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養蜂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養蜂業不與種植業爭土地和肥料,也不與養殖業爭飼料,更不會污染環境,因此完全可以說養蜂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行業。養蜂業是農業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蜜蜂以其特有的生物學本能,參與大自然中生態平衡,在食物鏈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另外利用蜜蜂授粉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己成為綠色食品生產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重要配套措施。
中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但不是世界養蜂頭號強國。中國養蜂業在世界上有領先的地方,但與有些養蜂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為了使中國養蜂業在二十一世紀得到更快更穩向前發展,不但要繼續發揚我國現有養蜂業的優勢,同時要虛心學習國外的先進養蜂經驗,另外要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提高國民對養蜂業的認識水平
在我國觀階段,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養蜂主要目的是獲取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產品,極少數人知道養蜂主要目的是為農作物授粉。發達國家把蜜蜂授粉放在第一位,獲取蜂產品放在第二位,因此他們把養蜂業視為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都分,冠以養蜂業為“農業之翼”的美譽。比如在美國,租用蜜蜂授粉已成為農作物穩產高產的必需手段,現己在100多種農作物上推廣應用,美國政府1980年公布,蜜蜂授粉使農作物增產約200億美元(注:報估計,我國由于蜜蜂授粉增產的效益,每年至少150億元),而蜂產品本身的價值僅約1.4億美元。即使這樣,1994年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的專家,預測在今后的兩年內美國將會出現“授粉危機”,做出了對授粉蜂群的短缺可能對農業生產產生嚴重影響的可怕預言。正是對養蜂主要目的認識差別,造成我國養蜂業發展的被動局面。如何變被動為主動,關鍵是提高人們對養蜂主要目的認識水平。
2.實行適度的養蜂規模化生產
發達國家專業養蜂的特點是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人均飼養量大(比如美國,凡有600群以上蜂群者,才被稱為專業養蜂者)、人均產值高。集規模化和機械化為一體,以機械化推動規模化養蜂發展,以規模化帶動機械化,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了現代養蜂的模式。而在我國,往往是專以飼養蜜蜂為目的皆被稱為養蜂專業戶,飼養蜂群數量一般為幾十群,少數上百群以上。按現代經濟學觀點,只有適度規模化生產,才有可能出最好的經濟效益。顯然在我國已加入WTO的時代,實行適度養蜂規模化生產,是增強我國蜂業國際競爭力的一條有效措施。
3.大力開發國內潛力巨大的蜂產品市場,狠抓蜂產品質量
目前養蜂生產在國內,而蜂產品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還依賴國外。由生產至流通,流通至消費,再由消費來促進生產的經濟規律可知,中國養蜂生產發展肯定會受到國外消費水平控制,一旦蜂產品出口受阻,中國養蜂生產肯定會受到嚴重影響。多次蜂產品出口不暢,造成中國養蜂生產停滯或下降的事實,已讓人們逐漸認識到這條經濟規律在中國養蜂業中應用的正確性。由此可見,要促進養蜂生產,就必須開拓蜂產品國內消費市場。
要打開國內巨大的潛在蜂產品消費市場,有二點工作必須做:一要加強蜂產品科普知識宣傳,慢慢轉變國內許多小城鎮和農村消費者把蜂產品作藥品和補品的觀念;二要狠抓蜂產品質量,讓假蜂產品不能立足市場。作為主管蜂業的政府有關部門,在制訂政策和標準時,應多站在消費者角度,不要因生產廠家壓力,降低蜂產品質量指標要求,從而損害廣大消費者利益。我在許多場所說過:在中國“蜂蜜”國家標難,要加入“蜂蜜”中花粉指標,因為利用“蜂蜜”中花粉指標,可以快速檢驗是否是真蜜,是否以次蜜充好蜜問題。
在“回歸大自然”的今天,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有明顯提高,13多億的中國人口,是一個蜂產品消費巨大的潛在市場。若能及時開發國內的潛在蜂產品消費市場,則一定會出現蜂產品供不應求的現象,中國蜂業也將會得到蓬勃的發展。
4.要健全養蜂管理機制
要進一步健全養蜂管理機構,真正做到重點養蜂縣(市)有人專管養蜂,其它縣(市)有人兼管養蜂的局面。通過政府的引導,從而保證我國養蜂生產健康穩步的發展。
5.加大養蜂科技投入,加強國內科研協作攻關
政府要進一步加大養蜂研究投人力度,資助解決蜂業生產中急需解決的課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的動物育種己進入分子水平,朝著快速改變動物基因型的方向發展。我國要跟上這一科技形勢,就要開展蜜蜂分子育種,也就是要研究蜜蜂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為我國21世紀蜂業生產提供高產、優質、高效發展的遺傳理論和高新技術。比如開展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產量和品質性狀的主基因分析和定位,主基因的分離、克隆和測序;蜜蜂雜種優勢的分子機理及預測等。對養蜂重點和重大項目,要組織國內相關部門攻關,發揮各單位的優勢和積極性,爭取出養蜂大成果。
另外為了推進我國養蜂業的現代化,還必須加強蜂具標準化、品種良種化、生產機械化、飼養管理科學化等幾方面的研究。我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四個現代化建設進程推進,我國的養蜂業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引自《養蜂科技》2006(1)
曾志將江西農業大學
1131上一篇:中國引領世界的蜂蜜生產
下一篇:數字安徽蜂業經濟及其問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