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是蜂業企業增效和蜂農增收的必由之路
農業產業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深化農村改革的方針,其目的是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公司加蜂農是實現蜂業產業化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組織形式,可是要將小農經營且流動性大的廣大蜂農組織起來決非易事,工作難度非常大。
蜂農難以組織是我國養蜂業徘徊于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處于無組織狀態的蜂農無法實現標準化生產,所產蜂產品難以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因而在國際貿易中遇到技術壁壘時便叫苦不迭。尤其近20年來蜂蜜收購價一直在提高,這種現象說明好價錢不一定能收購到好蜂蜜,更表明我國蜂產品質量多年來缺乏有效監控手段,因為中間商收購蜂蜜不作標記,縱使廠方發現偽劣蜂蜜也無從追查,何況少數行賄奸商是化白糖制假的禍首,尤其是不分蜂蜜好壞的統價貨,更是造成劣質稀蜜的根源。這種漲價、跌價的惡性循環不僅損害廣大蜂農,更加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要使我國蜂業擺脫“提價一降價”的惡性循環,必須實現公司加蜂農的產業化來形成互利互惠的聯合體,以此貫徹中國養蜂學會“小規模,大群體”的戰略指導思想,才能使我國蜂業擺脫面臨的困境,通過聯合體的有效管理來促使蜂農生產優質的蜂產品,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實現企業增效和蜂農增收的目標。
2002年初,我國蜂產品面臨歐盟禁運的嚴峻形勢,蜂亞公司憑借同蜂農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控制蜂場使用抗生素,為北京、江蘇、浙江出口商提供20t無公害蜂蜜,出口到日本、美國。2003年又為出口商提供標準出口蜂蜜4000t。由于公司在貫徹優質優價的同時.又給予蜂農質量獎,成員交售給公司蜂蜜可增收300~600元/t,加盟蜂場從3年前200戶發展到現在的400戶。公司在產業化過程中健全了蜂產品原料可追溯根源的措施,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得以獲得符合標準的原料,所以公司加工出無公害蜂蜜能以較高價格暢銷。由于公司經濟效益逐年增長,近年在四川廣漢、寧夏銀川、甘肅武威三處蜂產品基地分別建立三座蜂產品加工廠,為公司發展生產奠定了基礎。現就該公司成功經驗和值得大家借鑒之處介紹如下:
一、按自愿結臺原則將各自為政的蜂農組建成生產組,是實現產業化管理的首要工作
公司在蜂產品經營過程中,善于同蜂農打交道,在全國養蜂大縣吸收養蜂多年的蜂農充實經營隊伍來擴大公司業務,因而同200多戶蜂農建立了牢靠的合作關系。為了實現蜂業產業化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公司根據放蜂路線和蜂農之間的關系,按自愿結合原則,將200余戶蜂農組建成30個生產組;每組由6~10戶蜂農,每組1000~1800箱蜂。按正常年景,每搖一次蜜每組可產5~10t蜂蜜,每花期搖蜜3~6次則可產20~50t蜂蜜;全年采6~8處蜜源,每組年產蜜150~200t。
生產組由成員推選有威信、辦事公道的蜂農任組長,代表全組同公司簽訂購銷合同,所產蜂蜜由組長統一交售給公司。公司按隨行就市和優質優價原則同組長結算貨款。由于成員交售給公司蜂蜜每噸能增收300~600元,因此與公司結合對蜂農很有吸引力。
二、抓蜂場源頭,健全規章制度,是建立蜂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措施
公司為了牢把蜂產品質量控制源頭而采取如下有效措施:
⒈做好抗生素藥物使用情況的監控
除及時將具體規定打印成冊向各生產組傳達宣傳外,更要求生產組成員將慣用抗生素改用中草藥防治蜂病,生產無公害蜂產品。對少數不得已使用了抗生素的成員,公司明確要求使用者對用過抗生素的蜂群作記錄,并將搖出的蜂蜜另外存放.為此公司同生產組簽訂合同時,規定“凡使用氯霉素、四環素、土霉素、鏈霉素等違禁藥物的,交售蜂產品時隱瞞不報者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及檢測費”。
⒉銷售蜂產品,實行責任人的標簽制
收購蜂蜜僅憑感觀辨別不出蜂蜜質量指標(蔗糖、酶值、還原糖),無法檢測出有無抗生素,無法追查有關責任人。公司為根除這一弊病,要求收購蜂蜜時在包裝捅上貼標簽,內容為:交售人;品名;濃度;重量;產地;驗收入;編號;日期;有無抗生素。標簽使那些膽大妄為的制假售假者有了心理壓力,不敢輕舉妄動,因而有效遏制了制假售假現象。
⒊先交貨,后結賬
凡生產組交售蜂蜜,公司只付部分錢解決成員轉場運費和生活費,其余貨款都在質檢合格后才結算。這樣既克服了摻假現象,促使成員生產無公害蜂產品,也消除了蜂農對壓級壓價現象的擔心。每當生產組交售20t蜂蜜,便抽樣送秦皇島檢測,很快便知蜂蜜質量如何。
三、貫徹優質優價和出口質量獎,調動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的積極性
⒈優質優價
公司在驗收蜂蜜時按度計價,如油菜、葵花等中檔蜜每噸每度差價100~200元,而洋槐等蜜每噸每度差價400。600元。以往,由于按度計價增加了工作量和難度,所以有許多企業從中間商處調蜜時不肯按度計價,中間商無奈只好默認摻水。現在公司實行優質優價,使成員增強了生產優質蜂產品的質量意識,蜂蜜濃度逐年提高,濃縮成品蜜質量也隨之提高,客戶逐年增加。
⒉設立無公害質量獎
公司在貫徹優質優價方針的同時,創立了無公害蜂產品質量獎,交售蜂蜜符合出口標準的,每噸獎勵300。500元。這一措施激發了生產無公害蜂產品的積極性,使蜂農感受到質量優劣同自己有利害關系,因此公司2003年收購蜂蜜有90%達到出口標淮。
四、為蜂農排憂解難,做好全年服務,增強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凝聚力公司在養蜂生產期間同成員關系密切,提供產前產后服務
⒈提供無償法律援助
常年出外謀生的蜂農是易遭侵害的弱勢群體。公司為維護成員合法權益,聘請在蜂業界很有威望的仗義執言者為公司顧問,就成員遇到的亂收費、欺行霸市、地痞侵害等問題,向有關部門舉報、交涉而得到糾正或查處,及時維護成員合法權益,使孤單無援的蜂農感到公司是自己的靠山,堅定了走產業化道路的決心和與公司同舟共濟的信心。
⒉設立生產救助貸款
在遇旱澇年景,因歉收絕產,有些蜂農轉場無運費而延誤花期;有些蜂農在越冬春繁期缺錢買白糖喂蜂等情況時有發生。公司每年給成員解決運費、春繁費30~50萬元,受益成員都在交售時歸還借款。由于公司與成員形成互惠的魚水關系,許多成員交售蜂產品時只領取部分貨款解決運費等必需開支,其余貸款數月或秋后同公司結算,也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困難。此外,公司還利用在西部設有養蜂基地的有利條件,及時將蜜源長勢和氣候情況通報給生產組,供成員作為決定放蜂路線和轉場日期的依據,減少成員盲目轉場遭受損失。
寧夏老蜂友蜂業公司通過產業化實踐,深感將蜂農組織起來進行企業化管理形成“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產方式,能夠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積極作用,使企業按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蜂產品,沖破國際貿易壁壘,帶領蜂農增效創收。實踐證明,蜂業企業產業化是振興中國養蜂業的必由之路。
引自《中國養蜂》2004(1)
1158上一篇:試論蜂業的行規行約與行業自律
下一篇:加拿大有機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