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養蜂業
阿根廷是世界上主要蜂蜜出口國之一,為南美洲養蜂業最發達、年產蜂蜜最多的國家。養蜂業的文字記載始于1851年,西方蜜蜂是隨歐洲移民帶到阿根廷的。
阿根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適于養蜂業的發展。全國可劃分為三個蜜源區:
①潮濕草原區 包括拉普拉塔(Lapalata)河和巴拉那(Parano)河流域、德爾塔(Drlta)島、布宜諾斯艾利斯省、恩特雷里奧斯省、科爾多瓦省東部和圣菲省東部。該區面積大,地勢平坦,年降雨量800~1000mm,蜜源植物以車軸草和柑橘為主,出產淺琥珀色蜜,尤其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型”蜂蜜著稱。每個生產蜂群可產蜜100kg以上。
②北部或亞熱帶區 包括圖庫曼、薩爾塔、胡胡伊、圣地亞哥-德埃斯特羅、科連特斯、查科、福莫薩、米西奧內斯等省;該區的蜜源植物種類多,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高,適于快速繁殖蜂群。非洲化蜜酶已蔓延這個地區。
③干旱草原區 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和潘帕斯(Pampas)大草原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區。該區氣候條件復雜,生長著各種本地和引進的蜜源植物,對繁殖蜂群、提高蜂蜜產量極為有利。
一些專業養蜂場在每年春季將蜂群運到圖庫曼北部或圣地亞哥-德埃斯特羅提前育王、繁殖,待蜂群發展起來后返回原地進行生產。
普遍飼養的是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后來又引進部分喀爾巴阡蜂。
養蜂人員有業余養蜂者和專業養蜂者兩類。其中業余養蜂者數量較多,一般擁有50~200群蜜蜂。專業養蜂者一般擁有數千群蜜蜂,他們常常雇用一定數量的雇員使用較為先進的養蜂機具進行生產。
20世紀80年代以來,養蜂業發展較快,蜂群數量由70年代中期的80萬群發展到1985年的150萬群,產蜜量由2萬噸增加到4.5萬噸。出口蜂蜜的數量占總產量的70%~80%主要銷往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
阿根廷養蜂學會(Argentinea Beekeeping Society)、阿根廷養蜂協會(Argentinea Beekeeping Association)、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農場部等機構都出版有自己的養蜂刊物。國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和各地的養蜂會社、養蜂協會都開辦養蜂學校或開設養蜂技術課,來自本國或其他國家的養蜂人員可以在國家或私人開設的各種養蜂學校和技術訓練中心進修或學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有一個研究中心。全國有一所最大的育王中心,在拉普拉塔和貝爾格拉諾將軍兩地設有兩個較大的育王試驗場。在阿根廷北部德索塔鎮(Villa de Soto)、科爾多瓦和圖庫曼國立大學設有地方性的養蜂中心。
阿根廷的名字來源于拉丁文,意為“白銀”,西班牙人按阿根廷的地理位置稱其“銀河”。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思(以下簡稱布市)最為著名,號稱南美洲的巴黎。阿根廷的農產品主要產于布市附近的濕潤平原地帶,向阿第斯山山麓延伸,此山將阿根廷與西鄰智利隔開。牛肉和美酒是平原的盛產,其實這里也盛產大豆、向日葵和其它農產品,當然也有蜂蜜。
濕潤的平原為歐洲蜜蜂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溫暖的氣候有利于蜜蜂采集和貯存蜂蜜。阿根廷北部屬熱帶氣候,與巴拉圭、巴西接壤。巴西是非洲化蜜蜂的棲息地。縱然在這樣的地域,大多數蜂農仍偏愛飼養歐洲蜜蜂,因為歐洲蜜蜂產蜜量高、性情溫馴。根據2004年的報道,阿根廷中部省份拉潘帕開始養蜂熱,至今仍在延續。
20世紀30年代,Gil經營一個小型蜂場,離維多利來城不遠。最終成桶的蜂蜜通過鐵路運到布市,那里有不少公司包裝蜂蜜并出口。50~60年代養蜂發展緩慢,1967年首次引進意大利蜂王。70年代養蜂業迅速發展,1973年第一位女養蜂人Celia出現。80年代蜂農數量顯著增加,那是黃金時代。阿根廷植物生長季節是12月~3月,每群蜂產蜜80~90 kg,并且無病蟲害之憂。遺憾的是80年代末期,蜂螨入侵,蜂蜜產量下降。由于蜂螨問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規,1985年第一部蜂場法實施,人們對養蜂的興趣與日俱增。
從90年代起,阿根廷成為一個產蜜而且是出口蜂蜜的大國,國家的資助和貸款養蜂業。政府通過農業研究服務機構和養蜂業聯系起來,今年慶祝服務機構成立50周年。第一個合格的養蜂合作組織成立于1993年,1999年又成立另一個合作組織。拉潘帕省1990年有蜂農498人,2001年增加到1200人,蜂群數量由57270群增加到170000群。產蜜量由1990年的60kg降至現在的35 kg,但蜂蜜總量逐年增加,由3436噸增加到7000噸。
拉潘帕省有兩個不同的區域,東部是大平原,西部是山地,與門多薩州相鄰。大平原生長主要飼料農作物,是為家畜準備的,蜂群數量最多時占到全國總量的90%(1990年),但到2001年降到70%。拉潘帕省蜂蜜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1%,位居第三,布市直屬省產蜜量占58%,北部的科爾多瓦省占14%。
阿根廷的產蜜量與日俱增,1990年產蜜45000噸,2000年產蜜93000噸,是1990年的2倍多,90%以上的蜂蜜輸往美國和德國。近年來,阿根廷養蜂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阿根廷發現美洲幼蟲病,現在美洲幼蟲病病菌對土霉素產生抗藥性。40多年來世界各國用此藥作為預防用藥,不幸的是相繼都發生抗藥性問題。自從世貿組織宣布阿根廷蜂蜜是傾銷產品(低于生產成本)以來,所以美國養蜂企業通過官方渠道進入美國的蜂蜜減少。阿根廷蜂蜜被抗生素污染,主要是硝基呋喃,現已被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檢出。與此同時阿根廷的貨幣貶值后,經濟危機更為嚴重。
今年阿根廷產蜜減少30%,因為南半球的生產季節是美國的秋季和冬季。國際市場蜜價雖然上漲,但因減產阿根廷蜂農仍受到負面影響。不同于美國,阿根廷的蜂農相當年輕,在拉潘帕省的蜂農年齡在30~50歲。阿根廷人自夸他們的養蜂教育和養蜂信息在拉丁美洲是最好的,有許多養蜂雜志可供蜂農選擇,其中一本叫Espacio Apicola。蜂農還能利用網絡找到重要的養蜂電子信息。阿根廷養蜂電子通訊入門APi Guia被命名為“阿根廷養蜂業的第一商業性指導”,蜂農可以訂閱,按網址可找到英文、法文解釋。遺憾的是必須懂得西班牙語才能充分利用Api Guia養蜂電子通訊入門。
阿根廷蜂農還可利用國家的養蜂方案,由INTA資助運轉。在過去的10年中給許多團體進行養蜂教育,并資助到美國、德國、新西蘭、巴西旅行考察,還實施了遠程教育。3月份我在阿根廷時應邀參加了阿根廷10年養蜂規劃會議,先制訂出2006~2009年的3年預算,用以支持2009~2012年,2013~2016年兩個3年的養蜂科研發展。對于一些重大目標進行討論。下面是對五個常見問題的討論:
1、蜂蜜質量:這對阿根廷養蜂來說是一個重大問題,蜂蜜受到硝基呋喃污染。蜂蜜潛在污染,從蜂群到包裝也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因為蜂蜜運到歐洲,特別是德國,要對蜂蜜進行檢驗,這對消費者非常重要。因此,注重檢驗阿根廷國內不同地區花蜜的成分和由此釀成的蜂蜜是十分必要的。INTA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指導養蜂人認識Rarana河流域的重要蜜源植物,該河流到拉普拉塔平原,位于布市東北20公里。
2、優良遺傳性能結合:在阿根廷北部已經被非洲化蜂占據,看來不會南下侵入濕潤的平原地區,平原是歐洲蜜蜂的傳統居留地,非洲化蜜蜂沒有南下,可能是由于氣溫低的原因。而且人們千方百計在熱帶東北和西北地區繁殖歐洲蜜蜂,以抗御非洲化蜂的侵人。人們已經發現非洲化蜜蜂有抗螨性能,這可以和巴西的非洲化蜜蜂相比較。
3、整合管理蜜蜂病蟲害防治:和其它地方一樣,阿根廷也受到蜂螨和美洲幼蟲腐臭病的侵害,蜂群下降。尋找管理措施遏制危害是養蜂業的頭等大事,同時對傳統蜂病的研究如微粒子病也不能忽視。
4、營養研究:阿根廷對蜜蜂的營養知之甚少。必須測定國內各種花粉的蛋白含量,并由此制訂相應的管理措施,這是全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5、授粉:大規模的蜜蜂授粉在阿根廷僅僅才開始。需要授粉的植物主要有:水果和干果(杏、蘋果)、蔬菜和瓜類(黃瓜、南瓜、西瓜)、牧草種子(紅三葉草、苜蓿)和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大豆)。需要制訂一些制度使蜂農和果農都能得到好處。
總之,阿根廷養蜂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成為國際市場上蜂蜜的主要來源。大批的年輕蜂農可以利用電子信息,通過政府的教育可使蜂農產量提高,給國家建議,以提高處理好國際養蜂社團的工作能力。
引自《中國蜂業》2006(10)
1654上一篇:塞浦路斯養蜂業
下一篇:冰島養蜂——火山與冰的島嶼和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