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蜂業
臺灣省位于中國東南海域,跨北回歸線兩側。全省面積3.6萬平方公里, 人口1827萬。山區面積占全島2/3,屬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島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000mm左右,—般地區 年平均氣溫20~25℃。每年6~10月間臺風過境頻繁,以8月最多,往往造成嚴重災害。
一、主要蜜粉源分布及利用
臺灣省氣候溫暖,植物種類繁多, 全年均有花開,蜜源植物共有54科,134種,但主要蜜源植物太少,次要蜜源植物豐度不足。常見蜜源植物有龍眼、荔枝、柑桔、紫云英、芝麻、瓜類和野生植物;常見粉源植物有茶、油萊、水稻、玉米、蒲鹽(羅氏鹽膚木)等。龍眼、荔枝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茶、柑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野生植物主要在南部和東部;油菜花期1~3月,柑桔花期在2~3月,龍眼、荔枝花期為3~5月,水稻花期在5~6月,蒲鹽花期9~10月,茶花期為10月至翌年2 月,野生植物花期最長,從5月至翌年1月。
雖然全年均有可供利用之蜜粉源,但流蜜期不長,養蜂者一般僅在4~5月龍眼和荔枝花期采收蜂蜜,其他月份則以生產蜂王漿為主,偶或零星系收蜂蜜,但多數情況尚需加飼蔗糖。全省蜂群集中在龍眼和荔枝產區,若花期遇冷空氣過境,連續陰、雨或長期干旱,皆會導致無法采蜜或無蜜可采。以1987年為例,當年開花稀少,流蜜期間冷空氣數度侵襲,同時陰雨不斷,幾乎毫無收成。全省四季粉源不斷,為全年生產蜂王漿10個月以上提供了條件。作為健康食品的蜂花粉,已成為臺灣省蜂業的另一項重要資源,10月至翌年2月的茶花期,蜂花粉產量可達500噸以上。
二、養蜂簡史及現狀
臺灣省養蜂始于28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間,南部嘉義縣關子嶺附近的居民, 將棲息于崖窟、樹穴里的野生蜜蜂收捕于空木桶中,這些被人工飼養的蜂種是當地品種的“中華蜜蜂”,以后養蜂逐漸傳播到臺灣全省。
19世紀初,從意大利引進蜂種及活框飼養法到臺灣省南部地區,并向全島推廣。1913年,臺灣蜂群數為6287群,養蜂者2060人。1928年蜂群增至1.02萬群,年產蜂蜜23.19噸,全島近代蜂業已初步形成。
60年代初,從日本引進蜂王漿生產技術,臺灣蜂業發展較快。1962年,全省有蜂3.0萬群,其中西方蜂種占2/3,年產蜂蜜256噸。1969年臺灣省養蜂協會成立時,登記蜂群數為3.78萬群,首批會員戶為286戶。
1975~1979年,臺灣蜂王漿向日本輸出較多,刺激了蜂業發展,蜂群數由1976年的11.28萬群猛增至1979年的24.73萬群,養蜂戶由1976年的1054戶增至1979年的1468戶。
1980~1989年,臺灣省年平均蜂群總數為22.64萬群(其中1981年最高為26.76萬群),養蜂戶年均 1500戶(其中1986年最高達2000戶),每一養蜂戶平均占有蜂群151群。這10年問,臺灣每平方公里占有蜂群為6.3群。以養蜂數量最多的1981年計,平均每平方公里達到7.43群。
1979~1988年,臺灣蜂群總數保持在20萬群上下,后期由于蜂王漿外銷日本數量銳減和價格大幅度滑落,養蜂者紛紛轉業。1989年蜂群總數下降至11.82萬群,養蜂戶減為711戶。養蜂戶及蜂群數以中部、南部的臺南、云林、屏東及嘉義縣為最多。
臺灣以定地飼養和生產蜂王漿為主。全島各地均可進行春繁,只是采收龍眼、荔枝和柑桔蜜或茶花粉時轉地放蜂,采龍眼、荔枝花蜜,蜂群遷場至臺中、南投、彰化、云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采柑桔花蜂蜜則往臺北、宜蘭等縣;桃園縣沒有果園,盛產茶葉,茶花期全省1/3蜂群來此采收茶花粉。隨著養蜂技術的發展,生產水平明顯提高。1989年雖然蜂群數下降,但蜂蜜和蜂王漿總產量仍為80年代第二個高產年,分別為4124噸和260.9噸,每群蜂產量分別為34.9kg和2.2kg。
20世紀初,引進西方蜂種后,意大利黃金種成為全島主要蜜蜂品種。近幾十年來,養蜂者又相繼自行引種,全省沒有專業育種場,任其自然交配繁殖,種系混雜,優良種性日漸退化,嚴重影響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
臺灣省蜜蜂病蟲害較多。1967年全島發生美洲幼蟲腐臭病;1973年首先發現孢子蟲病(即微粒子病); 1974~1976年,雅氏瓦螨給全島蜂群造成嚴重損失;1984年起,蜂群又普遍發現白堊病。上述病蟲害仍潛伏于管理欠佳的養蜂場,無法完全控制。果農與菜農在花期使用農藥,也對臺灣蜂業造成嚴重威脅。
三、蜜蜂產品的生產及銷售
臺灣蜂業的主要產品是蜂蜜、蜂王漿和蜂花粉,三者同被視為天然的健康食品。省內市場潛力很大,部分蜂王漿冷凍原料出口日本多年。為彌補蜂蜜內銷缺額,還從泰國、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進口部分蜂蜜。
龍眼蜂蜜是臺灣省主產蜂蜜品種,深受消費者喜愛,其他單花種蜂蜜和雜花蜂蜜亦有一定市場。1980~1989年,年均蜂蜜總產量2551.8噸,每群蜂平均產量11.3kg。為彌補內銷缺額和蜂蜜欠收,多從泰國進口龍眼蜂蜜或在泰國清邁地區投資辦養蜂場。1987年, 臺灣進口蜂蜜951噸,其中泰國878.1噸;同年出口蜂蜜10.13噸,其中香港和馬來西亞7.8噸。
臺灣蜂業創產值的主要部分是生產蜂王漿。除1977年欠收外,1975~1979年蜂王漿總產量每年均超過100噸;1975~1979年,每年出口日本的鮮蜂王漿總量63.0~69.4噸, 年均出口總量為64.9噸。近幾年臺灣省蜂王漿消費量逐年增長,人均消費量現已趕上發達國家水平。
80年代初,蜂花粉成為健康食品的寵兒,日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臺灣養蜂者采收茶花粉形成大宗商品是一大特色。茶花粉深桔黃色,有清香味,口感優于油菜花粉。近年臺灣省大量生產蜂花粉,省內自給有余,已逐漸打開國際市場。
其他蜂產品除蜂蠟用于工業、醫藥和化妝品外,對蜂膠、蜂蛹、蜂幼蟲和蜂毒的開發利用尚少。臺灣省蜂產品加工基本上是原料初加工即供銷售。提高加工層次和增加其附加價值的潛力很大。
四、蜂業機構與社團組織
臺灣省農林廳蠶蜂業改良場,是臺灣唯一的蠶蜂研究和技術推廣機構。該場創立于1909年,前身為臺灣總督府桑苗養成所、養蠶所,后稱臺灣省農林廳蠶業改良場。1977年從臺北遷到苗栗縣;1988 年改為現名,兼負全省蜂種改良、蜜蜂病蟲害防治、生產技術改良和推廣工作。蠶蜂業改良場設置9個課室,1個繁殖場,3個工作站,現任場長謝豐國先生是昆蟲生態學家兼養蜂家。
臺灣省養蜂協會成立于1699年,作為全省民間的行業協會,對臺灣蜂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養蜂協會組團參加國際養蜂會議、外出考察、接待海外養蜂家、主持蜂業研討會,代表養蜂者利益,爭取得到生產外銷蜂王漿用的優惠價砂糖,爭取得到當局資助養蜂者購置蜂王漿保鮮用的冷凍柜和小冰桶等。該協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選舉產生,理事長由熱心蜂業活動的養蜂戶代表兼任,聘任總干事和會計,從事協會日常工作。臺灣省養蜂協會現址在臺中市。1990年,劉福明先生當選協會第九屆理事長。
臺灣蜂業企業和養蜂場均為養蜂戶私營。劉福明先生出身養蜂世家,是苗栗縣頭份鎮劉福明蜂園代表,1989年當選為臺灣十大杰出青年。該協會第七屆理事長黃深淵先生是臺南市北園街農廳蜂業有限公司代表,他在1990年當選為臺灣十大杰出農家。黃父1926年始業,養蜂場有三代人經營,從單純養蜂取蜜發展為蜂產品加工、蜂具生產以及內銷和外銷并重的綜合企業。臺北縣蘆洲鄉生記養蜂場,1920年由李炳生先生創辦,其子李錦洲為省蜂協常務理事,三代人經營蜂業70余載,為振興臺灣蜂業貢獻卓著。
五、蜂業教育與出版物
1962年,臺灣大學和中興大學開養蜂課,開始由美籍客座教授兼課,繼而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系由何鎧光、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由關祟智、陳昭鈞教授兼課。兩校開展蜂學有關科研工作,招收碩士生;何鎧光教授指導的博士生中,80年代已有3名因蜜蜂病蟲害研究獲博士學位。
臺灣蜂業定期出版物有《蠶蜂業推廣通訊》雜志,由蠶蜂業改良場發行。發行人謝豐國,總編陳運造,主編徐月評。1986年創刊。臺灣《中華昆蟲》、《科學農業》、《農業周刊》、《鄉間小路》等刊物亦發表蜂業方面的文章。
臺灣出版的蜂業書籍有:《基礎養蜂學》、《蜜蜂與蜂產品》、《蜂王漿·蜂蜜·花粉》、《蜂王乳與蜂蜜的健康美容》等,此外,還有出版了多種養蜂方面的譯著。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