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蜂史(二)
二、中華蜜蜂的古代人工飼養
東漢時期(25~220)進入蜜蜂的人工飼養階段。公元1世紀初,出現了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位養蜂專家-姜岐。據《高士傳》記載,姜岐隱居山林,“以畜蜂豕為事,教授者滿天下,營業者三百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千家”。當時教授養蜂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
東漢的養蜂先行者已不滿足于原洞養蜂,照看蜂群。為了更便于割蜜,開始移養蜜蜂。移養是蜜蜂由野蜂變成家蜂的過渡階段。他們砍下附有野生蜂窩的樹干(即原始天然蜂窩),掛在屋檐之下,蜂窩所放置的方向與原樹干生長的自然姿勢保持一致。移養無需管理,蜜蜂生活在半野生狀態。至今云南怒族、傣族人民飼養無刺蜂仍沿用這種移養方法。
東漢人開始觀察蜜蜂和蜂房。公元前139年《淮南子·氾論訓》首次描述“蜂房”,并指出其大小“不容翰鵠卵”。對于蜜蜂主要生物學特性已有初步認識。許慎《說文解字》(100~121)釋“”(同“蜂”)為“飛蟲整人者”;釋“蜜”為“甘飴”。
其時對蜂產品的利用已經發展到醫藥、印染、制燭。公元3世紀的《神農本草經》已將石蜜、蜂子、蜜蠟列為醫藥“上品”,指出蜂蜜有“除百病,和百藥”的作用。而且發現蜂子有抗衰老、滋潤皮膚的美容功效,若“久服(蜂子)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蠟燭為西漢時期的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所制作。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340年前后)中記載了南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之事。蜜蠟用于民間印染可能從漢代開始,古稱“蠟纈”,現稱“蠟染”。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出現了兩篇重要的文獻。公元3世紀,在張華《博物志》中明確記載山區養蜂者“以木為器”,“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誘引野蜂“春月作窠生育”的方法。鄭緝之(420~479)(永嘉地記)進一步記述了家中人“以蜜涂桶”誘引分蜂群“舉群悉至”的技術。這一時期已將移養后的半野生態的蜜蜂誘養到仿制的天然蜂窩或代用的木桶蜂窩中去,逐漸向蜜蜂家養過渡。
蜜蜂家養,使西晉人更便于觀察蜜蜂生態和生物學特性。郭璞(276~324)《蜜蜂賦》首次記述了蜜蜂是社會性昆蟲。蜂群中有“總群民”的“大君”,司管保衛的“閽衛”,作蜜源調查的先遣蜂。還描述了蜜蜂“營翠微而結落”、“應青陽而啟戶”的筑巢條件和喜暖向陽的習性。認識到蜂蜜是蜜蜂“咀嚼華滋”,釀制而成。
蜂產品的加工技術和利用此時也有較大發展。三國時期(220~280)蜂蜜用于制作清涼飲料和浸漬果品?!秴侵?middot;孫亮傳》有“使黃門中藏取蜜漬梅”的記載?!段褐?middot;袁術傳》記載,時盛暑,袁術欲得“蜜漿”,但無蜜,乃嘔血而死。其時的蜜漿用于解暑,以蜜羼水而成。西晉能將混合的蜜蠟分開提煉,分別利用。蜂、蜜、蠟除食用、藥用外,開始試制防衰、增白的美容劑。晉代女子直接用天然蜂蜜抹面?!睹t別錄》(502)記載了用“酒漬蜂子敷面,令人悅白”的美容方法。蜂蠟則用于制作蜜印(蜜章)、蜜璽、蠟屐和工藝品蠟鳳。
隋唐五代(581~960)養蜂文獻鮮見。從唐詩等的零星記載中可以窺見唐代的家庭養蜂并不普遍。南北山區還處在“鑿石養蜂”的狀態。
唐人將蜂窩與燕巢并列于柱梁或懸于庭院前檐,并配有果樹蜜源。杜甫有“柱穿蜂溜蜜,棧缺燕添巢”的詩句?!队详栯s俎》(864年左右)還記載了作者段成式家養蜜蜂的事實:“蜂窠成式脩竹里私第,果園數畝。蜂膠土為窠于前檐”。但是蜜蠟的主要來源還是取之于半野生狀態的蜜蜂,蜂糖、蜂蠟、蜜燭多產在南北山區,特別是南方,并列為“常貢”。唐詩中也不乏描寫割蜜人“自履藤鞋收石蜜”,“采始于泉谷”的情景。韓鄂(唐末或五代初)《四時纂要》把“六月開蜜”列為農家事宜,這是現存收編養蜂技術最早的農學著作,反映養蜂副業的發展已引起農學家的注意(圖1)。
660~740年成書的《文苑英華》里張鷟《滄州弓高縣實性寺釋迦像碑》一文中始稱“蜂王”:“蜂王獻蜜,紛飛紫紺之樓”。813~858年,在李商隱《閨情》“紅露花房白蜜脾”的詩句中明確提出了“蜜脾”的概念。864年前后,段成式最先記述雄蜂:“生三四月,黑色”,“不能采花,但能釀蜜”的生物學特性。并總結“相蜂過冬,蜂族必空”的養蜂經驗。唐人稱雄蜂為“相蜂”或“將蜂”。
唐代蜂產品的加工技術突破了歷代窠臼特別是拓寬了蜂蠟利用的范圍。利用蜂蠟澆燭可能從李唐開始。陜西永泰公主及章懷太子墓的墓道上,都有侍女秉燭而行的壁畫。(彩圖110)唐詩中也有大量描寫蠟燭的詩句。賈公彥還記載了“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蜜灌之”的制燭方法。其時產量不多,僅限官苑豪門享受。此外,還利用蜂蠟藏書、印染、作丸衣。蠟詔、蠟書、蠟丸(蜜丸)為唐代始用。蠟纈布亦頗盛行。隋唐盛行用蜂蜜釀制蜜酒。醫學家孫思邈(581~682)記載了“葡萄、蜜等酒不用麯”的自然發酵法,并介紹了釀制蜜酒的方法,還利用蜜酒治病。
進入宋元(96O~1368)以后,有關養蜂文獻驟增。其重要著作有《小畜集·蜂記》(1000)、《農桑輯要》(1273)、王幀《農書》(1313)、《農桑衣食撮要》(1314)和《郁離子·靈丘之丈人》(1350~1365)。宋元時期是中蜂人工飼養發展的重要階段。家庭養蜂較為普遍,出現了專業養蜂場。
王禹偁撰寫的《小畜集·蜂記》較具體地描述了蜂王生物學和分蜂的情狀,有較高的科學價值。他觀察到蜂王“其色青蒼”,大于常蜂,“無毒”。失其王則蜂群潰亂。分蜂時,蜂群“或團如罌,或鋪如扇,擁王而去”。還記述了蜂王產卵的情景:“(王)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數”。但未明言蜂王是產卵雌蜂。
宋代已初步觀察到工蜂后足在特異變化后產生的器官——花粉筐。《爾雅翼》(1184)有“采花須粉置兩脾”的描述。宋人還發現工蜂采水是釀蜜泌蠟的需要,因而制定了“春三月供水,不致渴損”的管理措施。
宋元時期的養蜂技術日臻完善且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劉基的《郁離子·靈丘之丈人》僅350余字,卻概括了蜂場中蜂群四季管理的基本原則。
中國古代控制自然分蜂的原則是一群不留二王。宋以前是采取追捕、誘引蜂群“延客住”的搶救辦法。宋至元出現了三次較大的技術突破。第一,棘刺王臺和早摘新王?!缎⌒蠹?middot;蜂記》首次報道“以棘刺……王臺,則王之子盡死而蜂不拆”;《農桑輯要》和王幀《農書》也記載了“一窠留一王”,“除舊蜂王外,其余蜂王盡行摘去”的經驗。第二,人工分蜂?!掇r桑輯要》記載了若有數個蜂王,“當審多少、壯與不壯”,淘汰弱者只留蜂王兩個,分為兩窩的方法。第三,培養強群?!队綦x子·靈丘之丈人》說,“蓄則縱之、析之,寡則與之、衰之,不使有二王也”。意思是群勢強就可以進行人工分蜂,群勢弱則應加強飼喂,以強補弱;一窩之中不能兩王并存。
此外,在養蜂技術上還有一些重要的發明。如兩人配合用煙驅、蜜誘的方法收集分蜂群;三面灑水揚塵,阻其蜂路和撒土收蜂追捕蜂群的技術;至晚蜂息再轉移的經驗;用薄荷葉涂手面和用草衣蔽身防蜂螫的方法等。
宋代記載了多種蜜源植物及各種蜂產品。《圖經本草》(1061)記述了黃連蜜、梨花蜜、檜花蜜和何首烏蜜等名稱、蜜色和產地。在蜜漬貯藏果品的基礎上,已發展加工成蜜餞(蜜煎)、果脯。吳自牧《夢粱錄·除夕》中記有“蜜煎”。宋人已知南北不同的生態條件對蜜蜂選巢釀蜜有影響,“花色不同蜜色隨異”。元人還采用“燒紅筋,插入蜜中”檢驗蜜質優劣的方法。
元代有多種人工蜂窩。如“磚壘小屋,兩頭泥封”的磚砌蜂窩;“編荊囤兩頭泥封”的荊編蜂窩等。尤為重要的是《郁離子·靈丘之丈人》首次記載了“刳木以為蜂之宮,不罅不”的原始獨木蜂箱。自此,在中國開創了木制蜂箱的歷史。元代末年,養蜂業已具備相當規模。不僅有分散的副業養蜂,而且發展成專業養蜂場。《郁離子·靈丘之丈人》記載了“園有廬,廬有守”,蜂箱“五五為伍,一人司之”的蜂場布局、規模和管理技術。
明清時期(1368~1911)的養蜂文獻紛繁,但多數薈萃前人經驗,總結了一套“分蜂-召收-留蜂-鎮蜂-防護-割蜜-藏蜜-煉蠟”的技術。1819年郝懿行編著的《蜂衙小記》十五則,為中國第一本養蜂專著。自明至清,養蜂業日趨昌盛。一般農戶養十余群蜂,專業養蜂戶養數百窩蜂。但蜂蜜的來源十居其八靠山野收蜂采蜜,十居其二靠家庭養蜂。
明清時期在養蜂技術和蜂箱的改革上也有新的進展。1637年《農政全書》首次記載“用紗帛蒙頭及身上截,或皮套五指”的原始面網和防蟄手套。1600~1680年,《物理小識》記述了蜂箱的立體排列法:“箱宜數層……以左置右則盛,諸箱立架皆順而稍下,不得過敵祖房(即原群)。”這比“五五為伍”的平面排列更能充分利用光源。明末已出現了原始繼箱的雛形?!吨赂蝗珪酚?ldquo;先照蜂巢樣式,再做方匣一二層……令蜂作蜜脾子于下”的記載。“方匣一二層”具有繼箱的作用。晚清以后,在江蘇、浙江、湖南、廣東一帶也相繼出現帶有原始繼箱的舊式改良蜂箱。如嘉湖式、溫州式、橫形蔑簍式和方形多層木箱等。
從宋至清,記載了蜜蜂的多種敵害及其原始的御敵方法,但未見病害的報道。主要敵害有蛛形綱(蜘蛛)、昆蟲綱(土蜂、山蜂、螞蟻、斑蟊、蛅蟖、蚍蜉、蒲蟲、蜻蜓)、爬行綱(蛇)、鳥綱(雀、鷯鳥)、哺乳綱(蝙蝠、豹、狐貍)的一些動物。
明清學者已開始注意總結養蜂經驗,粗淺地研究養蜂學理。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提出“蜜以密成”和“割蜜如十一取稅”的理論。宋應星于1637年指出“蜜無定色,皆隨方土花性而變”。徐光啟于1639年研究了雨水-花木-蜂蜜的關系,總結了利用氣候預測當年蜜量豐歉的方法。在蒲松齡(1640~1715)的手抄稿《蜜蜂》(圖2)一則中指出,“門戶清靜,來往不繁,經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芒種前后是收蜂的有利時機。
對蜜蜂生物學的認識,從西周至清末代代深入,但明清學者更有見地。李時珍首先看到“蜜蜂嗅花則以須代鼻”,說明他已認識到蜂須不僅是蜜蜂的觸覺器官,還是它的嗅覺器官。明清學者還觀察并記載了蜜蜂個體發育的四個階段。《蜂衙小記》(1819)、《本草綱目》(1578)和《桑瑜漫志》(1726年前)分別描述了卵、幼蟲和蛹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但統稱“蜂子”。
中國古代一直沒有闡明蜂王的性別及新蜂王的由來問題。從西晉至清末存在三種迥然不同的看法。第一,認為蜂王由其他生物轉化而來,即所謂“化生”說;第二,為相蜂所生;第三,為蜂王所生。其實從宋至清,古代學者已逐漸找到答案。王禹偁在《小畜集·蜂記》中指出,“王之子盡復為王”,還描述了蜂王產卵的情景。道教經典《道藏經》(960~1111)說:“蜂交則黃退”,說明宋人已觀察到蜜蜂雌雄交配后的體色變化。明人陶輔《桑瑜漫志》還記載了雌雄之別,“蜂之雄者尾銳,雌者尾岐,相交則黃退”。清人張宗法《三農記》(1760)說,分蜂時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對面并肩”。這些描述顯然已指出蜂王就是雌蜂。
1841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門戶啟開,其他國家學者隨之而入。1847年法國人L.蒙蒂尼及其女兒在上海、廣州、舟山采集昆蟲、鳥類和經濟植物標本,其中也有蜜蜂。這是中蜂傳播他國的首次記錄。從1890年F.莫爾維茲發表研究中蜂的論文起,至20世紀40年代末,一些國家的昆蟲專家和養蜂專家都先后來到中國采集蜜蜂標本,并報道了對中蜂的研究進展。
截至清末,全國飼養的中蜂約20萬群左右。以浙江、福建、江蘇、山東居多,其次為河北、吉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區。每群蜂年產蜜量平均5kg右,蜂蠟0.30~0.5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