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大陸蜂王漿產業現狀分析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養蜂業的發展,蜂王漿生產技術日趨成熟,產品開發不斷創新,內外銷市場逐步擴大,蜂王漿已成為蜂產品產業第二大支柱產品。應該看到,在蜂王漿產業發展的同時,其產品的質量安全、科研深度和市場規范等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希望通過海峽兩岸同行的交流合作,能夠認識問題的癥結所在,確保海峽兩岸蜂王漿產業的健康發展。以下僅為個人見解。
1 蜂王漿質量安全與養蜂基地建設
1.1 蜂王漿質量現狀與養蜂管理
蜂王漿是蜜蜂的產物,是年輕工蜂食用花粉和蜂蜜后吸收分泌的“乳汁”。蜂王漿質量與養蜂管理密切相關。目前,蜂王漿質量值得注意的兩大問題:一是10-HDA逐年下降;二是抗生素超標。筆者認為產生上述兩大問題主要是養蜂管理過程中的三大因素:一是環境(包括生態環境和蜜粉源環境);二是蜂種;三是群勢。
有資料報道:1995年以前,10-HDA含量在2.0%以上的蜂王漿占抽樣總數的51.1%;1995~2000年下降為23.9%;2001年又下降到18.5%;今年2.0%以上的王漿占抽樣總數不足10%。這種下降態勢令人擔憂。10-HDA是蜂王漿的主要質量指標之一,10-HDA含量下降標志蜂王漿質量的下降。
2002年春,歐盟以抗生素超標為由,停止從祖國大陸進口動物源性食品(包括蜂蜜、蜂王漿),日本和美國等也相繼對祖國大陸蜂產品出口提高了抗生素的檢測標準。這里有歐盟對祖國大陸進入WT0后采取的“綠色壁壘”因素,但也反映祖國大陸部分蜂農在防治蜂病時濫用抗生素的現象。
為了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應制訂科學的、適用的蜂王漿生產技術規范和質量標準,主要加強以下3個方面的控制。
首先,放蜂環境要選擇無污染和有蜜粉源的場地。如果在空氣、水源、土壤污染的環境中養蜂,會直接影響到蜂王漿的質量。現在有一部分蜂農是定地放蜂,以取漿為生,在蜜粉源缺乏時喂糖、喂花粉或豆粉等人工飼料生產蜂王漿。此時此地的蜜粉源環境不適宜產漿,但為了王漿高產,人為地迫使蜂群產漿,造成蜂群群勢下降,王漿品質低劣。
其二,蜂種對王漿質量有一定的影響。目前,祖國大陸蜂王有三種類型,即漿王、蜜漿王和蜜王。以產漿為主的定地蜂農采用漿王,每群蜂年產漿6kg左右;流動放蜂的蜂農愛用蜜漿型王種,既能產蜜又能取漿,綜合效益好;而在邊遠地區蜂農多數采用蜜王,以搖蜜為主,生產技術簡單。根據近幾年春漿收購情況,漿王蜂群生產的春漿10-HDA平均在1.8%以上。蜜漿王群的春漿10-HDA平均在1.9%以上;南京老山藥業連續兩年對祖國大陸西北邊遠地區蜜王群生產的20多個批次的蜂王漿進行測定,10-HDA平均在2.3%,其中最高為2.8%,最低為2.03%。春漿如此,夏秋漿的差距更大,因為夏秋季定地蜂群基本上是喂糖取漿,10-HDA在1.4%左右,而流動蜂群蜜粉源情況較好,10-HDA大部分在1.6%~1.8%之間。
飼養強群是提高蜂產品質量的關鍵。從春繁開始,有的蜂農為了早產漿,在蜂量不足時下框取漿,此時如不注意蜂群保溫,極易誘發蜂病。有的蜂農為了防治蜂病,用藥不規范、不隔離,造成抗生素超標。在夏季蜜粉源缺乏時,喂糖取漿,打破了蜂群“休養生息”的規律,把蜂群變成“造漿機”。在秋季,甚至l0月份以后茶花季節,仍繼續下框取漿,以至越冬蜂群不壯,影響來年春繁。
1.2 養蜂基地建設與溯源管理
祖國大陸蜂業分散流動,師傅帶徒弟,一代傳一代,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從規范養蜂生產抓起,建立養蜂基地,從源頭把住蜂產品質量關,才能提高祖國大陸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誰來培訓蜂農,管理蜂農?單靠政府不行。只有蜂產品加工廠與蜂農有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加工企業按國家標準收購原料,并對蜂農進行培訓、管理,促進蜂農提供合格的蜂產品,對雙方有利。農業的出路在于產業化,產業化首要實施規范化、標準化。養蜂產業化要靠蜂產品龍頭企業來帶動。
2002年以來,在中國養蜂學會的幫助和指導下,杭州長青、浙江天地、湖北揚子江、安徽百春、河南長葛、南京老山等蜂王漿生產龍頭企業,先后舉辦蜂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班,編印教材,請養蜂專家授課,為蜂農備案登記,發揮“小規模,大群體”的優勢,現已培訓蜂農近萬名,并建立了相應的養蜂合作社或基地,組成“龍頭企業+養蜂學會+基地”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產業鏈。從源頭提高蜂農質量安全意識和養蜂生產技術水平,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對培訓的蜂農實行“三表一簽”的管理辦法。即在養蜂生產過程中認真填寫“養蜂生產記錄表、蜂產品流向表、用藥情況表和產品標簽”。工廠收購的每批原料王漿可追溯到每個蜂農。對基地蜂農實行價格保護和質量獎勵政策,調動蜂農規范生產的積極性。通過大陸一批蜂業龍頭企業的共同努力,2003年9月,歐盟食品殘留監控檢查團對南京老山和浙江天地等蜂業龍頭企業進行檢查,對上述溯源管理體系表示滿意,為中國大陸蜂產品沖破“綠色壁壘”走向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
1.3 高產漿王推廣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客觀地說,高產漿王的推廣對提高大陸蜂王漿產量發揮了顯著作用。但高產漿王的應用需要兩個先決條件:a.充足的蜜粉源;b.種王選優更新。
花粉與蜂蜜是蜂王漿的營養基礎,缺乏蜜粉源喂糖取漿與蜜粉源充足條件下生產的蜂王漿,在其成分與性狀上都有顯著差異。
近年來,一些定地蜂農,從高產漿王的友鄰蜂場中相互引種,自行配制,也不知雜交多少代,造成蜂群產漿的遺傳基因表現越來越顯著,而采蜜、采膠和抗病能力逐漸減弱,使王漿產量不斷提高,質量不斷下降,此“漿王”已非彼“漿王”,這其實己違背了高產漿王發明者的初衷。
2 提高加工深度,開發系列產品
2.1 蜂王漿保鮮技術對其活性的影響
蜂王漿是世界公認的高活性的天然營養珍品,其中活性蛋白、生物激素、酶類以及多種維生素等活性物質在常溫下不易保存。原蘇聯試驗證明,蜂王漿在常溫下存放5天以上,喂養的蜂王幼蟲不能正常生長。山西農業大學唐朝忠教授試驗證明,蜂王漿在常溫下放置10天,其中SOD活力全部消失。
2001~2002年,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與南京老山藥業公司共同開展蜂王漿及凍干粉活性的生物測定方法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蜂王漿生物活性與存放時 間和溫度呈負相關,即存放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活性越低。詳見下表。
上表說明鮮王漿在常溫下不易保存,最適宜的貯存溫度為-18℃,蜂王漿凍干粉在常溫下保存3個月,其生物活性較穩定。
2.2 蜂王漿服用劑量與保健作用的關系
蜂王漿是功能性保健食品,要達到預期的保健功能,應有適當的劑量,多了浪費,少了沒作用。上海醫科大學用蜂王漿凍干粉治療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劑量為700mg/kg,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和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作用,折合人體有效劑量為6~8g/天。南京醫科大學用蜂王漿凍干粉進行調節小鼠免疫功能試驗,有效劑量為500 mg/kg,折合人體劑量為蜂王漿凍干粉3~4g/天。
1990年以前,大陸蜂王漿以出口為主,內銷蜂王漿口服液,每支10mL,其中鮮王漿的質量分數為3%~4%,由于劑量小,穩定性差,該類產品已被市場淘汰。南京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服用老山口服蜂乳,80年代服用鮮王漿,90年代開始服用老山蜂王漿凍干粉,服用人群超過30萬人,蜂王漿年消費量達200t以上。成為世界蜂王漿消費量最高的城市。在長期推廣應用的過程中,消費者通過實踐,掌握了適宜自身體質的最佳劑量。
對于亞健康人群,蜂王漿保健劑量為每日2~3g(凍干粉0.5~1g,但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肝炎及腫瘤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作為免疫調節劑,蜂王漿服用劑量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每次5~6g(凍干粉2g),可為患者補充營養,調節內分泌,減輕化療放療的毒副作用,增強抵抗力,促進病體康復。
2.3 產品劑型變化與加工企業發展概況
早在20世紀60年代,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的醫院及藥廠開始研制蜂王漿制劑,70年代后期祖國大陸生產蜂王漿制劑的藥廠已超過50家,劑型以口服液為主,如江蘇的“口服蜂乳”,北京和上海的“人參蜂王漿”,杭州的“雙寶素”等,當時蜂王漿產品劃入藥品管理范疇,有相當部分是通過醫院和醫師的推薦,并得到消費者的認同。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祖國大陸人民生活的改善,對保健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蜂王漿制品成為保健品的“領頭羊”。因此有人說:祖國大陸的保健品是從蜂王漿起步的。當時,“人參蜂王漿”已成為全國城鄉婦孺皆知的保健佳品,著名品牌有哈爾濱第三制藥廠的“人參蜂王漿”、北京第三、第四制藥廠的北京蜂王精等。此后,生產蜂王漿口服液的企業多達300多家,魚龍混雜,低價競爭,攙雜使假。屢被質監部門和媒體曝光,口服液逐漸退出市場。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直接服用鮮王漿。一些企業,如廣州寶生園、上海冠生園、上海滬郊、武漢葆春和汪氏蜂業等建立專賣店及專柜銷售鮮王漿,取得較好業績。
南京老山藥業公司1971年開始生產口服蜂乳,1980年對日本出口鮮王漿,1983年研制成功蜂王漿凍干粉,克服了鮮王漿常溫下不易保存、服用不便的困難,通過近20年的市場推廣,目前年銷量達70t(折合鮮王漿消耗量200t以上),已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蜂王漿凍干生產技術不僅較好地保存了蜂王漿的生物活性,而且促進了蜂王漿系列產品的開發。目前,祖國大陸各地以蜂王漿凍干粉為中間體,先后開發出散劑、片劑、膠囊、軟膠囊等多種劑型,滿足市場的需求。
3 內外銷市場與價格差距
3.1 王槳產量與市場價格
以往,祖國大陸蜂業科研生產的重點偏向于提高產量,認為提高產量就可以提高蜂農和企業的效益。20世紀60年代每群蜂年平均單產王漿0.3~0.5kg,70年代上升到1.0~1.5kg,80年代又增至2.0~3.0kg,90年代上升到3.0~5.0kg,進人2l世紀蜂王漿產量還在大幅度上升,有的單產已達6.0~8.0kg。我們應該反思,蜂王漿高產給祖國大陸蜂業帶來什么好處?產量是否是越高越好?20世紀70年代蜂王漿收購價300.00元/kg左右,每群蜂產漿1.5~2.0kg,單群收入500.00元上下;而現在單產提高到6.0~8.0kg,平均收購價60.00元/kg左右,單群收入400多元。對比結果是產量提高了,收入反而降低了。20世紀70年代至今,祖國大陸農副產品價格上漲10倍以上,30年前1kg蜂王漿可換2000kg小麥,而現在1.0kg蜂王漿只能換50kg小麥。養蜂在祖國大陸農副產業中的經濟地位明顯下降,有的地區已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
設想如果祖國大陸蜂王漿總產量調控在2000t左右,市場可能會出現供不應求,對蜂農的收購價格可恢復到150.00元/kg左右,蜂農以生產春漿為主,夏秋季蜜粉源短缺時不取漿,減輕了蜂群和蜂農的勞動負擔,王漿質量提高了,蜂群強壯了,蜂農也多賺了。蜂王漿原本應是“陽春白雪”的珍品,如果片面追求高產,使之成為供過于求、無利可圖的“雞肋”。這就是蜂業同仁們不愿看到的客觀現實。
3.2 內外銷市場價格差距
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資料表明:從1997~2003年,祖國大陸出口王漿數量從372t上升為l 265t:而鮮王漿出口單價從24.4美元/kg下降至13.5美元/kg。
祖國大陸零售市場鮮王漿銷售均價在20000元/kg以上,比2003年出口價高852%,內銷市場蜂王漿凍干粉價格在l 000元/kg以上,比出口干粉價格高212%。
3.3 提高質量標準,實行優質優價
現在流行“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質量標準代表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應用價值。目前,祖國大陸蜂產品的質量標準門檻較低,各項指標偏幅很大,如波美度41~42度是蜂蜜,37~38度也是蜂蜜,成熟蜜和不成熟蜜都是蜂蜜,價格差距不大,蜂農當然愿意生產不成熟蜜。同樣道理,10-HDA 2.o%是蜂王漿,1.4%也是蜂王漿,收購商沒有化驗條件,因此收購價格相差不大,蜂農當然愿意使用高產漿王。蜂王漿國家標準中規定10-HDA的含量下限在1.4%,但是國家批準的保健食品蜂王漿凍干粉10-HDA一般規定在5.0%以上。這就要求生產凍干粉的原料王漿的10-HDA必須在1.7%以上。大部分外銷出口蜂王漿的10-HDA要求在1.8%~2.0%,這樣造成大批1.4%~1.6%的夏秋漿只能在內銷市場以次充好、低價傾銷。
筆者建議進一步提高王漿質量標準。把10-HDA的下限從1.4%提高到1.6%,還要制訂符合我國國情的安全性控制標準,如抗生素、農殘、重金屬等指標。此外,老山藥業與科研院校合作正在探索王漿活性蛋白指紋圖譜與王漿活性生物測定方法(國家發明專利號:02138452.5),力求建立蜂王漿活性測檢標準方法,確保產品質量。要把蜂王漿當成“精品”來做,用先進科學的質量標準來調控蜂王漿產量和質量,調節供求關系,穩定市場價格,滿足消費需求。 (參考文獻略)
引自《蜜蜂雜志》2005(1)
陳明虎 南京市老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1141上一篇:論養蜂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