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養殖的歷史和我國養蜂現狀及養蜂業前景
1、養蜂的歷史
養蜂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在西班牙發現了山崖上的取蜜壁畫。2000萬年前我國東部溫帶區即有蜜蜂存在。據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記載,也證明了早在3000年前我國人們已開始取食蜂蜜。中華蜜蜂最早的飼養記載是在3世紀的書籍中。晉·皇甫謐《高士傳》中記載東漢(公元158-167年)時人姜岐,“隱居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于天下,營業者三百余人”。而有關養蜂的科學記載在公元3世紀以后的書籍中,就能片斷見到了。如晉·張華的《博物志》,詳細記載了蜜蜂收集方法;宋·羅愿的《爾雅翼》(1184年前)記載了蜜蜂的種類及蜜的色、味與蜜源植物的關系。而全面介紹養蜂的著作當屬清·郝懿行的《蜂衙小記》(1819年),書中關于蜜蜂形態、生活習性、社會組織、飼養技術、分蜂方法、蜂蜜的收取與提煉、冬糧的補充、蜂巢的清潔衛生以及天敵的驅除等都提到了。在20世紀30年代,意大利蜂由日本引入我國,活框飼養也隨之引入。1926年,美國E.F菲利普斯的《養蜂學》和本世紀多位專家執筆的《蜂箱與蜜蜂》的出版,標志著養蜂學的形成。
2、現狀
古今中外,人們從各自的養蜂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并逐漸地把它們上升為理論——養蜂學。尤其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養蜂學大量吸收了其他相關學科的高新技術,其內涵和外延都大為增色,如機械化養蜂,每人可飼養幾百群到上千群,而手工飼養每人一般只能養幾十群,工效提高幾十到幾百倍。通過蜜蜂育種而選育出具有不同功能的高產優質蜂群?! ?/P>
隨著農業的發展,將養蜂業和農業密切結合起來,蜜蜂授粉使農業大幅度增產,而且是增產潛力最大的措施。如蜜蜂為草莓授粉,不僅提高了坐果率,同時果實個大、飽滿,畸形果少,產量高,口感好, 特別是頭茬果,僅頭茬果收入就占全生產期收入的30%,而且成熟期集中,提早上市3~5天,畝增產700千克,畝增收2000多元。
蜜蜂外激素的應用,在控制分蜂、預防盜蜂、預防農藥中毒、提高采集效率和授粉效率,以及生產王漿技術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電子蜂的研制成功,也有望成為人工指揮蜂群進行定向授粉和采集的先進技術。養蜂業的發展,養蜂技術的提高,將成為農業持續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推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P>
養蜂是造福人類和社會的“甜蜜”事業,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大量的天然營養食品和保健醫藥品,部分產品還是化工工業的原料;它不僅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傳統的出口商品,還能為農作物授粉,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又有起到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過程中,我國養蜂業有了飛速的發展。目前全國生產商品蜂產品的蜂群近500萬群,年產商品蜜20余萬噸,王漿近千噸,居世界之冠。在國際蜂產品貿易中,我國蜂蜜年出口量達七萬余噸,王漿區年出口量達三四百噸,分別占世界貿易量的1/3和4/5。但是我國養蜂業仍處于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這和國內農業及國外養蜂業相比均有相當的差距。
目前我國養蜂面貌仍落后于農業,生產極不穩定。其主要原因首先是養蜂是野外流動作業,機械裝備程序差,基本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其二是運輸蜂群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偏遠地區的蜜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加之蜜源資源受制于自然因素,流蜜量難以預測,致使養蜂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其三是產銷分割,養蜂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低,蜂產品流通受限,加上蜂產品價格不盡合理,比較效益偏低,資金積累較慢,在經濟發展地區不少蜂農已轉向二、三產業,從而影響到養蜂業的持續協調發展。
同國外養蜂業相比,我國養蜂業有很大優勢,因為養蜂業是我國的一項傳統產業,分布廣、潛力大,“精耕細作”生產能力強,但又存在差距,主要是機械程度低,生產手段落后,勞動生產率不高,單位蜜源面積容蜂量少。每個養蜂勞力負擔的蜂群,國外較高水平是百群至幾百群,我國平均僅30多群。單位農地面積(每平方公里)容蜂量,世界先進水平是3~4群,我國只有0.7群。
3、前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作為現代化農業有機組成部分,養蜂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現代化養蜂、科學化養蜂,從根本上改變養蜂生產落后面貌,逐漸縮小我國養蜂業和國內農業、國外養蜂業的差距。這不僅是養蜂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整個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更是解決養蜂高產、優質、高效的必由之路?! ?/P>
現代化養蜂的標志是根據養蜂生產的特點和規律用先進的工業機械配套裝備養蜂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密集型武裝養蜂業,實現科學養蜂;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方式管理養蜂業,大力發展專業化養蜂,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形成;實行農、林、草、蜂相結合,綜合發展,積極推廣蜜蜂授粉,提高養蜂商品經濟水平,推進生產、加工、經營一體化;進行蜜源植物區劃及蜜源預測預報,準確地、充分地、適時地利用蜜源,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各種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實現高產、優質、高效,滿足出口和國內的消費需要,增加蜂農的經濟收入。
666上一篇:中國的蜜蜂蜂種資源
下一篇:世界養蜂史-世界人類養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