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蜂史(三)
三、西蜂的傳入與活框蜂箱養蜂的推廣
活框養蜂即新法養蜂。中國養蜂業以引進西方蜜蜂和近代活框養蜂技術為契機,發展迅速而曲折,大抵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⒈ 活框養蜂技術與西方蜜蜂的引入
清末,一些進步知識分子為了尋求富國救民之道,積極倡導“西學”。活框養蜂技術也隨之傳人中國。1875年7月3日《萬國公報》刊登介紹美國養蜂情況的文章,這是傳人中國最早有關養蜂方面的西方文獻。1876~1877年,由英國傅蘭雅譯的《西國養蜂法》問世;1898年,由日本花房柳條著、藤田豐八譯的《蜜蜂飼養法》出版。在中國,這是兩本最早的養蜂譯著,書中介紹了一些蜜蜂生物學和蜜蜂王國的奧秘。
1903年清政府將養蜂列為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的教學內容,對科學養蜂是一個很大的促進。1908年和1909 年,廣州報刊上分別刊登了《蜜箱之制造》和《春季蜜蜂之處理法》等介紹其他國家近代養蜂技術的文章。
1896年后東北黑蜂及新法養蜂技術內俄國傳人東北。據《珠河縣志》卷十二記載:“自東鐵筑成(1896),一般俄民多有攜蜂種于哈(哈爾濱)附近。迄今已成為東路沿線唯一之家庭事業。”此后,俄國的黑包蜜蜂及新法養蜂技術傳入中國東北,即為現生的東北黑蜂。
1900年俄國入侵新疆,東正教徒把高加索蜂帶至伊犁和阿爾泰兩地飼養,即后來的新疆黑蜂。現在的伊犁黑蜂和阿爾泰黑蜂從體色和某些行為表現看,均屆前蘇聯高加索蜂種的兩個不同品系。
清未翰林駐美公使龔懷西,1912年秋由美國攜意大利蜂5群回國,置家鄉合肥私邸飼養,他是意大利蜂最早的引進者;但蜂群由他人管理,對近代蜂業發展影響甚微。真正以養蜂生產為目的而引進意大利蜂者是清末秀才張品南,他于1911年在閩侯與人合辦三英蜂場,飼養中蜂。1912年赴日本學習活框養蜂技術。
1913年春購意蜂4群及西方蜂具和著作回國。他畢生致力活框養蜂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開創中國近代養蜂事業之先驅。早期與張品南齊名的是無錫的華繹之。1900~1910年,華繹之在無錫蕩門鎮試辦蜂場;1911年參考歐美新法飼養中蜂,并自制巢礎,供本場擴充。1916年和1918年先后從日本引進意蜂王3只和意蜂12群,1921年又從美國引進意蜂5群,他為開拓中國近代養蜂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1895年10月臺灣被日本強占,隨后意蜂由日本傳人,至1919年已發展到1.55萬多箱。192l~1925年間,臺北農業試驗所畜產系(現臺南新化的畜產試驗所)試驗、推廣日本農林省畜產試驗場養蜂育種室提供的意蜂良種。
⒉ 近代蜂業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利用活框蜂箱養意蜂肇始于1913年福建閩侯縣。20年代初盛于江浙,后轉盛于華北,30年代中后期傳遍全國。
在閩侯引進意蜂進行科學飼養的影響下,上海的戚秀甫、南京的徐受謙、紹興的酈辛農和溫州的吳小峰,都相繼興辦蜂場。一時江浙成為南方推廣新法養蜂技術的策源地。北方新法養蜂開始于天津農事試驗場。1914年該場由日本引進意蜂,但影響不大。1917年北京農事試驗場張伯衡也從其他國家引進意蜂。后來他設興農園養蜂場,出售蜂種、蜂具,促進了華北新法養蜂的發展。
與此同時,一些普及活框養蜂技術的專著始陳于世。《實用養蜂新書》(1912,沈化奎譯、《最近實驗蜜蜂飼育法》(1913,日本駒井春吉著,顧樹屏、華堂合譯),這是兩本早期譯著。《養蜂白話勸告》(1917,戚秀甫)、《養蜂全書》(1918,鄭蠡、江聲)、《養蜂大意》(1919,張品南)等為早期著作。1920年由張品南編印的《中華養蜂雜志》誕生,是中國第一本養蜂雜志。這些書刊在推廣普及近代養蜂技術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0年代中后期蜂場增多,規模日益擴人。南京1923年開始養蜂,全城不過20箱左右;到1930年初,城鄉內外巳達2000箱以上,大小蜂場10余家。江浙規模最大者為1921年創辦的華繹之養蜂公司。該公司還辦有養蜂學校和蜂具廠。1922年造蜂船7只,在長江下游的沿海地區實行轉地養蜂,每群蜂年產蜜50kg以上。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是北平李林園養蜂場。該場創辦丁1925年,最初僅養意蜂7群,到1929年激增至300余群,年產蜜量達1.5萬kg 以上;還辦有養王場、蜂具廠,而且出版養蜂刊物。到20年代末,這些大型養蜂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綜合的經濟實體,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對全國養蜂業具有示范作用。
養蜂的關鍵在于養王。20年代初,養蜂界重視養王,而卓有成效者為數寥寥。大約在1920 年前,張品南就掌握了意蜂的移蟲育王技術。他培育的人工蜂王除供本國銷售外,每年還返銷日本數百只。其次是華繹之。1918年他東渡日本購蜂種,次年人工育王、分蜂成功,但系意蜂雜種。為此,1921年他又從美國購買意蜂,翌年育成新王180多只,均為意蜂純種。1928年華繹之養蜂公司僅春夏兩季就育成蜂于600只左右。
到30年代初,育王技術逐漸推廣,且日臻先善,因而人工蜂王銳增,大大刺激了近代蜂業的發展。30年代中期李林園養王場每年郵寄到全國各地的蜂王可達1000只以上。
20~30年代,在蜂具的發明和仿制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1926年黃于固仿制成意大利蜂巢礎機,為全國首家;1930年再創中蜂巢礎機;其后還研制成功全套保險巢箱、轉地飼育箱等。在蜂具的研制上頗有成效的還有吳小峰。他一生設計了40多種蜂縣,主要有防止蟾蜍夜襲器、熊蜂拍、搖蜜機等。此外,還有徐受謙的小型中蜂巢箱、解景戊中蜂巢箱、酈辛農轉地飼養箱、張進修式中蜂箱和于博亞高窄式中蜂箱均在各地推廣。
養蜂協會、研究會、專業學校及各種類型的學習班應運而生,反映了養蜂業的興旺。
1925年冬在南京創辦益群養蜂研究會,1929年4月在北平成立華北養蜂協會,向年在山東濟南成立山東養蜂學會,1932年成立湖南養蜂協會。中國昆蟲學的開拓人張巨伯也創辦過中華養蜂改進社。這些組織大都編輯專刊,指導養蜂生產,溝通和政府的聯系,推動了新法養蜂技術的推廣和近代蜂業的發展。20年代末,勞動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無錫教育學院等高校相繼增設養蜂專業。與此同時,由國家、地方政府、學會、大型蜂場主辦的各種學習班、訓練班、函授班此伏彼起。到30年代初掀起了一個養蜂熱潮。
⒊ 近代蜂業的勃興、失敗與停滯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新法養蜂進入勃興時期,特點是形成了以分蜂販種為目的的畸形蜂業,其顯著的地域是華北。華北的養蜂中心是北平。北伐勝利后,全國政治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北平一些舊官僚盲目附和養蜂“本微利博”的傳說,紛紛養蜂。“風起云從者不下五六十家”。
1929年僅北平附近和保定一帶就有蜂1.6~1.7萬箱,占全國新法養蜂業之大半。
養蜂需要大量蜂種,但供不應求。有的蜂場不惜喂糖分蜂,專營販種之業。少數投機商人趁機從日本進口蜂群,牟取暴利。日本也趁機向中國出口大量蜜蜂:1928年為300群,1929年為8800群,1930年已達12.8萬群。僅1932年從日本進口蜜蜂價值至少在500萬元以上。然而,日本意蜂有一半不能越冬,而且患有嚴重的美洲幼蟲腐臭病。1928年幼蟲病在北平地區地方蜂群中發生。30~40年代迅速地在華北、華中地區蔓延,吞噬了無數蜂場。加之城市蜂場林立蜜源緊缺,轉地受阻,廣大養蜂戶缺乏管理意蜂的經驗等原出,而使華北蜂業,乃至全國蜂業連鎖性遭到失敗。1931~1934年華北養蜂跌人低谷。1933年6月華北養蜂協會自然解體。與此同時,意蜂和新法養蜂技術卻因華北地區蜂業的興衰而傳播到全國。
此時,蜂界紊亂。不少人認為“養蜂誤我”,而有識之士如李俊、黃子固等卻提出整頓蜂業的措施:宣傳-獎勵-取締-保護。南京國民政府也公布了各種保護蜂業的法令。如《檢驗農產物病蟲害暫行辦法》19條、《蜂種制造取締規則》和《蜜蜂進口檢驗規程》等,并在天津、上海海關派專業人員對輸入的其他國家蜂種嚴加檢驗。河北、山東、湖南、浙江等地方政府在各省養蜂協會的敦促下,也相應實施了保護轉地養蜂、減輕往來蜂群賦稅、降低蜂蜜運費等一系列法規。到了30年代中期和末期,恢復了以養蜂取蜜為宗旨的正常副業。
正當全國蜂業開始復蘇時,1937年又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躍踴,使剛剛抬頭的養蜂生產再次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無數農村蜂場被搗毀,城市蜜源短缺,轉地受阻蜂業凋敞。江浙養蜂協會戰前會員百余場,戰時僅存40余場。抗戰勝利時中國養蜂業已瀕于破產。
在整頓畸形蜂業和復興戰后蜂業的30~40年代,《中國養蜂雜志》異軍突起。該刊于1934年1月由黃子固創辦,直到1956年更名為《中國養蜂》,同年7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接辦,1958年4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編輯,1959年1月至今劃歸該院蜜蜂研究所承辦,為中國歷史最長的養蜂專刊。其時有影響的刊物還有曾仙舟主編的《華北養蜂月刊》(1929年6月~1933年9月),該刊后期遷至上海并更名為《中國養蜂月刊》(1933年10月~1934年),李俊主編。此外還有賀子固創辦的《養蜂月報》(1930年4月~1937年)。
40年代后期在蜂病的防治和用新法飼養中蜂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養蜂生產出現零星的復蘇。盡管如此,近代蜂業在連年戰爭和病害的摧殘下,基本處于停滯階段。至1949年,中國蜂群達50萬群(含中蜂、意蜂),年產蜂蜜8000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養蜂業才得以蓬勃發展。
(楊淑培)
引自《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農業出版社,1993)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中國養蜂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