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蜂業
廣東與海南有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發展養蜂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由廠海南島過去屬于廣東省管轄,1988年建立海南省,因此,廣東省蜂業發展的歷史資料都包含海南在內,為/文字表達的方便,本文把廣東與海南兩省的情況,加以綜合敘述。
一、生 態 環 境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
廣東位于中國南端,它面臨南海,陸地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北接江西、湖南。全境除陸地部分外,還包含沿海島嶼和南海諸島, 總面積21萬多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為3.4萬平方公里。廣東省的地形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和臺地。其中山地和氏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58%。大陸部分的地勢為北高南低,北部為南嶺山地,向南逐漸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和沿海臺地、平原。
海南省的地勢則是中南部高,四周低平。海南島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相望,被瓊州海峽所隔,相距約18海域,成為一個天然屏障,使海南島與大陸的蜜蜂失去自然交尾的機會。
(二)氣候特點
廣東屆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其主要特征是夏長冬暖,雨量豐富,夏秋多臺風,冬春有寒潮。年平均氣溫18 24℃,南北向南逐漸增高。
海南島在22℃以上,萬寧縣最高為24.2℃。年平均降雨量l 500-2500mm。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共降雨量約占全年總量的70%-80%。因此,一年中干濕季節的變化非常明顯。
據統計,平均每年入侵廣東境內的寒潮次數可達十次以上。以北部和中部的河源、梅縣次數最多,而海南島只是在強冷空氣南下時,才顯出寒潮的影響。北部山區年年有霜,向南逐漸減少,海南島屬無霜或基本無霜區。
(三)植被
廣東與海南兩省的植協資源豐富,據統計,全境的植物種類在8000種以上,維管束植物約有6616種,隸屬于277科、1696屬。在這些植物中、屬于熱帶植物的有4837種。廣東植被突出特點是植物生長季節長,多年生植物大都無冬眠期,植物的花期很氏,全年均有植物開花。
二、蜜粉源植物和蜂種資源
(一)蜜粉源植物
據1990年末統計,廣東省(不包括海南省)實有果樹面積64.38萬公頃;芝麻o.3萬公頃;油菜1.5 萬公頃;綠肥10.8萬公頃;水稻317.58萬公頃。此外,廣東與海南兩省還有橡膠林39.1萬公頃;椰子林2.67萬公頃;核樹林18萬公頃。
(二)蜂種資源
廣東蜜蜂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原產亞洲的大蜜蜂、小蜜蜂、東方蜜蜂均有分布。其中大蜜蜂和小蜜蜂只分布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的局部地區,而東方蜜蜂則全境均有分布,家養和野生蜂群都很多。20世 紀20年代以后還引進了西方蜜蜂。
根據“廣東中蜂資源調查”結果表明,自北向南隨緯度降低,中蜂的體長和翅長等指標具有漸漸變小的傾向。生活在海南島椰林地帶的中蜂,和生活在高山和大陸的中蜂,在生產性能、繁殖習性和某些形態 指標均有顯著差異,可劃分為不同生態型,即“椰林蜂”和“山地蜂”。
在廣東,冬季蜂群無需越冬,還可收取冬蜜。由于蜜粉源植物種類多,花期長,蜂群可定地飼養,減少人工飼料量。但是,廣東冬季的短期極端低溫,夏秋季的酷熱及眾多敵害,春旱等不良自然因素,對蜂群都能產生不利的影響,往往因管理不當,會造成蜂群群勢衰退和死亡,并嚴重影響蜂蜜的產量。且西方蜜蜂不太適應零星分散的蜜源和較多敵害的自然條件,因此,廣東以飼養中蜂為主。
三、養蜂簡史
(一)傳統養蜂
廣東養蜂歷史悠久,但由于長期分散舊法飼養,發展緩慢。到清初才開始出現商品性生產。《博羅縣志》(1763年)載:“陽春縣多養蜂,以蜜作貨銷售。博羅、澄海等均有飼養,形成食蜜必以家養為貴的風俗習慣。各鄉雖有養蜂,但釀蜜甚少,如有專家從事改良選新種以新法畜之亦一大利源也”。可見,過去的養蜂都是以竹籠、木桶、空心木墩等為蜂巢的傳統養蜂。實際上蜜蜂還是處于自來自去,自生自滅,不能實行人工管理的野生狀態,每年只能毀巢取一次蜜,產蜜量很低,每群蜂收蜜多則8-10kg,少則2-3kg。
經濟效益低,未能引起重視,未列入生產項目。這種傳統養蜂狀況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一些邊遠地區甚至延續至今。
(二)現代養蜂業的興起
20世紀初,廣東引進西方蜜蜂及現代飼養技術。但由于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條件與歐洲差異大,引種一時難以成功。從1913-1927年,先后有羅定縣梁啟秀、河源縣黃強及加拿大養蜂專家李杜爾氏父子兩人共引進意大利蜂2300群到羅定、 河源、東莞、廣州等縣(市)飼養,都因未能掌握本省氣候特點、技術措施跟不上而告失敗。1924年引進現代養蜂技術,以飼養中蜂為主的廣東第一家養蜂場-“寶生園”在南海平洲創立。1929-1936年,受北京、上海等地興起飼養西方蜜蜂取得高效益的影響,當時,吸引廣東的許多人繼續探索,從失敗中總結經驗,逐步掌握廣東的氣候特點和蜜源植物開花規律,至30年代引種成功,刺激了養蜂業的發展,出現了專營蜂場。至1936年全省有蜂場100多家,當年養蜂農戶占總農戶數的2.2%。其中頗具規模,成績卓著的蜂場有陶公、愛蓮、遠東、益群、幸福、江蘭齋、白宮 優生、蜜月、永生、永郡等蜂場。 這一時期,在西方蜜蜂飼養技術的啟發下,1934年廣東建設廳農林局在全國率先建立廣東中蜂研究所,專門從事研究改良中蜂飼養。以期與西方蜜蜂取得同樣的經濟效益。經當時的研究所主任張進修先生的多年研究,根據中蜂特性,專門設計了適于中蜂繁殖的進修式中蜂箱和巢框規格,在東莞鄰近各縣試養取得成功。當時東莞縣養中蜂相當發達,每群蜂年產蜜高者達25kg以上。
30年代中期,廣東中、西蜂兼養,并采用現代養蜂技術,蜂群逐年發展,蜂蜜產量逐年增加,不但不需要再進口蜂蜜,還可以出口蜂蜜。1936年,汕頭的蘭芳公司和金源公司曾一度合作運蜂蜜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還在馬來西亞設銷售點,這是廣東蜂蜜出口的開始。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者入侵廣東,全省初步興起的養蜂業幾乎損失殆盡。抗日戰爭勝利后,恢復的蜂場僅有益群、幸福、番圃和寶生園等少數幾家。后來又因戰爭影響,僅有個別飼養西方蜜蜂的蜂場保存下來,絕大多數中蜂又回復到傳統養蜂狀態。
50年代開始,廣東省人民政府提倡和扶持養蜂業,省農業廳和農墾廳都設專業干部,恢復發展養蜂生產,凡有條件養蜂的國營、集體單位和個人先后建立起不同規模的蜂場。專業蜂場大多數飼養意大利蜂,以京廣干線南北轉地追花奪蜜為主要生產方式;邊遠山區多數以定地飼養中蜂為主,并逐步把傳統方式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新法飼養, 通過飼養方法的改革,中蜂產量提高3-10倍以上,每群年產蜜量達40-50kg,這是廣東省養蜂史上一項重大改革。首先在從化、增城、龍門、寶安、東蕪以及廣州市郊和海南島的農墾農場開始,隨后在韶關地區和惠陽地區推廣活框養蜂技術。如從化縣1956年約有2000多群舊法飼養的中蜂,每年產蜜1萬公斤左右,平均每群近5kg。從1957年逐步采用活框飼養以后,蜂群數和產蜜量逐年上 升。 到1963年蜂群發展到6000多群,產蜜量達30萬公斤,平均每群接近50kg。為此,1959年和1961年農業部先后在廣東從化縣召開了兩次全國推廣中蜂新法飼養現場會,肯定了廣東普及中蜂活框新法飼養的成績。1957年是全省推廣活框養蜂的第一年,全省蜂群20萬群,蜂蜜總產量達1280噸,收購量528噸,出口量326噸。到1958年全省蜂群就發展到35萬群,產蜜量達3000噸,收購量677噸,出口量307噸。在推廣活框飼養中蜂的過程中,河源縣和龍門縣更為重視,后來居上。50年代末,這兩個縣的蜂群已全部實現活框飼養。
60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災害及中期以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沿鐵路線迫花奪蜜運輸受阻,加上當時西方蜜蜂爆發蜂螨危害,致使大部分蜂場停業。1963年根據廣東的氣候、資源和蜂種適應性,提出本省以“小蜂為主,西方蜜蜂為輔”的方針,促進了中蜂的發展,當年全省28萬群蜜蜂中,中蜂占27萬群。
70年代初,廣東省養蜂業蓬勃發展。全省養蜂40多萬群,中蜂占90%以上,年產蜂蜜約6000噸,出口量最高為1400多噸。蜂群數,產蜜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前列。1973-1975年全省爆發中蜂囊狀幼蟲病,損失中蜂20萬群。 1976年開始,病情得到控制.養蜂業逐步回升,到70年代末養蜂生產恢復并超過發病前的水平。全省蜂群超過42萬群,其中養蜂萬群以上的縣有龍門、河源;5000群以上的縣有增城、博羅、紫金、惠東、高州、化州;2000群以上的縣有清遠、封開、德慶、郁南、英德、從化、佛岡。
80年代以來,由于部分蜜源資源受到破壞,廣東養蜂業停滯不前,尤其是到了80年代末,廣東作為中國開放改革的試驗區,各項生產建設事業發展很快,在比較利益的影響下,更加冷落了蜂業。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蜂產品供不應求。每年需從省外調進大批蜂蜜和蜂王漿等供應市場。據1990年統計,全省蜂群數為29.9萬群(其中海南2萬群),中蜂占90%,年產蜜量3000噸,收購量2060噸,而全省市場銷費量約7000噸。所以每年需調入約4000噸蜂蜜供應市場。
四、中蜂科學飼養體系的建立
中蜂和西方蜜蜂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各具特性,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蜜蜂飼養技術來養中蜂,加上廣東地形復雜,氣候特殊,同一地區的不同生態環境對蜂群繁殖發展的影響都有很大差異,因此,要求注意精細管理。廣東省養蜂者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和養蜂生產實踐,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飼養中蜂的實用技術。內容包括:蜂王人工授精、人工育王、人工分蜂、蜂群快速繁殖、收捕分蜂團和野生蜂群、合并蜂群、防止盜蜂和逃蜂、防治病敵害、補充喂飼、轉地放蜂、中蜂過箱等。1983 年受國家科協委托,省科協責成省養蜂學會和省昆蟲研究所負責編寫劇本,提供拍攝現場,由北京農業電影廠負責攝制《新法養中蜂》科教影片,作為面向全國推廣活框新法飼養中蜂的教材。此外,廣東省出版有關飼養中蜂的書籍有:《張氏中蜂改良箱說明書》、《中蜂改良箱研究報告》、《怎樣養好本國蜂》、《養中蜂》、《新法養中蜂》。
五、蜂業科研及其成果
40年代以前,張進修先生在中蜂改良箱的研究方面留下了寶貴資料,并在生產上得到推廣使用。
50-60年代,為配合本省養蜂業發展的需要,省農業廳、省昆蟲研究所、中山大學、市僑光制藥廠和廣州河南園藝場等單位組織科研攻關.取得多項成果。 在生產蜂王漿、提取蜂毒、意大利蜂王人工授精、推廣中蜂新法飼養等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
70年代初,廣東爆發了中蜂囊狀幼蟲病,使中蜂受到毀滅性打擊。在各級主管部門支持下,全省養蜂科研工作者和廣大養蜂員,群策群力, 進行中蜂囊狀幼蟲病的調查研究。經過3年時間,探索出一套對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為此,1974年農林部在惠陽地區召開南方地區防治中蜂囊狀幼蟲病經驗交流會,推廣廣東和各地的經驗。1978年以后,廣東省蜂群逐漸恢復到發病前的水平。
80年代以來,廣東養蜂科研穩步發展。龍門、河源、惠陽和惠東縣相繼建立養蜂或蜂產品研究所;省昆蟲研究所蜜蜂研究室的科技隊伍和科研工作也有發展;華南師范大學也加強了養蜂科研工作。這一時期,全省取得多項成果,如廣東中蜂資源調查、中蜂人丁授精技術、大蠟螟防治技術研究、中蜂巢蜜生產技術,從蜂蠟中提取三十烷醇、桉樹蜜的脫色去臭加工,蜂巢液制劑的提取,蜜蜂為荔枝及水稻授粉效果試驗,蜂產品加工工藝研究等。上述科研成果,為進一步發展養蜂業和蜂產品開發打下了基礎。
六、蜂產品的開發利用
廣東省從事蜂產品開發和研制較有影響的單位有白云山制藥廠、中山石歧飲料廠、明花保健食品廠、燕塘農工商公司、廣州牛奶公司、廣州市保健食品協會、廣東省食品研究所、南海縣食品研究所及廣東奧蜜聯合開發公司等。已生產和投放市場的主要蜂產品制品有花粉蜜、花粉晶、王漿花粉晶、巧克力花粉晶、花粉軟膠囊、“碧寶靈”花粉飲料、爽美樂、花粉牛奶、花粉奶、花粉片、花粉糕點、奧蜜口服液等數十種。此外,“健力寶”和“活力康”等運動飲料亦以蜂產品為主要原料。
近年來,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反復實驗研究,探索出一套蜂蜜快速質量檢測技術。這項技術不需要復雜設備,幾十秒內便可檢完一個樣品,具有簡易、快速、準確的特點。廣東省采用這項技術進行蜂蜜市場質量監督,取得良好效果。
七、社團組織及其他
廣東省養蜂學會于1980年成立,有50多名會員。此外,從化和龍門縣也成立了養蜂協會,分別有會員150名和256名。學會經常開展活動,進行學術交流或生產、管理交流。
此外,廣州177醫院、 廣東省農墾醫院和湛江農墾醫院開設蜂療診室,采用穴位蜂針治療風濕或類風 濕病;利用蜂王漿、 蜂花粉等治療男女不育癥;采用蜂膠制劑治療牙科、皮膚科疾病等都取得顯著療效。
廣東在發展巾蜂及養蜂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具有同本省自然資源條件相似的其他亞洲國家 的關注,先后有幾個國家來廣東省要求提供蜂種和飼養技術。 60年代末,廣東省曾向越南提供蜂種和技術人員支援其發展養蜂業; 80年代,泰國曾連續4年派人來廣東昆蟲研究所參觀訪問和學習中蜂人工育王及人工授精等技術;阿富汗曾來人考察中蜂飼養情況;馬來西亞也曾來人進行考察。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2上一篇:湖南蜂業
下一篇:臺灣蜜蜂良種的繁育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