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蜂業
河北省養蜂資源豐富,歷史悠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養蜂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養蜂生產發展迅速。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養蜂業蒸蒸日上。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蜜蜂產品加工增值,出口創匯,為支援國家四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一、河北養蜂簡史
河北養蜂歷史悠久; 早在270年就有收捕野生蜜蜂進行人工飼養的記載。 西晉大臣張華(河北固安人)著《博物志》中敘述: “遠方山群幽僻處出蜜蠟,人往以桶聚蜂……”。這就說明當時已經人工飼養蜜蜂。明朝末年(1644年),全省有人工飼養的蜜蜂5000群,多在山區。因它不占耕地,省工省時,對當時收入很低的農民在經濟上也是一種接濟,平原農民也產生了興趣。這樣,人工飼養的蜂群越來越多。
(一)養蜂興衰史
清政府苛捐雜稅很重,就連收入甚微的養蜂也要按蜂群納稅,養蜂者得不償失,大多毀蜂停養,一時河北存蜂很少。本世紀20年代華北養蜂協會發起人曾仙舟認為,養蜂納稅會將河北養蜂業毀掉。為此,他以華北養蜂協會的名義向河北省國民政府提出:免除養蜂稅,保護養蜂利益的要求。河北省政府于1929年發布《免除養蜂稅》和保護養蜂、放蜂的命令。從此,河北養蜂又得到了發展。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占領華北后,河北的養蜂業受到嚴重影響。此時的蜂群只剩下2000群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養蜂事業得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河北養蜂業迅速發展。興建了國營和集體蜂場150多家,養蜂8萬多群。1g58年,成立人民公社,農民的大部分蜂群也歸集體所有,由于缺乏管理經驗,加之當時螨害嚴重, 蜂群數量銳減,全省飼養蜜蜂只有3.2萬群,比建國初期下降了58.8%。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給養蜂業增添了活力,促進了養蜂生產發展。進入80年代,河北養蜂業不斷向前邁進。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琢鹿和邢臺兩縣成立了蜂業公司,參與蜂產品流通與加工,以銷促產。到1989年底,全省已有 6個縣(市)成立了蜂業專門管理機構,加強當地養蜂行業管理與養蜂技術指導;有14個養蜂社團組織應運而生,組織經驗交流,進行養蜂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廣大養蜂者服務。從而大大刺激了養蜂者的生產積極性,養蜂隊伍不斷壯大,涌現出養蜂20群以上的專業戶3911個,許多養蜂者年收入超過萬元。到1991年底,全省蜂群達到17.7萬群,年產商品蜜5000噸。河北養蜂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二)河北養蜂倡導考
1.中國近代的四大養蜂家之一的張伯衡(1869~1941)父子
河北最早的養蜂倡導者,是新城縣人張伯衡,他曾在保定直隸農務大學堂任教,該校英國教授郎道義氏善養蜂,贈給張伯衡兩群蜜蜂及蜂具、資料,從而引起他對養蜂的興趣,開始從事養蜂業。當時,福建省的張品南、上海的華繹之、浙江省紹興的酈辛農父子、河北省的張伯衡父子,號稱中國的“四大養蜂家”。1917 l 928年,張伯衡在北京自辦“興農園蜂場”,并出售蜂種、蜂具及養蜂書籍等。著有《養蜂八法》。并譯有日本平原保雄著的《養蜂百法》、《阿梨氏養蜂實驗談》等。張伯衡之子張德田,畢業于天津工商學院,曾任北京農業大學講師,講授養蜂課,開辦華北養蜂股份公司。他從日本一次就購進意大利蜂3000群。1935年曾編輯《華北養蜂雜志》。張氏父子對華北地區養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大力推廣活框養蜂法的牛獻周
牛獻周是河北省保定人。1917年從日本留學回國,在河北大學農科任教,并在保定西關開設“同興養蜂場”,并飼養西方蜜蜂。他大力推廣新法飼養,并有進口和自制巢礎機以及其它新法養蜂用具。1929年著《蜂學》一書,將國內外先進經驗融于一體,內容豐富。迄今大部分技術仍在應用。這一著作為中國活框養蜂法較早的文獻之一。為科學飼養蜜蜂、提高蜂產品產量與質量做出了貢獻。
3.活框飼養中蜂的倡導者王博亞(1897~1991)
王博亞為河北大名縣人。1928年開辦中蜂養蜂場,把用傳統方法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蜂箱新法飼養。1933年開始飼養西方蜜蜂。在60多年的養蜂生涯中,為中蜂改良飼養做出了貢獻。他研制的高厭(窄)式蜂箱具有產蜜量高、能維持大群等特點,是飼養中蜂較為科學的一種蜂箱。當時在華北南部地區被廣泛采用。因此,高壓式蜂箱從河北傳到全國許多地區,廣西陳思榮把它帶到越南,遼寧馮秀榮把它帶到朝鮮。據1952年不完全統計,國內外使用的高仄式中蜂箱有 7萬多個。為了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他從1944年起,不辭辛勞長期奔波于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十多個飼養中蜂的重點區、縣;為養蜂者指導中蜂過箱及管理技術,并著有《中蜂改良管理法》、《養蜂法》等。編寫了《中蜂新法飼養》科教電影片腳本,該片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在1958年攝制,王博亞任技術顧問。他還在報刊發表論文、科普文章多篇。他積極培訓人才,曾先后應邀為農業部、山東省聊城與菏澤地區、河北省邢臺與滄州地區、天津市、河南省濮陽與商丘地區舉辦養蜂培訓班講課81次,培訓人員4000余人次。
二、自 然 資 源
(一)地理環境與蜂業資源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跨內蒙古高原東南部,全省面積19萬平方公里,地貌大致分為張北高原、冀西和冀北山地和河北平原三部分。張北高原種有大面積紫苜蓿,每年有上萬群蜂到此采蜜。冀北山地有柴荊芥和荊條16.6萬公頃, 每年約有3萬群蜂到此采蜜。冀西山地有大面積的刺槐、荊條、柿樹等蜜源植物。 河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有大量的刺槐和棗樹等蜜源植物,還有油菜、芝麻、棉花、向日葵、蕎麥、紫苜蓿等蜜粉源植物。
河北省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4~13℃之間,無霜期120~20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400 ~8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
河北省交通十分發達。鐵路干線通車里程2700多公里;另外還有與干線相接連的小鐵路600多公里。公路交通4萬多公里。海上運輸有秦皇島碼頭。
(二)主要蜜粉源植物
河北蜜源植物比較豐富,從早春到深秋,連續7個月有蜜粉源。
1.刺槐 全省有12.5萬公頃,以邯鄲、邢臺、唐山、秦皇島地區最多。刺槐開花泌蜜一般在5月中、下旬。全省有 5種刺槐,其綠尊刺槐泌蜜量最大,種植面積占全省刺槐總數的60%以上。刺槐是河北的穩產蜜源,一般年份每群蜂可生產商品蜜30kg左右。
2.六道木 全省約有6700公頃,主要分布在小五臺山區,生長在海拔1000m以上, 喜陰耐寒。一般生長在陰坡的株大、花多,比陽坡泌蜜量大。干旱是影響六道木泌蜜的主要因素。在6月初開花,6月下旬結束,盛花期20天,常年每群蜂取蜜15~20kg。
3.柿樹 全省有2.7萬公頃,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區。晴暖無風的天氣泌蜜量大。大風是影響泌蜜的主要因素。在5月中旬開花,花期20天左右,常年每群蜂取蜜5-10kg。
4.紫苜蓿 主要分布在衡水、張家口、滄州地區,其它地區也有分布。6月中旬開花,花期約1個月,泌蜜盛期10~18天。常年每群蜂可收商品蜜10~15kg。
5.棗樹 全省約有 4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滄州、衡水、石家莊、邯鄲、邢臺等地,其它地區也有分布。棗樹喜陽光,耐干旱,泌蜜較穩定。常年每群蜂可收商品蜜10~30kg。是河北人最喜食的蜂蜜。
6.荊條 全省約有40萬公頃,可供40萬群蜜蜂采蜜。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及小五臺山區。開花期,南部一般為6月上旬,北部為6月中旬,花期長達70多天。在一個場地,盛花期25天左右,每群蜂可取商品蜜15k8左右,豐年可達50kg以上。
7.芝麻 是河北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今省種植5.7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太行山K也有一定分布。干旱是影響泌蜜的主要因素。芝麻分春播和夏播兩種。 春播芝麻在河北平原7月上旬開花;夏播芝麻在8月上旬開花。常年每群蜂可收商品蜜l0~20kg。
8.華北栓柳 全省約有6700公頃,主要分布在滄州、衡水、廊坊地區。6月下旬始花,8月上旬結束。通常在7月上旬開始泌蜜,流蜜期約25天。常年每群蜂可收商品蜜10kg左右。
9.棉花 是河北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全省種植棉花95.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始花期6月下旬,10月上旬結束,花期3個月。一般從8月中旬開始泌蜜,流蜜期約1個月。
10.向日葵 全省種植面積約6.58萬公頃,分布在全省各地,以張家口、滄州、廊坊地區較多,7月初由南向北、由平原到山區相繼開花。開花時間各地不一,張家口地區在8月初;滄州地區在8月上旬;廊坊地區在9月初?;ㄆ?5天,泌蜜盛期約15天,每群蜂可收商品蜜10~20kg。
11.柴荊芥 全省約有7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承德、張家口兩地區的部分縣。一般生長在山坡、谷地和丘陵地帶。8月初始花,約在9月中下旬結束, 花期40天。8月末進入盛花期。流蜜期20天左右,豐年每群蜂可收商品蜜50kg,常年10~20kg。
12.玉米 全省種植面積約205.6萬公頃,遍布各地。花期每群蜂可收商品花粉5kg左右, 有利于大量生產蜂王漿。
三、飼養管理的特色
(一)飼養方式多樣
河北省的蜜蜂飼養有四種方式:一是定地飼養;二是全年長途轉地;三是轉地與定地相結合;四是短途轉地。 定地飼養的蜂群最多,占全省蜂群總數的34%,定地飼養的蜂場多以農業為主,兼養蜜蜂,或者是工礦企業職工業余養蜂。這類蜂場在逐年增加,其主要特點是:當地有一二個主要蜜源植物和其它輔助蜜源。在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到來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把蜜蜂養成強群。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收成比較穩定。
全年長途轉地的蜂群占全省蜂群總數的7%。 這類蜂場多在南方進行早春繁殖,然后采油菜、紫云英,隨著季節逐漸北移。 轉地與定地相結合的蜂群占全省蜂群總數的28%。這類蜂場一般是在當地有大量的刺槐或其他主要蜜源植物,收成穩定。但當地春繁期短,難以在刺槐花期前將蜂群育成強群,所以,要暫時轉地到南方繁殖蜂群,隨即采一季油菜,然后返回原地采刺槐、棗花或荊條蜜等。
短途轉地蜂場約占全省蜂群總數的31%,這類蜂場一般在本地區附近實行小范圍的轉地。當地有春繁的輔助蜜源,在轉地范圍內又有兩個以上的主要蜜源,在蜂場繁殖期間以農活為主,大流蜜期以養蜂為主。即所謂的“農蜂兼顧”。
(二)管理方法因地因人而異
河北省的廣大農民有養蜂的習慣,所用的蜂箱不盡相同,飼養管理方法也因地因人而異。據調查,用郎式標準箱養蜂,約占全省蜂群總數的78%;用16框箱的,約占21%;用18框、24框橫臥式箱的約占0.5%;飼養中蜂以采用高壓式蜂箱為主,約占0.5%。由于傳統的飼養習慣和所使用蜂箱的不同,全省主要有4種飼養管理方法。
1.處 女王取蜜管理法
定地蜂場多用這種方法,主要蜜源是棗樹。蜂群自然春繁,很少獎勵飼喂,只是早春調整蜂群時,一次性補充蜜粉脾,主要靠刺槐或輔助蜜粉源繁殖。到 5月末蜂群達到16 框蜂左右。在棗花泌蜜前12天將蜂王提出,帶兩框蜂,另置一箱,以繁殖為主;原群介紹一個成熟王臺,流蜜期到來時,封蓋子已經出房,巢內已擁有10張左右的空脾可供貯蜜。巢內采集適齡蜂多,通常每群蜂可收商品蜜30kg左右,生產蜂王漿100g。棗花結束時,處 女王已交尾成功,并有了 3 ~4張子脾。提出的原蜂王和兩框蜂已繁殖到4~5框蜂。 經測算,若將兩群合并成一群,蜜蜂數比不用處 女王采蜜的蜂群多3框蜂左右,且采蜜量多40%。
2.巢箱繁殖取蜜管理法
使用標準箱的巢箱繁殖、取蜜兩用的管理方法。在第一個主要蜜源(刺槐)流蜜期到來前10天左右,將巢箱用框式隔王柵隔成采蜜區和繁殖區。 采蜜區在巢箱左側,對著巢門,放4張老蛹脾;繁殖區在巢箱右側無巢門,放5張蟲卵脾,全年生產期保持不變。當刺槐開始泌蜜時,采蜜區的蛹已出房,成為貯蜜的空脾,一個蜂群有4張空脾貯蜜,每次可取蜜 7—8kg,繁殖區有 5張子脾能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出現分蜂。優點是單箱體管理方便,缺點是長途轉運箱內無空間換氣,容易使蜂群受悶,每群蜂產量較加繼箱的產量低。
3.巢箱雙王繁殖管理法
將巢箱用木閘板隔成兩區,每區一只蜂王,巢箱上再加繼箱,當蜂滿繼箱時,繼箱內保持9張脾貯蜜,巢箱9張子脾。這樣能保持群勢強大,提高采蜜量。河北省定地飼養的蜂群,用這種方法生產,比繼箱單王群提高產量50%左右。
4.單王繼箱群管理法
全省約有50%的蜂群使用這種方法。特別是長途轉地的養蜂場,大多飼養單王 繼箱群。巢內有足夠的空間可通風換氣,運輸較安全,取蜜方便,宜于生產成熟蜜。
(三)加強對主要蜂病的防治措施
河北省有兩種蜂病曾經影響養蜂生產。一是蜂螨;二是“爬蜂病”。全省廣大養蜂工作者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積累了不少成功的防治經驗。蜂病不再影響蜂群的繁殖和生產,但至今未能徹底根除。
1.蜂螨 80年代以來,養蜂人員經過潛心研究,從多種治螨方法中篩選出換脾滅螨和割雄蜂脾殺螨相結合的方法,效果良好。
換脾滅螨后,當早春蜂王在第一張脾上產卵70%,巢脾中間已有直徑5~6cm封蓋子圈時,將巢內所有巢脾全部撤出,換上消毒過的巢脾。這時正是蜂螨離開蜂體在蜂房產卵的時期,將撤出的巢脾徹底消毒,此法幾乎可將蜂螨滅絕。
割雄蜂脾殺蜂螨的方法是:春季蜂群繁殖到9框蜂時,從群內選2張較老的巢脾,將其一端沿第三道線向下割掉6~10cm長的一塊巢脾, 讓蜜蜂建造雄蜂房補齊。待蜂王產卵封蓋后,將這塊雄蜂脾割下熔化為蜂蠟,蜂螨也就被殺死。在生產季節反復進行,即可防止螨害,每群還可以多收蜂蠟400~800g。
2.“爬蜂病” 1985年,河北省出現“爬蜂病”。大名縣有一養蜂專業戶,養蜂40群,有蜂485框,在刺槐花期發生“爬蜂癥”,僅半個月時間, 死亡蜜蜂400框。為此,河北省養蜂研究會委托邯鄲地區種蜂場對此病的防治進行研究。1988年將研究的防治方法印發各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蜜蜂良種繁育
河北于70年代先后在邯鄲、寬城建起了邯鄲地區種蜂場和承德地區蜜蜂原種場。全年可培育良種蜂王5000余只,供應各地換王。為了保持純種蜂王和有目的地進行雜交改良,1979年,承德地區蜜蜂原種場掌握了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經過幾年的應用,該場已保純繁育了卡尼鄂拉等 9個純種,56個單交種和 7個雙交種。1981年,河北農業大學葉振庭等根據南北物候差異運用“南育北交法”,即早春在南方繁育雄蜂、培育蜂玉,而后運回北方交尾的育種方法。由于當地雄蜂還未出房,防止了******現象,有利于保純蜂于和進行雜交改良。到80年代末,全省有種蜂場 2處,主要品種有美國意蜂、澳大利亞意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東北黑蜂、喀爾巴吁蜂和安納托利亞蜂等。生產用蜂王多是雜交種,如高×意、卡×意、本意×美意雜交種,以及三交種和雙交種等。
五、蜂產品加工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蜂產品流通與加下行業有了長足發展。全省已有蜂業公司 2處,蜂產品加工廠12家,年產值1700余萬元,主要產品有蜂王漿、蜂蜜、蜂花粉三個系列的十幾個品種。
六、蜂業管理與社團組織
(一)蜂業管理 河北蜂業在60年代由各級供銷社或土產公司管理,縣土產公司的副業科負責養蜂技術培訓、交流經驗、蜂產品收購。1978年以后,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河北省蜂業再度興起,養蜂生產劃歸畜牧部門管理。河北省畜牧局為推動養蜂生產發展,提高養蜂管理干部的素質,于1982年舉辦了全省各級養蜂干部培訓班。
養蜂重點地區設有養蜂管理站或配備養蜂專職技術干部,對養蜂行業實行全面管理和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促進了全省的蜂業發展。
(二)社團組織 隨著蜂業的不斷發展,養蜂社團組織也應運而生,全省已有各級養蜂協會、研究會14個,有會員2850人。河北省養蜂研究會成立于1986年,理事會由19人組成, 有會員475名,每年召開年會和學術討論會。地、市、縣養蜂協會從實際出發,努力解決會員的實際困難。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