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蜂業
陜西是中華民族定居最早的地區之一。關中農業發達,物產豐富,曾有周、秦、漢、隋、唐等11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政區歷經改革,至清朝時設陜西省,沿用至今。
陜西蜂業資源十分豐富,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1949年以后,陜西蜂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來,蜂群數量、蜂產品產量連年增長,蜂產品加工業從無到有,現巳成為全國養蜂重點省份之一。
一、省情概況
陜西位于中國西北部,地跨漢江和黃河中游。全省面積19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309.9萬。省內南北高,中部低,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一般海拔在900-1500.;南部為陜南秦巴山區,海拔多在1000 -3000m;中部為關中盆地,海拔320-800m左右。陜西氣候春暖干燥,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降水較少。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集中在7-9月;秋涼較濕潤,氣溫下降快,初秋關中有陰雨天氣,10月以后雨量驟減,天氣晴好;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全省年均氣溫5.9-15.7℃,年降水量340-1240mm。陜西地跨溫帶和亞熱帶,大部分為肥沃土壤。在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氣候影響下,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植被類型,為發展養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蜂業簡史及現狀
陜西飼養中蜂歷史悠久。西方蜜蜂飼養歷史可追溯到1929年,當年陜西青年呼若農首次由北京購買意蜂20群,運回西安創建西北養蜂場,并在西安竹笆市設立蜂業門市部,經營巢礎、蜂具、書刊。當時的陜西綏靖主任楊虎城將軍,以該場首先將意蜂輸入陜西,獎勵了3000元。翌年,賀梓園又從北京運回意蜂百群,銷給大荔等地,從此陜西開始了新法飼養意蜂。
1935年,由李海峰等倡議,群眾集資,在西安魯家巷組建“陜西蜂業促進社”。并在涇陽設立養蜂場,繁殖蜂種,培養技術力量,壓制巢礎,生產各種蜂具,供應西北、西南各地。 同年6月,陜西蜂業促進社創辦《陜西蜂業》月刊,一直到1946年。在此期間,陜西蜂業蓬勃發展,巢礎供不應求,需預約登記,甚至要托軍人強購。后因病害傳播,養蜂考束手無策,蜂群銳減。1949年前,全省共飼養意蜂6.96萬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陜西省養蜂業有了很大發展。6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災害的影響,陜西蜂業發展緩慢。1964年全省蜂群僅16萬群,其中中蜂12萬群,占75%。1965-1977年,陜西蜂業仍徘徊不前。
80年代初,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國營和集體蜂場均由個人承包,家庭蜂場迅速發展,陜西蜂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勢頭。單一生產蜂蜜的傳統格局被打破,蜂王漿、蜂花粉、蜂蠟、蜂膠等生產技術得到了應用。養蜂戶開始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養蜂技術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蜂群數量增加。1990年全省養蜂專業戶1616戶,養蜂6.4萬群,產蜜1850.46噸;全省蜂群飼養量28.61萬群,生產蜂蜜5000噸,收購商品蜜1L5萬噸。
隨著養蜂生產的發展,廣大養蜂者開始尋求新的組織形式,養蜂聯合體和養蜂協會紛紛成立。全省已有蜂業聯合體、協會組織10個,走上產、供、銷一體化,蜂、工、商一條龍的道路,發揮了集體經濟優勢,增加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僅寶雞市蜂業聯合體,1988年經銷蜂蜜1000噸,蜂王漿12噸,蜂花粉10噸,純利潤13萬元。
養蜂生產的發展,促進了蜂產品的流通,帶動了產品加工業的興起,1950年全省收購蜂蜜40噸,1955年首次外貿出口43.5噸,1965年收購1284.2噸,1978年收購62l 6.2噸,1990年全省收購1.5萬噸,僅寶雞市1990年交易蜂蜜1萬噸。全省已有各類專業、兼業蜂產品加工廠30多個, 生產出瓶裝蜂蜜、蜂蜜酒、蜂花粉保健食品、王漿蜜、化妝品等28個系列100多種產品, 改變了過去市場出售加工蜂產品內外省壟斷的局面,出現了一批有希望的蜂產品加工企業,其中西安花粉公司生產的花粉蜜、花粉精等產品,在1990年廣州交易會上被列為向外商推薦產品。戶縣罐頭廠的“秦牌”花蜜三仙罐頭,在1991年中國食品工業十年成就展示會上被授予優秀新產品獎。由中國收工商公司、省牧工商公司、寶雞市牧工商公司、西北農業大學共同投資興建的華西蜂產品加工廠已于1990年竣工投產,當年銷售額196萬元。省牧工商公司1989年引進世界銀行貸款, 投資1600萬元的秦光制藥廠建成后,計劃生產以蜂王漿、蜂花粉、蜂蜜及其它中草藥為原料的針劑、口服液、冷凍蜂王漿干粉等3個系列8個品種,將成為全省最大的蜂產品加工廠。
陜西蜂業由省農牧廳主管。省畜牧獸醫總站配備了專業技術干部,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成立了養蜂研究室,漢中、榆林地區相繼建立種蜂場。70年代,國家為幫助陜、甘、寧老區脫貧致富,發展養蜂生產,將陜北和渭北30個縣納入基地建設,先后投資45萬元、木材400m2, 扶持陜西養蜂,成立了延安地區養蜂試驗站。著名養蜂專家周崧還到陜北甘泉縣蹲點,帶來了卡尼鄂拉蜂,向群眾宣傳養蜂知識,傳授養蜂技術,舉辦養蜂學習班,為發展陜西養蜂,做出了貢獻。
1979年農業部撥專款在陜西省農業學校開設養蜂專業,為全國培養中等養蜂技術人才。1983年成立了省養蜂學會,1984年成立了省牧工商公司,設有蜂產品門市部及蜂產品加工車間。在轉發農業部《養蜂管理暫行規定》的同時,還制訂頒發了《陜西省養蜂管理實施辦法》。寶雞、延安等市還成立了養蜂管理站,把發展養蜂作為扶貧的重要項目來抓。寶雞市先后籌集低息貸款64.5萬元,與1150戶簽訂“養蜂科技扶貧合同”,扶持貧困地區發展養蜂生產,盡快脫貧致富。
二、蜂業資源
陜西植物種類繁多,主要蜜粉源植物15種以上,可取到商品蜜的主要蜜源植物20種以上,輔助蜜粉源的植物500余種,蜜粉源總面積達200萬公頃以上。
(一)主要蜜粉源植物
1.油萊 全省種植面積14.6萬公頃,主要集中在陜南、關中平原和調北旱源三個地區。一般每群可產蜜10-20kg。花期3月中下旬-5月上旬,由南向北陸續開放,利用南北氣候差異可連續采集2-3個油萊蜜源。
2.刺槐 全省種植面積27萬公頃左右,是黃土高原營造防風林、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樹種。主要分布在湄北旱塬和陜西丘陵溝壑區各縣,分布面積集中,分布面積均達7000公頃以上。花期4月下旬-5月上旬,同一地區花期約15天,始花期由南向北依次推遲,刺槐泌蜜量大但花粉少,群產蜜30-50kg,低溫、刮西北風時,泌蜜少甚至不泌蜜。
3.白刺花 全省面積約1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區以及風縣、寶雞、麟游、千陽、淳化、永壽、宜君、黃龍、洛川等縣。花期與刺槐同期,因此選擇刺槐與白刺花混生的場地能彌補刺槐花粉的不足,且能延長采蜜期,從而達到高產穩產。白刺花對氣候較為敏感,泌蜜不夠穩定,正常年群產蜜5-15kg。秦嶺山區的白刺花后期易發生蜜蜂中毒現象,養蜂員應根據情況及時轉地。
4.紫苜蓿 全省約10萬公頃,其中關中4.3萬公頃,主要分布于干陽、隴縣等地;陜北5.7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榆林、洛川、清澗等縣。始花期關中5月中旬,陜北5月下旬,同一地區花期長達40天。
5.草木樨 有白花、黃花兩種,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廣泛種植的保水、追肥植物。白香草木樨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兩地,花期6-7月,流蜜期25天左右,蜜多粉足,群產蜜20-40kg;黃香草木梅開花較白花種早10天左右,但流蜜量不如白花種多。
6.百里香 全省面積約1.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定邊、靖邊、吳旗、志丹等縣,花期6月中旬-7中 旬。
7.漆樹 面積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區、黃龍、喬山等地,花期5月上旬-6月上旬。秦嶺山區漆樹花與松樹花同期,構成漆榴蜜源。群產蜜可達20kg左右。
8.胡麻 種植面積約3.7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定邊、靖邊、志丹、橫山、長武、麟游等縣,花期6月下旬-7月下旬。蜜粉豐富,群產蜜20-25kg。
9.荊條 廣布于陜西洛河流域及關中旱源區,以隴縣、黃陵、銅川等地面積較大而集中,每年可接納近萬群蜜蜂采集利用。因土壤、氣候的影響,各地荊條流蜜差異較大。采集時應選擇海拔較低、避風向陽、具有疏松深厚富石灰質土壤的山腳放蜂較佳。花期6月下旬-8月上旬,群產蜜15-30 kg。
10.棗樹 全省栽培2.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大荔、彬縣、長武、綏德、清澗、神木、吳堡、佳縣等地。花期5月末-7月上旬,大流蜜期25天左右。采集時應選擇有輔助蜜源和灌溉條件的水地棗林為好;因水肥條件較好的棗樹,花期長、泌蜜多、棗花病少,容易獲得好收成。一般群產蜜25kg左右。
11.老瓜頭 廣布于毛烏素沙漠及其邊緣地區,以定邊、靖邊、榆林、神木等地較多,花期6-7月,流蜜期40天左右,一般群產蜜20-40kg。老瓜頭泌蜜豐富,但花粉呈塊狀,蜜蜂不采集。為了保持群勢,放蜂時必須選擇有其他輔助粉源的場地。
12.棉花 種植面積13.5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渭南、咸陽、富平、蒲城、合陽、大荔、乾縣、禮泉、三原、武功、扶風、眉縣等地,花期7月下旬-8月下旬,群產蜜20-30kg。
13.蕓芥 陜北寒冷干旱的長城沿線風沙區廣泛種植,以定邊、靖邊、吳旗一帶種植最多,花期6- 7 月,流蜜期20天左右,群產蜜8-15kg。 由于蕓芥花期和蕎麥花期銜接,所以蕓芥和養麥混合播種的地區能形成60天左右的連續蜜源。
14.蕎麥 全省13萬公頃,廣布于秦巴山區和黃土高原各地。花期8月上旬-9月上旬,流蜜期25天,一般群產蜜30-50kg,最高可達100kg。
15.沙打旺 是用以改良陜北黃土高原草場及綠化荒山荒漠的優良牧草,全省種植7萬多公頃,花期50天左右,8 月下旬始花,為陜北地區優良的秋季蜜源。因氣候、土壤的影響,沙打旺在陜西的流蜜量自北向南遞增。因此放蜂時,宜在陜北南部地區選擇黃土丘陵溝塹區的避風向陽處較為有利。一般群產蜜15-20kg。
除上述主要蜜源外,陜西還有蘋果、玉米、文冠果、甜瓜和西瓜及種類眾多的秦嶺山花,都可以用來繁殖蜂群和取蜜。
(二)蜜源特點
1.多屬栽培蜜源,面積大而集中 全年三季均有主要蜜粉源配以一些輔助蜜粉源,形成相互銜接的開花流蜜期。
2.花期長,泌蜜量大 陜西主要蜜粉源植物多在夏秋季開花泌蜜,這個時期晴天多,氣溫高,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植物泌蜜。
3.地理上南北狹長,有利轉地 由于南北狹長,氣候差別明顯,造成同一種蜜粉源花期先后各異,極利于省內轉地飼養。
4. 資源豐富,利用率高 陜西蜜源總面積近200萬公頃,載蜂量可達100萬群,但本省現有的蜂群加上外省客蜂還不足40萬群,資源潛力很大。
(三)境內主要轉地放蜂路線
陜西南北狹長,地形復雜,平原、丘陵、山巒起伏,氣候差異明顯,構成了蜜源花期的連續性。從3月下旬漢中的油菜首先開花泌蜜,到9月上旬陜北黃土高原的蕎麥花期結束,長達半年之久,極有利于省內蜂群短途轉地飼養和接待外省客蜂。
按主要蜜源花期先后,有以下三條主要放蜂路線。
1.西線 四川春繁采完油萊后,3月下旬轉至漢中、南鄭、城固、洋縣、西鄉、劾縣采油菜,4月中旬轉至關中的寶雞、風翔、扶風、岐山、眉縣繼續采油菜(也可不去漢中直接到以上地區)。這些地區的油菜4月下旬結束后,就地等待5月上旬的刺槐。5 月中旬將蜂群轉入麟游、永壽、長武再采刺槐或白刺花,然后經過隴東進入陜北,匯入中線繼續北上。也可以在采完油菜后,不等候當地刺槐而直接入黃陵、洛川、富縣等地采油菜。或當地刺槐結束后進入秦嶺北麓采集山花、漆樹、椴樹等,6月下旬再將蜂群轉入青海境內采油菜。不去青海的蜂場出山后, 可在平原采集棉花,然后進入永壽、淳化、麟游采集蕎麥,就地越小冬,到12月上中旬南下春繁。
2.中線 四川油萊結束后, 4月上旬將蜂群轉至西安、藍出、臨潼、周至、陜縣、高陵、三原、禮泉、乾縣等地采油菜, 4月下旬轉至宜君、黃陵、富縣、洛川油菜場地,然后就近來集白刺花、苜蓿、刺槐。6月上旬轉至延安、吳旗、志丹、安塞、子洲等地采集百里香,再就近轉入蕓芥場地。7 月下旬蕓芥結束后,轉入橫山、定邊、靖邊蕎麥場地,以后南下轉入吳旗、志丹、延安第二個養麥場地。這些地區蕎麥結束后,就地越冬。
3.東線 蜂群出川后,轉至大荔、渭南、華縣等地采集油菜。油菜花期結束,就近采集刺槐。北方蜂場,5月中旬可轉澄城、韓城采刺槐,5月下旬到黃龍、宜川、延川再采刺槐,6月上旬轉入清澗、綏德、吳堡、米脂一帶來棗樹花。棗花期結束就地轉采蕓芥,再轉采當地蕎麥,直到就地越小冬,最后南下春繁。也可在華縣等地刺槐結束后,轉到洛甫、商縣一帶再采刺槐,以后便采漆樹和橡樹、五倍子、山花。還可將蜂群轉到大荔、蒲城等地采棗花,然后就近采棉花。
(四)蜂種資源
陜西省蘊藏著豐富的蜂種資源。1960年前,以飼養中蜂為主,西方蜜蜂為輔。以后,隨著專業化養蜂的發展,西方蜜蜂飼養量逐漸增加。到90年代初,全省中蜂飼養量達到15萬群,西方蜜蜂達到13.61萬群。全省飼養中蜂量達3000群以上的縣18個,1000群以上的縣45個。
陜西中蜂能維持大群,個別群可達15框左右。延安個蜂個體較大,秦嶺中蜂采集力強,蜂種性狀比較優良。
蜂種分布,中蜂主要局限于秦嶺巴山山區,湄北高源溝塹區。西方蜜蜂主要分布于平原區。1970年以來,陜西曾多次從外地引進了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爾巴阡蜂、高加索蜂等良種,同時對本省飼養的意蜂進行了提純復壯,提高了種質。西方蜜蜂飼養量以意大利蜜蜂最多。
四、養蜂科研教育
從1963年起,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省畜牧獸醫總站就在長安縣喂子坪、石砭峪進行中蜂活框飼養技術的推廣工作,逐漸普及到秦巴山區和陜北,群產蜜由3-5kg提高到25kg,使全省中蜂活框飼養量達到1.5萬群。1973年中蜂囊狀幼蟲病爆發,蜂群損失90%, 研究方向轉移到蜂病防治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基本控制了蜂病危害,中蜂生產得到恢復發展。在研究中蜂活框飼養技術的同時,注重配套技術的推廣,岡地制宜地推廣了土坯、崖洞蜂箱,冬暖夏涼,經濟實惠,效果良好,群眾易于接受。寶雞市畜牧獸醫站研制出了Fs-100型脫粉器,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西北農業大學的花粉提取技術研究,在全國屬領先水平,獲得了農業部科技成果獎。
80年代全國第一家民間蜂產品研究所-西安花粉研究所成立,開發研究出了王府花粉壽蜜、中國花雄寶、舒仲花粉精、花粉綠茶等新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
陜西養蜂人才的培養,可以追溯到30年代,當時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業大學)、漢中農業職業學校、戶縣農業專科學校都曾為學生開設養蜂課,編有《最新實驗養蜂法》教材,向學生傳授養蜂知識。從60年代起,陜西就開始舉辦養蜂學習班,培養人才;70年代,省農業學校、商業系統、各地市農牧部門先后多次舉辦培訓班,印發教材,并三次派近百名專業人員參加農業部舉辦的陜甘寧養蜂培訓班;80年代多次舉辦蜂產品檢驗、蜂病檢疫學習班;累計培養4000余人次。
陜西省養蜂教育的發展是1979年開始的,當年農業部批準, 在陜西省武功農業學校(今陜西省農業學校),創辦了全國第一個中等專業學校養蜂專業。 同年開始招生,至1990年,該校已為全國10省(區)培養了245名中專畢業生, 這些人才正在全國各地養蜂科研、管理、生產、流通等部門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多數人已成為所在地區和部門的業務骨干,并取得了可喜成績。
養蜂專業經過12年的實踐,現建有639m2的實驗樓,大中型教學儀器110臺(件),專用設備200多件,建有教學實習蜂場;擁有7名專業骨干教師隊伍; 編有一套適合中等專業學校養蜂專業的教材,有蜂產品、蜂保、飼養、育種、蜜源等6個實驗室, 可以滿足教學、科研、生產和學生學習的需要。養蜂專業學制有4年和3年兩種,每年經過統考錄取新生,共開設23門課程。養蜂專業創辦以來,以嚴謹踏實的學風,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等養蜂技術人才。
五、陜西蜂業展望
陜西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植物種類繁多,蜜粉源豐富,具有發展養蜂生產的優越條件。關中平原和秦嶺山區的蜜源在中國西北養蜂生產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西北和西南兩大放蜂區的紐帶。寶雞、西安是全國蜂產品集散中心之一。隨著第二條歐亞大陸橋的開通,西安既是全國十大城市之一,又是旅游熱點城市,蜂產品消費市場前景廣闊。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陜西蜂業正以養蜂專業戶為基礎,以加工業為龍頭,以出口為導向,以養蜂聯合體、蜂業公司、蜂業協會聯合組成的養蜂產、供、加工、銷一條龍發展格局正在形成,養蜂生產、經營、加工、科研、教學、技術推廣等部門逐步走向橫向聯合;產品加工爭優勢,創名牌,立足省內,走向全國,開拓國際市場,向質量、品種、效益型的發展道路前進。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