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蜂業
安徽省位于中國東南部,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屆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養蜂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以后,由于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制訂 了一系列發展養蜂業的政策,養蜂者積極性提高,全省養蜂業發生了巨大變化。蜂群數量成倍增長,蜂產 品大幅度增加;加工業倔起;蜂業管理和科研、教育加強。安徽已經成為全國蜂業大省之一。
一、豐富的蜂業資源
(一)蜜源資源
安徽省蜜源植物豐富,種類多,分布廣。能提供商品蜂蜜的蜜源植物達16種以上,輔助蜜源有幾百種之多,基本上四季有花,主要蜜源開花期延續幾個月,為定地和短途轉地放蜂提供了有利條件。
安徽主要蜜源總面積約233萬公頃,其中春季蜜源有油菜、紫云英、柑桔等占全省主要蜜源總面積的61%;夏季蜜源刺槐、泡桐、苕子、烏桕、棗樹等占9.5%,秋季蜜源的芝麻、向日葵、棉花、薄荷、蕎麥等占24%;冬季蜜源的枇杷、柃屬等占5.3%。還有大面積的粉源植物水稻和馬尾松等。全省僅農作物和經濟林木提供的蜜源面積就達133萬公頃。
安微省春季及春夏之交以油菜、紫云英、刺槐三種蜜源面積最大,泌蜜最豐富,產量約占全省總產雖的70%以上。
1.油菜 全省種植面積為89.7萬公頃。以江淮之間種植最多,近年逐漸北移,淮北地區面積正在逐步擴大。白菜型油菜開花皖南為3月上旬,向北花期逐漸推遲,淮河流域約比皖南推遲7天左右,4月中旬 終花。甘藍型比白菜型開花遲7.-10天,花期約為20.-25天。正常年景每群蜂可產蜜月5.-35kg。
2.紫云英 全省種植面積為28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巢湖流域和皖南的水稻產區。開花期為4月上旬,花期20.-25天。每群蜂產蜜可達30.-35kg,是安徽較為穩定的優質蜜源,也是全國紫云英蜜主要產區,每年出口量為2000噸左右。
3.刺槐 分布于全省各地,以淮北的宿縣、靈壁等地最多,成片面積約在8萬公頃。江淮地區開花期為4月下旬前后,淮北為5月上旬,花期10.-12天,每群蜂可產蜜20.-30kg,是安徽主要的出口優質蜜種。
4.芝麻 全省種植面積8.7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臨泉、濉溪、渦陽、宿縣、阜南、利辛、毫縣、鳳臺等地,開花期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花期長達30.-35天,每群蜂可取蜂蜜15.-20kg。
5.棉花 全省種植面積40.6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肖縣、泗縣、宿縣、宿松、靈壁、碭山、濉溪、蒙城等地,開花期7月中旬至9月中旬,花期長達50.-60天,盛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每群蜂可取蜂蜜15.-25kg。
(二)蜂種資源
安徽省飼養的蜂種以意大利蜂為主,中華蜜蜂為輔,兼有少量的卡尼鄂拉蜂和東北黑蜂。50年代初期以中蜂為多,隨著養蜂事業的發展,意大利蜂迅速增加,中蜂飼養范圍逐漸縮小并轉向山區,主要分布在 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其次是汀淮丘陵地區。全省現有中蜂7萬群左右,約占全省蜂量的25%。1987年末,皖南小蜂經省標準局批準為地方優良蜜蜂品種。意大利蜂在安徽飼養已有80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繁衍和選 育,已成為適應安徽自然條件的優良蜂種。70年代以后,省主管部門多次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系的意大利蜂蜂王,對“本地意蜂”進行了改良和復壯,提高了意大利蜂的品質。卡尼鄂拉蜂和東北黑蜂也有少量引進,主要是作為雜交素材,培育雜交蜂王。
安徽蜂種分布初步形成了三大區域:一是皖南山區、皖西山區的中蜂集中飼養區,定地為主或小區域內轉地;二是江淮之間的中、意蜂混養區,定地結合短途轉地;三是淮北平原的意大利蜂飼養區,短途轉地結合長途轉地。
二、悠久的蜂業歷史
安徽養蜂,有文字記載已近千年。
(一)文字記載始于北宋
明朝萬歷 6年(公元1578年)成書的《本草綱目》記載:“食蜜亦有兩種:一在山林木上作房,一在人家作案檻收養之,蜜皆濃厚味美。近世宣州有黃連蜜,色黃,味小苦,主本日熱。……毫州太清宮有檜花蜜,色小赤……。”著者李時珍對上述記載已明確交待源出于《圖經本草》,該書成書于北宋嘉祐6年(1061年)。根據上述內容分析可知: (1)北宋時或更早安徽即有家養中蜂;(2)當時安徽的宣州(宣城及 其鄰近地帶)和毫州(毫縣及其鄰近地域, 包括豫東的鹿邑縣等地)分別出產黃連蜜和檜花蜜。北宋歐陽修在毫州太守任上留下的“蜂采檜花村落香”詩句,也可鑒證。
(二)中國始養意蜂當為安徽
皖籍合肥人化龔懷西,是中國最早引進意大利蜂的人。龔氏系清末翰林,曾任駐美大使。1912年秋由美啟程回國,隨帶意大利蜂5群,運回合肥,蜂群放在龔氏花園“逍遙律”內(現為合肥最大的公園)。鼎盛時期曾發展到100多群。抗日戰爭時尚有30多群。
(三)對中蜂有較為系統的研究
安微是中國最早對巾蜂較為系統研究的省份之—。中蜂活框新法飼養,30年代已在安徽開始推廣。當時,合肥人解景戎對飼養的中蜂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積累了不少經驗,成效卓著,發表了許多較有影響的論文。例如“關于中蜂的研究”、“中蜂品種鑒定芻議”、“中蜂巢箱”、“中蜂蜂王產卵力的實驗”4篇論文,是解氏研究中蜂心得的代表作。同時,他還研制了景戎中蜂箱,50年代在《中國養蜂》雜志刊登介紹。
(四)30年代對安徽較有影響的蜂場和人物
30年代,安徽養蜂以中蜂為主,中蜂和西方蜂兼有,在一些地區,已形成相當規模的商品生產。西方蜜蜂已在蚌埠、滁州、合肥、安慶、池州、蕪湖、宣州、歙縣、屯溪等地較為廣泛飼養。1923年歙縣吳太立從上海引入意大利蜂,1925年飼養地擴大。1930年飼養意大利蜂的大戶有20戶,養蜂700余群,并興辦了4個百群以上的蜂場。
來安縣人氏南京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主任章無緯,自建泰生蜂園,有意大利蜂40多個強群(曾發展到200余群)擺蜂于滁州城郊的黃家花園。金陵大學農科學生,常結隊前往參觀、實習,是一個生產、教學兼用蜂場。
屯溪戴錦孫,金陵大學畢業后也曾辦蜂場,并在1928年率先探討中國的養蜂歷史,在當時的養蜂報刊發表“中國養蜂之歷史”一文。1961年還出版《養蜂》專著一書。
常家會有蜂百余群,飼養于青陽,場名為南京太平養蜂場青陽分場。
安徽省立棉蠶改良場,飼養意大利蜂50余群,并積極擴充、推廣。
休寧蘿恥第一蜂場場主朱蘿恥,鑒于蜜價低賤,且難銷售。故設法研制蜜制燒酒(白酒),其色清徹,味香而醇,為蜂產品加工開了先河。
三、蜂業變化巨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40多年,安徽省蜂業的恢復和發展歷經曲折,變化巨大,成就顯著。大致分為恢復發展、曲折前進和振興騰飛三個歷史階段。
(一)恢復發展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調動了廣大農民養蜂的積極性,養蜂生產由個體經營逐步向集體和國營蜂場方向發展。中蜂仍是這個時期的當家蜂種,占全省蜂群的80%左右。隨著集體和國營蜂場的發展以及家庭養蜂規模的擴大,意大利蜂數量開始增多,中蜂比重逐漸縮小。這一時期由于技術力量薄弱,蜂群數量增加有限,商品蜂蜜產量不多‘1957年全省養蜂5萬群,年產蜂蜜114.6噸,出口蜂蜜62噸。
(二)曲折前進階段
1958年國務院批轉了農業部、農墾部《關于全國養蜂工作座談會的報告》,”明確了“今后養蜂生產的發展應采取以農業合作社為主,各類國營農場為輔;外來蜂和本國蜂并重的方針”。由于認真貫徹這一方針,1959年全省養蜂發展到7.5萬群,全省最大的國營蜂場歙縣蜂場于1958年7月建立,有意大利蜂1000多群,中蜂100多群。1959年當涂蜂場成立,飼養蜜蜂500群,并培訓養蜂人員。這是50年代末安徽新建的兩個大型蜂場。
由于自然災害的影響,從1960年蜂群數量開始下降,1963年全省蜂量僅2.74萬群,落入低谷。 1967.-1976年,由于對社員養蜂實行禁養、限養,挫傷了廣大農民養蜂的積極性,公社化時期各地辦起的500多個集體蜂場,在管理分配上問題較多,技術指導未跟上,集體蜂場逐漸減少,養蜂業徘徊不前。全省蜂群一直在7萬群左右,蜂蜜產量為1000多噸。
(三)振興騰飛階段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養蜂者有了經營蜂業的自主權,加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蜂產品生產由單一的蜂蜜向蜂蜜、蜂王漿、蜂花粉等多種產品轉變,大大提高了養蜂業的經濟效益,同時,蜂產品市場的開放搞活,拓寬了蜂產品流通渠道,給養蜂業帶來了活力和生機,促進了蜂產品加工業的興起,使全省養蜂業發生了巨大變化,成效顯著。這一時期的安徽蜂業取得了如下進展:
1.養蜂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1990年全省養蜂發展到25.1萬群,年產蜂蜜8000噸,蜂王漿年產50噸。12年的持續穩定增長,使安徽的養蜂業跨入全國的前列。
2.蜂業的管理和組織建設逐步加強 為了加強蜂業的管理,養蜂重點產區先后建立了縣養蜂管理站。1984年創辦了安徽省蜂業公司,已形成了養蜂生產、蜂產品加工、經營和出口一體化的綜合性企業,年產值近600萬元。全省已有20個市、縣成立了蜂業公司。1983年安徽省養蜂學會成立后,全省已有30個縣(市)成立養蜂學會、協會、研究會;1990年安徽省又成立了蜂業協會。這些蜂業組織在主管部門統一領導和支持下,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社會化服務,總結技術管理經驗,組織學術交流,協調產銷關系,溝通蜂業 信息,促進了蜂業持續穩定發展。
安徽省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多次召開養蜂工作會議,貫徹落實有關方針、政策和措施,引導農民發展生產,提高蜂產品質量,參與市場流通。近10年,農業部門為扶持蜂業發展共投資410萬元及木材、飼料糖等物資,供銷部門積極疏通流通渠道,發揮蜂產品購銷的主渠道作用,并發放養蜂扶助資金400萬元,經貿部門積極做好外銷工作,拿出100余萬元扶持生產和加工。各級農牧、供銷、經貿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對外省到安徽轉地放蜂的養蜂場,幫助運輸、安排場地、供應生產和生活資料,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促進蜂業的發展。
3.形成了以專業戶為基礎的生產新格局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養蜂能手逐漸成為專業戶,飼養規模擴大。隨著商品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專業戶又逐步向聯合體方向發展,形成了一個以專業戶為基礎,聯合體為骨干的養嬸生產新格局,1989年全省有養蜂專業戶(20群以上)5000余戶,養蜂20萬群,占當年全省蜂群總數的79.4%,蜂蜜產量占總產量的90%左右;聯合體約150個。如肥西縣三河蜂業聯合體,1982年成立時共有15戶、150群蜜蜂,1990年發展到84戶,有蜂4165群;1984年由120戶養蜂者組成的嘉山縣管店聯合蜂場,有蜂5000多群,1986年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隊。聯合體自愿結合,統一購銷,切磋技藝,經濟效益比一般養蜂場高。
4.科學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普及和推廣,教育科研事業也有較大發展 各級農牧部門大力普及推廣科學技術,推動蜂業的發展。全省蜂業主管部門,先后共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78期,參加學習的人數達3000多人次;舉辦學術討論會、講座、報告會20余次;編印了《養蜂》、《怎樣養好蜜蜂》、《中蜂新法飼養》、《蜜蜂生物學》、《蜜蜂病蟲害防治》等科技讀物3萬多冊,出刊了《安徽養蜂》雜志17期;組織經驗交流會,現場參觀學習等活動,有力地推動養蜂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促進了蜂業的科技進步。
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在農學、畜牧、生物等專業開設了養蜂課,并在生物系成立了養蜂教研室。1986年全省農業系統所屬12所中等農業學校和部分農業職業中學也相繼開設養蜂課,培養了一批蜂業技術人員。
組織科學考察。對皖南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和淮北地區中蜂資源進行了調查,初步摸清了中蜂集中的21個縣的資源分布情況;同時,進行了蜜源植物的調查,為合理利用蜜源提供了依據。積極開展科研活動,根據安徽養蜂業的現狀,從急需解決的問題入手,組織省內養蜂科技工作者聯合攻關。10多年來,先后開展了多個科研項目。“中蜂新法飼養技術推廣”項目獲農業部“豐收獎”三等獎;“蜂蜜快速檢測”和“雄蜂蛹開發利用”獲經貿部獎;“中蜂囊狀幼蟲病中草藥防治”獲省科技進步獎;“雄蜂精”獲國際專利博覽會銀獎。
5.蜂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出口量增加1990年全省已有蜂產品加工廠點24家,年產值4000萬元,有8種產品出口到10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300萬美元。蜂產品加工制品有三種獲第三十二屆國際養蜂博覽會集體金獎,一種獲國際專利博覽會銀獎;二種獲部優;三種獲省優。同時,還開發了“蜂毒粉針”、“中國雄蜂精”、“蜂蛹壯陽露”等產品。巢湖蜂寶廠是全省蜂產品加工業的創匯大戶,年產值2000萬元人 民幣,產品出口到9個國家和地區,創匯250萬美元。
安徽省蜂產品,1984年以前主要由上海口岸出口。從1984年開始,由省外貿自營。蜂蜜出口量增長較快,出口量約占蜂蜜總產量的60%。1990年出口9150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86年開始出口蜂蠟、蜂花粉、蜂膠和雄蜂蛹,至1991年止,已分別出口207.5噸、110噸、3噸和8噸。1988年又開始出口鮮蜂王漿和小包裝蜂蜜,分別出口41噸和l 314噸。蜂產品出口的增加,有力地促進了養蜂業的發展。
6.優質蜂產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為了充分利用豐富的蜂業資源,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產、加(工)、銷一體化,促進養蜂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中央、省及縣(市)三級共同投資興建養蜂商品生產和優質蜂產品加工出口基地。1986年在合肥興建了優質蜂蜜生產出口基地,1988年分別在合肥、阜南、樅陽又興建了3個優質蜂產品加工基地。這些基地在提高蜂產品質量和產量以及推廣新技術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由于安徽省蜂蜜質量提高,出口量逐年增加,獲得對外經濟貿易部榮譽獎,1990年蜂蜜出口量比建基地前的1986年增長了150.3%。同時,基地自身經濟效益也較高,生產開發了近20個品種的加工制品,其中有合肥優質蜜生產基地生產的“蜂花粉口服液”(瓶裝)獲部優產品;合肥蜂產品加工基地生產的“純蜂蜜”和“兒童補鋅蜂蜜”及阜南蜂產品加工基地的“槐花蜜”獲省優質產品稱號;樅陽縣蜂產品加工基地生產經營的蜂蜜質量好,成為外貿出口免檢單位。隨著蜂業的發展,蜂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安徽蜂業變化巨大,成就顯著,已跨入了全國的前列。展望未來,前景十分廣闊,安徽的蜂業必將會登上一個新臺階。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