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蜂業的發展及面向WTO的機遇與挑戰
1 我國養蜂業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養蜂大國,擁有蜜蜂750萬群,年產蜂蜜20萬噸,王漿1000噸,花粉2000~3000噸,蜂膠250噸,我國蜂群數量及蜂蜜和王漿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蜂王漿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0%。蜂蜜出口量每年為8~9萬噸,蜂王漿出口量每年為400~550噸,均居世界之首,年創匯1億多美元,可見養蜂業是具有競爭力的創匯農業,而這僅是養蜂業經濟效益的一部分。養蜂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蜜蜂為農作物、果蔬、牧草、中藥材等授粉,可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間接影響畜產品的產量,其經濟價值遠遠超過蜂產品本身的價值。養蜂業是健康農業,蜂產品是強身健體之品,對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蜜蜂可以生產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多種天然保健食品已是眾所周知,不僅如此,蜜蜂幼蟲和蛹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純天然食品,蜜蜂幼蟲是以蜂王漿以及蜂花粉,蜂蜜為食,因此味道十分鮮美,而蜂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營養價值很高。
此外,養蜂業還可以為食品、醫藥等其它工業提供原料。如蜂膠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萜烯類等諸多活性物質,能抑制和殺滅許多細菌、真菌和病毒,被視為“天然廣譜抗生素”。蜂毒是一種具有高度藥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的天然毒素,它由多肽、酶類和生物胺等物質組成,可治療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神經痛等疾病。
據公元前16~11世紀殷商甲骨文記載,我國養蜂業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我國中華蜜蜂的養殖特點。到近代,隨著西方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的引進,我國的養蜂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隨著農村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我國養蜂業和蜂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2 我國養蜂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我國養蜂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其優勢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2.1 蜜源植物豐富
我國疆域遼闊,蜜源植物極其豐富,孕育了豐富的資源。據初步統計,已被蜜蜂利用的蜜源植物約有近萬種。在我國1.066億公頃的耕地上,約有蜜源植物0.3億公頃;在0.7億公頃的森林中,有許多能為蜜蜂提供優質花蜜、花粉的樹種。
2.2 蜂種資源豐富
我國蜂種資源豐富,一般認為蜜蜂屬內有四個種(也有其它劃分法),即大蜜蜂、小蜜蜂、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而原產我國的就占了三種。土生土長的中華蜜蜂(即東方蜜蜂的東亞類型),遍布我國南北。在廣東,廣西和云南,還有野生的大蜜蜂和小蜜蜂。歷史上我國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蜜蜂,現已成為我國養蜂生產上的主要蜂種,并且,經過長期的馴化及自然選擇,已形成了一些適應我國生態環境的地方良種,如分布于我國東北北部的東北黑蜂及分布于我國新疆伊梨地區的新疆黑蜂等,經濟性狀好,且抗病力強。這些優良品種都是蜜蜂育種的好素材。所有這一切,為我國養蜂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天然保障。
3 加入WTO,我國養蜂業面腦的機遇與挑戰
3.1 蜂產品及加工業
作為國際貿易對象之一的蜂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其質量的優劣、價格的高低取決于相關的生產、貯運、加工技術水平的高低,產品中高科技含量的多少將在蜂產品貿易中起重要作用。我國蜂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目前主要是以初級產品、半成品及少量成品出口,產品的總體科技含量還不高,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的地位,就必須有我國獨立自主的品牌,而品牌是綜合實力的象征,這種緊迫性隨著我國加入WTO而日益加強。我國蜂產品生產和加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⑴缺乏有效的宏觀管理和相關的法規標準
在我國已加入WTO的情況下,標準工作的滯后已嚴重制約了行業的發展,因為,標準化是實施科學管理和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我國加入WTO,如果蜂產品不符合國際標準,必將給出口創匯帶來阻力。并且,我國蜂產品的質量監督體系還不夠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加入WTO,要與國際接軌,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⑵科技投入少,蜂產品加工技術創新不足
目前我國蜂產品加工企業采用的工藝技術主要為常規技術,不論是企業還是科研單位普遍缺乏適應蜂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儲備,如微膠囊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功能食品研究開發技術、膨化與擠壓技術等。技術創新能力較低,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是我國蜂產品加工業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
3.2 我國養蜂業和國外養蜂業相比的優勢和差距
我國養蜂業仍處于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生產不穩定,主要有三個制約因素:一是養蜂是野外流動作業,且基本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大的;二是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偏遠地區的蜜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產銷分割,養蜂的社會化服務程度低,蜂產品流通受限,資金積累較慢。從而影響養蜂業的協調發展。
同國外養蜂業相比,我國有很大的優勢,主要表現在養蜂業是我國的一項傳統農業,分布廣,潛力大,“精耕細作”,生產能力強。但還存在著差距,主要表現為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手段落后,勞動生產率低,單位蜜源植物容蜂量少。每個勞動力負擔的蜂群,發達國家是幾百群,我國平均僅30多群。此外,養蜂技術上也存在著一定差距。而這些差距也正是我國養蜂業發展的潛力所在,要使我國養蜂業持續發展,與國際接軌,根本上還要依賴于養蜂科學技術的進步。
4 加入WTO,我國養蜂業的發展對策
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突破以下技術:
⑴蜜蜂遺傳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育種新技術。
⑵蜜蜂營養需求的研究及非常規飼料生產技術。
⑶新飼料添加劑的生產與應用技術。
⑷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規?;B蜂技術。
⑸無污染蜂藥的開放,生產技術。
⑹蜂產品的保健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開發應用技術。
⑺蜂王漿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
⑻蜂王漿及其它蜂產品的保鮮技術。
⑼蜜蜂為農作物,果蔬授粉新技術。
⑽養蜂業生產與管理的信息化技術。
面對加入WTO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相信在廣大養蜂工作者和養蜂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養蜂業一定會迎頭趕上,盡早與國際接軌。
《養蜂科技》2004(1)
董捷 孫麗萍 閆繼紅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
1138上一篇:氣候及蜜源變化后的養蜂策略
下一篇:養蜂業如何應對加入世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