人也就只有六七個月的采蜜時間。
養蜂人搭帳篷,居深山,逐日月,近著近乎流浪和半原始的生活,有人稱之為“吉卜賽人”。當然,前嶺村不同養蜂人群有不同的采蜜路線,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多數蜜蜂在云南過冬,但也部分蜜蜂是在廣東等其它地方過冬。
老養蜂人林茂盛說,養蜂人雖然還住在村郊野外的帳篷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養蜂人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很多了,以前在外煮飯是用煉油爐,點燈火照明;現在是用太陽能板發電來照明、看電視、充手機,液化氣來煮飯、炒菜;以前出門看場地是走路,后來騎自行車,現在是騎摩托車。以前蜜蜂是靠火車運輸,現在是包汽車,速度快,效率高。
養蜂人最喜歡談的還是跟蜂有關的話題,因為他們要觀察蜜蜂的一舉一動,才能掌握養蜂技術。楊躍輝說,別小看意大利蜜蜂,它們分工也很明確,工蜂負責采蜜,蜂王負責生育,雄蜂就像“小白臉”,無須外出采蜜,只負責跟蜂王交配。交配時,成群的工蜂把蜂王與雄蜂圍成一團,保護著它們的交配。成功后,雄蜂的生命就此終結。每箱蜂的味道不同,“外勤”工蜂采蜜回來,箱門口有專門“內勤”工蜂把門,保護他們順利把蜜吐到片子上,防止其它蜂來盜蜜。
蜜蜂的嗅覺非常靈敏,它能嗅到一兩公里外的地方飄過來的花流蜜的花香。意大利蜂適合采集大面積的,有時蜜蜂“貪心”吃得太飽,由于太重,飛到半路就掉到地上摔死。蜜蜂最怕農藥,如果采集的花有噴過農藥,那么蜜蜂會全部死亡。如果天要下雨,氣侯不好,蜜蜂討食困難,“脾氣”不好,總是到處亂飛,一撞上人就蟄。
甜甜蜜蜜新生活
蜜蜂與養蜂人一起辛勤勞動,釀造了養蜂人的甜甜蜜蜜的新生活 。
童丁貴說,蜂蜜分等次,閩南地區的桂花蜜、鴨甲木蜜每噸可賣6萬元,正常荔枝蜜每噸可賣1.8萬元左右,外省油菜花蜜每噸賣1萬元,椴樹蜜1.4萬元,蜜采到哪里,當地的蜜商就總會搶著收購。
前幾年,童丁貴還在漳州按揭買了138平方米商品房,每平方米5500元,首付現金30萬元。
楊躍輝感慨地說:“早期養蜂沒經驗,價格又低,沒有賺到錢,有時春節回家,外村人嘲笑說像流浪漢。”
像童丁貴一樣,楊躍輝經過幾年打拼,2004年也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先后投入30萬元左右。前幾年,他兒子楊黎明結婚,在漳州買了90平方米的新房子,價值60萬元左右。
楊黎明的妻子陳燕玉留在漳州看管孩子,中專畢業的她去年在淘寶網上也做起了蜂蜜銷售,取名“ds620老楊農家蜜”,然后將淘寶賬號與智能手機聯網,陳燕玉說:“只要網上有人下單,手機就能看到。有1個月賣得最好,賺了4000多元。”
一只蜜蜂釀造一村甜蜜的好日子。村主任郭日建說,前嶺村共1700多人、400戶左右,全村100余戶發展養蜂產業,多數養意大利蜜蜂,常年到全國各地林區養蜂,戶均純收入20萬元以上,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另外還有6家專門銷售大戶、11個專業合作社。養蜜蜂、賣蜂蜜帶動了村民發家致富,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家家戶戶建了新房子,全村還在廈門、漳州等地買新房子的有五六十戶,前嶺村因此被譽為“福建養蜂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