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蜂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地處歐亞大陸中心, 土地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國土的1/6。地貌特點為“三山”夾“兩盆”,即北有阿爾泰山環繞,南有昆侖山屏障,西有準噶爾山地,西南有帕米爾高原,天山橫亙中部,將新疆分為南疆、北疆兩大地區。其間夾有北疆的準噶爾盆地,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及許多山間盆地和谷地。新疆境內因地勢相差懸殊,四周高山并列,遠離海洋, 故形成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全年平均為145mm,山區降水量可達500~900mm。光熱資源極為豐富,晴天多,日照時數長。
新******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對養蜂生產具有很多有利之處。首先是夏秋季節大流蜜期平原地區晴天多,有利蜜蜂采集活動。山區時有短時小雨也不影響采蜜。尤其夏季氣溫高,日照長,溫差大,有利于蜜源作物的生長發育,開花泌蜜。山區林場和草原牧場自然降雨又集中在4~8月,有利于野生蜜源開花泌蜜。故新疆是個高產穩產的養蜂地區。其次是復雜的地形,造成自然氣候與蜜源條件的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為定地結合區內短途轉地放蜂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其三是南疆和吐魯番等盆地春季溫暖,蜜源植物花期早,蜂群繁殖期長,流蜜期前可養成強蜂,單產高。
一、蜜源植物
新疆地域遼闊,蜜源植物種類繁多, 初步調查全區有各種蜜源植物47科、141屬、371種,面積在470萬公頃以上。現為養蜂利用的有120多種,其中主要蜜源達20余種,均具有面積大、分布集中、花期長、泌蜜多、含糖量高、穩產高產的特點。按其生長特點、自然分布和利用價值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農作物蜜源
全疆達170多萬公頃,主要的有:
1.棉花 全區54.7萬公頃,其中長絨棉2.7萬公頃。 主要分布在喀什、阿克蘇、和田、石河子、吐魯番、塔城、巴音郭楞等地,花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泌蜜量大且涌。尤以吐魯番盆地長絨棉產蜜量高,一般每群蜂單產均在100kg以上,高的達400kg。
2.油菜 12.6萬公頃,分冬播、春播、夏播三種。主要分布在哈密、昌吉、石河子、伊犁、塔城、阿克蘇等地區。花期5~6月或8~9月。正常年蜂蜜單產40kg左右。
3.向日葵 10.4萬公頃,主要分布于塔城、昌吉、石河子、巴州、博州、喀什等地。花期7~9月。油葵種植面積較大,比食用葵泌蜜多,一般單產蜜20~40kg。
4.亞麻 又稱胡麻,3.8萬公頃,主要為油用種,比纖維用泌蜜多。集中分布在伊犁、阿克蘇、昌吉、喀什等地區。花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蜜粉均有,蜂蜜單產一般10~20kg。
5.草木樨 7.5萬公頃,其中留種地2萬公頃。分白花、黃花兩種,白花產蜜量高。豐要分布在喀什、石河子、伊犁、和田、阿克蘇、塔城、巴州等地。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常年蜂蜜單產30~40kg。
此外,還有紫苜蓿、芝麻、紅花、養麥、瓜類、玉米等多種蜜粉源80多萬公頃。
(二)果樹、林木蜜源
總面積178萬公頃,主要蜜粉源植物有:
1.沙棗 在全疆各地均有分布,在二大盆地邊緣有零散分布,在南北疆的農村、農場的農田林帶、村宅道路渠邊廣為栽培,花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有大、小沙棗之分,大沙棗泌蜜多、花期早。沙棗流蜜期遇干旱和刮大風影響產量,甚至無收。一般蜂蜜單產可達10~20kg。蜜多粉足,是新疆主要蜜源植物和商品蜜種之一。
2.刺槐 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喀什地區為主要蜜源,一般蜂蜜單產15~30kg。 此外,還有紫穗槐、柳屬、檉柳、桑、沙棘、文冠果等蜜源。
(三)草原、荒漠野生蜜源
在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山區和準噶爾、塔里木盆地邊緣擁有47萬平方公里的草原。天山北麓的夏、秋草場生長著極為豐富的蜜源植物。尼勒克種蜂場每年養蜂1000群以上,年產商品“山花蜜”120噸左右。
主要蜜源植物有直齒荊芥、牛至、橐吾、老鸛草、黨參、貝母、益母草、密花香薷、大薊等40余種。
二、養蜂簡史與現狀
新疆養蜂歷史,據1933年吳紹磷編《新疆概觀》記載:“蜜蜂甚多,土人亦知養蜂,但用舊法”。1957年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張愛平的調查報告:“新疆養蜂始于1910~1912年間。據尼勒克種蜂場有關《新疆黑蜂資源調查與研究試驗報告》介紹:黑蜂是本世紀20年代,約1925年或1926年由俄羅斯人從中亞細亞經哈薩克斯坦帶入新疆,帶入時只有十幾群,并定地在伊寧飼養。經過幾十年的傳播,才逐漸由伊寧市發展到特克斯、晤蘇、霍城、新源、尼勒克、鞏留等縣及北疆的阿勒泰地區。根據現有資料,新疆養蜂業的發展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一)1957年以前的緩慢發展時期
自本世紀初引進西方蜂種以后的近半個世紀中,新疆養蜂業發展緩慢。1950年全疆僅有2000群蜂,產蜜約40噸左右。且只限于現伊犁山區草原的俄羅斯族人飼養,集中十鞏留、新源、尼勒克、伊寧等少數縣。采用笨重的俄式橫臥式蜂箱定地飼養,管理粗放,以自然分蜂繁殖蜂群,露天飼喂,室內越冬。出室后,任其發展,到5~6月份自然分群30%左右,7~8月大流蜜期采蜜群可達10~12框蜂, —般群均年產蜜20kg左右。蜂種是新疆黑蜂。到1957年,蜂群發展到9100群,年產蜜205噸,收購商品蜜50噸。
(二)1958~1965年的迅猛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是新疆養蜂業的飛躍發展階段。50年代末,由于自治區政府的重視,業務部門開始有計劃、有重點發展養蜂生產,制訂了“大力發展國營養蜂,社辦國營并舉;老區的蜂群以采蜜和分蜂并重,新區分蜂為主;積極發展擴大農區和果樹區以及牧區的養蜂業,重點建立新的養蜂基地”的養蜂生產方針。1958年建立了尼勒克種蜂場,1960年初經農業廳決定, 在鄯善、吐魯番等地又建7個種蜂場。同時,農業,外貿、商業、生產建設兵團緊密配合,大量引進蜂種,舉辦養蜂技術訓練班,使全區養蜂生產有了飛躍發展,蜂群數和產蜜量明顯增長。1959年全疆養蜂達到2.16萬群,產蜜382.6噸,平均每群年產蜂蜜31.5kg。1960年,地方、生產建設兵團、 外貿、商業各大系統先后從湖北、浙江等地引進新蜂種8000余群,并在喀什、阿克蘇、巴音郭楞、吐魯番、鄯善、哈密等地建立起專業養蜂場。為發展南疆新蜂區莫定了基礎,使養蜂生產由北向南、由山區草原區擴展到40個縣、市。1958年以后,自治區和各地舉辦了各類養蜂人員培訓班。其中自治區在尼勒克園藝場種蜂場等地辦培訓班7次,共培訓370余人,地方培訓150多人。 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推廣飼養強群,人工養王,有計劃分蜂和安全越冬等關鍵技術,加強戶蜂群的四季管理,使蜂群數和產蜜量明顯提高。到1965年全區已飼養蜜蜂3.4萬群,產商品蜜870噸,比1950年增長20多倍。1963年推廣室外強群越冬,解決了蜂群安全越冬的問題。
(三)1966~1973年的滑坡時期
這一時期是新疆養蜂生產下降階段。當時的社會波動,干擾了養蜂生產。據1973年自治區農林局、供銷社在伊寧市召開的“全疆養蜂生產座談會”統汁, 全區蜂群下降到2.15萬群,產蜜758噸,收購商品蜜420噸,比1965年的蜂群數、產蜜量分別減少47%和51%。
(四)1974~1990年的穩步增長時期
70年代中期開始,農、商(供銷社)密切配合,積極抓收購促生產,配備了專職干部,召開各類養蜂專業會議或舉辦養蜂訓練班,引進新蜂種,建立新的種(養)蜂場,發展新區填補養蜂空白地、縣,使蜂群數和產蜜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據1983年底統計,全區13個地(州)有68個養蜂場,養蜂4.3 萬群,蜂蜜總產量2000噸。其中收購商品蜜1273噸,外貿出口90噸,比50年代初期蜂群數和產蜜量均增長20倍以上。養蜂地區也由原來的40個縣、市發展到64個縣、市,占全區82個縣的75%。養蜂隊伍也由1973年的800多人擴大到近2000人。這一階段主要做了以下幾項上作:
1.農商配合,加強管理,扶持養蜂生產
1973年召開了全區養蜂會議,傳達了全國養蜂會議精神,總結了養蜂生產的正反面經驗,提出了今后規劃和措施。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以(1974)42號文件批轉了《全疆養蜂生產座談會會議紀要》下發各地。區供銷社土產果品公司大力扶持生產,組織收購,僅1974~1975兩年為全區養蜂生產投資貸款30萬元。并配備了專職干部抓生產,促收購,經營蜂具,推動了養蜂新區的發展,老區進一步鞏固提高。克孜勒蘇州和博爾塔拉州的博樂市1974年開始引進種蜂,成立州種蜂場,現已發展到干余群蜂,填補了地州一級養蜂空白。哈密養蜂老區,在總結60年代蜜蜂大量死亡的經驗教訓后,1975 年首次召開地區養蜂會議,農業供銷部門密切配合,成立地區養蜂接待辦公室,由農林局和地區供銷社負責日常工作,幫助社隊解決資金,引進蜂種、購入蜂具、派人學習、請技術人員指導。當年由1個蜂場40群蜂發展到13個蜂場420群蜂,產蜜61噸。到1979年養蜂達800多群,產蜜170噸。喀什、巴音郭楞、昌吉、吐魯香等地、州也十分重視養蜂生產,喀什地區供銷社為扶持生產,以產促銷,配備專職養蜂技術干部,3年內組織了近6萬件蜂具供應生產所需,并組織引進了意大利、卡尼鄂拉、塞浦路斯等4個蜜蜂品種27只蜂王,使1979年全地區養蜂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養蜂5300群,產蜜1470噸。特克斯縣在縣種蜂場推動下,從縣委機關到每個公社、農牧場都養蜂,同時組織專人對全縣蜜源進行了普查,訂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生產計劃,因而使全縣辦起22個養蜂場,養蜂2000多群。
2.培訓技術人員,發展新區,鞏固老區
1973~1978年,全區有18人參加全國性的養蜂會議和技術培訓。自治區農商兩家聯合,于1975年在烏魯木齊五一農場舉辦全區養蜂技訓班一期,1978年在奇臺縣供銷社養蜂接待站舉辦蜂訓班一期,合計受訓的養蜂人員100多人。同時,各地也組織了人才培訓。還組織養蜂人員到東北、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參觀學習,出售蜂種,由購蜂單位先派入學習后供應蜂種,采取“三包”(包當年產蜜、包教技術、包安全越冬)等辦法,培養了一批養蜂技術人員。使養蜂技術力量得到進一步壯大,新區蜂群發展迅速,成績顯著。1979年吐魯番地區有蜂5000群,產蜜195噸,其中吐魯番縣有蜂3000多群,年產商品蜜100噸左右,比1965年蜂群增長28倍。喀什地區岳普湖縣蜂群1200群,其中社隊所有700多群,機關副業農場養蜂340群,社員家庭養蜂約200群,年產蜜23噸。昌吉州也是養蜂新區,州縣兩級都有專人抓養蜂。奇臺、昌吉等縣成立了多種經營或養蜂生產辦公室,負責生產、收購、蜜源場地安排及養蜂員的技術培訓等工作。1979年全州蜂群達4300群,產蜜224噸。巴音郭楞州農業局配備了專職干部抓養蜂,l 979年有蜂2000多群,產蜜100噸。
3.利用雜種優勢推廣良種
新疆除特有的新疆黑蜂以外,還有引進的意大利蜂。為了提高產蜜量和繁殖率,自1974年開始從國外引進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意大利蜂原種、美國三環意蜂、中國東北黑蜂及其單交和雙交雜種蜂進行試養,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據巴州、疏附縣蜂場反映,用新引進的蜂種作雜交育種和提純復壯所繁殖的蜂群比當地原有蜂群產蜜量高15%~30%,繁殖率、抗病蟲力、越冬性、節約飼料等方面表現良好。1990年全區養蜂44678群,產蜜1469噸。
三、蜜蜂品種及良種繁育體系
(一)主體蜂種
新疆飼養的蜜蜂仍以意大利蜂種和新疆黑蜂為當家品種,還有少量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東北黑蜂及雜種蜂。
新疆黑蜂飼養歷史悠久,在伊犁河谷已生存近一個世紀。它對當地的氣候、蜜源等自然環境已有很強的適應性,是新疆的優良蜂種。目前這一蜂種分布在北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許多縣市,現有蜂群數占全區總蜂數1/3多,約1.8萬群。
新疆另一個當家蜂種是意大利蜂。1958年開始從內地省、市引進,1959年至1962年大量引進,已在南北疆扎下根。總蜂數計3萬群左右。 新疆少量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東北黑蜂作為蜂種資源和雜種優勢利用保存在農業廳蜜蜂原種場、巴州、喀什、庫車等種蜂場。
(二)新疆黑蜂保護區
新疆黑蜂由于長期在伊犁地區飼養,抗寒、抗病蟲害能力強,越冬安全,并具有蜂體大,飛翔力強,采集力強,繁殖快的特點。1960、1964、1971年每群蜂(早春4框)單產蜂蜜分別達到261.2kg、280kg和430.5kg,繁殖率分別達到430%、300%和500%。
198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并批轉自治區農業局、農墾總局、供銷社《關于建立“伊犁黑蜂”保護區的報告》。報告的主要內容:
①建立自治區“伊犁黑蜂”資源保護區(西至霍城五臺、東至和靜縣巴輪臺),新疆和外省區以及伊犁本區的早蜂種,一律不準進入保護區飼養。
②伊犁地區飼養異蜂種的單位,要本著“嚴格控制,逐步淘汰”的原則,定地飼養,力爭一至二年內全部換成黑蜂種。飼養“伊犁黑蜂”的單位,亦應控制在保護區內放養;
③伊犁地區各蜂場,要做好黑蜂種蜂王的繁育和提純復壯工作,有計劃地供應“伊犁黑蜂”蜂種,加速異蜂種的淘汰。
四、飼養技術的改進與推廣
(一)室外安全越冬,是新疆養蜂業發展中的一個突破口
50年代后期,在尼勒克種蜂場修建地下越冬室進行室內越冬,至今伊犁地區仍沿用這種方法,效果良好。但在伊犁以外地區,尤其是吐魯番盆地,由于空氣干燥,飼料結晶,以及新蜂區經驗少等許多原因,室內越冬的效果很差,蜜蜂下痢嚴重,死亡率高。因此, 在1962~l 968年,由農業廳主持在鄯善進行試驗,經過兩年時間,終于找到了一種“室外、向陽、輕裝、喂水”越冬法,獲得十分滿意的效果。已在南疆普遍推廣應用,北疆部分蜂場也采取此法越冬。室外越冬比室內越冬有如下優點:
①不需要修建越冬室;
②不需要嚴格地控制環境的溫濕度;
③便于蜜蜂出巢活動,減少越冬死亡;
④比室內越冬更近于自然,即更接近蜜蜂特性;
⑤方法簡便,易于管理。
(二)推廣人工養王和計劃分慷的飼養管理方法
50~60年代,多數蜂場養弱群,采用自然分蜂法,致使不能維持強群生產,影響產蜜與安全越冬。60年代以后,通過技術培訓,使人工養王和人工分蜂普遍推廣應用,養蜂數量和產蜜量隨之增加。
(三)推廣蜂王漿生產技術,發展蜂產品加工業
1962年,鄯善園藝場蜂場在全區率先開展了蜂王漿生產。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蜂王漿生產技術在全區已基本普及。1971年農業廳安寧渠良種場試制成100m1瓶裝口服蜂乳。 烏魯木齊市中藥廠、農業廳蜜蜂原種場、尼勒克種蜂場、石河子農學院等單位的蜂產品已相繼投放市場。此外,自治區供銷社蜂蜜加工車間、農業廳蜜蜂原種場和喀什地區種蜂場,每年有數干瓶蜂蜜向巴基斯坦出口。但就總體上說,新疆在蜂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尚屬起步階段。
(四)推廣多箱體養峰法
多箱體養蜂法能簡化管理程序,節約工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蜂蜜質量和總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為養蜂機械化創造條件。適合新疆蜜源成片、定地飼養為主的條件。為此,由農業廳主持,在巴音郭楞州科委支持下,農業廳于1982~1983年在巴州阿瓦提農場養蜂隊、和靜縣蜂場、農業廳蜜蜂原種場等單位進行試驗。結果證明與現代多箱體養蜂結果相符。為了總結經驗,進一步推廣這項技術,農業廳于1983年在庫爾勒市召開了多箱體養蜂座談會,通過與會代表、專家、技術人員評定,作為一項科技成果報自治區科委后榮獲“優秀科技成果四等獎”并推廣各地。
通過試驗證明,在新疆采用多箱體養效果如下:
①越冬死亡率下降50%以上;
②管理工效提高3.85倍,每產1公斤蜜省工7倍左右;
③每群蜂平均產蜜提高5倍,平均每框蜂產蜜提高1倍以上;
④蜂蜜濃度提高2度;
⑤蜜蜂繁殖率提高,易維持強群。
(五)推廣定地與轉地相結合的飼養方式
60年代后期,各地普遍進行區內的短途轉地和到南方省區長途轉地放蜂。近年,由于蜂病的危害,鐵路交通運輸緊張和養蜂技術水平的提高,外出放蜂逐漸減少,改為以定地飼養為主。轉地放蜂主要路線如下:
1.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蜂場以山區定地飼養為主,為了提高產蜜量、繁殖率和抗御干旱、冰雹等災害,在山區蜜源結束后轉到農區平原采集油菜、向日葵、草木棵等蜜源,然后回原蜂點越冬。
2.烏魯木齊以及西到石河子一線的蜂群,多數在當地越冬, 部分蜂群于11月中旬去吐魯番越冬,2 月出室,利用早春榆、桃、柳等花粉繁殖,5月返回到北疆采沙棗, 6月采油菜,7月采草木樨、油葵或返吐魯番采棉花,或到烏魯木齊、奇臺、吉木薩爾等天山地區采山花蜜和繁殖,直至蕎麥、晚油萊后,返回越冬場地。
3.吐魯番是個特殊的養蜂區,自解決越冬問題以后已成為一個理想的養蜂場地。一般采取當地越冬、繁殖、產蜜結合烏魯木齊以西的蜜源和南部的巴音郭楞州蜜源進行短途轉地。
4.南疆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蘇蜂區以定地飼養為主,結合本地區內的蜜源進行短途轉地放蜂。喀什克州蜂群有到阿克蘇拜城縣采油菜的傳統,對提高產蜜量和繁殖率起到很大作用。
五、蜂業管理、科研、教育及其他
(一)蜂業管理
新疆養蜂一直以農業系統管理為主。全區由農業廳負責養蜂生產管理,地州農業處(局)設有專職下部和兼職人員,縣農業局(科)主管養蜂業務。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農業局或畜牧局有兼職養蜂主管,負責兵團農牧團場養蜂生產業務。自治區供銷社土產果品公司和經貿廳(外貿局)土產食品進出口公司及下屬地(州)縣公司都有專人負責經銷蜂蜜業務,多年來對養蜂生產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二)蜂業科研與教育
目前全區尚無正式的養蜂科研機構。養蜂教學工作,于60年代初八一農學院畜牧系曾開設過養蜂學選修課。1962年后石河于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和畜牧系、食品加丁系先后開設養蜂學。
(三)蜂業社團組織
1988年新疆養蜂協會在烏魯木齊市成立,掛靠自治區農業廳。 選舉出理事17人,常務理事5人,理事長張愛平。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86上一篇:西藏蜂業
下一篇:國際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