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養蜂業
1 概況
臺灣養蜂起源于野生的中蜂,清朝康熙年間,臺灣同胞從巖穴、樹洞中捕捉野生蜜蜂,以傳統方法飼養,飼養于樹干、竹片或泥土簡易蜂箱中。20世紀初期,引進意大利蜂和喀尼阿蘭蜂等西方蜜蜂以及日本蜂之后,逐步開始了活框飼養,從此開啟了臺灣的養蜂事業。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四季植物生長繁茂,種類繁多,造就了臺灣養蜂產業的發展。
開始的臺灣養蜂以生產蜂蜜為主。由于蜂蜜的榨取,也就有了蜂蠟產品。
1961由于蜂王漿丸劑進入臺灣,引起了養蜂者的關注,開始了蜂王漿的生產。當時的蜂群數量約有3萬群,其中西方蜜蜂約占2萬群。
1962年,年產蜂王漿約50 kg。
1966年,蜂王漿開始出口日本,出口情況逐年看好,1973年蜂王漿出口達48kg,給臺灣養蜂者帶來了希望。由于蜂王漿利潤可觀,臺灣蜂農不斷地改進蜂群管理與蜂王漿生產技術,促使蜂王漿產量、出口量逐年上升。
1976年出口達91 kg,臺灣養蜂業由此逐漸邁向企業化。
1977年,臺灣養蜂開始生產新產品——蜂花粉,又增加了蜂農的收益。同時在農林廳的協助下,成功開展蜜蜂授粉試驗。80年代末如年代初,著重加強了蜜蜂為果蔬授粉的培訓和推廣,卓見成效。
1981年,臺灣蜂群數量達到頂峰267,564群。但蜂蜜產量只有1000噸,蜂王漿產量193噸。
1985年,又推出了新產品——蜂膠。這使養蜂業基本上有了穩定的收益。
1986年,養蜂戶達到最高峰2000戶。此時蜂群數量235,040群,年產蜜量4,230噸,王漿200噸。 1988年以后,隨著大陸開放政策力度的加大,蜂蜜等蜂產品逐漸開放,臺灣蜂蜜受到進口蜂蜜價格的威脅,致使養蜂產業逐漸調整走向縮小飼養規模,并以自產自銷為主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由于整體臺灣養蜂的條件及人工皆無法與大陸競爭,養蜂生產者經濟收益不能平衡,則紛紛改行,致使養蜂戶、蜂群數量逐漸減少,養蜂業逐漸減弱。但是,臺灣社會經濟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臺灣同胞對蜂蜜相當喜好,對純天然的蜂產品的青睞日趨高漲,養蜂生產技術逐步改善,蜂蜜和蜂王漿產量則逐年增高。
1999年,雖然全臺灣只有766戶養蜂戶飼養著10萬多群蜜蜂,但是,蜂蜜年產量卻達到了歷史最高峰6,283噸,蜂王 漿產量達323噸。養蜂生產經營開始轉向了多元化的蜜蜂生態教育園區的發展。
2002年,臺灣養蜂戶749戶,蜜蜂99,630箱。蜂蜜產量3,230噸,蜂王漿產量329噸。
2004年,臺灣只剩702戶蜂農,在臺灣政府部門輔導下,組成了58個養蜂產銷班,以飼養西方蜜蜂為主,蜂群數量101,530群。主要分布于高雄縣,臺南,彰化,臺中,嘉義等。大宗蜂蜜生產期,集中在3—5月間全省各地的龍眼和荔枝的流蜜期;之后,蜂群則移至粉源區,從事蜂王漿及花粉的生產。主要的粉源是1—3月的油菜花,5—6月的雜花、水稻花,9~10月的山青花,10月至翌年2月的茶花。龍眼及荔枝為主要蜜源期短,且又適逢梅雨季節,致使蜂蜜產量不穩定,由此,引起臺灣養蜂者傾向生產蜂王漿,這是臺灣養蜂的特色。
2004年,臺灣蜂蜜年產量約4,987噸,主要用于內銷,2%用于出口,總產值達6億2千余萬元。2004年出口量(美國、香港)1,084噸,價值4200余萬元。另為滿足消費的需求,臺灣每年仍由泰國、越南等地進口蜂蜜,2004年進口1,324噸,價值2500余萬元。
2、養蜂場
臺中的蜜蜂生態教育園區、宜蘭大學的養蜂試驗場、南投埔里的宏基蜜蜂生態農場、南投魚池鄉的蜂神有機養蜂農場、宜蘭的蜂采館、花蓮的福昶養蜂育種場和花蓮的生產蜂王漿蜂場(據說是承加有限公司的定點蜂王漿生產蜂場)共七個蜂場,都有著的共同特點:
(1)蜂場均處在郁郁蔥蔥的樹林、森林中或山上或山腳下,均有著良好的環境,無一設在公路旁。
(2)蜂場場地整潔,蜂箱干凈明亮,每個蜂場的蜂箱上均有標記,起碼印有自己的場名。
(3)所有蜂群旺盛,蜜脾飽滿,蜂糧充足。
(4)不論是采蜜還是取漿的器具,皆干凈衛生。
(5)生產的都是成熟蜜。
(6)蜂王漿生產特點:花蓮生產蜂王漿的蜂場,每年只在龍眼和荔枝流蜜期,除生產蜂蜜外,其他季節約10個月基本上都是生產蜂王漿。蜂群中的蜜脾充滿了蜂蜜,從不取出,還喂花粉,以保證蜜蜂健康、強壯,一般3天取1次漿。他們對蜜蜂健康的呵護,不僅減少了蜂病發生,而且提高了蜂王漿的產量和質量。該蜂場共有200群蜂,年產1噸蜂王漿,用于內銷和出口,保障年收入20多萬元人民幣。
(7)蜂王漿取漿特點:取漿過程是在小型的運蜂車里進行的,他們用周轉箱將蜂王漿脾提到車內進行取漿、移蟲。取漿時,取漿員頭上還戴一個礦工燈,以便看得更清晰、速度更快。那移蟲、取漿的速度之快,真可與流水線比擬。盛裝蜂王漿的容器上先罩一個過濾網,蜂王漿將通過此網過濾后進入容器貯存。
(8)蜂病:主要蜂病為蜂螨和白堊病,基本以飼養強壯蜂群來減少蜂病。據悉,一般情況下,有蜂螨,但幾率較低。發現蜜蜂患白堊病,立即燒毀,以避免傳染。
3、養蜂產銷班
最令人好奇、最感興趣和最吸引我們的就是臺灣的養蜂產銷班!我們參觀的蜂場中宏基蜜蜂生態農場、蜂采館等都設有“養蜂產銷班”。
臺灣養蜂產銷班源于臺灣農業產銷班。由于臺灣農業屬小農經營型,大部分農場規模都不大,生產效率低下,難于實施企業化經營,無法降低生產成本,而農產品的進口卻在逐漸增加,臺產農產品面臨更加嚴厲的競爭與打擊。于是,臺灣行政院農委會頒發了“農業產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要點”,指導開辦各項產業經營組織,并通盤整合,以期有效運用農業資源。農業產銷班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方式,也就相應產生了養蜂行業的“養蜂產銷班”。
養蜂產銷班有10個養蜂戶(100箱/戶),即可組織成為一個養蜂產銷班,以地區性劃分成立,由地方組織地方性的養蜂產銷班,再報臺灣行政院,如審定認為產銷班工作開展的不錯,就會給予機具、包裝、技術和經費上的資助,每年各個產銷班都會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開展養蜂技術、產品包裝技術改進培訓和技能訓練、聯合經營指導,政府同時對養蜂生產進行監測,對蜂產品進行抽檢,以督促養蜂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臺灣共有58個養蜂產銷班。它使多個養蜂戶結合而成為地區養蜂業產銷、蜂農生活及農村建設的生命共同體,培養其自立自強、自助互助的能力,共同應對各方面的挑戰,使其成為臺灣地區養蜂業產銷經營的主力。建立“養蜂產銷班”,通過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使小蜂場達到大農場的經營效率,逐步轉向蜜蜂生態園區經營管理。 “養蜂產銷班”給臺灣養蜂業帶來了新的希望。
4、蜂產品市場
我們參觀的蜂場、蜜蜂生態園、蜂采館、產銷班及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臺灣市場上銷售的蜂產品更是琳瑯滿目。共同特點是:種類繁多、包裝新穎,頗受喜愛。歸納起來主要種類有:各種蜂蜜、蜂王漿、蜂王漿膠囊、各種花粉、蜂膠(含巴西蜂膠)、各種品牌的蜂蜜醋、蜂蜜酒和蜂產品化妝品。蜂蜜醋在臺灣非常盛行,我們從臺中到花蓮再回到臺北,一路上都品嘗了各地的不同風味的蜂蜜醋。相比之下,蜂蜜醋、蜂蜜酒和蜂產品化妝品是大陸開發的比較少的高附加值產品。臺灣的蜂產品化妝品種類主要有:抗皺凝膠、保濕凝膠、爽膚露、蜂王乳面霜、蜂蜜乳液、蜂蜜日霜晚霜、蜂蜜護手霜、蜂膠護足霜、洗面奶、各種滋潤皂等,廣受消費者歡迎。
蜂產品市場價格(1元人民幣合4個新臺幣):瓶裝龍眼蜜375—500新臺幣/公斤;冬蜜(瓶裝)平均1000新臺幣/kg;鮮王漿(罐裝)平均1,800新臺幣/500g;蜂王漿膠囊100粒約1900新臺幣(每粒含蜂王漿粉500mg左右);蜂花粉450—800新臺幣/500g;蜂膠(巴西)約3,200新臺幣/30mL/瓶,蜂膠(臺灣)約1,500新臺幣/20mL/瓶;蜂蜜醋平均250新臺幣/600g/瓶,喜酯(蜂蜜醋)500新臺幣/500g/瓶;蜂膠洗面奶200新臺幣/110g/罐;護手霜平均700新臺幣/110mL;保濕凝膠平均1200新臺幣/50mL;護膚霜平均420新臺幣/30mL;乳液平均1000新臺幣/250mL;蜂蜜日霜、晚霜、蜂王漿面霜平均1000新臺幣元/110mL;蜂蜜滋潤皂360新臺幣/100djA。
5、養蜂管理
臺灣養蜂歸臺灣“農委農糧署”管轄。由于蜜蜂授粉可大幅度地提高質量、產量,又可生產蜂產品,提供天然營養食品等雙重功效,世界各國均予重視,故也備受臺灣“農委會”重視,“農委會”每年將從以下幾方面關注輔導臺灣養蜂產業的發展:
(1)收集養蜂戶資料:由縣市政府通過各鄉鎮農會收集轄區內養蜂戶飼養蜂群數量、蜂產品類別及產量等數據;抽查養蜂場實際養蜂狀況。
(2)輔導養蜂戶成立養蜂產銷班
(3)設置養蜂產銷信息網:為建立蜂產品產銷信息平臺,于網站提供養蜂產銷班、養蜂戶、蜂產品種類及數量等生產、銷售信息暨蜂產業相關評鑒、品質監測結果公告、有關法令規章、文化活動等數據,供消費者上網查詢。
(4)蜂產品質量監測:為確保質量安全,抽驗蜂蜜、蜂王漿、花粉等抗生素殘留情況,對違反規定者,由縣市農業部門依相關規定處理,并加強追蹤教育及再次抽驗,違規者加重處罰,并上網公布。
(5)龍眼蜂蜜評鑒和認證:“農委會”委任臺灣養蜂協會,辦理養蜂產銷班龍眼蜂蜜評鑒暨展售促銷活動,輔導各縣政府辦理地方性臺灣產龍眼蜂蜜評鑒,通過媒體及舉辦地方性產業活動以倡導優質蜂蜜。規劃蜂蜜等蜂產品認證驗證制度,將蜂產品納入農委會CAS標章適用范圍及制定相關規范。
(6)加強蜂農教育:分區舉辦蜂農培訓班,邀請專家講授蜂產品生產技術改進、安全衛生質量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并輔導建立生產日志,產品標示應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等。對蜂產品檢驗不合格的蜂農除教育外,還強制要求參加培訓班。
(7)強化產銷班蜜蜂生態園區經營:輔導設置養蜂產銷班蜜蜂生態園區,邀請相關專家予以協助、指導,以提高經營成效。
(8)輔導建立臺灣蜂產品品牌:農糧署規劃建立蜂產品共同品牌,制定相關規范,確保產品品質。
(9)舉辦養蜂產銷班考證與獎勵。
總之,優質、安全、休閑、生態的現代化養蜂業,是臺灣蜂業發展主趨勢,為落實推動“安全農業”,并促進島內養蜂產業之健全發展,確保蜂農及消費者權益,臺灣農糧署委任宜蘭大學及臺中醫護技術學院的學者專家開發了臺灣產蜂蜜之鑒定技術,并持續加強市售真假蜜及其安全質量抽查。并推動養蜂產業產銷履歷紀錄制度等,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創造農民與消費者雙贏目標。
摘自:《中國蜂業》2007(1~2)
1710上一篇:臺灣蜜蜂良種的繁育及利用
下一篇:臺灣養蜂協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