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蜜蜂良種的繁育及利用
2006年10月,中國養蜂學會代表團赴臺灣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蜜蜂與蜂產品研討會,我有機會與臺灣蜂業界的學者、專家、養蜂生產者、企業家進行了交流,并訪問了臺灣大學、宜蘭大學等高校的昆蟲、蜜蜂教學科研機構,參觀了一些養蜂場.初步了解到臺灣養蜂業的發展狀況,有許多獨到之處,值得學習借鑒。現就臺灣蜜蜂良種繁育及利用方面階情況作以下介紹。
臺灣四季如春,蜜源豐富,有蜜源時間較長,蜂群的繁殖期和生產期也相對較長,蜂群不受小螨危害(至今末發現小螨),發展養蜂生產的條件得天獨厚。臺灣現有蜜蜂10多萬群,以生產王漿、蜂蜜以及授粉為主,生產王漿的時間長達8~9個月,生產蜂蜜的時間1~2個月(4~5月主要蜜源為龍眼、荔枝、柑橘等),主要流蜜期生產蜂蜜不生產王漿。生產王漿期間,外界缺少蜜粉源時,人工飼喂糖漿和花粉飼料。多數飼養平箱群(8~9框蜂),箱中間用立式隔王板隔成兩區,一區為有王繁殖區,放4張脾;一區為無王產漿區,放3~4張脾和1個采漿框,巢框上部加一個平式3格淺飼喂器(容積1 L),以備蜂巢內存蜜較少時和外界缺乏蜜源時,在移蟲當天給予獎勵飼喂,飼養繼箱群的較少,有的在巢箱以上加一節淺繼箱試產封蓋蜜。
臺灣的蜂群很溫馴,采漿及移蟲時間,蜂箱大蓋開著,有的到傍晚喂糖漿時才加蓋。蜂巢長時間暴露,但不起盜蜂,蜜蜂很有秩序,像未開蓋的蜂群一樣正常采集、哺育。蜜蜂個體略小,意蜂的工蜂、蜂王比喀蜂的工蜂、蜂王小,但產卵力較強,由于繁殖期長,蜂王產卵多,所以養蜂者非常注意蜂王的利用,每年更換蜂王l~2次,多數以大群直接換五分2~3批完成,也有用2~3框蜂的小群做交尾群,蜂王產卵后供大群換王。蜂群泌漿積極性高,一群蜂一次(72h)產漿40~60 g,一般平箱群,年產王漿5 kg以上,一個養蜂200群的蜂場,年產王漿1 t 以上。王漿癸烯酸含量大多介于1.60%~1.90%之間,冬季生產的王漿癸烯酸含量較高。臺灣養蜂者注重利用蜂種、人工飼料、花粉種類以及王漿采收期等因子提高王漿癸烯酸的含量,選育蜂蜜、王漿高產優質的優良蜂種。流蜜期受春雨及蜜源植物花期狀況的影響,產蜜量不穩定,正常年群產蜜20~30kg。由于臺灣輔助蜜粉源轍子,所以王漿是養蜂生產的穩收產品。
臺灣為了開發養蜂生產和蜜蜂授粉的潛力,于1989年將蠶業改良場改制為蠶蜂業改良場,現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增加了蜜蜂研究與推廣業務,積極從事蠶蜂保護和改良工作,以蜂蜜高產、王漿高產為目標,選育優良蜂種,研究小型交尾群育王技術,加快育王速度,并研究雙王群繼箱養蜂技術,增加蜂群的儲蜜空間,進一步提升蜂蜜品質;同時,開發蜜蜂授粉技術,輔導培育授粉蜂群商品化,建立授粉推廣模式及預約供應蜂種關系,使蜜蜂發展為精致農業不可缺少的“精兵”。由吳登幀、陸龍虎等研制成功的蜂王漿采收機,9.42 min可完成17群蜂(51組王臺條)手工采漿作業需要74.80 min的工作。蠶蜂業改良場以技術培訓、良種推廣等形式輔導各地養蜂產銷組,使科研、育種。與生產形成一個緊密的體系。臺灣還沒有應用蜜蜂人工授精技術,深感發展蜜蜂育種受到蜂群密度的限制,近年正在引進蜜蜂人工授精技術,加速育種進度。臺灣飼養的蜂種多為意大利蜂,最早于1911年從日本引進意大利蜂,后經過多次引進意蜂及其他蜂種,但在飼養中按著臺灣氣候蜜源和生產蜂蜜、蜂王漿的需要,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形成王漿高產的臺灣本地意大利蜂。農業改良場在臺灣本地意大利蜂中分別選育出蜂蜜高產種、蜂王漿高產種,應用閉鎖繁育方法進行保種,并向養蜂生產中推廣。臺灣除引進意大利蜂之外,還多次引進過其他西蜂亞種,參與雜交,特別是黑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等),由于飼養時間短,不斷被淘汰,所以黑蜂血統較少,而黃色蜂種飼養時間較長,在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中已演化為個體小于原意蜂,耐熱,適應臺灣氣候、蜜源、地理條件,泌漿能力強、溫馴程度高的一個黃蜂體系。據臺灣養蜂界調查研究,影響蜂王漿癸烯酸含量的主要因素為蜂種,通過蜂種選育和引進、改良等技術措施,可以逐漸提高王漿中癸烯酸的含量。
由于臺灣氣候和蜜源良好,養蜂不僅沒有明顯的越冬期,而且也沒有越夏期(夏季氣溫32~35℃),全年蜂群都處在繁殖期中,四季可以育王,冬季l~2月蜂王交尾成功率低一點,一般在秋季9~11月育王的較多,一個育王群一次可育20~30個王臺。育王群是在生產王漿的蜂群中挑選出來的,具有蜂數密集、飼料充足、繁殖力強、采集力強、泌漿量高等優點。臺灣蜂蜜高產種和蜂王漿高產種都可以用作授粉蜂種,但多數人喜歡用蜂王漿高產蜂種為田間和塑料大棚保護地授粉。養蜂產銷班一個蜂場飼養70~100群蜂,蜂場之間相距3~7 km,每年要小轉地多次,因此飼養的蜂種較雜,但以意蜂的血統為主,平時育王注意選擇“蜜種”和“漿種”,分別用于蜂蜜、王漿生產,發揮各自的生產優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蜂種繁育體系。
引自《蜜蜂雜志》2007(2)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