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蜂業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全省面積為39.4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約3700萬。有24個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1/3。
云南地形復雜,山區高原面積約占全省面積的94%。云南的氣候,水平分布復雜,垂直分布明顯。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為600~2300mm,下濕季明顯,每年5~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5%;11月至理年4月為旱季。
云南省植物種類繁多,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皆有。因此,作為植被組成部分的蜜粉源植物,其種類和分布也相應十分復雜。
一、古老的民族蜜蜂文化
(一)云南省蜂業簡史
云南省蜂業資源豐富,具有悠久的養蜂歷史。在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的戰國銅臂甲上,發現刻有一只蜜蜂形象圖,根據《怒族簡史》的記載,早在2400多年前,云南的先民就開始用圓木鑿制蜂桶飼養蜜蜂,利用蜂蜜和蜂蠟等蜜蜂產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云南省蜂業發生了很大變化。 1950年全省蜂蜜收購量僅為4.5噸。1955年 在楚雄、昆明、昭通、紅河等地(州)開始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1960年引進了大批西方蜜蜂。到60年代中期,全省蜂群發展到77萬群,1966年全省收購蜂蜜達1823噸。1974年春季,由于中蜂囊狀幼蟲病爆發,僅剩下約15萬群蜂。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生產者的積極防治及精心選育,剩下的蜂群增強了抗病力。1978年,蜂群恢復發展到56萬群,蜂蜜收購量達到3698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80年代初期,蜂群發展到80余萬群,1990年達到87.6萬群(其中西方蜜蜂約5萬群)。 年產蜂蜜4769 噸,蜂花粉30~50噸,蜂王漿5~10噸。
(二)民族蜜蜂文化
云南各族人民在利用蜜蜂產品到飼養蜜蜂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蜜蜂文化,并滲透到生活、文學藝術、民俗、宗教、醫藥等各個領域。
1.蜂氏族的傳統 云南怒江兩岸,生活著古老的怒族,稱謂“別阿起”,怒語“蜂氏族”的意思。“怒族簡史”記載,怒族都起源于一個共同女始祖“茂充英”的民族。并稱第一世祖就已經會用圓木鑿制蜂巢,飼養中蜂。這個傳說,反映了怒族在母系民族社會就以蜜蜂作為圖騰崇拜,一直保存至今。“蜂氏族”是以擅長于采集黑大蜜蜂的蜜、蠟和飼養中蜂及制蜂蠟而聞名。
2.早期蜜蜂形象圖的發現 在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的“戰國銅管甲”。據放射線碳素測定,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臂甲共5件,僅一件完整,正面有線刻蜜蜂、虎、豹、豬、魚、蝦等動物圖象,屬戰國時代(公元前475 ~前221)古青銅器。說明當時滇池地區的先民對蜜蜂已有一定認識和了解。
3.蝕蠟鑄造法與蠟染工藝歷史悠久 在滇池區域青銅文化墓葬中,發現有許多結構復雜的房屋模型和人物、動物活動場面的裝飾品。此類器物表面光滑平整,如果不是用蝕蠟鑄造法,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說明采用蝕蠟法鑄造精美的青銅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的蠟染工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瑤斑布”、“五色斑布”、“點蠟幔”之稱的蠟染品,在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公元23),曾作為貢品,供帝王朝飾之用。
4.蜂療保健史話 在奕族醫藥書籍“聶蘇諾期”,傣族的“檔哈雅”,藏族的“迪慶藏族醫藥”等典籍中,對蜂蜜、蜂巢、蜂子的醫藥用途及毒蜜的中毒解救良方均有記載。
15世紀30年代藍茂編著的《滇南本草》中詳細記載了蜜蜂、蜂巢、蜂子的藥性,功效和配方。此外,在民間流行的食物療法中,有近60余個配方。
5.蜜蜂與民俗 壯族聚居區,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傳統佳節,都要蒸制香軟可口的“五彩飯”。先作祭品敬獻神靈,然后加蜂蜜佐食,別有風味。食用蜂子(幼蟲或蛹)或用油炸,或蒸成糕,加入調料,其味鮮美,在云南各族人民中視為珍看。
云南的25個民族,都有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敘事長詩、情歌、寓言、音樂、舞蹈等,其中許多都穿插著與蜜蜂有關的情節,形象生動。
二、豐富的蜂業資源
(一)蜜源資源
云南蜜源植物達數千種。據《云南蜜源植物》及有關資料記錄,主要蜜源植物和重要輔助蜜源植物達148種,其中能生產商品蜜的,約75種。
1.蜜源植物花期
以泌蜜量大、數量多、分布廣的種類為代表,大致可分為12個花期。
(1)油菜、春蘿卜等花期 全省種植油菜約9.37萬公頃,以羅平、玉溪、通海、江川、澄江、建水、彌勒、騰沖、盈江、梁河等縣較為集中。本地品種在滇南11月開花,勝利油菜在1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花泌蜜,一個越冬強群可取商品蜜15~25kg。花粉豐富,對早春蜂群繁殖具有重要作用。春蘿卜花期與油菜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廣南、文山、邱北、開遠、彌勒、瀘西一帶,蜜、粉均豐富,有利于早春繁殖和蜂王漿生產。
草木樨集中分布在蒙自縣,2~3月開花,既可繁蜂,也可生產優質商品蜜。
蠶豆是早春的主要粉源,比油菜先開花20天左有,滇南10月就開花,花期隨緯度北移而推遲。
(2)白刺花、黑鎖莓花期 白刺花主要分布在曲靖、瀘西、開遠、路南、安寧、祿豐、楚雄等地。花期為3月上旬至下旬,泌蜜量大,蜜質好,西方蜜蜂可以充分利用。同期開花的黑鎖莓,分布廣,數量多,中蜂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時期還有大面積的火把果、金櫻子,多種果樹開花泌蜜,可生產蜂蜜、蜂王漿和蜂花粉。
(3)杜鵑花期 云南杜鵑花有300余種,泌蜜多的有10余種。花期集中在3~5月,滇西北可以推遲至6月。
(4)苕子花期 在曲靖、 陸良、瀘西、路南、會澤、巧家、昭通、寧范、騰沖等地大面積種植。流蜜期為4~6月,強群可取蜜50~60kg。百花蜜約占全省優質蜜產量的1/3。
(5)橡膠樹花期 西雙版納、德宏州、思茅、臨滄及紅河州南部,栽培面積達13萬公頃。花期集中在4~5月,是尚待開發利用的蜜源之一。
(6)水錦樹花期 主要集中在無量山區,哀牢山區,泌蜜量大, 花期為3—4月,可以生產大量商品蜜和蜂王漿。
(7)烏柏花期 滇東北金沙江及其支流河谷海拔1000m以下地區廣泛栽培,滇南、滇西南有成片分布。花期6~7月,泌蜜量大,花粉多,是夏季主要蜜源。
(8)桉樹花期 云南廣泛栽培有小葉按、藍桉、赤桉等樹種。小葉桉主要分布在開遠、蒙自、個舊、建水一帶。6~7月開花泌蜜;藍桉、赤桉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區,以昆明、玉溪、楚雄、祥云、武定等地最多。9~11月開花。花期長,泌蜜較多。
(9)烏泡花期 烏泡大面積分布于烏蒙山區。花期為7~8月,蜜粉豐富,對蜜蜂安全越夏,恢復群勢,生產蜂王漿十分有利。
(10)蕎麥、秋蘿卜花期 蕎麥主要分布在昭通等地。早播養麥7~8月開花,秋播蕎麥9~10月開花,泌蜜量大,花粉豐富。秋蘿卜幾乎與蕎麥同期開花,蜜粉豐富。
(11)野壩子、野霍香花期 野壩子花期是指以野壩子為主體的一組唇形科蜜源, 包括野霍香、毛蕚香茶菜、香薷、東紫蘇等種類。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3000m之間,以海拔1600~2500m的山區數量最多。開花期為10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泌蜜涌,是冬季主要蜜源。
(12)柃木花期 柃屬在云南已發現30多種。每一種開花10天左右,花期交錯,從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此外,滇東的鳳仙花、滇南的鵝掌柴、賓川的棉花、滇中和滇東北的白車軸草,無量山的粗糠柴,以及西雙版納、臨滄南部和德宏州的咖啡、香蕉、野櫻桃、輪葉香茶菜等,均為能取到商品蜜的地方性蜜源植物。
2. 蜜源植物的泌蜜規律
云南無明顯的四季之分,但干濕季很明顯。 10月至翌年5月為干旱季節,雨量少,氣候變化不大。因此,上半年的蜜源(油萊、白刺花、苕子等)泌蜜較穩定,常年可以獲得高產。6~9月為雨季,天氣變化無常,故烏桕、蕎麥、烏泡、秋蘿卜等蜜源的泌蜜受氣候影響較大,極不穩定。秋冬季蜜源野壩子、野霍香等,則受雨季開始和結束的遲早及降水量多少的影響,如雨季開始和結束均提前,降水量在800mm以上,則為豐收年。根據上述規律, 抓好上半年的幾個蜜源,多取商品蜜,為全年豐收打下基礎。雨季應以保蜂,生產蜂王漿和蜂花粉為主。
云南蜜源植物開花期總的規律是:春、夏蜜源隨緯度北移,海拔增高而推遲;秋、冬蜜源則隨緯度北移,海拔增高而提前。
(二)蜜蜂資源
云南省的蜜蜂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據調查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東方蜜蜂、西方蜜蜂。
除西方蜜蜂,其余5種均自然分布于云南,此外,還有6種無刺蜂和大量的授粉蜜蜂。
1.家養蜜蜂資源
云南主要以飼養中華蜜蜂為主,也引入了部分西方蜜蜂。
(1)中華蜜蜂 是云南的土著蜂種,廣泛分布于全省海拔3000m以下地區。云南的中蜂水平分布,最高在海拔3600m左右(中甸縣),最低分布在76.4m(河口縣)。 高寒地帶冬季氣溫平均在-10℃以下,中蜂也能安全越冬,滇南和低熱河谷地帶,夏季氣溫高達40℃以上,仍見中蜂外出采集。中蜂的區域性遷飛,主要受蜜源和氣溫的影響,也與緯度和海拔高度密切相關。形成野生中蜂由南向北,由河谷到山區,然后再由北向南,由山區到河谷,兩次往返遷飛的規律。
云南的中蜂分兩個生態型:山地型中蜂(又稱栗色中蜂)和盆谷型中蜂(又稱橙色中蜂)。山地型中蜂較盆谷型中蜂的喙長,后足長,翅鉤較多,前翅長且寬,肘脈指數與絨毛指數大,以及腹節褐黑色較深;山地型中蜂較盆谷型中蜂年產蜜量高,如用活框飼養法,前者約平均群產蜜25kg,而后者為20kg。
(2)西方蜜蜂 20世紀30年代, 引入意大利蜂在云南飼養,但僅限于昆明附近地區。50年代和60年代,曾先后兩批引入意大利蜂,總數達l力群。 以后又陸續引入卡尼鄂拉蜂、塞浦路斯蜂、喀爾巴阡蜂、安納托利亞蜂。試養結果表明,意大利蜂繁殖力強,能充分利用大面積蜜源,適合于滇中、滇東南等地交通方便地區飼養。卡尼鄂拉蜂采集力強,也能利用零星蜜源,適宜滇東北、滇西山區飼養。推廣卡意雜交種,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產蜜量和產漿量。
2.野生蜜蜂資源
(1)小蜜蜂 分布于云南省怒江、瀾滄江、元江三大流域的廣大地區。棲息于河谷兩岸及壩子邊緣的半山坡、溪澗旁、耕作區和村寨附近的次生灌木叢和雜草叢中,營巢于低矮的樹枝或草莖上,為單一縱向的露天巢脾。每一群蜂,每年可取蜜1~3次,每次取蜜1~2kg。蜂蜜顏色,夏季為棕紅,冬季為黃白。蜜甘甜味美,可入藥治病。采訪植物與中蜂相同。
(2)黑小蜜蜂 三型蜂體色全黑。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棲息于熱帶雨林砍伐后的次生稀樹草坡和村塞附近的矮林內,營巢于小喬木和葛藤、飛機草上,每次取蜜0.5kg左右。采訪植物與中蜂相同。
(3)大蜜蜂 多棲息于高大的喬木上,營單一縱向露天巢脾,長0.5~2m,寬0.4~1.5m。喜群居,在西雙版納的大椿樹上可集居數十群以上。大蜜蜂的個體大,吻比其它蜜蜂長,適應性、飛翔能力、防敵能力、采集能力等均強。每群年產蜜量35 60kg,經濟價值很高。采訪植物與中蜂相同。
(4)黑大蜜蜂 棲息于石巖的避風處,離地面數十米,喜群居,在西雙版納的大石巖下,可多達數十群集居在一處。其它均同于大蜜蜂。
3.無刺蜂資源
無刺蜂屬體小靈活,可深入花管為農作物、果樹、瓜豆、砂仁等授粉,是一類十分理想的授粉昆蟲資源。分布于云南省的思茅、西雙版納、福貢等地。無刺蜂也能產蜂蜜、蜂蠟和蜂膠等產品。
蜜呈綠褐色,微帶酸味,在蜂巢內會形成顆粒狀結晶。無刺蜂的蠟質軟,可以作為工業原料,蜂膠質硬而優,可以作為粘合劑。
4.授粉蜜蜂資源
蜜蜂類是多數栽培作物的授粉者,在14個地、州、市的93個縣(區、市)考察,云南授粉蜜蜂常見種類有129種,以切葉蜂屬、熊蜂屬、蘆蜂屬、 無墊蜂屬、彩帶蜂屬、蜜蜂屬的種類較多。從數量上看:以社會性蜂類的蜜蜂屬、無刺蜂屬、熊蜂屆居多,而飼養的中蜂和西方蜜蜂占各類授粉蜂量中的絕對優勢,是主要授粉蜂。
三、養蜂生產特點和區劃
(一)生產結構
云南養蜂業以專業戶、兼業戶為主,兼有少數國營蜂場或集體蜂場。
1978年后,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集體蜂場已基本轉為個體飼養。技術力量較強的養蜂者,則向專業方向發展,逐漸建立專業戶養蜂場。目前全省約有1500個養蜂專業戶和兼業戶。云南省現有西方蜜蜂養蜂場約500多個,專業戶養蜂規模為50~200群,兼業戶一般在10至數十群以上。多數蜂場技術和經濟力量薄弱,經受不了自然災害的沖擊。因此一部分蜂場采取自愿結合的原則,在骨干蜂場的牽頭下,組建聯合蜂場。管理方法是經濟獨立核算,自主經營,場地統一安排,互助互補,保證聯合蜂場穩定發展。
(二)生產特點
云南省養蜂生產的特點是:飼養中、西蜂并舉,以中蜂為主;活框飼養與傳統飼養共存,以推廣中蜂活框飼養為主;定地飼養與短途轉地飼養結合,以定地飼養為主。
(三)蜂業生產區劃
依據蜜源、蜂種、氣候、交通等綜合因素以及目前云南省的蜂種分布及飼養方式,養蜂生產區劃初步劃為三個區:
1.滇西、滇南中蜂生產區 中蜂占95%以上,多沿用傳統、分散的定地飼養方法。蜂蜜的產量和質量低,尚待開發利用本區蜜源和蜜蜂資源。
2.滇東北中蜂、西方蜜蜂生產區 中蜂定地飼養約占70%,其中少數采用活框飼養技術。金沙江河谷地帶及公路沿線飼養西方蜜蜂,可以大量生產商品蜜、蜂花粉和蜂王漿。
3.滇中、滇東西方蜜蜂、中蜂生產區 鐵路及公路干線四通八達,有大面積的蜜源,適宜發展西方蜜蜂,邊遠山區定地飼養中蜂。
四、蜂業現狀
(一)中蜂活框飼養技術的推廣
50年代在全省范圍內試點推廣,60年代和70年代初,形成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高潮,80年代以來,在云南省畜牧局、云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大力推廣中蜂活框飼養,到1991年底,全省達到4萬群,平均每群年產蜂蜜為15~20kg,最高達86.3kg,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蜂業基地建設
1.羅平蜜蜂春繁基地 羅平位于滇東,地處滇、桂、黔交界區。全縣有油菜0.80萬公頃,以及大面積的苕子、野壩子等蜜源。油菜1~2月開花,泌蜜好,不噴施農藥。羅平早春氣候濕潤,蜂群繁殖快,吸引著各省(區)的蜂場前來繁蜂和采蜜。據1991年春統計,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00多個蜂場,約4萬多群蜂來羅平進行春繁。年產蜂蜜500~700噸,蜂花粉20噸,蜂王漿5噸。縣內建立了生產、加工、銷售,和產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體系。1988年被國家計委認定為蜜蜂春繁基地,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投資建設。
2.武定優質野壩子蜜生產基地 武定地處梁王山區,距昆明市100km。該縣以飼養中蜂為主,全縣約有中蜂2萬群,其中活框飼養1萬群,每年可生產優質野壩子蜜100~150噸。1991年由農業部建立全國優質野壩子蜜生產基地,由國家、省、地、縣四級投資建設。
(三)蜂產品的流通
1978年以前,蜂產品主要由省供銷部門經營。1983年以來,實行多渠道經營,但仍以商業(供銷)部門為主要渠道。1987年成立云南省收工商蜂業公司,經營蜂產品;一些縣級蜂業管理站和少數集體或個體經營單位,也參與蜂產品的流通。
(四)蜂產品加工業
云南省的蜂產品加工業是80年代興起的一項事業,以加工蜂花粉、蜂王漿、蜂蜜為主,現已韌具規模,年產值約1億元。其中楚雄州制藥廠, 70年代開始生產口服蜂乳,是全省最早的蜂產品加工廠家之一,昆明保健藥廠, 1981年開始第一代蜂花粉食品的研制和生產。共研制出9個產品。昆明興中制藥廠,1985年開始研制田七蜂王漿,1988年通過鑒定投產。昆明日用化工廠,1987年與云南農業大學蜜蜂研究室聯合研制花粉美容霜、花粉香皂。文山州制藥廠,1985年開始研制三七蜜精,并投入批量生產。昆明宏達制藥廠,研制云南花粉田七口服液,1988年投產。
五、蜂業管理、科教、社團及其他
(一)蜂業管理
1960年省農業廳與省科委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省養蜂工作會議,討論了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培訓養蜂技術人員及引進西方蜜蜂等問題。并制定全省養蜂生產發展規劃草案。1960~1965年,云南的蜂業由云南省農業廳畜牧處主管,負責組織領導養蜂生產。1966年以后,云南的蜂業管理以供銷部門為主。1973年省革命委員會發文,決定在省多種經營辦公室下設省養蜂辦公室,由省供銷社、畜牧處、外貿局抽人組成,負責組織養蜂生產和群眾性科技工作,以及場地安排等,每年召開l~2 次全省的養蜂工作會議,總結交流經驗。在組織蜜源普查,防治中蜂囊狀幼蟲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績。
1987年成立云南省養兔養蜂工作站,歸省畜牧局領導,主管全省養蜂生產,進一步推動了全省蜂業發展。省兔蜂站先后召開了4次養蜂工作會議,還先后舉辦了4次全省中蜂科學飼養技術培訓班,參加人數達250余人。從1988年開始, 農業部和省畜牧局每年投資10萬元扶持中蜂活框飼養技術推廣工作。為加強管理,自1988年起,先后在羅平等縣成立了專門的養蜂機構。在會澤等地也增設了專職管理人員。1991年省站對水富等6個中蜂活框飼養重點縣進行了檢查驗收。 全省萬群以上的36個中蜂縣中,絕大部分都開展了中蜂活框飼養試點工作。
1991年省畜牧局又與昆明鐵路分局、開遠鐵路分局聯合頒布了云南省鐵路運輸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接待外省蜂場30余萬群蜂,保證了外省蜂場蜜蜂安全運輸。
(二)蜂業科研
1.科研機構及其工作
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景東工作站,先后開展了云南省的蜜蜂和蜜源植物資源調查,還進行了大蜜蜂、小蜜蜂的人上馴化、蜜蜂蟲害防治及中蜂蜂箱改造等試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1976年以后,云南省的蜂業研究主要由省養蜂辦公室管理。1978年“全國養蜂學科規劃會議”之后,10月在下關召開了“全省養蜂科研會議”,制定了全省養蜂科研規劃,并積極籌建省級科研機構。
(1)科研機構
1979年,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建立蜜蜂研究所,所址在蒙自縣草壩鎮。設有蜜蜂產品開發利用研究組、蜜源和授粉研究組、蜜蜂良種選育研究組、中蜂資源研究組和情報資料室。 蜜蜂研究所建立以來,與個舊市生物制藥廠協作,利用云南豐富的花粉資源研制成對糖尿病等有療效的RPH藥品;與昆明南壩食品廠協作制成花粉晶、耐力飲料等9種花粉系列營養食品,1984年通過省級鑒定,獲云南省科研成果二等獎;與有關單位協作,共同在蜜蜂授粉、蜜蜂資源與良種選育、馴化野生蜂種反蜜蜂生物學特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匯編了《蜜蜂生物學》、《蜜源與授粉》等科研資料。
1989年,省農業科學院決定將蜜蜂研究所和蠶桑研究所統稱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設有養蜂研究室,對外是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設有東方蜜蜂資源、西方蜜蜂產品開發等研究組。
1986年3月經省教委批準建立云南農業大學蜜蜂研究室。該室先后開展了蜜蜂族和云南中蜂的研究,以及蜂產品開發、蜜蜂授粉、蜂產品在畜牧獸醫上的應用、花粉生產技術等研究,并承擔了科技星火項目的中蜂飼養技術改良研究。 該室現有專(兼)職科技人員8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3 人。
(2)科研成果
70年代末至80年代,云南省蜂業科研工作獲得多項成果。
①由省養蜂辦公室主編的《云南蜜源植物》,1980年獲省人民政府科研成果二等獎,1981年獲商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②大姚縣供銷社主編的《野壩子流蜜規律研究》,1980年獲省科研成果三等獎。
②省蜜蜂研究所、南壩食品廠、昆明醫學院合作完成的“花粉食品的開發研究”,1984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④昆明動物研究所研制的蜂毒電刺激取毒器,1985年獲云南省科技小發明三等獎。 此外,云南農業大學、昆明興中制藥廠等單位與有關單位共同研究的科研項目,也獲得成果獎。
(三)蜂業教育
1960年,由云南省農業廳主持,在玉溪舉辦了云南省第一期養蜂技術培訓班,參加培訓的學員有120 余人。1961~1975年,中國林業科學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先后為思茅地區舉辦了養蜂技術培訓班6 期,共計培訓養蜂技術人員360余人。1975~1978年永善第一中學開辦養蜂專業5期,共培訓養蜂技術人員265人。
60~70年代,省土產公司、省供銷社,每年都舉辦蜂產品質量檢驗技術培訓班,并組織地、縣供銷部門主管養蜂的干部到廣東等省學習先進經驗。
1984年開始,云南農業大學舉辦由縣級領導干部參加的畜牧、果樹技術培訓班及農業技術干部進修班,開設了養蜂學、蜜蜂授粉學等課程; 1987年起,畜產品加工專業又開設了蜂產品加工學課程。1988年云南農業大學開辦蜂學專業(大專),3 年內招收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學生74名。80年代以來,云南農業大學先后舉辦了蜂產品開發、全國中蜂科學飼養培訓班。還為麗江、武定、雙柏、新平、尋甸、羅平等地、縣開辦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培訓班48期,培訓3500余人次。新平、武定等縣的職業中學也開設了養蜂課。
(四)養蜂社團組織
1.云南省養蜂學會
1980年成立。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為彭榮。1989年,選舉產生第三屆理事會,甘汝云任理事長,現有會員348人,團體會員25個。學會成立后,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共召開學術年會5次,專題學術討論會18次。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省養蜂學會成立以來,會員發表論文150余篇,發表科普文章400余篇,其中,《中蜂喬遷記》獲得全國現實題材科學文藝征文獎, 《蜜蜂的社會》獲云南優秀科普作品獎。同時,配合有關單位,大力開展養蜂科研,積極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利用蜜蜂為農作物授粉,以及蜂產品的開發等工作,為發展云南省蜂業起了推動作用。地縣級養蜂協會相繼成立。到1991年,曲靖地區、德宏州建立養蜂協會。 羅平、曲靖市、武定、大姚、祿豐、新平等縣( 市)也建立了養蜂協會(研究會)。
2. 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秘書組
1975年由云南、廣東、廣西、福建、貴州5省(區)發起組織的“南方中蜂生產區協作組”,1979年擴大為14個省、自治區組成的“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第一、二、三屆云南省連任主任委員,秘書組設在云南。該組負責委員會日常工作。
(五)出版物
1.《蜜蜂雜志》
1974年由云南省養蜂辦公室負責編輯出版的《云南養蜂通訊》,在1978年改名為《云南養蜂》,1981年改名為《蜜蜂雜志》, 是云南省養蜂學會、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的會刊。由云南省養蜂 辦公室、省土產公司、省畜牧局、省農業科學院主辦。1986年移交,改由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第”一屆編委 會主編匡邦郁,第四屆編委會主編甘家銘。
《蜜蜂雜志》是一份提高與普及相結合的養蜂科技刊物,既有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報告,也有養蜂音的 經驗交流。
2.養蜂書籍和資料
計有9種。《新法養蜂》(畫冊)、《云南蜜源植物》、《會飛的小朋友》、《云南畜牧業區劃》、《中蜂活框飼養技術》、《蜂產品加工技術》、《養殖技術》、《山區開發新技術》,還有1981年云南省蜜蜂研究所編印的《蜜蜂科研資料匯編》的蜜蜂生物學、蜜源與授粉兩個部分。
(六)國內外學術交流
云南省的養蜂科技工作者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據不完全統計,曾參加中國養蜂學會、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中國蜂產品協會、 中國昆蟲學會等組織的全國性學術會議30余次,參加人數100 余人次,提供論文150余篇, 還先后請國內知名學者、專家來滇進行學術交流20余人次。促進了云南養蜂科研、生產的提高和發展。
云南省曾向第31、32屆國際養蜂會提供論文22篇。80年代以來,云南農業大學蜜蜂研究室、云南省養蜂學會、云南省畜牧局先后接待了奧地利、日本、荷蘭、美國、澳大利亞、泰國、緬甸等 8個國 家的養蜂專家來滇參觀訪問和進行學術交流,與14個國家建立了業務聯系。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