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養蜂業
澳大利亞是蜂蜜主要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現在飼養的蜜蜂是1788年以后由歐洲移民引入的。由于不斷地引進先進技術和一年四季都有大宗蜜源植物,養蜂業發展很快。
澳大利亞是一個草原面積廣闊的國家。主要蜜源植物有桉樹、油菜、車軸草、紫苜蓿、向日葵等。澳大利亞是校樹的原產地,約有600種,各個種的桉樹開花期和泌蜜量不盡相同且與各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有關;在適宜條件下,每一采集群在15天到30天內,可采收60kg桉樹蜜,單產居世界第2位。
澳大利亞曾先后引進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和歐洲黑蜂,以飼養意大利蜂為主。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了兩個歐洲主要蜂種基因庫的國家,即坎加魯(Kangaroo)島的意大利蜂基因庫和塔斯馬尼亞(Tasmania)島的歐洲黑蜂基因庫。這兩個島嶼也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蜜蜂自然保護區。
專業養蜂人員一年四季在沿海地區轉地放牧。多使用朗氏螃箱。有人設計了一種適宜于在放蜂車上使用的大繼箱,每個大繼箱可放50個巢脾,用于貯存蜂蜜,每個大繼箱的—下部用 6個朗氏巢箱繁殖。也使用較小型的高14.6cm和高19.0cm的蜂箱。一般情況下,每個專業蜂場的蜂群數均不超過1000群,運輸蜂群和取蜜過程的機械化程度較高,普遍使用取蜜車間和帶有裝卸設備的養蜂車。
育王業是養蜂業中的一個獨立部門,只有專業性的育王場才有權出售商品蜂王。大部分育王場都集中在蜜源、氣候條件較好的昆士蘭、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州,有少數育王場已采用人工授精技術生產商品蜂王。每年約出口數千只蜂王。
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農業部門負責管理養蜂生產檢查病害發生情況,銷毀病害嚴重的蜂群,簽發蜂蜜和蜂王的出口許可證。蜜蜂病害的檢查由專業的檢疫部門負責。檢疫部門規定禁止進口整群的蜜蜂和舊蜂具,進口蜂王必須經檢疫部門許可。孢子蟲病是最常見的蜂病。凡在蜂群中發現蜂病,必須向有關的管理部門報告。一般情況下禁止在蜂群中使用藥品。一旦發現美洲幼蟲腐臭病,立即將蜜蜂連同蜂具一齊銷毀。
1963年成立了澳大利亞蜂蜜管理局(Australia Honey Board),管理蜂蜜出口,由政府主管官員擔任局長,養蜂企業的代表任副局長。管理局還通過其咨詢委員會為聯邦研究機構提供研究基金。澳大利亞蜂蜜公司為養蜂者的合作性組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蜂蜜銷售企業。
主要研究機構有三個:昆士蘭農學院養蜂教研室,主要進行蜜蜂營養和蜂蜜生產技術的研究;維多利亞農業部養蜂研究所,進行蜜蜂病害、授粉和蜂蜜質量檢驗技術的研究;阿德萊德(Adelaide)大學威特養蜂研究所,進行孢子蟲等病害、蜜蜂營養和行為的研究。另外,新南威爾士大學和公共衛生、食品加工部門也從事與蜜蜂有關的研究工作。
澳大利亞養蜂工作者聯盟是全國性的組織,在各州設有分會。有些州還有業余養蜂者和商業性質的協會。出版發行的雜志有《澳大利亞養蜂者》和《澳大利亞蜜蜂雜志》。 (駱尚驊)
引自《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農業出版社,1993)
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