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蜂業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部,總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人口2459.7萬。地形基本上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三個區域。氣候特點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較溫暖。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6-8月。
夏季植物生長繁茂。長白山林區分布著豐富的野生蜜源植物,遠古時期就是野生中蜂的故鄉;松遼平原種植有大面積的向日葵,構成金色的蜜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步形成與生產相適應的科研、加工、經營體系,進一步推動了養蜂生產的發展。從而,吉林省成為全國重點蜂業基地之一。
一、蜂業沿革
吉林省的養蜂業起源于長白山區。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一)獵取野生蜂產品和傳統方法飼養中蜂時期
1.長白山野生中蜂
野生中蜂生活在長白山區的歷史悠久。受環境因素的選擇,形成了抗寒、群大的特性,使這一物種在高寒山區得以生存。遠古自然植被繁盛時期,大量野生中蜂繁衍于樹洞、石縫里,往往一座山上、一道溝內有數十群之多,故被稱為蜂蜜山、蜂蜜嶺、蜂蜜溝、蜂蜜頂子、蜂蜜營子等。據1931年的《吉林省鄉土志》記載,“雙陽縣蜂蜜頂子,系清同治初年(1863年),此山多枯樹,其有孔洞者蜜蜂就營巢釀蜜,住戶多往取之,故名為蜂蜜頂子”;“九臺縣蜂蜜營,系清朝中葉,此地草木蔥籠,盛產蜂蜜,每年來此果蜜者,男女婦孺接因而至,其產蜜之盛概可想見,人稱蜂蜜營”。在炎熱季節,野生蜂巢受熱斷裂,蜂蜜從樹上、峭壁上的蜂巢中滴下,被稱為蜂蜜樹等,其傳說與遺址,至今猶聞多處。
2.獵取野生蜂產品和蜜蠟貢品
古人在長白山區的狩獵采捕活動中,發現了樹洞中的蜂巢,嘗識了蜂蜜,創造了獵取蜂蜜的方法。長白山地方史志中有多處“土人上樹打松塔、打枯樹干柴時從樹窟野生蜂巢中取蜜為食”的記載。
3.清王朝在吉林設打牲烏拉機構采捕貢蜜
清朝(1644-1911年)在吉林烏拉(現烏拉街鎮)特設打牲烏拉總管署和打牲烏拉協領署,管轄范圍周界跨越現在的永吉、舒蘭、九臺、榆樹、雙陽、蛟河等縣市的部分地域。劃出22座貢山、64處貢江河口,專司蜂蜜、東珠、紅松籽、鯉魚等皇家貢品的采捕。打牲烏拉采捕蜂蜜貢品,在清朝持續200 多年,每年要毀滅上千群中蜂,但長白山中蜂沒有因此而衰落,可見當時長白山中蜂之昌盛。
4.傳統方法飼養中蜂
長白山區的中蜂在分蜂季節,常常飛落到房屋、籬笆、樹上結團,有時進入土倉、木箱內筑巢繁殖采蜜,成為個人所有。也有獵蜂人格發現的蜂巢略加看護或在取蜜時把蜂收回飼養,人們將空樹鋸段做成蜂桶,將收捕的中蜂放桶內飼養,也可把桶立于山上招引分蜂團,任其自然繁殖,秋季毀巢取蜜。從清朝后期到本世紀40年代,傳統方法飼養中蜂在長白山區發展達到高潮,一家飼養幾桶、幾十桶者常見,多者上百捅。
5.活框新法飼養中蜂
20年代西方蜜蜂傳入吉林省后,樺甸、永吉人就用活框飼養中蜂。《樺甸縣志》1931年記載:“昔年土產蜂蜜量甚富,但以不愛護產量日漸衰落,采用西人養蜂方法經營頗著,使樺人取法仿行于天然者愛護之,加以人工培養,則大利可博有必然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通化、集安、敦化、安圖等地的養蜂者開始采用活框飼養中蜂。80年代集安改良了幾百群中蜂,建立了中蜂活框飼養蜂場。
6.吉林城-東北重要蜂蜜集散市場
從清朝末期到民國初期, 隨著采捕野生蜂蜜生產和以傳統方法飼養中蜂生產的發展,吉林城(現吉林市)發展為東北重要的蜂蜜集散市場。1914年蜂蜜上市量為2.5萬公斤。1921年吉林市市場零售粗制蜂蜜9000kg、精制蜂蠟1150kg;向外地輸出粗制蜂蜜1.28萬公斤、精制蜂蠟4120kg。20年代中期以后,吉林蜂蜜向山海關內及日本、朝鮮等地輸出銷路擴大,銷售量增加,成為當地土特產收購的重要品種。
(二)引進和飼弊西方蜜蜂時期
西方蜜蜂和活框飼養技術的引進,使吉林養蜂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西方蜜蜂的引進
1920年前后,琿春縣春化鄉農戶盧永俊等人,通過民間物資交換的途徑,用背夾子從俄羅斯境內背回數群黑蜂,第二年又運回數群,同時還換回1臺巢礎機。從此黑蜂在琿春扎根。1937年琿春縣有1217戶養蜂其中飼養黑蜂370余群,采蜜近5000kg。當時專業養蜂場較少,多數為個人業余養蜂場。
2.建立西方蜜蜂養蜂場
吉林省歷史上較早建立的西方蜜蜂養蜂場有5,處。它們是;大生養蜂工場(1931年)、金川養蜂場(1940年)、蛟河養蜂場(1948年)、遼西農業廳蜂場(1954年)及省九站農校蜂場。
這些專業養蜂場的建立,對全省養蜂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促進了活框養蜂技術和西方蜂種的推廣。50 年代中期,全省飼養西方蜜蜂4萬群左右,產商品蜂蜜700余噸,在省內外銷售,還出口250噸。
(三)現代蜂業蓬勃發展時期
1.專業養蜂和兼業養蜂大發展
50年代開始,養蜂生產從傳統方法飼養中蜂為主過渡為以新法飼養西蜂為主。60年代,開展轉地養蜂和蜂王漿生產以后,養蜂經濟效益上升,全省辦起了一大批國營、集體、個體蜂場,出現了專業養蜂與兼業養蜂‘齊上的新局面。先后建立了敦化縣實驗養蜂場、安圖養蜂場、省養蜂研究所試驗場、省蠶業研究所養蜂場、集安縣蜂業公司養蜂場等國營專業養蜂場,加上林業局、學校、農場等建立的專業養蜂場,多達18個國營養蜂場。1979年初,全省集體蜂場發展到1300多個,專業養蜂人員2680人,涌現出一批高產穩產的先進典型,其中黃泥河蜂場、浪柴河蜂場、沙河沿蜂場、四道蜂場飼養蜜蜂場在100-300群,每群年平均產值超過200元, 被稱為本省養蜂界的“四大家族”。兼業養蜂者多居住在蜜源區,多達數干人,飼養蜜蜂占全省的40%以上。80年代,全省的蜜蜂發展到16 萬群,加上外地入境放蜂的20-50萬群,正常年景可產蜂蜜1萬余噸、蜂王漿80余噸,成為外貿出口蜂蜜、蜂王漿的重點生產區。
2.養蜂生產、科技、加工、經營全面發展
1979年建立延邊養蜂科學實驗站,承擔全省養蜂科學研究和新技術推廣任務。80年代,建立 2個蜂產品專業加工廠,還陸續出現一批以蜂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廠、制藥廠,使大量的蜂產品原料在本省轉化為加工制品進入市場。經營環節也由土產公司統購統銷發展為多渠道經營,蜂蜜年出口量增長到3000-4000噸,蜂蜜、蜂王漿及其制品內銷量增長3-5倍。管理、科技、加工、經營環節配套,形成了商品生產新格局,從而,全省蜂業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二、養蜂資源
(一)蜜源植物資源
吉林省蜜源植物資源豐富,生長著數百種野生蜜源植物和栽培蜜源植物。
1.東山白蜜資源
在長白山區稱白蜜者唯椴樹蜜和胡枝子蜜,古今聞名中外。
(1)椴樹蜜源 主要分布在延邊、吉林、通化、渾江4個地區20余個縣、市,面積約30萬公頃, 7月開花泌蜜。椴樹泌蜜豐富,正常年每公頃儲蜜量1000kg,但椴樹蜜有大小年現象,受地理和小氣候因素影 響,地區間豐欠差距較大,豐年群產蜜50-100kg,一般年10-40kg,欠年常無蜜可收。豐收年全省產椴樹蜜超萬噸,大部分供出口和加工。
(2)胡枝子蜜源 主要分布在延邊、 吉林、通化、渾江、四平、遼源等地區的淺山區和半山區,面積約40萬公頃,7月下旬開花,8月為流蜜期。胡枝子對氣候敏感,豐欠懸殊,往往是三年兩不收。但由于胡枝子花期伴有大量輔助蜜源植物開花,可為蜂群提供越冬前的繁殖條件。胡枝子蜜豐年群產超過50kg,一般年5-10kg,欠收年只能維持蜂群飼料。
2. 關東百花蜜資源
本省山區生長著數百種山花蜜源植物,所產蜂蜜素有“關東百花蜜”之稱。山花蜜多為琥珀色或深琥珀色,氣味清淡,芳香多型,結晶粒粗細不等。山花面積約53萬公頃,從春至秋交錯開花。4-6 月主要有柳、山荊子、稠李、山桃、山芝麻、唐松草、葉芹草、黃柏、山獼猴桃等百余種野生植物組成春季山花期,為蜂群春季繁殖提供了優越的蜜粉源條件,強群可以生產商品蜜,豐收年群產30 -40kg, 一般年群產5-10kg,欠年維持蜂群飼料。7-9月主要有野豌豆、柳藍、大薊、小薊、藍萼香茶菜、地榆、香薷等上百種野生植物組成秋季山花期,為蜂群的秋季繁殖和蜂蜜、蜂王漿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
3.農田向日葵蜜資源
主要分布在西部白城地區和長春市的部分縣、市,栽培面積最大年份超過20萬公頃。向日葵8-9月為開花流蜜期,年均群產20-50kg,最高可達100kg。向日葵屬昆蟲授粉作物,采蜜授粉雙重效益,深受農民歡迎。
(二)蜜蜂資源
1.西方蜜蜂
本省飼養的蜜蜂98%以上為西方蜜蜂,多為雜交種,少量純種飼養在專業研究所和種蜂場內。
(1)意大利蜂 自20年代引進本省,形成本地意蜂。70年代后期又引進美意、澳意、原意等意大利蜜蜂。意大利蜂在本省飼養量較大。
(2)東北黑蜂 在20年代引進本省,在東部山區特別是琿春縣飼養量較大,因此,又稱琿春黑蜂。80年代后銳減,僅琿春山區飼養。近年已進行選育。
(3)卡尼鄂拉蜂 1974-1981年分批引進本省,有奧地利卡蜂、原西德卡蜂。
(4)喀爾巴阡蜂 1979年引進本省。喀蜂是國內現有西方蜜蜂中消耗飼料最低的蜂種,采集力和繁殖力強于卡尼鄂拉蜂,雜交后優勢明顯。
2. 中華蜜蜂
長白山的中蜂抗寒性強,在-40℃以下的條件下能安全越冬;維持大群,一個蜂巢里最多有12-15張巢脾;年群產蜜30-40kg。
3.人工選育的蜜蜂良種
80年代以來,本省選育出喀(阡)黑環系蜜蜂,白山5號三交種蜜蜂,金星和金環工程原種蜜蜂,已先后向省內外推廣。
三、養蜂生產
(一)養蜂經營和生產形式
1.專業和兼業
專業養蜂者飼養的蜂群占全省蜂群總數的60%,兼業養蜂者(包括業余養蜂愛好者)飼養的蜂群占40%。專業蜂場一般養蜂在百群之內, 最多達200-300群。兼業蜂場一般養蜂20-50群,業余養蜂愛好者飼養2-10群。
2.定地和轉地
吉林省現有40%的蜂群定地飼養45%的蜂群短途轉地飼養,15%左右的蜂群長途轉地飼養。大多數養蜂考以生產蜂蜜、蜂王漿產品為主,少數養蜂者還生產蜂花粉、蜂膠、蜂毒等蜂產品。
3.省內短途轉地路線 基本上有以下4條:
(1)4月山花場地→6月下旬椴樹場地→7月下旬胡枝子場地→越冬。
(2)4月山花、6月下旬根樹場地→7月下旬胡枝子場地→越冬。
(3)4月山花、6月下旬椴樹場地→8月向日葵場地→越冬。
(4)4月山花場地→6月下旬椴樹場地→7月下旬胡枝子場地→8月中旬向日葵場地→越冬。
(二)蜂群飼并管理技術
吉林省地處高緯度,冬長夏短,蜜源植物花期集中,飼養強群是本地的關鍵技術。
1.注重春繁和秋繁
在本省自然條件下蜂群易發生春衰和秋衰,采取春秋緊縮蜂巢,適時保溫,并在飼料充足的基礎上進行獎勵飼喂等措施,以保持蜂群正常繁殖。
2.早育王晚分蜂
用春季培育的蜂王組織雙壬群繁殖,在組織采蜜群時從雙王群中取出 1只蜂王組織新分群。這樣,不僅能在較短的春繁期中利用工蜂的哺育力和蜂王的產卵力加速繁殖,而且可在氣溫穩定時期分出理想的新蜂群。
3.以繁殖促進蜂蜜、蜂王漿生產
充分利用輔助蜜源和主要蜜源促進蜂群的持續繁殖,延續蜂群的強盛階段,保持較強的生產能力,使其在蜂蜜、蜂壬漿生產上發揮作用。在不影響蜂蜜生產的前提下,使年群產蜂王漿達0.5-1kg。
4.長期保持飼料充足
在繁殖期,蜂群內每張巢脾保持有蜜0.5kg左右,每群蜂保持1 張以上的花粉脾。流蜜期有留有取,使蜂群長期生活在飼料充足的環境里。
5.培育適齡蜂
每年根據生產計劃,做好采蜜適齡蜂和越冬適齡蜂的培育工作。
6.選用良種優質蜂王
利用良種,留優去劣,有王必優,并針對良種特點輔以良法飼養。
7.安全越冬
本省蜜蜂的越冬期為140-150天,安全越冬事半功倍。為此,一是培育健壯的適齡蜂,越冬群不低于4框蜂;二是備足優質越冬飼料蜜,每張巢脾有蜜2.5kg,封蓋蜜在60%以上;三是合理布置蜂巢,蜂多于脾;四是適宜的越冬環境,室內越冬確保溫度穩定,室外越冬做好包裝;五是精心管理。
(三)建立蜜蜂良種繁育體系
1.推廣蜜蜂良種的起點
1974-1978年,馬德風等專家曾多次深入敦化、安圖蹲點,并同當地有關人員組成協作組,應用輸送卵蟲法開展推廣卡蜂及其雜交種的試點工作,逐漸擴大到延邊全州,三年在 8個縣市推廣9385群,蜂蜜產量從年產720噸增加到1093噸, 蜂群從38715群增加到62000群,推動了當地養蜂生產的發展。
2.國家重點種蜂場-吉林省蜜蜂育種場
1979年吉林省建立延邊種蜂場,從此,蜜蜂育種有了專門機構。1983年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成立后,種蜂場隸屬于該所。1987年,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在吉林市松花湖區建成蜜蜂育種基地。1989年,農業部將其確定為全國重點種蜂場。1991年經吉林省編制委員會批準,在省養蜂科學研究所育種場的基礎上,成立吉林省蜜蜂育種場, 下設蜜蜂育種室、育王分場、試驗分場。飼養800-1000群蜜蜂,分7個場組,并按育種業務配套定向, 初步形成具有保種、選育、擴繁、推廣等綜合能力的蜜蜂良種繁育體系,兼有原種場和良種繁殖場的雙重職能。
省蜜蜂育種場(包括原種蜂場)自建立以來,堅持育種為生產服務的方向,先后收集、保存了意大利蜂、東北黑蜂、卡尼鄂拉蜂、喀爾巴阡蜂等 9個品種(系),并應用人工授精技術選育了一批純系。該場選育的喀(阡)黑環系蜜蜂、白山 5號三交種蜜蜂、喀(阡)×高;喀(阡)×意蜜蜂雜交種等和金星、金環初級工程原種,不僅在本省大面積推廣,而且還推廣到外省的廣大地區。在12年間,向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 直轄市推廣2.7萬只良種蜂王,改良60多萬群蜜蜂,取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外來人境放蜂者不斷增加
長白山區有大面積椴樹蜜源,加上交通方便,在60年代初,南方蜂群開始來吉林放蜂,并逐年增加,使吉林省的蜂蜜年產量由10噸猛增到上萬噸。70年代,西部的向日葵和半山區、淺山區的胡枝子蜜源,逐漸成為外來放蜂者繼椴樹花期之后利用的蜜源。1978年進入本省的蜂群達16.8萬群,1980 年增加到52.7萬群。年收購商品蜜5000-7000噸,收購蜂王漿60-80噸,不僅開發利用了蜜源資源,也促進了本省蜂業的發展。
四、發展養蜂科學技術
(一)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
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是吉林省的蜂業科研中心。其前身是養蜂科學實驗站,建于1979年,設在延吉市。1983年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延邊養蜂科學實驗站收歸省管,并建立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1987年開始在吉林市進行科研基地建設。
該所主要從事蜜蜂育種、蜂產品利用、蜜蜂飼養、蜂病防治和蜜蜂授粉增產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開展蜂產品深加工、良種蜂王擴大繁殖推廣等開發性生產活動,以出成果、出人才、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面向生產,積極發展養蜂科研事業。
該所成立13年來,取得了15項科研成果,其中有5項7次獲國家、部委、省級科技獎。如“喀(阡)黑環系蜜蜂的選育研究”,199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同時,還開發出21種蜂產品新產品,取 得較大經濟效益。全所發表論文57篇,編寫出版了《蜂群飼養管理技術》等科技書。先后多次派科技人員出國考察,并同日本、原蘇聯、波蘭、美國、德國、朝鮮、泰國、韓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該所多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單位稱號,該所所長、副研究員葛風晨被國務院授予特殊津貼證書,并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二)開展養蜂科研的有關單位
1.吉林大學化學系蜂產品科研組
建于1984年,以提高蜂產品質量為中心,開展蜂產品檢測技術的研究和蜂產品開發研究工作。有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2等獎和吉林省科技進步4等獎。同時,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5篇獲中國養蜂學會“優秀論文”。 蜂蜜中蔗糖快速分析方法和便攜式蜂蜜加速檢測器兩項成果由農業部、商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主持在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推廣應用。
2.延邊蜂業公司實驗室
在1986年以前,該公司為敦化實驗蜂場, 飼養蜜蜂600多群。結合生產開展蜜蜂良種繁育、飼養技術等試驗研究工作。在參加“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良種”的項目中,1982年獲國家農委、國家科委“農業技術推廣獎”。80年代以來,結合蜂產品加工生產進行新產品研制,有3個新產品多次獲省、部、國優稱號。另外, 還編寫出版了《實用養蜂》等著作。多次派專業人員出國考察,積極參 加國內外養蜂學術交流。
(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70年代以來,在吉林省推廣蜂業成果和新技術20多項。例如蜂王漿生產技術、蜂螨綜合防治技術、蜂 群室外越冬技術、蜜蜂輸送卵蟲法推廣蜜蜂良種、喀(阡)黑環系蜜蜂良種選育和蜜蜂為黃瓜、向日葵授粉增產技術推廣應用,均取得廣明顯的經濟效益。深受廣大養蜂者的歡迎。
五、蜜蜂產品加工
60年代以前,本省的蜂蜜全部以原料流向市場。70年代到80年代蜂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年加工蜂蜜7000噸左右, 蜂王漿150噸左右,蜂花粉10余噸,蜂產品加工業已成為養蜂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成為創匯商品。
(一)延邊蜂業公司
延邊蜂業公司于1986年4月建立,現有職工140多人。該公司以加工生產出口蜂蜜為主。蜂產品加工品種有大桶裝椴樹蜜、刺(洋)槐蜜、蕎麥蜜及瓶裝蜜。出口產品遠銷日本、德國、美國及東南亞等國家。該公司年加工出口蜂蜜2500-3000噸。加工量占省內首位,也是國內較大的加工廠家之一。1987年被授予省預備級企業。1989年被授予省先進級企業。
(二)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蜂產品廠
該廠建于1987年,是本省加工內銷和出口外銷蜂產品的專業廠家之一。加工產品有 4個類型20多個品種,其中長白山系列蜂產品在1991年“七五”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上榮獲優秀獎。瓶裝蜜和桶裝原蜜銷往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此外,還有以蜂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廠和制藥廠。加工的產品有瓶裝蜜、桶裝蜜,一般年加工量1500 噸左右。制藥廠多生產各種口服液,利用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做配料。還有一些中藥廠生產丸藥需用蜂蜜作輔料。1985年生產10余個口服液品種,總產量為814噸,用蜜400噸左右,用蜂王漿約20噸;1988年生產口服液6736噸,用蜜3000噸左右,用蜂王漿約150噸。
六、蜂業管理
70年代以前,吉林省的蜂業主要由商業供銷系統管理。地、市、縣供銷部門設養蜂技術指導員,鄉鎮供銷社設副業指導員兼管。1978年以后,明確養蜂生產歸省畜牧部門主管,蜂產品購銷和出口分別由供銷、經貿部門管理,逐步形成省、地、縣三級管理體制,使蜂業納入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議事日程,推動了蜂業的全面發展。
(一)省級管理
全省養蜂生產由吉林省畜牧局主管。1989年以前,在畜牧處設兼職干部管理,1990年畜牧處設禽兔蜂科。為適應養蜂業發展的需要,1990年經省編制委員會批準,建立吉林省蜂業產品管理監督站,隸屬省畜牧局。協助省畜牧局對全省進行養蜂生產管理和蜂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從此,省一級蜂業管理工作進—步加強。
省級蜂業管理機構,負責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的貫徹實施,掌握全省蜂業動態,溝通協調有關部門的業務關系,組織新技術推廣及經驗交流,及時向上級反映蜂業情況,調查研究產銷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措施。為加強蜂業的管理,1979年 4月,省畜牧局和省供銷社在敦化召開全省養蜂經驗交流會,到會者140多人,交流了經驗,討論制訂了吉林省養蜂生產規劃和管理措施。1979年和1980年,省畜牧局先后兩次舉辦全省養蜂技術干部訓練班,參加者120多人次。 1982年和1983年,省畜牧局先后兩次召開全省蜜蜂良種推廣和放蜂管理工作會議,討論制訂了有關措施,很快在全省重點養蜂縣(市)形成蜜蜂良種推廣體系和放蜂管理機構。1986-1991年省畜牧局主持舉辦兩次養蜂技術培訓班,召開了 4次蜜蜂良種推廣和養蜂管理會議,并投入推廣費,在全省推廣良種蜂土3000多只,改良蜜蜂5萬多群,省蜂管站通過函授和訓練班培訓養蜂學員1800多人次。
(二)地、縣級管理
本省地、縣級蜂業生產也歸畜牧局主管。一般設專職或兼職管理干部,重點地區設縣蜂管站。先后建立了安圖縣、敦化縣、龍縣、延邊州、臨江區、蛟河市養蜂管理站。安圖縣養蜂管理站,于1988 年由農業部授予“先進養蜂管理站”稱號;198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畜牧先進單位”;1990年完成的蜂產品畜產技術推廣項目,榮獲吉林省人民政府畜牧科技推廣3等獎。
七、基地建設
1986年,農業部與吉林省共同投資建立安圖優質蜂產品生產基地縣,1990年已基本完成。由建基地前4518群蜜蜂、年產蜂蜜121噸、蜂王漿625kg,發展到1萬群蜂、年產蜂蜜282噸、蜂王漿2400kg。外地入境蜂群由1.1萬群增加到5.8萬群。本地蜂群和外地蜂群年總產蜜1000噸。
1987年農業部扶持在本省吉林市松花湖畔建立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蜜蜂育種基地,經過 3年的建設,到1990年已發展到擁有種蜂800群,保存9個品種(系),年培育種蜂王3000-5000只的蜜蜂育種基地。
1987年吉林省科委下達給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在吉林市豐滿街建設蜂產品深加工基地的星火計劃項目,經過 3年努力,到1990年已達到年加工蜂產品2000噸的生產能力,提前完成項目計劃指標,受到國家科委和省科委的表彰獎勵。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98下一篇:黑龍江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