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養蜂業
克羅地亞共和國位于歐洲中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北岸,面積5.65萬平方公里,人口450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雖然克羅地亞是中歐的一個小國,但其養蜂業在歐洲有著重要的地位。
1 養蜂業歷史
養蜂業在克羅地亞有著悠久的歷史。1288年,第一部記載有蜂蜜產品的文獻一《Low of Vinodolski》問世。到了19世紀下半葉,養蜂新技術的傳人給傳統養蜂生產帶來了重大的革新。養蜂者普遍采用了新的蜂箱設計和活框技術,蜂群飼養管理技術得到迅速改善。1875年,幾位進步的養蜂人士在索它島成立了第一個養蜂合作組織,至今仍然活躍在養蜂界。當時建立這些組織的目的是為了互通養蜂信息,交流養蜂技術。20世紀下半葉,道路交通的日益發達,使越來越多的蜂場采用轉地飼養方式,從而有效地提高了養蜂效率,增加蜂產品產量。但從1990到1997年的克羅地亞獨立戰爭給養蜂業帶來重創,大批養蜂者被迫丟棄財產,逃離家園,成千上萬的蜂群被毀壞。
2 養蜂業現狀
目前,克羅地亞注冊的養蜂人數達到了6720人(克羅地亞養蜂協會1998年提供的數據)。2001年,飼養的蜂群數為152432群,養蜂密度為2.7群/km2,平均每位養蜂員飼養22.7群,每群蜂平均年產蜂蜜20kg(最低5kg,最高100kg)。
近年來,克羅地亞的蜂蜜總產量逐年遞增。但在戰后的最初幾年,蜂蜜的產量很低,因為在獨立戰爭中許多養蜂者失去了他們的蜂群,養蜂生產不得不從頭再來。、此外,克羅地亞國內對蜂蜜的消費量非常少。這也給養蜂業帶來不利。根據官方統計,克羅地亞每人每年的蜂蜜消費量僅為0.23千克,這在歐洲各國中是最低的。對大部分養蜂者來說,蜂蜜是他們最主要的產品,還有一部分人生產蜂膠和蜂群,只有極少數高度專業的養蜂員能生產花粉和蜂王。 克羅地亞本土的蜂種為卡尼鄂拉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由于它們高產,抗病,溫順,受到當地養蜂者的喜愛。為了改良蜂種的經濟性狀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從1997年開始,克羅地亞開展了一項人為控制蜂種的項目。經過嚴格挑選,36只蜂王被選作種群,每年為克羅地亞國內市場提供大約40000只蜂王。
3 蜂產品銷售
克羅地亞國內的蜂蜜價格很低,且根據蜜源的不同而異。例如在2000年,油菜蜜和向日葵留的收購價只有0.74美元/kg,洋槐蜜1.35美元/kg,甘露蜜則為1.85美元/kg。收購價只相當于商店零售價的三分之一或者更低,與白糖等價。因此,養蜂者經常怨聲載道,處境艱難。
克羅地亞的蜂蜜市場還處于無序和不規范階段。大約三分之一的蜂蜜(164到209噸)是通過市場的合法渠道銷售的,而剩下的大部分則是不經市場渠道直接賣給消費者或者是養蜂者自己消費的。這就使得絕大多數的養蜂者在蜂產品的交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財力投資包裝設備,或者只能將蜂蜜賣給專門的經銷商。這些原因使得大部分的養蜂者只能將蜂蜜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親戚朋友。雖然其價格比其他農產品要高,養蜂似乎更加有利可圖,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蜂蜜在質量上是得不到保證的,而且根據本國的法律,也是違法的。
既然克羅地亞國內有400萬左右的人沒有消費蜂蜜的習慣,那么向國外出口蜂蜜不失為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但迄今為止,克羅地亞蜂蜜的出口狀況一直不盡如人意。往往是出口低價的散裝蜂蜜(300千克桶裝),同時又進口高價的小包裝蜂蜜。
4 養蜂者的社會經濟特征
克羅地亞的養蜂者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群體。許多沒有受過養蜂專業教育且祖上也不是養蜂的人卻對養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這些人往往將他們在其他行業賺來的錢大量投資到養蜂業中,成為最主要的以市場為導向的規模化的蜂產品生產者。
調查顯示,克羅地亞的養蜂者受教育程度要比從事其它農業生產的農民要高,也更有組織性,更加以市場為導向。他們可分為三種類型:養蜂愛好者、業余養蜂者和專業養蜂者。
4.1 養蜂愛好者
養蜂愛好者之所以從事養蜂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個行業,他們多半是在業余時間從事養蜂活動。當然,也希望從業余愛好中得到一些經濟收益。他們大部分(85%)來自非農業家庭,并且年齡相對偏大(35%為60歲以上,42%為40~60歲),很多人具有大學(27.2%)或高中(25%)學歷。他們花費在養蜂上的時間并不多,約60%的人只花費了他們三分之一或更少的時間用于養蜂。他們通常選擇郎氏蜂箱進行飼養(57.7%的人全部用郎氏蜂箱,75%的人部分使用)。大多數(88.5%)的養蜂愛好者有自己固定的蜂場,他們生產的主要產品是蜂蜜(對很多人而言是唯一的產品),每群蜂每年平均產蜜量18.2土7.8kg。而諸如蜂蠟和蜂王等其他產品他們是不賣的,而是用于來年擴大蜂群所需。
4.2 業余養蜂者
業余養蜂者占了克羅地亞養蜂總人數的45%。和養蜂愛好者相比,他們是一個相對年輕的群體(56.3%的人為40~60歲)。但和養蜂愛好者一樣,他們幾乎全都來自非農業家庭(99%)。其中,在職人員占45.4%,退休人員占34.9%。他們的文化程度與養蜂愛好者非常相近,但在養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雖然個人愛好是導致他們從事這個行業的一大原因,但經濟利益也是重要的原動力。他們生產的主要產品也是蜂蜜(平均每群蜂每年28.2kg)。相對于養蜂愛好者,他們的蜂蠟和蜂王產量更高一些,也更少地(56.3%)有自己固定的蜂場。對這些養蜂人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使用的蜂箱類型混雜,似乎他們對蜂箱類型的選擇非常地不確定,這也是他們的蜂產品生產效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運輸和取蜜時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4.3 專業養蜂者
專業養蜂者也主要來自非農業家庭(88.2%),在年齡組成上和養蜂愛好者相似(40%為40~60歲,40%為60歲以上)。比起其它類型的養蜂者,他們中退休人員的比例較高(63.4%),而在職人員的比例較低(26.6%)。文化程度與業余養蜂者相似。養蜂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收益,但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往往也很喜歡養蜂行業并從中獲得很多的樂趣。作為專業養蜂,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自然花在了養蜂生產上(約三分之二的專業養蜂者將他們60%的可利用時間花在養蜂上)。每群蜂每年平均產蜜量為41.1±13.5kg。有一小部分人專門從事花粉和蜂王的生產。三分之二以上的專業養蜂者每年按固定的放蜂路線進行轉地飼養,從而大大提高了蜂蜜產量。
5 農業政策和養蜂業
不像克羅地亞境內其它的生產活動,養蜂業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享受津貼。在實施津貼的最初兒年,蜂產品市場極度落后,產品單一,幾乎只有蜂蜜。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養蜂者覺得各種各樣的津貼對于他們的養蜂生產沒有任何作用。然而事實表明,津貼確實在25%的程度上影響了養蜂者對于蜂蜜生產、蜂王生產和蜂王測試的積極性。1998年在蜂蜜生產上給予津貼,使得1999年的蜂蜜產量增加了12%,蜂群數量增加了11%。1997年,克羅地亞的蜂王產量僅為16000只,而到了2001年增加到了38968只。
6 養蜂業前景
克羅地亞養蜂業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規模過小,從業人員高度老齡化,設備陳舊、緊缺,蜂群轉地、收取蜂蜜的技術處理不當等。盡管比起大部分農民,養蜂者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但他們也沒有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因此很難獨立解決他們在養蜂過程中碰到的所有問題。
在養蜂生產中,養蜂者可以從克羅地亞農技推廣協會和養蜂者聯合會等公共部門得到幫助,但是這些機構還不能有效地將養蜂者組織起來。隨著有機農業的發展,養蜂者開始考慮轉向有機蜂產品的生產。這就給那些在深山老林和海島上的有機養蜂業的發展帶來良機。
克羅地亞科技部也認識到了養蜂業的巨大潛力,并鼓勵養蜂業與其它各種項目結合起來。新產品和新設備的開發應用降低了養蜂的風險,提高了養蜂的效率,所有這些都激勵著養蜂者擴大生產。近年來,已在有機蜂蜜產品生產的研究和開發方面獲得成功。同時,以蜂蜜及其它蜂產品為原料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系列產品,提高了經濟效益。當地大學通過其技術開發中心加快技術成果的轉化,全力支持克羅地亞養蜂業的發展。
上一篇:巴西養蜂業
下一篇:迫于封鎖加沙人用蜂毒和草制劑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