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養蜂業探研 中國古代養蜂史料和蜂蜜進貢情況
摘要:宋代是我國古代養蜂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蜜蜂飼養遍及全國,蜂蜜及其副產品在餐飲業、中醫食療、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蜂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都遠遠超過了前代,這是宋代養蜂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不僅如此,宋代在養蜂技術方面也有了巨大發展:如收蜂法開始采用蜜誘煙熏法,蜂箱制作上以竹代木,蜜蜂的繁殖和飼養上能做到有效分群、合理割蜜,這些技術都是來人發明和創造的,極大地促進了養蜂業的發展,也為后代養蜂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宋代;養蜂業;養蜂技術
中國的人工養蜂源于何時,是目前有爭議的一個問題。中國科學院的楊淑培先生認為起源于戰國中期至西漢初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京農業大學的王銘農先生認為至少始于晉代;西北大學的胡小鵬教授認為始于唐宋時期。筆者贊同王銘農先生的觀點,因為最早明確記載人工養蜂的是晉代張華的《博物志》,其中寫道:“人往往以桶聚蜂,每年一取。遠方諸山蜜蠟處,以木為器,中開小孔,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蜂飛去,尋將伴來,經日漸益,遂持器歸。”該書記載了養蜂器具、割蜜時間、收蜂方法,表明至少在晉代已經開始人工養蜂了。隨著人工養蜂技術的日益發展,到了宋代,我國養蜂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尤其是蜜蜂的普遍養殖和養蜂技術的快速發展。
宋代蜜蜂養殖遍布大江南北,蜜蜂產品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
(蜜蜂)“今川蜀、江南、嶺南皆有之。蠟、白蠟生武都(今甘肅武都)山谷,出于蜜房木石間。今處處有之,而宣、欽、唐、鄧、伊洛(伊河和洛河)間尤多”。“今宛陵(安徽宣城)有黃連蜜,則色黃而味小苦。雍洛(淮河與洛河)間有黎(梨)花蜜,色如凝脂,毫州太清官有檜花蜜,色小赤。南京朽城縣(今河南柘城)有何首烏蜜,色更赤。各隨所探花色而性之溫涼亦相近”。“閩廣蜜極熱,以龍荔、草果、擯榔花類、熱多,霜亦少故也。川蜜溫,西南之蜜則涼矣”。“今京下白蜜如凝酥,甘美耐久,全不用江南者”。
從以上所列史料得知,從黃河南北到長江兩岸,養蜂業遍布全國。各地由于氣候,蜜源植物不同,蜜的品種和質量也存在著差異,京師開封的蜂蜜色白味美,獨占鱉頭。
隨著養蜂業的巨大發展,交納蜂蜜、蜜蠟、蜂子等成為百姓的一種負擔。產蜂區每年都要上貢數量不等的蜂產品,現依據《宋史》、《元豐九城志》等文獻統計如表 1 :
從表1可以看出,幾乎全國各地都要上貢蜂蜜及其副產品,尤其是今天的陜西、山西、甘肅是宋代蜂產品的主要供應地,說明這些地區的民間養蜂業發展最快。
除了蜂蜜、蜂蠟等產品之外,人們還要交納蜂子。蜂子是蜜蜂的幼蟲,是一種高蛋白產品,能夠美容、延年益壽。據宋人記載:“一房蜂子或五六斗至一石,以鹽炒干,味佳”,“蜂子味甘平,微寒,無毒,主風頭,除蠱毒,補腑臟傷,中心腹痛,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口吐出者面目黃。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輕身益氣”。間正因為有如此之功效,所以其價格昂貴,交納蜂子成為老百姓的一項沉重負擔:“宣州蜂兒每斤不下三十千,近增至四十千,科于民間,極以為苦,上乃詔悉罷之”。除國家要求交納蜂子外,一些貪官也是大肆聚斂。如蔡京家被抄時,從其家中搜出蜂子十三秤(宋代一秤為十五斤),即二百九十五斤,需要數以萬計只蜂子。
宋代蜂產品不僅用于上貢,還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是餐飲業方面。蜂蜜在宋代餐飲業中被廣泛地運用。據統計,杭州市場上蜂蜜食品主要有:戈家蜜棗兒、朱家元子糖蜜糕、蜜麻酥、蜜姜鼓、琥珀蜜、蜜彈彈、薄荷蜜、蜂糖糕、蜜金桶、蜜木瓜、蜜林擒、蜜金桃、蜜李子、蜜木彈、蜜橄欖、蜜棖、蜜杏、蜜丁、糖蜜韻果、姜蜜水、蜜劑、蜜辣餡、小蜜食、蜜冬瓜魚兒、蜜筍花兒、雕花蜜煎等30多種。這些以蜜攙合其他原料做成的食品有冷飲、蒸作食品、蜜煎食品等,可見品種之多,種類之廣。蜂蜜食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宋代餐飲業的發展。
蜂產品還廣泛用于醫療衛生事業。蜜蜂及其產品是治療許多疾病不可缺少的原料。如:“百花煎方,治大風癩疾:白蜜(二十兩)、石榴(七顆,甜并皮用)、生姜(去皮,細切,八兩),三味先研,生姜、石榴絞取自然汁,更濾令凈人蜜,盛于瓷瓶,以蠟紙封口,勿令通氣,垂擊于釜中,勿到底,以重湯煎,一復時成煎……病根散矣”。“治卒生珠管方:白蜜,一味,以少許點目中,仰臥令淚出,半日許洗之”。“露蜂房酒方,治烏癩:露蜂房(五兩)、苦參(四斤),二味銼細,用水三斗,煮去一斗五升,去滓浸曲四斛,未炊黍米。二年如常醖法,酒熟,每服三合至五合”。“露房蜂散,治頭、面上無名瘡黃水不止”。
蜂蜜、蜂房、蜂蠟等都是治病良藥,宋人在蜂產品的開發利用方面可謂費盡了心思。不僅如此,其產品還用在畜類疾病的治療上。如宋政府在京師開封宣義坊建立了藥蜜庫,“掌糖蜜藥物供馬”。蜂蜜成為治療馬病必不可少的藥物。
蜂蜜還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如,蜜蠟是制作蠟燭的重要原料:“蠟有二色。黃者造燭,白者醫家用之。”前面統計上供蜂產品的地區中大部分都進貢蠟燭,有些地方的蠟燭還是當地的名牌產品。如鄧州花蠟燭“名著天下,雖京師不能造”。官方還有專門制造蠟燭的場所,如官營的儀蠻司椽燭“為天下所不及”。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
蜂蜜還是造酒的原料之一。“珍珠為漿玉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瓶不須撥。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用蜂蜜所造酒“香滿城”,“百錢一斗”甘香味濃,價格較貴,可謂酒中珍品。如此味美珍貴的蜜酒是如何釀造的?宋人張邦基進行了詳細記載:“每蜜用四斤煉熟,入熟湯,相攪成一斗,人好面曲二兩,南方白酒餅子米曲一兩半,搗細,生絹袋盛,都置一器中,密封之。大暑中,冷下。稍涼,溫下。天冷,即熱下。一二日即沸,又數日沸定,酒即清可飲。初全帶蜜味,澄之半月,渾是佳酣。方沸時,又煉蜜半斤,投之,尤妙”。從蜜酒釀造的工序來看非常簡單,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可做出的酒就是讓人贊不絕口,估計與所用原料蜂蜜有關。正因為蜜酒如此味美,就連蘇拭貶謫黃州時還有雅興釀造,并作《蜜酒歌》一首加以贊美。
蜂產品在宋代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同該時期養蜂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養蜂業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只有其技術的進步才會推動養蜂業的巨大發展。宋代養蜂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收蜂法的發展。在宋以前,古人已開始采用木桶取蜂法,晉代的張華進行了詳細記載。宋代除繼續采用這種方法之外,又采取了蜜誘、煙熏等方法。蘇轍凹在《收蜜蜂》一詩中,進行了生動描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解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全入竹屋新且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相逢處處命侍侶,共人新宅長子孫”。宋人深知蜜蜂食蜜怕煙的生活習性,采用威逼利誘的辦法,即前以蜜糖行誘,后以艾煙熏之,將蜂群驅入布囊,再放進人工蜂箱中飼養。
其二,養蜂器具的改進。我國有代的蜂箱制作采用“以桶聚蜂飼養,中開小孔”的制作方法,宋代在此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七八月中,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內木桶中,以蜜涂桶中,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蜜蜂)“人家案檻中蓄養者,則一歲春秋二取之”。“喜事者以寙木容數斛,置蜂其中養之,開小孔,才容出入”。“收養蜜蜂之法:置房南壁間外穴一隙,以簞隔之,此容數子L出入,有他蟲來盜蜜侵害者,亟除滅之”。宋人用作蜂箱的器具除傳統的木桶朽木外,還出現了以竹代木的竹箱、圓形的竹器簞等,在養蜂器具的使用上,有了一定的創新和發展。從以上材料中還可得知,宋人在蜂箱場地的選址上也比較科學合理,“置房南壁間”既背風又向陽,有利于防寒保暖和蜜蜂的生長發育。
其三,蜂群繁殖管理技術的提高。宋人在前人養蜂的基礎上,在蜂群的繁殖管理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蜂有兩衙,應潮,其主之所在,眾蜂為之旋繞,如衛誅罰征令,絕嚴,有君臣之義”。誠然,蜂王是繁殖幼蜂的關鍵,保護蜂王,使之繁衍大量幼蜂,是工蜂的主要任務之一。難能可貴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宋人對此已有清楚的認識。
在割取蜂蜜方面,宋人深知合理采蜜的重要,其原則是不竭澤而漁,在割蜜的數量和時間方面把握得比較到位。如:“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則蜂饑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則蜂墮而不作”;“蜂以類至,采花釀蜜,至冬取之,必余其半,以為蜂食,不爾無噍類矣”。取蜜要適量,取蜜太多(尤其冬季)不能保證適量的蜜以供蜂食,則出現饑餓,無法繁衍幼蜂。而留蜜太多,就會導致蜂懶惰不愿出去采花釀蜜。割取多少合適呢?談鑰主張取一半。什么時候取蜜呢?“候蜜滿脾,須中夜蜂息時切取,勿令蜂知,量留其蜜以給冬日”。在半夜蜜蜂睡眠的日寸候割取蜂蜜。
總之,兩宋時期養蜂業有了巨大發展,蜜蜂飼養遍及全國,蜂蜜及其副產品在飲食生活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不僅如此,宋代在養蜂技術方面也有了突出進展,如蜂箱制作上以竹代木;蜜蜂的繁殖和飼養上能做到有效分群,合理割蜜,這些記載都尚屬首次,為以后的養蜂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養蜂業及其技術的發展是宋代畜牧業科技發達的重要表現之一。
引自《蜜蜂雜志》2007(5)
1669上一篇:中國蜂業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