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_亚洲福利在线视频_中国女警察一级毛片视频_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视频_久久亚洲第一_狠狠干五月

OK蜜蜂網 > 蜜蜂養殖技術 > 中國養蜂業 >

湖北蜂業

|OK蜜蜂網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面積為18.7萬平方公里,人口5446.8萬人。本省地勢西高東低。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70%。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無霜期230~290天。由于三面環山的半封閉地形,夏有酷暑,冬有嚴寒,干濕交替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3~18℃。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mm以上。春季氣候處于冷暖氣流交替地帶,冷空氣活動頻繁,每7~10天出現一次不同程度的冷空氣侵襲。秋末冬初干旱少雨,天氣晴朗,氣溫居高不下。這種氣候對蜂群的春季繁殖復壯及秋季安靜平穩進入越冬期極為不利。

一、養蜂資源

(一)蜜源資源

主要蜜源春季有油萊、紫云英、柑桔;夏季是荊條和烏桕、芝麻;秋季為棉花。此外在部分地區還有刺槐、苕子、柃。

1.油萊 分布范圍大,從山區到丘陵、平原均有種植,1991年面積達61萬公頃。花期內品種而異,白菜型始花期為2月上旬,甘藍型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花期長達2個月,其中盛花期約25天。在鄂西山區,低山區先開花15天左右, 短途轉地放養的蜂場可在同一個鄉鎮內連續采3個油菜花期。由于油菜開花較早,湖北多數蜂場在早、中花期繁殖蜂群,晚期集中采蜜,一般群均可產蜜15~20kg

2.紫云英 全省種植面積37萬多公頃,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及鄂中丘陵和鄂東低山區。花期從 4月上旬至5月初,盛花期約半個月。常年群均產蜜25kg,豐年達35kg,最高年份曾超過50kg。

3.柑桔 1991年發展到9.2萬公頃。分布較廣,已經成為全省主要蜜源。花期從4月上句至5月上旬,常年群產蜜10kg,豐收年20kg。

4.刺槐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具有采蜜價值的成片林帶主要生長在鄂西北的隨州、襄陽、老河口一線。花期多從4月末到5月初,約10天。江漢平原開花比鄂西北約早3~4天。刺槐是部分縣、市春夏交替期的一個重要過渡蜜源。

5.烏桕 全省成片分布區在鄂西南的恩施等8縣市、鄂東北的大悟等5縣及鄂西北的南漳、隨州;鄂中丘陵區的少數縣、市也有零星分布。集中成片的面積為3.4萬公頃。6月初開花,高山晚至6月5日,花期15~20天。短途轉地可采2個花期,一般年份每群產蜜10kg,豐年30kg左右。

6.荊條 全省大部分低山、丘陵與崗地均有分布, 集中于大洪山一荊山和桐柏山南線的廣水等7縣市花期從6月上旬持續到7月底。流蜜期約25~30天。正常年景一群峰可收蜜20kg。

7.芝麻 1991年種植面積為12.8萬公頃,歷史最高的1953年,曾達2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鄂北和長江、漢江沿岸的36個縣、市。早熟芝麻7月中旬開花,晚熟品種7月下旬至8月上旬開花,盛花期約20天,除鄂北少數縣市外,芝麻種植區多種棉花,多數蜂場所采的芝麻蜜常混入棉花蜜。

8.棉花 湖北是中國的重要棉花產區之一,1991年種植面積為46.2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東淺丘及鄂北崗地的43個縣市。7月下旬開花,9月中旬結束。正常年景一群蜂可采蜜20kg左右。棉花是湖北秋季最后一個大宗蜜源,對培育越冬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柃 在鄂東南的幕阜山區分布面積大,集中成片的產區是崇陽、通山、通城 3縣交界處。一般10 月下旬開花,花期正值秋末冬初,中蜂蜂群均產可達10~15kg。柃蜜暢銷,近年來常有飼養西方蜜蜂的蜂場轉地采集。

10.山花 主要指鄂西南山區以五倍子、烏泡為主的野生灌木、喬木蜜源。花期從8月上旬直至10月中旬。是鄂西定地飼養中蜂的豐要蜜源。其中的五倍子蜜具有藥用價值,烏泡蜜色淺芳香,市場暢銷。

(二)蜂種資源

1.中華蜜蜂

是湖北本地的蜂種,飼養量15萬群,集中分布在鄂西山區。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約有5~6萬群;鄖陽地區約有3—4萬群;神農架林區和宜昌市、襄樊市的山區縣、鄂東大別山南麓及鄂東南幕阜山北麓的低山區均有分布。全省活框飼養的中蜂約有5萬群,其中鄂西自治州2萬群,鄂東中蜂已全部新法飼養。

2.西方蜂種

湖北約有25萬群左右的西方蜜蜂,95%以上為意大利蜂,在湖北已有70年的飼養歷史。1975~1979年,先后引進了意大利原種蜂、安納托利亞蜂、塞浦路斯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分別保存在荊州種蜂場、宜都和麻城養蜂場。1981年, 農墾部從美國引進了100只美意黃金種蜂王,在國營金水農場養蜂場保存繁殖。湖北飼養西方蜜蜂最多的是地處江漢平原的荊州地區,其次是黃岡地區、孝感地區和襄樊市。

3.蜂群總數

1957年全省養蜂5.5萬群,1973年為14.8萬群,1975年24.5萬群,1980年36.5萬群,1982年46.3萬群,1988年40.5萬群,1991年42.3萬群。

(一)古代養蜂

南宋(1127~1279年)張幫基著《墨莊漫錄》記載中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在湖北黃州任團練史時,常以蜜為灑,并作蜜酒歌,這說明當時鄂東養蜂已有一定規模,蜂產品的加工利用范圍擴大,也是中國蜂蜜釀酒的最早記錄。明朝中期(1368~1644年),鐘祥縣志記載東部鄉下養蜂最多的戶,中蜂群數達百余群。

(二)西方蜜蜂的引進及民國時期的養蜂業

1922年公派日本留學的麻城秀才顏行義回國后,在麻城組織了“農業勸業所”,顏任所長,倡導育蠶、苗圃和養蜂。顏氏還請其親戚范睢鵬到勸業所學養蜂。他們將中蜂改為活框飼養,巢框為正方形。這是湖北中蜂活框飼養最早記載。同年,由湖北省實業廳投資引進意大利蜂10群,創辦了麻城縣養蜂場,并任命范睢鵬為第一任技術員。到1926年發展到500群,產蜜5噸。

1926年,江陵縣程澤成等從北平(現北京)李林園蜂場購買30群意蜂,同時從北平請兩名師傅到江陵傳授技術半年,在荊州南門外辦起了“三化蜂場”,1932年,江陵紀南人氏黃年三自費到北平李林園蜂場學習養意蜂,于1933年辦起了“荊南蜂場”;為了探索轉地放蜂經驗,他們還于1936年到上海華繹之蜂場學習轉地養蜂技術。30年代,湖北飼養西方蜜蜂的養蜂場增多。據記載,武昌縣李新武的“合群蜂場”,有蜂百余群;鄂城胡承箕的“立達蜂場”養蜂50多群;荊門沙洋吳遠威兄弟的“延陵蜂場”有蜂100多群,年產蜂蜜4噸;宜都李書林、胡柱生、卞進生所辦的養蜂場,各有意蜂10多群。新法養蜂所需巢礎,開始從北平郵購,1935年麻城顏行義之孫顏伯英通過“佛聲堂”的牧師,從美國魯特養蜂公司引進一臺巢礎機。他白天養蜂,晚上全家生產巢礎,供應本地及外地養蜂戶。

(三)蜂場所有制形式及其沿革

本世紀50年代,最早建立的一批國營農場和農業合作社辦起了首批國營與集體所有制養蜂場,到70 年代末,湖北的國營與大型集體蜂場在全國各省居首位。較著名的養蜂場有:國營金水農場養蜂場、湖北省農墾廳實驗養蜂總場、麻城縣養蜂場、宜都縣養蜂場及江陵縣荊州蜂場。據1978年統計,全省養蜂千群以上的大型蜂場12個, 500群以上的中型蜂場18個。因此,50年代是湖北養蜂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60年代與70年代期間,對個體專業養蜂有一定限制,國營蜂場和集體蜂場在全省蜂業中占主導地位。1979年以后,養蜂業開始實行聯產計酬的承包責任制。國營蜂場多將蜂群租賃給養蜂員,依蜂群數量收取折舊資金和蜂群增長基金,經濟盈虧自負。集體蜂場則將蜂群、蜂具作價給養蜂員,生產、經營完全白主。這一時期,養蜂專業戶迅速發展。個體養蜂成為生產主體,蜂群數量增加到46萬余群,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1983年之后,養蜂生產進入穩步發展時期。

三、推廣養蜂生產新技術

(一)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自20年代,鄂東開始活框飼養中蜂后,30年代宜都亦有人用新法過箱飼養中蜂。到1958年,黃岡、咸寧兩地區因交通便利,外地客蜂入境放蜂時傳播了西方蜜蜂的飼養技術,兩地區的大部分中蜂改為活框飼養,但鄂西仍沿用傳統方法飼養中蜂。1962年,恩施縣第一中學教師陳博根據《中國養蜂》雜志介紹的方法,利用業余時間過箱中蜂,蜂蜜產量倍增。80年代初,湖北省農業局派人到鶴峰山區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推廣工作卓有成效。10年間,鄂西自治州的 8 個縣、市共過箱中蜂2萬多群,占本州中蜂的1/3;推廣中蜂10框標準箱1萬多套。與此同時,鄂西北的房縣、神農架林區也開始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本省中蜂的活框飼養技術與西方蜜蜂飼養大致相同,但在管理過程中更注重防治蠟螟和控制遷飛。

(二)西方蜜蜂的飼養管理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湖北秋季缺少大宗蜜源,加之初冬天氣晴朗干燥,蜂群秋衰極為嚴重。春季陰雨低溫時間長、寒潮頻繁,一直持續到4月上旬后才能穩定回升,這種氣候對蜂群春季復壯極為不利。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有近半數的蜂場于12月初轉地兩廣,利用1~2月的油菜、紫云英提早繁殖,于3月初返回湖北,投入到本省的油菜、紫云英兩大花期,可獲取占全年產值60%的養蜂收入。進入80年代,南方的紫云英與油菜面積減少,絕大多數蜂場都改為本地越冬春繁。現多數養蜂員已把秋季管理作為全年養蜂工作的重點,近幾年逐步探索,總結一套新的越秋及春繁技術措施。其要點是:當秋季外界大宗蜜源斷絕之后,及早培育越冬蜂,保持群內飼料充足,于10月上旬放寬蜂路,控制蜂王產卵,以減少工蜂體力的消耗。還有一部分蜂場采取暗室管理的方法,即10月上旬扣王斷子后,于10月末或11月初將蜂群移往黑暗通風的越冬室,以避光和降溫方式促使蜂群安靜,強制性地減少越冬蜂的活動量。這種方式能使越冬蜂量增加一倍,群勢保持5 6框蜂。到第二年的1月下旬開始春繁,加強獎勵飼喂并保證巢內哺育幼蟲的花粉需求,輔以內、外包裝保溫,抵御早春的低溫寒潮。經過約60天的繁殖,到油菜開花流蜜時,生產群勢可達14~16框蜂。

據40年來的統計,50年代平均每個養蜂員年生產蜂蜜約1500kg;70年仍然保持了這一水平。80年代后期,因飼料糖價格上漲,一部分養蜂者將低等蜜留作飼料,平均年銷售商品蜂蜜約1000kg。1978 年以前,約有70%的蜂場不生產蜂王漿。1985年以來,蜂王漿生產技術普及,生產蜂王漿的蜂場已占到西方蜜蜂養蜂場的90%,生產技術水平也有所提高。多數養蜂場年平均群產蜂王漿400g左右。

湖北中部與東部的養蜂場,在春季的油菜、紫云英花期結束后,部分蜂場北上河南、安徽采刺槐和棗花,于6月中旬回湖北采烏桕;另一部分蜂場則在湖北采刺槐后轉入荊條、烏桕場地,7月底均轉入本省芝麻、棉花場地,直至秋繁后回原地越冬。西部的荊州、宜昌等地。柑桔、刺槐花期結束后,轉入鄂西烏柏場地,7 月返回本地采芝麻、棉花。這些蜂場的年轉地總距離在1000km以內。但也有少數蜂場1月底進入四川繁殖蜂群,采完油菜后回到湖北。

(三)多種蜂產品的開發生產

湖北省的蜂王漿生產始于1961年,由麻城縣養蜂場、金水農場養蜂場試產成功,1982年后在全省推廣普及。1982年,龍感湖農場牧蜂場熊應安等人試生產蜂毒成功,當年以每克75元價格售出蜂毒品粉50g;1983年, 該場1000群蜂生產蜂毒品粉約5008,為全省之冠。蜂花粉的生產技術,1982年厲才在湖北普及,1984~1985年,襄陽、隨州等縣市的蜂花粉商品量居全省之首,每縣收購蜂花粉1~3噸。全省的蜂花粉產量約10~20噸。本省的蜂膠生產于1980年從天門、黃岡開始,1983年1月,省揚子江蜂業公司從北京請來專家傳授蜂膠生產與收購檢驗技術,當年收購商品蜂膠3噸。1980年末,全省的蜂膠生產量均維持5~10噸。1980年,湖北省科委撥給黃岡地區微生物研究所科研款l萬元,用于巢蜜生產項目;198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與麻城縣養蜂場聯合生產巢蜜,均形成小批量生產能力。1984年,隨州市養蜂專業戶陳尚發在湖北省土產進出口公司的幫助下,生產出鹽制雄蜂蛹樣品10多公斤,出口到日本受到好評;1985年鹽制雄蜂蛹的產量上升到300kg。 最近幾年,全省約有5~7個縣、市推廣了雄蜂蛹生產技術,年出口蜂蛹1~3噸。大部分縣市已經學握了這項技術,但蜂蛹的銷路不暢。

(四)蜜蜂疫病防治

湖北省的蜜蜂疫病防檢體系,由各縣、市的動物檢疫機構和35個縣市養蜂管理站聯合組成。這些機構按照農業部頒布的《養蜂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的蜂病檢疫對象,對本縣市及外地入境的養蜂場進行檢疫,發現新的疫情及時上報省養蜂管理站和省動物檢疫站,省站接到疫情報告后迅速向各縣通報疫情動態和預防措施及治療藥物,使末發病地區及早預防。

(五)蜜蜂良種繁育

70年代中期,在江西養蜂研究所(原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的指導下,江陵、麻城、松滋三縣市建立了種蜂場,與其它十幾個大型蜂場一道承擔了“長江中下游流域蜜蜂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配制了幾個蜜蜂雙交、三交組合,同時在湖北全省范圍內推廣卡尼鄂拉蜂與本地意蜂的雜交組合,利用雜種優勢增加蜂蜜產量。70年代,有7個縣級養蜂場列入全省種畜場序列。 1991 年,湖北省農牧業廳、財政廳決定減少種畜場數量,全省只保留25個重點種畜場,松滋縣種蜂場依然保留。

1987年以來,湖北蜜蜂良種推廣的重點是引進浙江蜂王漿高產種王。已有20多個縣市分別從浙江平湖、肖山和浙江農業大學引種,在本縣繁殖推廣。1990年,農業部從澳大利亞引進“澳意”種王100只,廣水市養蜂管理站和松滋縣養蜂場分兩次引進25只保純繁殖。

(六)養蜂基地建設

從1986年起,在國家計委、農業部和湖北省計委的支持下,江陵、廣水、公安和祟陽、新洲、隨州分別被列入國家養蜂生產、蜂產品出口體系及蜂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計劃。另有鄂西自治州被批準為養蜂技術中心建設項目。國家計委和農業部累計下拔投資、撥改貸資金和貸款300萬元, 湖北省及地、縣配套資金280萬元。這些基地項目為全省養蜂業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已有4個蜂產品基地通過了省級驗收。

四、蜂產品加工與銷售

(一)蜂產品加工業興起

湖北蜂產品加上業于60年代初開始起步,70年代初建立了少數韌具規模的加工廠。80年代個期,全省蜂產品加工業發展較快。

1963年,武漢市東兩湖農場養蜂場與武漢市同濟醫院協作,麻城養蜂場與縣人民醫院聯合,將試生產的蜂王漿用于臨床治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開創了蜂產品加工利用的最初局面。到1973年,黃坡縣養蜂場、武漢市東西湖區三店農場養蜂場、國營龍感湖農場牧蜂場都辦起了蜂乳加工廠。3 個廠當時的加工產值累計不超過100萬元。1985年, 全省以蜂產品為原料的年產值10萬元以上的加工廠達13個,加工業總產值為1800萬元,1988年產值達4053萬元。1989年以來,年加工產值均超過5000萬元。全省蜂產品加工用蜂蜜每年約需2000~3000噸,蜂王漿約50~90噸。蜂產品加工從業人數約1500多人。

(二)蜂產品制品的主要品種及獲獎產品

主要種類有王漿蜜、人參蜂王漿、雙寶素、瓶裝蜜、Vc蜂王漿、鹽制雄蜂蛹、花粉精、蜂蜜汽水、蜂蜜酒以及純蜂五漿凍干粉等10大類。不同的劑型、規格、包裝共有100多個。 從1983年起,湖北將蜂王漿、蜂膠用于化妝品配方,生產出王漿珍珠霜、蜂膠花露水、蜂膠護膚膏等10多種產品。一種以蜂膠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冬琳脂”,對皮膚止癢、防止凍瘡的效果極佳,市場暢銷。1984年,湖北省的蜂產品化妝品參加全國農業科技成果展覽,受到當時來館參觀的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田紀云的贊揚。萬里指出:蜂產品用于化妝品的前景廣闊,產品要爭取進入國際市場。

從1982年到1990年,先后有3種產品獲湖北省優質產品獎, 3個產品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獎,1個產品榮獲解放軍全軍優質產品稱號。在第31屆、32屆國際蜂產品博覽會上,湖北省有 8個產品分享國際養蜂者協會頒發的金獎與特別金獎,還有 4個產品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分獲金、銀、銅獎。麻城縣養蜂場研制的蜂蜜汽水,于1982年受到湖北省人民政府“衛生食品”獎勵。其后麻城縣養蜂場向全國 7省區的10多個單位轉讓蜂蜜汽水技術。湖北的蜂產品加工廠多由養蜂場發展而成,經過近10多年自籌資金和國家資助進行技術改造,累計投資額達1500多萬元,已形成系列生產規模。

(三)蜂產品貿易

1950年,全省收購蜂蜜22.8噸;1952年超過100噸;1959年突破1000噸;歷史最高年的1978年達到11035.3噸;1981~1991年徘徊在8000噸左右。

70年代末,蜂王漿產量約10~15噸,80年代初增加到30噸以上,80年代中期以來,年產量為50~70噸。 1966年以前,對外銷售的蜂蜜全部調上海口岸。1966年自營出口蜂蜜 76.27噸,同時也向上海外貿供貨。1967年直接出口蜂蜜756.47噸,1968年超過1000噸。最高的1979年自營出口3062噸,連同調上海出口的蜂蜜共達7062噸。近10年的出口量徘徊在2000噸上下。湖北蜂蜜外銷市場主要是日本,其次是美國、德國、比利時等10多個國家。70年代暢銷品種是紫云英蜜,其次為野桂花(柃)。

70年代,湖北所生產的蜂王漿主要供應本省的 3個蜂乳廠。1981年,省土產進出口公司首次銷往香港蜂王漿50kg;1984年后,湖北省揚子江蜂業公司先后經北京、大津、大連、南京等外貿口岸出口蜂王漿,最初年出口量約18噸,“七五”期間,湖北從事蜂王漿出口加工的廠家有 4個,每年出口蜂王漿和蜂王漿凍干粉折合鮮王漿約50~80噸,最高的1989年超過90噸。除蜂蜜、蜂王漿原料外,武漢市長江、洪山兩個制藥廠,近兩年開始向東南亞國家和臺灣銷售“人參蜂王漿”、“u服蜂乳”等制成品。省揚子江蜂業公司,近兩年還向歐洲國家出口含蜂膠和蜂王漿的化妝品。

五、養蜂管理與科技交流

70年代以前,農業部門負責養蜂生產管理與技術推廣;商業供銷部門負責蜂產品收購、銷售;外貿部門負責出口。以供銷部門為主的 3個部門協調配合,共同管理湖北的養蜂生產。此外,省農墾局也有人分工管理國營農場的養蜂業。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養蜂業在農業生產中率先實施產、供、銷一體化試點。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養蜂業的管理格局由此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

(一)省級養蜂管理機構與職能

政府主管養蜂生產的部門是湖北省農牧業廳,具體辦事機構是湖北省養蜂管理站,其職能是負責組織貫徹執行有關發展養蜂業的方針政策,技術推廣與培訓,蜜蜂疫情調查統計,對地縣養蜂技術、管理工作成績的考核與表彰。10年來,全省共有 7個單位和14名養蜂專職技術人員被農業部授予養蜂業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稱號,另有 3個單位和10名養蜂工作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稱號。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還將2名養蜂員評為省特等勞動模范,5名養蜂員評為省勞動模范。

(二)縣級養蜂業的管理形式與方法

湖北省的縣級養蜂管理分 3種形式:兼職人員管理、專職人員管理和專門機構管理。其中專職機構管理是主要形式,機構名稱為養蜂管理站或蜂業管理站。這些機構均由縣、市編制委員會或縣、市人民政府直接批準建立。縣市養蜂管理站是隸屬于農牧局的事業單位,實行企業管理,以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大多數縣級管理站由7~9人組成。湖北省的縣、市政府在批準成立機構時,就明確規定縣級養蜂管理站同時具有 5種職能:普及推廣養蜂新技術;安排蜜源場地;防治蜂病和出入境蜂群檢疫;協助工商和技術監督部門監測縣內蜂產品生產、購銷質量;疏通蜂產品流通渠道。

為了保證服務質量,養蜂管理站將全站人員分片固定,每人管理幾個鄉鎮,在重點養蜂鄉(鎮)下劃2~3片,片內選擇技術精湛、具有為公眾服務思想、蜂群數量多、在當地養蜂者中威信高的養蜂科技示范戶作“片長”,由縣市農牧局發聘書,成為本地的“養蜂協管員”,然后委托他們負責片內養蜂管理的具體事務。湖北的縣級養蜂管理與服務已形成以養蜂戶為基礎,協管員為骨干的網絡體系。到1991年末,湖北省共建立了35個縣級養蜂管理站,占全省86個地、市、州、縣行政建制的40%。全省所有的養蜂重點縣市都有機構負責具體服務事項。

湖北縣級養蜂機構的經費,全部來自蜂產品的經營盈利。養蜂管理與養蜂者建立起‘種相互依存、自我發展的全新的“共榮”關系。1990年,全省縣級養蜂站共經營蜂蜜3341噸,蜂王漿66.2噸,蜂膠5.14噸,蜂花粉5.45噸,總經營額達到2017萬元,盈利103.1萬元。從1986~1990.年,全省的各縣養蜂站共舉辦大型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活動 140多次,有近萬名養蜂員參加了學習。基本上將全省所有的養蜂員培訓了一次。

(三)職業教育與專業人才隊伍

湖北省的農業院校尚未開設養蜂專業,技術人才的主體是自學成才人員。為了系統選拔和培養專業人員隊伍,湖北省農牧業廳分別于1985年和1986年舉行了兩次全省性的農民養蜂技術員的正規選拔考試, 有310人通過考試獲得湖北省農牧業廳頒發的養蜂技術員資格證書。1991年,在湖北省技術職稱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湖北省農牧業廳舉行無規定學歷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級和助理級職稱的專業課和基礎課考試,共有50名養蜂技術人員通過考試取得了職稱晉升資格。

1981年以來,福建農學院蜂學系、陜西省農業學校和黑龍江省牡丹江農業學校的養蜂專業多次在湖北招收大學本科和中專生。截至1991年,已有15名中專生和16名大學本科生畢業后分回湖北,其中的一半留在養蜂崗位。

處于生產第一線的養蜂員,主要依靠各縣市養蜂管理站對其培訓提高;后備養蜂技術隊伍的產生,主要依賴“以師帶徒”方式

(四)科技研究與成果

70年代中期,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以湖北為中心,開展了“長江中下游流域蜜蜂新品種培育”科研項目,有10多個大蜂場承擔協作任務,其中江陵縣荊州種蜂場和松滋縣種蜂場于1982年獲得國家科委、國家農委頒發的科技成果獎。1987年,鄂西自治州畜牧局開展的“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推廣”,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和鄂西自治州科技進步一等獎;這個項目還于1990年獲湖北省“星火”科技成果一等獎。1991年,鶴峰縣畜牧局的“中蜂王漿生產技術”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湖北省揚子江蜂業公司等單位的“蜜脾熱風脫水”項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孝感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5年國營龍感湖農場養蜂場的“蜂毒生產技術”獲黃岡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二等獎。自1987年以來,還有一批養蜂研究項目在地、縣獲得獎勵。

(五)對外交流

1977年,湖北金水農場養蜂場派員參加了農林部、經貿部派出赴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養蜂業考察組。

1979年,日本東京丸一蜂蜜交流小組來武漢,參觀了東西湖三店農場養蜂場。同年 5月,羅馬尼亞國家養蜂者協會副主席哈爾拉什率訪問團,到金水農場養蜂場和東西湖三店農場養蜂場參觀訪問。并與有關技術人員進行座談。

1980年,日本養蜂協會副理事長清水進一帶領“全日蜂蜜業界訪中團”,訪問了金水、三店兩個農場的養蜂場,中日雙方蜂業工作者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1982年,日本“轉地養蜂協同組合”代表團到武昌、江陵、枝江、宜昌等縣市考察春季蜜源及養蜂生產。

1983年,日本加藤美養蜂園的代表到金水農場養蜂場訪問。

1983年,以湖北省農業局為主組成的蜂產品考察組訪問羅馬尼亞,就中羅兩國蜂產品加工合作項目進行實地考察與交流。

1984年,日本日新蜂蜜公司岸野俊英等3人到武漢交流蜂蜜加工技術。

1988年,國家科委赴大別山老區開發團組織麻城縣養蜂場、龍感湖農場養蜂場等單位赴羅馬尼亞訪問并考察其養蜂業。

1988年,古巴共和國農業部官員丹尼爾·富埃爾特斯和拉蒙·利納雷斯,為執行中古科技交流協議,到湖北著重了解養蜂生產、組織管理、養蜂協會活動及蜂療成果。古巴專家訪問了麻城市養蜂場。

(六)養蜂社會團體

1.湖北省養蜂協會

成立于1981年11月,是在湖北省養蜂技術協作組和湖北省畜牧獸醫學會養蜂組的基礎上建立的。1974年,由湖北省土產公司聯合省農業局、外貿局及各大型養蜂場,成立了湖北省養蜂技術協作組,目的是聯合大型蜂場和科研單位開展學術交流,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協作組由省土產公司牽頭,辦公地點設在國營金水農場養蜂場。這個組織對70年代湖北蜂業生產的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到1979年,湖北省畜牧獸醫學會成立養蜂學組,分別在1979年和1980年召開兩次大型學術報告會,交流論文60多篇。養蜂學組逐漸取代了協作組活動。1981年,省政協副主席周季方和省科協副主席郭欣聯名召集省農業、商業、外貿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協商籌建湖北省養蜂協會。同年11月,湖北省養蜂協會成立。第—任和第二任理事長均是陳文章。現有會員170 名。辦公地點掛靠在湖北省揚子江蜂業公司。10年間,共舉辦大型學術活動12次,共有 135篇論文參加湖北省科協主辦的優秀論文評選活動,其中有25篇分別榮獲第一至第三屆優秀論文獎。協會會員撰寫的學術論文有 8篇被中國養蜂學會評為優秀論文,另有18人被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1年末,全省已有38個地、縣建立了地方養蜂學術團體,共有會員3700多人,為活躍基層的養蜂科技活動起到了較大作用。

2.湖北省蜂產品行業協會

成立于1988年2月,以蜂產品經營與加工單位為主體,會址設在湖北省 上產果品公司。蜂產品行業協會成立后,在蜂產品市場質量監督方而做了大量的工作。

3.湖北省食品工業協會蜂產品加工協會

1990年 4月成立,全省的蜂產品加工廠均為會員單位。會址設在湖北省揚子江蜂業公司。成立后為省優質蜂產品的評比及生產許可證的發放等做了一系列工作。

(七)養蜂出版物

正式出版發行的書籍刊物有:《科學養蜂之研究(上編)》、《湖北省國營金水農場養蜂經驗》、《實用養蜂法》、《蜂王漿生產技術》和《湖北養蜂》雜志。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16

上一篇:安徽蜂業

下一篇:貴州蜂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电影手机在线看 | 午夜国产小视频 | 宅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精品国产专区 | 毛片在哪里看 | 欧美人禽| av免费在线播放网址 | 成人做爰高潮片免费视频韩国 | 黄色网络免费看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欧美成年人在线视频 | www成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亚州综合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手机av在线 |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高潮一区二区 | 免费日本一区二区 | 性生活视频一级 | 成人毛片100部 | 911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 日韩色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午夜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成人勉费视频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不卞 | av影院在线播放 | xxxxhd73国产| 依人在线视频 | 精品小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三级 | 成av人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国产 | 中国3xxxx | 黄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资源在线免费观看 | 成年人国产视频 | av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