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蜂業
上海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地處中國海岸線的中部,面積約5591.79平方公里,人口1287.2萬,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在蜂產品加工、出口、銷售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一、養蜂的白然條件
(一)氣候條件
上海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岸,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雨水均勻,雨熱同季,空氣濕潤。此外,土壤肥沃,河網稠密,自然條件有利于蜜蜂繁殖和蜜源植物的生長。無霜期在250天左右。
(二)蜜源植物
上海每年蜜源作物播種面積有15萬公頃,占全市農田的40.7%,蜜源種類有:油菜、紫云英、棉花、瓜類、果樹類等十余種。
1.油菜 播種面積約7~10萬公頃。寶山、川沙、嘉定、青浦、南匯、奉賢、崇明、上海、松江等縣以早、中熟種為主。蜂群從3月底至4月初進場,5月初出場。金山縣以晚熟種為主。蜂群從4月上旬至中旬進場,5月中旬出場。常年群產蜜20~50kg。
2.紫云英 早熟種,于4月上旬開花,4月中旬盛花;晚熟種,4月中旬開花, 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花。花期近30天。氣溫在25℃以上時,大量分泌花蜜。一群蜂可產蜜20~40kg。全市各縣都有栽培,而以奉賢、青浦、松江等縣播種面積較大。每年除留種田外,盛花期即翻耕,作綠肥。
3.棉花 7月中旬前后開花泌蜜。若氣溫高,蕾期縮短, 花期提前。一般一群蜂可產蜜10~20kg。棉花花粉少,放蜂場地要選擇附近有玉米、瓜類栽種的地方,以補充粉源不足。棉花蟲害較多,常施用農藥,放蜂時要注意安全和防止污染。本市10個郊區都栽有棉花,1991年栽種面積達1.39萬公頃。其中,南匯縣是棉花主產區之一。
4.西瓜 6月上旬至7月上旬相繼開花。在晴天氣溫高的早晨泌蜜涌,西瓜在各縣均有栽種,以金山、崇明、青浦、上海等縣較為集中。西瓜蜜粉豐富,集中播種地區每群蜂可產蜜10~25kg。
上海市各縣的輔助蜜粉源植物有:冬瓜、南瓜、黃瓜、向日葵、蠶豆、田青、柑桔、養麥、高梁、芝麻、甜瓜、薄荷等多種。
二、蜂業概況
(一)養蜂簡史
1.1949年以前的上海蜂業
上海自1291年設縣以來,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采用傳統方法飼養中蜂。并以收捕野生中蜂作為蜂種來源,也有少數人從江蘇、浙江兩省購進蜂種。
1916年起福建省張品南先生編譯日本柳青氏著的《實驗養蜂法》和他編寫的《養蜂大意》、《養蜂采蜜管理法》及閩侯出版的《中華養蜂雜志》等先后傳入本市,活框新法養蜂在滬開始萌芽。滬人戚秀甫先生較早地采用了活框新法飼養西方蜜蜂。為推動活框新法飼養,1917年戚秀甫與于漢卿兩人合作編寫了《養蜂白話勸告書》,印發了《新法養蜂打鼓詞》,廣泛宣傳介紹新法養蜂和飼養意蜂的好處。還免費邀請過路聽眾到自己蜂場參觀。當時住在上海的一些達官要人,也把養育意蜂當作一項新奇事,紛紛購買蜂種,飼養意蜂。淞滬一帶,開始掀起一股養蜂熱。當時一群意大利蜂,賣價120銀元。由于意蜂蜂王價格昂貴,販賣蜂種可獲高額利潤,刺激蜂戶大量養王分蜂。
1918年華繹之先生(江蘇省無錫人)親自赴口本購回意大利蜂種飼養。同時又指派自己的學生馮煥文先生到美國魯特(Root)養蜂公司學習新法養蜂。 馮煥義先生于1921年回國,帶回意大利蜂5群,到上海存活2群,由華繹之光生出資在本市辦起華繹之養蜂公司(又稱華氏養蜂公司), 從事育王、培育推廣蜂種和生產經銷各種蜂具。至1928年前后華繹之養蜂公司之臺王數量, 在春秋兩季可達600 余只。馮煥文先生積極推廣新的育王法和養蜂技術,又在華繹之先生的贊助和支持下,于本市院校開設養蜂學課程,以蜂群管理和育王技術作為中心教學內容。 1930年2月馮先生在上海江灣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時曾提到:“竊思育王之事,為養蜂中之專門技能,養蜂不明育王法,則蜂群繁殖困難,品種日益退化。吾國養蜂界飼養兩蜂,頗不乏人,欲求優良蜂種實難多得……”,云云。馮氏認為“凡優良之蜂下,在蜜源未來之先40天,已從事生產。劣者不然,必須以糖水喂飼方肯生產,若不喂飼,聽其自然,迨產蜜之時矣”。當時本市蜂場采用的育王法有美國昆比氏(Quinby)的小群育王法;杜力托文德氏(Doolitte,G.M.)的科學人工育王法; 愛萊氏(Alley,H.)的巢脾育王法,戴維氏(Davis)和屋不根氏(Hopkins,C.Y.)等的育王 法。 馮先生認為杜力托氏的科學人工育王法,在本市試驗多年,“成績斐然”,“蜂種改良,優越異常”,因而極力推廣。此外,還廣泛介紹美國密勒氏(Miller,A.C.)的養蜂管理技術。
可是,當時不少養蜂公司力爭銷蜂種,追求利潤,大量喂糖分蜂,忽視了蜂群管理和生產技術,致使蜂病滋生,威脅蜂業。為了避免蜂病蔓延,浙江省烏鎮采取焚蜂滅病的辦法,把患有蜂病的蜜蜂連箱帶牌一起焚燒。該辦法傳入本市,大小蜂場震驚,市場蜂種價格暴跌,很多小型蜂場破產。
1939年前后,本市幾個大型養蜂公司和蜂場,吸取“焚蜂火病”的教訓,開始注意飼養管理和研究生產技術。此后,浙江省“可園”等數百家蜂場因當地局勢不穩,先后遷入本市或靠臨租界的地區集結。由于蜜蜂蜜人又引起了多起搗毀蜂場和焚蜂事件。各蜂場與養蜂公司,因連年虧木,加上病蟲害侵襲、搗蜂、焚蜂等,損失慘重。1950年傘市幸存的蜂場、養蜂公司只有30多家,蜜蜂3200多群。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上海蜂業穩步發展
1949年之后,上海市的養蜂業有較大發展。大力推廣蜂箱標準化,先后為蜂場更換活框式標準蜂箱15萬套(有部分提供給江蘇、浙江兩省)。又從美國、意大利引進良種蜂王,分配給重點蜂場改良蜂種。各蜂場在培育良種的同時也注意了病蟲害防治和四季管理,從而使本市養蜂事業進入穩步發展新時期。
(1)利用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措施
1960年在南匯縣進行蜜蜂為油菜授粉增產試驗。結果證明,油菜籽產量可提高20%。金山縣用蜜蜂為西瓜授粉試驗。結果西瓜增產34%。為充分發揮蜜蜂為農作物授粉的增產作用,在蜜源花期前,都要組織力量到相鄰省市接進蜜蜂來滬放蜂,為油萊、蠶豆、棉花、瓜類等農作物授粉。
(2)農商部門配備專職人員為養蜂生產做好服務工作
蜂場入場前做好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準備工作;蜂場入場后在生產和生活中給予關心,協助蜂場解決各種困難;“產后”,上門收購蜂產品,及時安排運輸,使蜂場來去無憂,蜂產品生產逐年增加。
(3)發揮技術優勢,做好蜂縣生產和供應工作
1971年在農業部和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的支持下,上海牛奶公司機械廠與四機部1932研究所合作,開始試驗機械巢礎軋輥專用機床過刀切削的工藝和電子跟蹤切削的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試制成生產巢礎機的電子數控工作母機。它的優點是可以分度、分行地切削,用電子跟蹤操作,精密度高,比人工操作提高工效數十倍,從而解決了當時全國各地蜂場對巢礎機的需要。并部分外銷到東南亞各國。
1958年,自七一蜂場生產第一批蜂王漿獲得成功以來,養蜂者長時間都是用蜂蠟蘸制人工王臺。
1981年上海市農學會養蜂學組陳毓宏、胡鼎君兩人在華東師范大學管和教授的幫助下,設計和研制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一代生產蜂王漿塑料王臺,已廣泛地用于生產。
(4)普及養蜂知識
1963年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拍攝了蜜蜂為農作物授粉增產的科教電影《帶翅膀的媒人》。1980年,由周天與蔡峰編導的《蜜蜂王國》科教片攝制完成。該影片以中華蜜蜂為題材,廣泛地介紹了該蜂種的生活習性和行為。
(二)蜂業現狀
1990年全市共飼養意大利蜂近3.3萬群,其中集體蜂場4750多群, 均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劃交飼養者承包管理,還有專業戶734戶,有蜂26340多群。比1976年增加20多倍。業余養蜂愛好者飼養意蜂近2000群,比70年代增加10倍多。全市年產蜂蜜800~1000噸(包括外來蜂場),蜂王漿8~10噸,蜂蠟8~20噸,蜂王幼蟲3~5噸,年養蜂經濟收入約為1500~2000萬元。 每個專業養蜂者年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最高達3萬元。養蜂的經濟效益已成為郊縣農村副業中較高的項目之一。
全市蜂場的飼養方式有長途轉地,短途轉地和定地飼養三種。蜜蜂產品有蜂蜜、蜂王漿、蜂王幼蟲、蜂花粉、蜂膠、蜂毒、蜂蠟、巢脾等多種。
全市養蜂專業工作者共有600余人,分別從事養蜂生產、管理、經營、加工和科技等工作。
為方便市內外蜂場及時轉地,市運輸部門都實施優先運蜂和運輸保險的辦法。每年承辦各地來滬中轉的蜜蜂有40~50萬群。內河水運走向有南通、南京、蕪湖、漢口、重慶一線。海運有青島、大連、煙臺和寧波、溫州、海門。陸運近到江蘇、浙江兩省,遠到黑龍江、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等省區。
三、蜂產品加工與經營
80年代以來,上海蜂產品加工業發展很快,經營額逐年增加。1990年全市有蜂產品加工專業廠7家,年需蜂蜜5000~16000噸、蜂王漿100~180噸、蜂花粉40~80噸、 蜂蠟150~200噸。原料產品除當地收購外,還大量由外省調入。
(一)加工企業
1.冠生園食品總廠
始創于1918年,現有職工1600多人,年需蜂蜜4000~9000噸、 蜂王漿50~100噸。該廠生產的蜂王漿和蜂蜜,在國內外享有良好聲譽。曾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和第32屆國際蜂產品博覽會集體金獎,暢銷日本、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
2.上海蜂產品廠
1989年由國家投資,是以發展外向型蜂產品為主的專業廠。設有蜂蜜、蜂王漿、蜂花粉、口服液等專業車間。年需蜂蜜3000~5000噸、蜂王漿50~60噸、蜂花粉40~50噸。該廠生產的蜂蜜、蜂王漿、蜂蠟、蜂花粉已批量外銷日本、德國、美國、韓國和香港等國家與地區。該廠的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比較先進。
3.上海嘉定蜂乳廠
50年代初期由幾個蜂場聯合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至今已形成蜂產品系列化生產的專業廠。年生產能力為蜂乳300~400萬盒、漂白蜂蠟50~60噸、瓶蜜100~200萬瓶、上海人參蜂王漿100~200萬盒。
4.上海中藥制藥一廠
創建于1912年,是全市生產中成藥較早的制藥廠。該廠生產的“上海人參蜂王漿”是國家醫藥局優質產品之一,曾獲國際蜂產品博覽會集體金獎。年生產能力2000~3000萬盒。生產各種中成藥、丸藥年需蜂蜜近1000噸、蜂蠟20~40噸。
5.中華制藥廠
建于1912年,是一家生產多型藥劑的綜合藥廠。該廠生產的“上海花粉蜂土漿口服液”、“花粉蜂王漿膠囊”、“蜂花粉口服液”、運動員專用的“強力花粉”、“人參花粉膠囊”等制品,年需蜂王漿4~8噸,花粉40~50噸。該廠產品在市內外比較暢銷。
(二)產品種類
1.蜂蜜 原蜜有:油菜、紫云英、刺槐、百花、棉花等多種。成品蜜有:刺槐、白蜜、特淺、淺琥珀、琥珀等。瓶蜜有1000g、950g、500g、250g、130g等不同規格。 近年來又生產出“老年蜂蜜”和“兒童蜂蜜”等新產品。
2.蜂王漿 有原漿、保鮮王漿、蜂王漿凍干粉、袋裝王漿干粉。規格有0.5g、10g、1000g、1250g、2500g等。
3.蜂蠟 有原蠟、精制蜂蠟、漂白蜂蠟以及各種不同成分的混合蠟(含蜂蠟成分為10%~80%)。
4.蜂花粉 有原料花粉、精粉、單一品種花粉和粉末等。精粉和單一品種花粉,主要供應出口。
5.膠囊制品 有蜂王漿膠囊、花粉膠囊、人參蜂王漿膠囊、花粉人參膠囊等。
6.口服液制品 有人參蜂王漿口服液、兩樣參蜂王漿口服液、人參花粉口服液、人參三寶口服液等。
7.蜂乳制品 有用鮮蜂王漿配制的蜂乳,也有用中草藥枸杞、黨參配制的蜂乳,規格有250ml、160ml、100ml等。
8.片劑 已有蜂王漿片、花粉片、蜂王幼蟲片等。
(三)外銷產品
蜂產品中蜂蜜、蜂王漿都屬于由經貿部許可的配額商品,外銷量比較穩定。 蜂蜜外銷量最高達1.6 萬噸。80年代每年保持在7000~9000噸水平。蜂王漿年外銷量為80噸左右。蜂蠟年外銷量近200噸,但比較分散。花粉和蜂膠外銷量較小。
(四)內銷狀況
上海市蜂產品的原料銷大于產,每年都要從外地調入補充。 如蜂王漿年調入量100噸左右。每年市場的投放量,隨著醫藥和食品工業生產與國際市場的變化,波動幅度很大。
1.蜂蜜 市場正常年需量為2500~3000噸,1987年因藥用和口服液生產增加而達3690噸。1991年瓶裝蜜、零售蜜猛增,再加上飲料用蜜,市場總投放量達5857噸,并有上升的趨勢。
2.蜂王漿 1981年投放量7噸多,1990年包括出口,猛增到64.38噸。
3.蜂蠟 是本市使用比較廣的一個蜂產品原料。現約有百余個廠家需用蜂蠟(包括漂白蠟),作為原料和配料,其中包括化妝品、鞋油、油墨、蠟光紙、彩色鉛筆、油畫油彩等。每年生產巢礎片也需要大量原蠟。
四、科教機構與社團組織
(一)科教機構
全市現有兩個專門研究蜂產品單位。
1.同濟花粉應用中心 已有30多年的歷史,是在同濟大學抱子花粉實驗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中心擁有豐富的花粉標本,設備和資料比較完善。專門從事花粉資源調查,花粉形態、營養成分、療效、機理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研制等工作。
2.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 在管和教授的主持下,專門從事蜂王漿應用、蜂具改革和花粉免疫功能等項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有:王漿對香菇菌絲體生長的效用;國產塑料臺基增產蜂王漿試驗的效果等。
(二)社團組織
上海市養蜂學組成立于1979年,是直屬于市農學會下的一個專業組。有成員30余人。養蜂學組的負責人為陳勝龍、陳毓宏、葉寶琳,顧問為管和教授。
本市金山和嘉定兩縣成立了養蜂協會。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704上一篇:浙江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