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蜂業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地處歐亞大陸東岸,是中緯度溫帶地區。年內氣溫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無霜期150~180天。5~9月是本省農作物生長季節,水熱同季,利于植物生長。蜜源植物豐富,有利于發展養蜂生產。
一、蜜粉源資源
據初步了解,全省已被利用的蜜粉源植物有300余種,分屬于66個科、171個屬。其中主要蜜粉源有22種。農作區有玉米、高梁200~233萬公頃,向日葵4~6.7萬公頃,草木樨3.3~6.7萬公頃,紫苜蓿1.3萬公頃左右。此外,還種植蕎麥、油菜、 大蔥等蜜粉源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和遼西北地區。全省果園面積39力公頃,果樹總株數達2.1億株, 其中蘋果7552萬株。蘋果集中在大連和錦州地區。刺槐是遼寧省產蜜量最大的蜜源,全省約有31萬公頃,集中分布在遼東半島、沈陽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一帶,其中大連市5.7萬公頃。錦西市4.7萬公頃, 朝陽地區7.5萬公頃,遼寧東部山區有根樹1萬多公頃。西部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荊條,還擁有213萬公頃草場,胡枝子、百里香、山棗等野生蜜粉源植物也非常豐富。
遼寧省的蜜粉源植物,從3月初至9月底開花泌蜜吐粉,7個月時間大體分為5個花期,為發展養蜂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養蜂簡史
遼寧省的養蜂歷史悠久。據《盛京皇宮》記載, 康熙37年(1698年),打勝烏拉總官衙門派出550名專司林海中標定有蜂群的林木,實行保護性管理,每年有在椴樹開花時節定期收取蜂蜜的“蜜丁”。由于當時的生產水平低,每個“蜜丁”限交蜂蜜7斤9兩。 盛京(今沈陽)三佐領(八旗軍的一種官階)廠尚有專司養蜂采蜜的“蜜丁”。椴樹資源豐富的長白山區有專門養蜂的“蜜戶”。 每年要向皇宮供蜜幾千公斤。盛京阜宮中設有“熬蜜房”和“蜜庫”。蜂蜜成為皇宮中不可缺少的佐膳品。此后,養蜂人逐步開始將蜜蜂轉為家庭飼養。方法是利用空心樹段做成“立式”蜂桶,將收捕的公蜂群放入桶內,立于房前屋后朝陽的地方,任其自然繁殖,分蜂季節再把分蜂團收入另一空桶內,以此擴大蜂群數量。
20世紀30年代,出現用荊條編成圓形桶飼養蜜蜂。遼寧省飼養西方蜜蜂的歷史始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據《莊河縣志》記載:民國18年(1929年),莊河縣成立久大養蜂場,場主郝先武,場址在大孤山鎮北街路南,養蜂200余群,年出售蜂群百余群。同時附設養蜂講習會招生講習,4個月畢業,成績頗著。另有資料記載:丁小農(北鎮縣人),畢業于東北大學,后到陳秩新果園上作,1930年創辦了陳秩新果園養蜂場,從天津購進意大利蜜蜂。次年錦州建起道昌蜂場,沈陽建起天星蜂場,蓋平縣(今蓋縣)建起振興蜂場,均飼養意大利蜜蜂。
1936年,馬德風在興城縣境內,采用“進修式”十框中蜂箱,過箱飼養中蜂,并加—個繼箱飼養,獲得成功,開創了遼寧省活框飼養中蜂歷史。30年代,遼寧省養蜂牛產有較大發展,當時相繼從日本引進許多意大利蜜蜂,采用十框郎氏標準箱飼養,建起多個百群以上的養蜂場,同時創辦養蜂講習會,編著出版 養蜂書籍,推動了養蜂生產發展。但是直到1949年全省養蜂僅2萬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原遼西省政府在興城園藝試驗場(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前身)建立養蜂場,利用中蜂自然分蜂,直接收分蜂群入標準箱飼養獲得成功。為發展養蜂事業,還聘請養蜂專家馬德風、劉中衡為養蜂技術干部,組織指導省內養蜂,4年時間,原遼西省蜜蜂發展到3萬多群。
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并成遼寧省后,錦州農業技術專科學校開設養蜂課,培養造就了大批養蜂技術人才。1963年,遼寧省蜜蜂原種場在寬甸縣建立。次年開展蜂病防治研究,并召開全國防治蜂瞞工作現場會,其后的4年該場為全省培養了300多名養蜂員。
50年代,全省養蜂生產發展迅速,1960年發展到10.8萬群。遼西地區大量種植牧草,許多縣辦起集體蜂場;遼南地區的大連華僑果樹農場,為果樹授粉飼養3500群蜜蜂,成為全省最大養蜂場。但由于受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70年代蜂群略有減少,1978年以前一直維持在6萬群左右。
1978年以后,遼寧省養蜂數量開始回升,并出現高潮。1981年蜂群飼養量達11.5萬群,為歷史最高水平。出現阜新等6個飼養5000群以上西方蜜蜂的縣。80年代中后期,全省飼養蜜蜂在8~9萬群,1990年為8.9萬群。由于飼養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全省蜂產品產量連年有所上升。
三、蜂種資源與育種
(一)中、西蜂飼養及分布
1.中蜂
遼寧省的中蜂集中分布在沈陽以東的山區。其中本溪、撫順、桓仁、寬旬、鳳城等市縣較多,大連、營口、遼陽、沈陽等地也有少量飼養。
2.西蜂
50年代前,以意大利蜜蜂為主。隨著蜜蜂換種工作的開展,丹東地區有澳大利亞意蜂和原種意蜂;阜新、朝陽、錦州、錦西地區飼養原種意蜂、美國意蜂及其與本意雜交蜂種;大連地區以喀爾巴阡蜂與喀意雜交蜂種為主,此外還有少量卡尼鄂拉蜂種。
(二)海島育種
遼寧省有島嶼506個, 許多遠離陸地的島嶼有暖溫帶植物和經濟作物,是繁育蜂種極好的天然隔離區。
1.意大利蜜蜂育種及推廣
遼寧省蜜蜂原種場,于1980年6月遷址興城市,全場大地面積68839平方米,1990年有職工50名,技術人員11名,飼養種蜂180群。該場以渤海灣上距離大陸7.5km、面積為13.5平方公里的菊花島為交尾場。11年來,這個場已向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輸送原種蜂下7334只,種用蜜蜂4866群,在省內換種89805群。
為配合全省的蜜蜂換種工作,1982年, 喀左縣和北票縣建立了2個種蜂場,各養種蜂30群,為本縣推廣蜜蜂良種服務。1982~1986年,在遼寧省蜜蜂原種場的指導下,義縣、北票、阜新、喀左、建昌、彰武、寬甸、新賓等縣,全面開展蜜蜂換種工作,蜂種質量普遍提高。
2.喀爾巴阡蜂育種與推廣
1980年,農業部撥給遼寧一批喀爾巴阡蜂種蜂王,交大連華僑果樹農場養蜂隊保存繁育。這個隊隨即在金縣(現金州區)小孤山半島上建起繁殖場。為保證純種繁殖,他們又在黃海北部開辟兩個與陸地相隔20多公里的廣鹿島、 大長山島作為交易繁育場,同時進行人工授精繁育,共培育出300多只優良種蜂王,向東北三省、華北、西北各省(區)推廣種蜂王800多只,種蜂5600多群。
為充分利用喀爾巴阡蜂的優良性狀,大連華僑果樹農場養蜂隊試驗成功喀意雜交,并在大連市各縣推廣二步換種法。為配合換種工作,大連市供銷社投資1.5萬元, 并派出專人在金縣小孤山半島建立蜜蜂育種中心,聘請專家培訓養蜂育種專業人員, 僅兩年時間,全市就有1.5萬群蜂換了種,效果顯著。
四、吸引利用轉地蜂群
(一)條件優越
1.交通運輸便利
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進出關的咽喉;沿海港口較多,是東北地區的海上門戶。陸地、海上兩大通道,成為中國蜜蜂轉地飼養的必經之路。 遼寧省的交通運輸.為蜂群轉地放蜂提供了便利條件。每年經沈山鐵路進入遼寧省的錦西、朝陽、錦州、阜新等市縣的蜜蜂達15~25萬群;每年經大連港轉運至遼南地區以至東北各地的蜜蜂在3萬群以上,多時達7萬多群。
2.蜜粉源豐富
遼寧省土地肥沃,有大量野生和栽培的蜜粉源植物,種類多,分布廣。從3月初到9月末,花期連續不斷,流蜜期長達7個月。油菜,全省各地均有種植,4月末開花,蜜粉充足,利于蜂群繁殖,并可采到部分商業蜜。蘋果,在遼南、遼西地區面積很大,4月末至5月初開花,有花粉可供蜂群繁殖,有的年份可來到商品蜜。刺槐,遼南的大連、鞍山,遼東的丹東、本溪、撫順,遼西的錦州地區、均有大面積種植,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開花,lo框以上的蜂群,正常年景可采30~40k8商品蜜。荊條,在錦州、阜新地區滿山遍野, 7月份泌蜜,每群蜂可產蜜40~50kg。撫順、本溪、丹東地區有大面積的胡枝子和椴樹,花期20多天,蜜質好。朝陽、阜新、北票地區有大面積的草木樨和養麥,草木樨7月開花,花期20多天,每群可產蜜40~50kg;蕎麥8月中旬開花,花期一個月,強群可產蜜近百公斤。全省丘陵地區每年都大面積種植玉米、高梁,為蜜蜂提供了充足的粉源。
3.蜂產品市場廣闊
遼寧省的蜂產品市場由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組成,優越的地理條件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窗口和對外貿易的門戶。據大連市蜂產品商店1990年調查,80年代后期以來,城市蜂產品需求量大幅度增長。1990年大連市蜂產品商店零售散裝蜂蜜248l 5kg,瓶蜜的35kg, 蜂花粉1581kg,蜂王漿655kg。遼寧省1985~1989年向國際市場輸送蜂蜜2000~4000噸,蜂王漿7~30噸。 因此,遼寧省生產的蜂產品基本沒有滯銷問題。吸引利用轉地蜂群生產蜂產品,滿足內銷和出口需要,成為遼寧省蜂產品經營單位的重點工作之一。
(二)優質服務
為轉地放蜂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
1.嚴把檢疫關
凡進出遼寧省的蜂群都必須經動物檢疫部門進行檢疫,確屬無疫情蜜蜂才準許轉運。對有疫情蜂群,協助養蜂者治療、消毒甚至銷毀,不使其蔓延;對感病蜂群,采取監督押送至隔離區治療。為方便養蜂者,檢疫人員經常深入到放蜂點檢疫,有時還登上輪船檢疫,確保遼寧省境內養蜂生產的安全。
2.安排放蜂場地
各市縣養蜂管理部門,共同遵守的場地安排原則是“蜂寧少勿多,場地寧疏勿擠”。他們根據蜜粉源植物開花泌蜜及地理分布特點,劃分出若干個小氣候區放蜂場地,并想方設法安排蜂場在一個主要蜜源花期,采放2~4個場地,從而獲得高產。大連市各級管理部門,把全地區刺槐蜜源分成1200 多個場地。粗分成早、中、晚三個大花期, 再把大花期按早、中、晚細分成9個小花期。大小花期交錯,蜂群流向合理。平均每群蜂產刺槐蜂蜜平年20~30kg,豐年40~50kg。
3.及時轉運蜂群
地處鐵路和海陸中轉位置的市縣,每年都在轉運蜂群旺季,由養蜂主管部門和檢疫、交通運輸、保險等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蜜蜂接運辦公室,聯合辦公。養蜂者一次就可辦完檢疫、換證、場地安排、托運、裝卸、離站(港)等手續。大連市各有關部門在大連港聯合辦公為養蜂者服務,經常到碼頭或深入船艙,一待卸船,立即轉運。近20年來,僅大連港就轉運蜜蜂60多萬群。為確保蜂群在運輸途中的安全,運輸部門規定“躲高溫,不在白天運蜂”,受到養蜂者贊揚。
4.優先供應生產、生活資料
全省城鄉居民象接待客人一樣,給養蜂者騰出住房、潑水、送糧、送萊、送柴等已成傳統。在物資緊缺的年代,省政府及物資、商業、糧食部門將養蜂者生產、生活需要物資納入供應計劃,優先供應外省市養蜂者急需物資。1978~1987年間, 僅大連市就為養蜂者提供1500多立方米木材、500多噸飼料糖、30多噸鐵釘、鐵絲。
5.提供產供銷信息
各市縣收購部門,堅持常年搜集各地蜂產品價格動態、市場行情,把有利于養蜂者的信息,用信函、電報、簡報等形式通報養蜂者。
6.維護養蜂者的合法權益
對權益遭受侵害的養蜂者,全省各有關部門都能以公正的態度維護養蜂者的合法權益。對遇到意外事故的蜂場,盡力援助或幫其索賠保險費;制止不合理收費。1986~1990年,大連市蜂產品公司幫助養蜂者共索回賠償費4.8萬多元, 并總結發表了《維護養蜂者利益,促進養蜂業發展》的文章,受到養蜂者的贊譽。
(三)可觀的經濟效益
遼寧省以優越的條件吸引外省蜂群彌補自身蜂群的不足,創造出大量蜂產品,每年多創的蜂產品價值相當于一個小型糖廠的產值。 1981~1990年,外省蜂群就為遼寧省多收蜂蜜2.8萬噸、蜂王漿76 噸,價值約9400萬元。此外,外省蜂群通過蜜蜂授粉促進了農作物增產。
五、組織蜜蜂授粉,促進果樹增產
遼寧省蘋果產量占全國蘋果總產量的25%,出口量占全國出口量的60%~70%,其中大連市蘋果樹占全省蘋果樹的60%左右,產量占全省的50%以上。
(一)試驗測得的結果
大連市養蜂工作者與廣大果農,從1949年開始,用近10年時間進行蜜蜂為蘋果授粉的田間試驗和單株對比試驗,測試結果證明:經蜜蜂授粉的蘋果樹落花期早、坐果率高,果長得快,味美,果型好,產量高,比自然授粉增產28%~35%;比人工授粉增產10%左右,而且節省勞力。多年的實踐證明:利用蜜蜂授粉是提高蘋果產量和改善蘋果品質的有效途徑。
(二)推廣蜜蜂授粉技術及其效果
大連華僑果樹農場首先大面積推廣蜜蜂為蘋果授粉技術,其結果是年年增產,“小年”產量不減,“大年”增產明顯。增產幅度均在20%以上。20多年利用蜜蜂授粉,全場增產蘋果2500多噸。
1974年以后,大連市專門召開兩次推廣蜜蜂授粉經驗的工作會議。全市相繼建立起26個以授粉為主的養蜂場。
1979年,大連市有關部門及農村供銷社抽出200多名干部、 職工深入到61個產果公社調查研究,制定出“立足本地蜂群授粉為主,吸引外地蜂場協助授粉為輔”的原則和多項促進授粉的措施。其中包括:用蘋果蜜或蘋果花粉飼喂蜜蜂,訓練蜜蜂授粉;合理配置蜂群,提高授粉效果;在果園周圍栽植蜜源植物吸引放蜂;付給授粉者報酬以及預防農藥中毒等措施組織果農確保蜜蜂授粉順利實施。
為配合授粉工作的開展,大連市、縣土產公司主動邀請在南方放蜂的外省蜂場到大連放蜂,并派專人到上海港配合安排授粉蜂群的運輸。1970年引進了1萬多群蜜蜂,為100萬株蘋果授粉,比1974年增產蘋果1.5萬噸,比1975年增產蘋果1萬多噸。
1977年秋季氣候反常,造成大批蘋果二次開花,直接影響1978年春季開花。為戰勝自然災害奪取蘋果豐收,大連市引進2萬多群蜜蜂,為200多萬株蘋果授粉,使蘋果比上一年增產2萬多噸。1980年引進4萬群蜂為300多萬株蘋果授粉。
據不完全統計,僅1976~1978年,大連市利用蜜蜂為蘋果授粉增產 5萬多噸,按當時的價格計算,增加收入1200多萬元,節約人工授粉勞力100多萬人次。
(三)付酬金租蜂授粉
1961年蘋果開花期, 因船期拖延貽誤了大連華僑果樹農場蜂群回場時間,致使蘋果減產282噸。嚴重減產的教訓使農場作出了“寧肯少收萬斤蜜,也要回場搞授粉”的決定,從而使農場蘋果產量年年高產穩產。
新金縣國營農場連續多年利用蜜蜂為蘋果授粉,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田間管理,蘋果年年增產。
1981年春天,蜜蜂生產已經實行承包,為保證養蜂員的經濟收入,從1982年開始,新金縣國營農場向前來授粉的養蜂員交付授粉費,每群蜂15元;1985年增加到每群30~40元;1988年提高到每群60 元;1990年達到每群蜂80元。合理報酬推動了養蜂員組織蜜蜂授粉的積極性。
六、蜂產品開發與經營
遼寧省開發利用蜂產品的歷史悠久。蜂產品加工廠有百余家。蜂產品制成品花色品種多樣,居多的是蜂蜜制品,其次是蜂王漿制品和蜂花粉、蜂膠、蜂蠟等制品。
(一)開發利用蜂花粉
1974年,原大連市土產雜品公司組織江西省國營華林蜂場生產蜂花粉2噸,經外貿部門銷往日本。1980年8月, 大連市外貿部門和供銷社土產雜品公司在金縣聯合召開了有11個省60多名養蜂人員參加的蜂花粉生產現場會,會上傳授了生產蜂花粉的方法,分析了蜂花粉市場信息,展望了蜂花粉生產前景。1984年,原大連市土產雜品公司(現大連市蜂產品公司)組織經營27.5噸蜂花粉供應國內外市場。大連市場上出現“花粉餅干”等蜂花粉制品。 1989年,大連市蜂產品聯合公司加工出口293 噸蜂花粉,占當年全國總出口量的50%。沈陽健柏天然營養品廠也生產出花粉素、人參花粉u服液、花粉飲料等。
(二)蜂產品銷售點多、量大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縣以上經營蜂產品的單位有61個,銷售蜂產品及其制品的商店、藥房約有1500 多家。僅大連市內蜂產品的專營商店就有3個,銷售蜂產品制品的商店、藥房達160多家。另外還有縣以下銷售零售點30多個。1989年全省零售蜂王漿2.75噸,1990午銷售蜂蜜3055噸。
(三)蜂產品出口
遼寧省既是國內海陸運輸樞紐,又是國際貿易窗口。 其中大連口岸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關系,已成為蜂產品加工出口的集散地。如遼寧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老虎屯蜂蜜加工廠,年生產加工原蜜7000~8000噸,除供府出口外,還加工部分瓶裝蜜和蜂蜜飲料等。其原料主要來自遼寧、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以及河南、山東等省、自治區。制成品遠銷歐美、亞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500多萬美元。1987年建廠的大連金蜂制藥廠, 1990年加工出口鮮蜂王漿40噸、蜂王漿凍干粉8噸、蜂花粉60噸。全省還有供應出口蜂產品的加工廠十余家。 出口蜂產品創匯百萬元以上的企業也有5家以上。
遼寧省出口的蜂蜜以槐花蜜為最優。蜂王漿、蜂花粉的出口量均占全國出口量的相當大比例。還有部分蜂膠、蜂螨出口。
七、行業管理、社團組織及其他
(一)行業管理
1.育種、飼養技術培訓
1963~1968年,遼寧省蜜蜂原種場舉辦了3期養蜂培訓班,學期4個月至1年,總計為全省培養了300 多名養蜂人員。1981年大連市供銷社投資1.5萬元, 在金縣小孤山半島建立蜜蜂良種培育中心,培訓養蜂育種專業人員9名。1986~1990年,省農牧部門舉辦 4次推廣養蜂新技術培訓班,培訓200多人次,主要任務是宣傳推廣養蜂新技術。各縣(市、區),特別是遼西地區的縣級畜牧部門,80年代分別舉辦了40多期學習班,培訓人員達干余人,學員普遍提高了飼養管理水平。
2.質量檢測培訓
此項工作由遼寧省土畜產公司負責組織。聘請養蜂技術人員、質量監督、食品衛生部門以及外貿商檢的專業人員、專家,講授蜂產品質量標準及感官、理化檢驗方法。印發了大批檢測方法技術資料。1978~1986年,先后舉辦了8期50人以上的大型驗質培訓班,共培訓400多人次。
(二)社團組織
1.遼寧省食品工業協會蜂產品專業協會
該協會1982年8月成立。協會下設3個工作組:規劃政策組、技術加工組、組織宣傳組。辦公地址設在遼寧省土畜產公司。第一屆大會展出蜂產品及其制品樣品百余種。副省長王光中到會參觀了展品,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2. 遼寧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蜂研究會
本研究會的前身是遼寧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蜂學組,1982年成立,1990年10月改名為養蜂研究會。該會至1990年在朝陽地區6個縣和錦州地區1個縣,推廣本意X美意單交種和(本意×喀)×美意三交種,改良蜂種5萬多群,使采蜜量提高20%以上,增加社會效益200萬元以上。還在喀左、義縣示范推廣一次性治螨技術,防治1.1萬群蜜蜂,獲得經濟效益近50萬元。研究會設有3個技術專業組,分頭開展蜜蜂飼養管理與育種、蜂療和蜂產品利用、擴大蜂產品經營的專題研究工作。
(三)其他
1.專業公司-大連市蜂產品公司
該公司是全省唯一的專門經營蜂產品的公司,擁有1個批發部、 3個零售商店、1個小型加工廠。該公司負擔城鄉市場及外貿蜂產品的供應已有30多年歷史,同時還負責中轉和安排外省市蜂群到大連地區采蜜和為蘋果授粉的服務工作。1988年初,開辦了大連市蜂產品商店,經營瓶裝蜂蜜達34個品種,年零售鮮蜂王漿近1噸,蜂花粉近2噸。該公司隨形勢變化,采取多種促銷策略,使銷售額和利潤連年大幅度上升,經濟效益可觀。1988年12月加入商業部全國中心城市蜂產品企業集團,1989年2月被中國蜂產品協會吸收為團體會員。
2. 養蜂書籍
遼寧編撰和出版的主要養蜂專著包括《養蜂指南》、《養蜂》等9部。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00上一篇:河北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