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年制定的)
湖北省畜牧獸醫局關于
印發《湖北省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
通 知
各市(州)、縣畜牧獸醫局:
現將《湖北省養蜂十二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發展規劃,并認真組織實施。
二0一一年九月十二日
湖北省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農業部“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指導精神,圍繞“十二五”時期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經濟結構的整體思路,結合我省養蜂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湖北養蜂業所取得的成績
(一)養蜂生產總體保持穩步發展
新世紀湖北省養蜂業生產保持穩步發展的態勢。截止“十一五”末,我省蜂群數量最高年飼養46.8萬群,其中西蜂27.15萬群,中華蜜蜂19.65萬群,蜂產品年產量為9233噸,蜂場8271個,其中西蜂場5520個,中華蜜蜂場2751個。養蜂重點在武漢、荊州、襄樊、黃岡、鄂州、孝感、荊門、宜昌等29個縣市。全省有小蜜蜂、揚子江、三蜂、英聯、大興、順昌等龍頭加工企業。
(二)標準化飼養和產業化發展進程加快
“十一五”期間我省養蜂業發展進程步伐加快,不斷創新蜜蜂飼養方式,更新養蜂機具,重視科技推廣,強化疫病防控。蜜蜂養殖和蜂產品加工逐漸擺脫傳統生產模式,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養蜂正在蓬勃發展,湖北養蜂大省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養蜂業在畜牧業中的比重得到穩步提升。全省涌現出小蜜蜂、揚子江、三蜂、英聯、大興、順昌等出口貿易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和“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利益均沾,風險共擔,農企共贏的格局,養蜂業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三)經濟效益不斷增長,出口創匯不斷提高
蜂蜜是我省第三大出口農產品,我省蜂產品加工逐漸擺脫傳統的作坊生產模式,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出口能力明顯增強,蜂蜜、蜂王漿等傳統產品加工穩步發展,蜂花粉、蜂膠等新產品不斷推出。2010年度出口蜂蜜23236.625噸,比“十五”末期增長8%;出口創匯4721.498萬美元,比“十五”末期增長9%;出口蜂王漿及王漿粉150噸左右,產值330萬美元,比“十五”末期分別增長6%和7%。連續十年全國蜂產品出口排名第一。
二、湖北養蜂業發展優勢
我省養蜂業歷史悠久,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較好,蜜粉源植物豐富,蜜蜂授粉和蜂產品市場消費量巨大,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一)蜜粉源植物載蜂量方面 我省是全國蜂蜜的重要加工和出口基地,蜜粉源植物豐富,有油菜、桂花、荊條、刺槐、益母草、柑橘、紫云英、荷花等。尤其是油菜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約1300萬畝;鄂西部柑橘種植面積發展前景廣闊,鄂東南野桂花全國著名。可穩步提高蜂產品生產加工能力,使我省的蜂產品在產量和質量上始終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二)市場消費方面 武漢市蜂產品消費量居全國中等水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對蜂產品保健功效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均蜂產品消費量將繼續呈增長趨勢,到“十二五”末,年人均蜂產品潛在消費量將達到0.35kg。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很大。隨著國內需求不斷增加,蜂產品生產增加部分主要銷往國內市場,內銷重點企業有武漢葆春、華農康思農、黃陂大西北、神龍等。
(三)蜜蜂授粉方面 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可以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目前,我國蜜蜂商業授粉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和環境生態保護的需要。建立健全蜜蜂授粉配套體系,蜜蜂授粉作為商品化、專業化的產業,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效益,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作用,此項產業潛力巨大。國內部分省份已對蜜蜂授粉給予政策性補貼,例如:廣西的荔枝、山西、內蒙的向日葵、山東的蘋果、青海的油菜等(20-50元/群不等)。目前,武漢、荊州、宜昌、黃石等城郊設施農業的授粉已初具規模。
三、當前蜂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養蜂業雖曾有輝煌的歷史,取得過顯著的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養蜂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程度低。
我省養蜂業因技術服務、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控四大體系缺失,蜂場規模小,標準化、良種化程度不高,蜂產品標準體系不完善。蜜蜂飼養、蜂病防治、蜂產品生產、蜂產品檢測、授粉利用等標準有待規范和完善。蜂螨、白堊病、爬蜂病、幼蟲腐臭病等疫病發病普遍,蜂群健康狀況和生產水平與國內先進省份相比差距較大,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弱。
(二)養蜂授粉增產的促進措施不力
我省對蜜蜂授粉在農業增收方面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促進措施不力,專業性授粉蜂群數量很少,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技術普及率不高。目前,糧食、水果、蔬菜等農作物流蜜期噴灑農藥現象普遍,局部地區造成蜂群死亡情況時有發生,給蜂農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三)蜂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
我省部分蜂農獸藥使用不規范,蜂產品中獸藥超標現象
比較突出,蜂產品質量和檢測檢驗標準還不完善,市場監管較為薄弱,天然成熟蜜比例較低,蜂產品存在摻雜使假現象。國際國內對蜂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設置綠色堡壘和技術壁壘,限制產品出口。畜牧業自然災害和貿易風險不斷加大。
(四)養蜂業組織化程度低
近幾年來,我省各地養蜂管理機構逐漸削減弱化,養蜂行業組織發展比較滯后,技術推廣、維權服務、產銷銜接等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養蜂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農業主管部門雖然對養蜂專業社團、專業合作社較為重視,但在引導服務、技術推廣方式上還沒探索出一套市場化運作的新模式。
(五)養蜂業資金投入少
我省養蜂業對國家和省的項目爭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產業吸引力和產業經濟總量不高,導致技術改造、人員培訓、技術推廣等工作開展艱難。
(六)養蜂業技術人員缺乏
我省現有養蜂從業人員大多數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從業人員年齡結構老化。由于養蜂長年在外,條件艱苦,設備落后,居無定所,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此項工作,行業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
四、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爭取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的重視,加強政策扶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養蜂業發展方式,優化區域布局;大力推進養蜂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和產業化,堅持發展養蜂生產和推進農作物授粉并舉,加快推動蜜蜂授粉產業發展;以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強蜂產業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科研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蜂產品生產技術和質量安全水平,積極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增效,努力實現養蜂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二)基本方針 堅持統籌協調,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發展我省養蜂業生產和促進農業增產、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強化養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的功能。堅持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大力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設備的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和對行業發展的指導、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法規與標準,為我省養蜂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堅持質量至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嚴格獸藥等投入品適用監督管理和監測,落實各環節的質量負責制度,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五、“十二五”發展目標
(一)生產目標
到2015年,全省蜂群數量爭取穩定在50萬群的基礎上,力爭達到55萬群。其中西蜂30-35萬群,中蜂20-25萬群。蜂場1萬個,其中西蜂場0.65萬個,中蜂場0.35萬個。在提高質量的前提下,穩步增加產量,力爭蜂蜜產量穩定在1萬噸,爭取達到1.1-1.2萬噸,蜂王漿產量穩定在350噸,爭取達到380噸。
(二)加工出口
力爭蜂蜜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出口蜂蜜2.5萬噸;加工蜂王漿300噸,出口蜂王漿及王漿粉(折合鮮王漿)350噸;加工產值12億元。
(三)產業布局
1、蜜蜂生產布局 主要集中在武漢、黃陂、新洲、公安、鐘祥、當陽、棗陽、隨縣、襄陽區、京山、枝江、天門、石首、松滋、江陵、仙桃、潛江、沙洋、荊州區、監利、鄂州、麻城、宜都、曾都、黃梅、云夢、咸安、房縣、鄖縣、丹江口、鶴峰等養蜂重點縣(市、區)。重點保護好神農架林區的華中中蜂保護區品種資源。
2、蜂產品加工布局 重點支持我省現有小蜜蜂、揚子江、英聯、大興、順昌、三蜂、等龍頭企業,使其加工量約占我省總量的80%。整合有優勢互補的蜂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小蜜蜂、揚子江、三蜂、英聯、大興、順昌等品牌。力爭年加工出口達到2.5萬噸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投資主體
1、爭取支農惠農政策的支持,扶持養蜂業發展 積極爭取國家及省里相關產業政策和項目扶持。對為油菜授粉的蜂群采取不同形式的惠農補貼(20-30元/群)。保障蜂農合法權益,理順養蜂業和種植業的關系,將蜂農的財產和人生安全納入保險范圍,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
2、整合養蜂業現有資源,打造我省知名品牌 充分整合我省現有養蜂企業資源,努力打造我省小蜜蜂、揚子江、英聯等知名品牌,完善蜂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督體系建設,提高我省蜂產品的信譽度和美譽度。
3、鼓勵多元投資發展養蜂產業 在我省現有基礎條件下,積極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進入養蜂行業,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蜂產品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創匯率。促進我省養蜂業的發展。
(二)逐步完善專業化、組織化結構
充分發揮蜂業協會學術交流和縣市蜂業協會、合作社的服務功能。認真履行養蜂社團在協調、服務、監督與管理等方面的職能,加強養蜂社團組織的建設,引導蜂農向組織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合作社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統一技術推廣、指導和服務,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統一防治蜂病;統一提供優良蜂種;統一蜂產品質量標準;統一采購養蜂生產資料、蜂機具等用品。提高蜂農養蜂技術水平和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經濟效益,更好地為廣大企業和蜂農服務。
(三)加強標準化示范基地和神農架中蜂保護區建設
在武漢、荊門、隨州、黃岡、荊州、孝感等地建立標準化養蜂示范基地,集養蜂技術培訓、技術推廣、良種繁育,以及優質蜂產品的生產加工于一體,實行農、林、草、蜂相結合,開展綜合利用,積極推廣蜜蜂授粉,提高養蜂商品經濟水平,推進生產、加工、經營一體化,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基地示范帶動及輻射當地和周邊地市縣的養蜂業發展。
結合國家建設神農架中鋒保護區的規劃,依法設立中華蜜蜂自然保護區,統一規劃,整合資源,改變隨意性、盲目性引種、蜂種退化問題,保護和利用好我省中蜂資源,實現合理的蜜蜂品種改良和利用。
(四)提高蜂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通過技術培訓、媒體宣傳、咨詢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蜂農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超標使用蜂藥,避免農作物噴灑農藥對蜜蜂的傷害。要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嚴格把好原料原料收購、生產、加工、銷售的每個環節關。嚴格自律,杜絕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現象。同時,蜂業管理機構還要積極配合工商、質檢等職能部門開展蜂產品安全檢查,加強蜂產品質量的監控,采取企業自檢、定期抽查和媒體監督相結合的形式,保障蜂產品質量安全。省級監管部門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力爭創建省級蜂產品檢測專業機構,規范和統一行業產品質量標準。
(五)打造我省高端蜂產品知名品牌
要加大對蜂產品的開發研究力度,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對蜂蜜、蜂王漿等產品進行深層次開發。充分整合利用我省現有的科研力量,深入挖掘蜂產品的保健功能和醫用價值,結合市場需求開發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蜂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六)加大宣傳力度
行業管理機構、企業、各種團體和從業者要統一認識,加強合作,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多渠道廣泛宣傳蜂產品的營養價值、保健功能和醫用效果,適時召開信息發布會和蜂產品推介會,提高社會對蜂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為我省蜂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外部環境,拓展蜂產品的消費市場。積極宣傳國家扶持養蜂業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調動企業和蜂農發展養蜂業的積極性。
(七)加強科技和人才隊伍的建設
爭取國家及省里相關政策和項目支持,充分利用我省現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穩定養蜂從業人員隊伍,通過開展蜜蜂養殖、疫病防控、產品加工及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提供技術指導、咨詢服務提高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建立行業信息發布和交流機制,為技術、管理人才提供交流溝通的信息平臺。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后備人才,確保我省養蜂事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