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蜂業
山西省位于華北平原以西,屬于西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全省面積15.63萬千方公里, 人口2883.4 萬。全省山區、高原、丘陵占總面積的72%。大部分地區屆暖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3~14℃。年均降水量350~700mm,無霜期120~210大。復雜的地形地貌和緯度差形成多樣化的自然牛態,境內的自然植被和栽培作物為養蜂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一、蜜粉資源
山西省南北狹長,山川交錯,地形和氣候復雜,植物種類繁多,蜜粉資源相當豐富,是全國聞名的蜂產品生產基地之—。每年RJ提供刺槐蜜1100噸,荊條蜜3000噸,葵花蜜2500噸,棗花蜜1500噸,還合100噸左有的野玫瑰和黨參等稀有蜜種。其中義有較大利用價值的土要蜜源植物17種,140萬公頃。其次還有分布廣泛的數百萬公頃輔助蜜粉源植物。
(一)主要蜜源植物
1.刺槐 在全省均有分布,尤以晉南最多。刺槐開花期因地區而異,5月初開花。從南往北歷時25~30天。利用地區開花期差異進行轉地,可采集2~3個刺槐場地,群產蜜30~50kg。但刺槐花期常受天氣影響,蜂蜜產量個穩。
2.荊條 生長丁鈣質土壤的,泌蜜多而且穩定。主要分布地區:靈丘、沁水、垣曲、靈石、鄉寧、武鄉、吉縣、夏縣、長子、河津。荊條耐寒耐字,適應性強, 是山西夏季主要蜜源植物。6月中旬始花,花期長,泌蜜豐富,常年強群可產蜜25~45kg。但粉少,應選擇附近有玉米或瓜類等粉源植物作為放蜂場地,既能產蜜產漿,又能保證繁殖。
3.向日葵 主要分布在晉中、呂梁和雁北,其中忻州、定襄、廣靈、興縣種植密度大。開花期7月初至8月末,單株花期8~12天,群體花期20~25天?;ㄐ虼?,泌蜜多。常年一群蜂可產蜜15~30kg,豐年高達100kg,為秋季主要蜜源植物。
根據蜜源面積推斷,全省的載蜂量達到70萬群以上, 蜂蜜產量能提高到1.2萬噸。所以山西發展養蜂業的前景十分廣闊。
(二)蜜源的利用
根據山西氣候特點,在養蜂生產中對蜜源的利用大體分四個階段:
①越冬群進入早春繁殖期,正值3月下旬,油菜花開,蜜粉豐富,同時有楊柳、野花作為粉源補充,有利于群勢恢復發展。到5月初,刺槐、紫苜蓿陸續開花,進入采蜜期,可收到大宗商品蜜。
②刺槐流蜜期后,進入炎夏 6月,瓜果類的粉源充裕,加亡大面積棗、柿樹等開花,群勢補充增強后,荊條、草木樨開始泌蜜,進入第二個采蜜期。
③入秋,瓜類、芝麻、蠶豆、百里香相繼開花,遍布山區、丘陵、平原,粉源充足,向日葵和棉花開始泌蜜。晉南、晉東南的芝麻種植集中,亦可收取單花蜜。另外,黨參也在此時泌蜜,單產可達20~25kg。
④8月下旬到9月下旬在晉中、晉南、晉東南、雁北等地區養麥花陸續開放,同期晉中、雁北的高梁,晉中、晉南的玉米,山野雜花等蜜粉源為蜂群秋繁和貯備越冬飼料提供了良好條件。轉地養蜂者可利用晚秋蜜源繁蜂貯蜜,做好南下轉運的準備。
二、蜂業沿革
(一)飼養中慷時期
山西地處中華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在自然植被較好的沁水、中陽等山區,飼養中蜂至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蜂在山西省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其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在近代被人為破壞,給中蜂飼養業的發展帶來困難,現全省中蜂的飼養量僅占10%, 約1.2萬群,其中80%為活框飼養。中蜂主要分布在垣曲、沁水、沁源、中陽等縣。
(二)引進西方蜜蜂,蜂業初步繁榮
山西省于本世紀初引進西方蜜蜂。1927年留日學生李秉權等人先后從日本引進約5000群意大利蜜蜂,于太原、榆次、臨汾和運城等地成立了許多養蜂場,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于太原清徐東馬峪的三晉蜂場。從1929年到1949年,全省中蜂和西方蜜蜂飼養量發展到 2萬群,為當代養蜂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和物質基礎。
(三)近40年蜂業穩步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政府十分重視發展蜂業生產。1953年,省農業廳在農業試驗場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國營養蜂場。1953年11月該場組織百余群蜂南下廣東和江西轉地放蜂,是全國最早實施蜂群大規模長途轉地飼養的蜂場之一。特別是在轉地放蜂過程中,養蜂技術人員工修文和袁秀山等人還針對標準蜂箱在轉地飼養過程中通風差、產卵空間小、繁殖速度慢等問題,于1954年冬天設計了箱底有通風窗的16框橫臥式蜂箱。1956年,山西省還為新疆等省區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1959年,全省蜂群發展到9.9萬群,10年增長了4倍。至此,山西的蜂業生產、科研和教學工作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處于全國先進行列。為此,養蜂技術員趙江維于1958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60年至1976年,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影響和隨之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干擾,全省蜂群飼養量急劇下降,至1977年,全省僅有蜜蜂5萬群,許多養蜂者棄蜂改行,山西蜂業出現低潮。
1978年以后,隨著農業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山西蜂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據不完全統計,1989年全省蜂群飼養量為13萬群,產蜜量3137噸,蜂王漿15噸,蜂花粉150噸, 以及蜂蠟、蜂膠和蜂毒等產品,總產值約2100萬元。其中,專業戶占蜂業總產值的85%以上。此外,通過蜜蜂授粉使農作物增產的價值約1億元左右。與1977年相比,蜂群飼養量、產蜜量和總產值分別增長了 1倍、2 倍和3倍以上,同時蜂業生產已初步走上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三、蜂業生產
(一)飼養方式
全省的養蜂業以運城、晉城、長治等地較為發達,蜜粉資源利用較好,蜂群的飼養量占全省的50%以上,并且95%的蜂群集中在專業戶手中。晉中、忻州、臨汾三地區養蜂專業化程度也較高,蜂群飼養量約占全省的40%,大約85%以上的蜂群由專業戶飼養。呂梁、雁北兩地區雖然蜜粉資源較好,但養蜂業落后,蜂群飼養量僅占全省10%,專業化程度較低,發展潛力很大。總的看,全省養蜂以專業化規模飼養為主,90%左右蜂群由專業戶飼養,一般人均年產值在800元以上,高者可達3000元。人均飼養量30群左心,多數養蜂者以定地飼養生產蜂蜜為主,生產蜂王漿為輔,經濟效益較差;少數轉地蜂場以生產蜂蜜和蜂王漿并重,經濟效益較高。
(二)良種繁育
山西飼養的蜜蜂品種主要是意大利蜂,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約占全省飼養量的90%。其次尚有10%左右的中華蜜蜂和少數卡尼鄂拉等黑色蜂種,主要分布在自然植被較好的山區。為了推廣蜜蜂良種,省農牧廳于1980年投資10萬元,建立了由省、地聯辦的山西省晉中種蜂場。該場成立以來,每年提供良種蜂王300只,為全省蜂種改良工作做出了較大貢獻,并于1990年被評為全省最佳養殖企業。
(三)蜂產品加工
隨著養蜂生產的發展,山西省的蜂產品加工業開始起步。80年代末全省有蜂產品加工企業11個,加工蜂蜜500噸左右。1990年年末統計,全省蜂產品加工產值500多萬元,年盈利70多萬元。從此,山西單一銷售初級蜂產品的局面被打破,蜂產品開始加工升值,為蜂業的進一步穩定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從事蜂產品加工業較早的是晉中種蜂場。該場從1983年即開始生產瓶裝蜂蜜和配制王漿蜜銷售,所產的“晉牌”蜂蜜在1988年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優質產品證書。蜂產品加工業的主要產品是瓶裝蜂蜜,其次是王漿蜜、花粉蜜及由蜂產品制成的各種飼料。從l 991年12月開始, 山西的蜂產品加工業揭開了新的一頁,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和山西省醫藥保健品進出門公司合資共建的外向型企業-山西省運健蜂業研究開發中心成立,并被山西高新技術開發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主要從事蜜蜂系列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重點開發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蠟、蜂膠和雄蜂幼蟲等系列蜂產品,它將成為山西省蜂產品加工和經營規模最大的企業。
(四)蜂藥、蜂具生產
從1984年開始,山西的蜂藥和小蜂具加工業亦隨著養蜂生產的發展而迅速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的蜂藥和小蜂具加工行業的年產值在60萬元以上,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山西的蜂藥和小蜂具加工廠主要有3家,即山西聞喜蜂藥廠、繹縣蜂藥廠和繹縣振興蜂藥廠。 這三家蜂藥廠分別成立產1984~1987年,各廠規模相當。主要產品有殺螨劑1號與2號、保蜂旺、速殺螨等蜂藥,生產的小蜂具有移蟲針、王籠、隔王板、蜂帽和噴煙器等。
四、蜂業管理、科研和教育
為了促進和加強山西蜂業生產的發展和管理。山西省農牧廳自1957年開始,配備專職十部負責養蜂工作。1987年又成立了山西省養蜂管理站,編制10人。省蜂管站成立后,結合山西實際情況,認真落實農業部1986年頒布的《養蜂管理暫行規定》,積極開展養蜂管理工作,特別是注重對蜂業生產實行全方位和多層次的系列化優質服務。此外,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蜂研究會丁1988年5月正式成立。養蜂研究會成立后,發揮自己的人才優勢,與省養蜂管理站密切合作,大力開展蜂業科研,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分別于1988年和1990年制定了《蜂王漿優質高產技術規程》和《蜂蜜優質高產技術規程》,實現了主要蜂產品生產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以上兩項技術在1991年被載入《中國科技成果大全》,擬在全國推廣應用。
省養蜂管理站和省養蜂研究會還針對蜂產品生產、市場經營和銷售情況,經常通過電視、報刊等新聞宣傳工具及時對社會各界進行蜂業生產、經營銷售和產品利用等方面知識的宣傳。這些措施對提高山西蜂業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起了很大作用。
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種蜂場是從事蜂業研究的專業機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雄蜂幼蟲開發利用上做出了較大貢獻,1986年在我同較早發表了雄蜂幼蟲開發利用研究報告,5 年來共發表雄蜂幼蟲采收時間、采收方法等有關研究論文14篇,其中4篇被中國養蜂學會評為優秀論文,2篇被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農科院評為科技進步2等獎,還有2篇被國際養蜂工作者協會聯合會錄選。1987年項目主持人邵有全參加了在波蘭華沙召開的第21屆國際養蜂工作者協會聯合會學術交流會。該項研究成果在雄蜂幼蟲采收技術和保鮮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91年通過了省級成果鑒定。經國際計算機終端檢索了2441萬篇文獻,證明國內外尚無同類研究報告,專家們一致認為本項研究成果科學實用,適宜推廣,在同類研究中居國際領先水平。
山西省晉中種蜂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合作,經過兩年努力,培育出蜂蜜和蜂王漿高產的兩個雜交品種,于1990年通過農業部鑒定。省食品工業研究所在蜂產品開發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相繼研制出蜂蜜乳酸飲料、花粉奶片和蜂蜜脾樂等新產品。在教學方面,山西農業大學為了給省內培養更多的養蜂技術人員,成立了養蜂教研組,并在園藝、農學、食品加工及畜牧等專業分別開設了養蜂學和蜂產品加工學兩門選修課。此外,近幾年省科技人員出版了《養蜂實用技術》等養蜂科技書5本約70余萬字;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50余篇約10萬字,譯文約20篇4萬余字。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