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蜂業見聞
2006年9月4日至11日,受韓國農村振興廳的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一行4人在吳杰所長的帶領下訪問了韓國。
韓國2004年有201萬群蜂,其中西方蜜蜂為170萬群,占85%;東方蜜蜂為30萬群,占15%。每群西方蜜蜂每年可生產35kg蜂蜜,洋槐是韓國的主要蜜源,約占70%~80%,其次為板栗和李子。韓國生產王漿的蜂群不多,王漿的產量也不高,一般情況下一群蜂每年能生產王漿1~2kg。在韓國,蜂產品的售價很高,蜂蜜的價格是6000~7000韓元/kg,王漿的售價是2500萬韓元兒g,品牌的蜂王漿售價高達675萬韓元/kg(折合7500美元/kg),每千克蜂花粉的售價是2萬韓元。每50mL蜂膠制品的價格是4萬韓元。相比國內,韓國蜂產品的加工劑型不多,主要以天然產品為主。由于韓國和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睦鄰文化,韓國對中草藥和天然食品的認知程度較高,對蜂產品的保健功能比較認可,因而韓國市場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
韓國的蜂業科研機構主要是農業科學技術院的農業生物部,與蜂學專業有關的有兩個系,一個系主要從事包括授粉、蜜蜂病蟲害保護和育種研究在內的蜂學產前研究,另一個系從事蜂產品研究開發以及蠶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農業生物部有專門的昆蟲標本室、科普園和蜂場。蜂場中有50群蜂,蜂箱使用從美國進口的泡沫保溫蜂箱。蜂箱擺放整齊,蜂場周圍是用鋼管搭起來的架子,上面蓋著遮陽網。為了防治胡蜂對蜜蜂的危害,韓國的養蜂科學家自制了誘殺板,誘殺板上涂了一層厚厚的粘膠,粘膠上放置捕捉到的胡蜂,胡蜂發出的信息素充當著引誘劑的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胡蜂前來。據介紹,這個方法很有效。蜂場主要用于開展相關的科研實驗使用。除此之外,承擔著科普宣傳的任務。
韓國蜂業的培訓推廣和管理任務則由郡里的農業技術科負責,多數郡有專人負責養蜂新技術的推廣和培訓。各郡農業技術科每年舉辦多次培訓班,每次有100名左右的蜂農學習和培訓,蜂農參加培訓是免費的,由政府提供午餐和資料。
在韓國期間,我們參觀了韓國的幾個蜂場和育種場。醴泉郡有440戶蜂農,共有2萬群蜂,平均每戶飼養50群;收入主要來源于銷售蜂蜜,70%的收入來自蜂蜜。有些蜂農也采用流動放蜂的方式,每群蜂每年能生產16千克蜂蜜,80%的蜂蜜是洋槐蜜。洪城郡共有10個農場和4個蜂場,每個蜂場有250~300群,定地可飼養1000群蜂。洪城郡主要飼養意大利蜂和卡蜂,每群蜂每年可生產15千克蜂蜜,主要是洋槐蜜和李子蜜。釜山的一個蜂場飼養了200群意大利蜂,只生產蜂蜜,一般一群蜂生產60千克蜂蜜,主要是洋槐蜜,蜂蜜主要靠自己銷售。韓國也有流動放蜂,一般流動200~300群,一個農戶飼養100群。所參觀的幾個蜂場布置的都很整齊、干凈,蜂場四周都有不銹鋼做的架子,上罩遮陽網。蜂場主家里布置的很干凈,現代化程度很高,與我們國內所見到的蜂場感覺上差異很大。
我們還參觀了位于慶州的一個育種場,場主是一對年輕的韓國夫婦,夫婦倆共有5個育種場,分別飼養著意大利蜂和東方蜜蜂。這5個育種場借助周圍高山的天然屏障達到了自然隔離的目的。育種場的收入主要來自育種和賣蜜,育種場每年可出售2000只蜂王。據介紹,韓國種蜂王銷售沒有相關的法律,可以自由出售。蜂蜜主要出售給韓國養蜂學會,每群蜂每年能生產30千克蜂蜜,慶州的主要蜜種是洋槐、板栗和李子。
據韓國友人介紹,韓國也有熊蜂。熊蜂由當地政府從國外進口后經過飼養,然后賣給蜂農為設施草莓、西瓜和辣椒授粉。在韓國,熊蜂能存活兩個月。
在韓國,蜜蜂主要在11月中旬越冬,12月中旬進行外部包裝,2月份結束越冬。蜜蜂主要進口中國的蜂花粉進行飼喂。大蜂螨是困擾韓國養蜂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寄生蟲,使用的殺螨劑有的是進口中國的汪氏螨撲,有的是進口的Aprivol。除了大蜂螨外,其它病蟲害發生的很少,對美洲幼蟲腐臭病采用預防的辦法,用新巢脾代替老巢脾,降低其發病率。
在韓國友人的介紹下,我們還拜訪了韓國養蜂學會。韓國養蜂學會位于韓國首都首爾,參加的會員有幾千人。韓國養蜂學會有一個蜂產品研究所,蜂產品研究所共有4人,主要工作是控制蜂蜜質量,冬季和夏季還要負責培訓工作。該研究所擁有4臺液相色譜儀,一臺MS,這些儀器設備都是學會自己購買的,如此精良的裝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蜂業在韓國很受重視,韓國養蜂學會曾贈送中國蜜蜂博物館一塊“養蜂立國”的紀念品,充分反映了韓國對蜂業的重視程度。這點在我們拜訪農業生物部的副系主任柳博士時得到了驗證,柳博士雖然專業是蠶病研究,但卻在自己辦公室內設置了一個活蜜蜂的觀察箱,箱內有蜜蜂在忙碌,顯得整個房間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引自《中國蜂業》2007(3)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