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蜂業
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中國黃河河套西部,東南部地跨黃土高原。 全區面積5.2萬平方公里,人口1473.8萬,其中回族占1/3以上,還有滿、蒙、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屬全國農區和牧區交錯地帶。
寧夏氣候特點是:南寒北暖,南濕北干,冬寒漫長,夏短酷熱,風大沙多,雨雪稀少。全區年平均氣溫5~10℃。無霜期100~162天。年降水量平均為190~700mm之間。
一、蜂業資源
(一)蜜源資源
寧夏蜜源資源豐富。蜜源植物種類多,分布廣,面積大, 花期長,主要蜜源銜接好。從早春3月下旬到9月中旬,都有植物相繼開花。根據地形、植被、氣候和利用情況,寧夏蜜源可劃分為;
1.六盤山蜜源區
位于寧夏最南部,包括固原地區6縣,主要蜜源植物有:
(1)蕓芥 種植面積4.5萬公頃,6月下旬開花,花期1個月左右。正常年份每群蜂可取蜜15~20kg,高時可達30~35k8。花粉充足,利于蜂群繁殖。
(2)蕎麥 種植面積3萬多公頃,8月上旬到9月上旬開花,花期 1個月,是寧夏主要秋季蜜源之一,一般年每群蜂可取蜜15~25kg,豐年高達100kg。受氣候的影響較大,泌蜜不夠穩定。
(3)紫花苜蓿和草木樨 種植面積4萬多公頃。紫花苜蓿6月中、下旬開花,花期30~40天。正常年每群蜂可取蜜15~20kg;草木樨7月初開花,花期1個月左右,單產25kg以上。
(4)香薷 分布比較普遍,面積約8萬公頃,7月中旬到9月上旬開花,花期50天左右。大流蜜期在 7月下旬到8月下旬。豐年每群蜂可取蜜50kg,一般年份取蜜20~25kg。
(5)百里香 分布面積較大,花期從6月上旬到7月中句。可取蜜2~3次,每群蜂可取蜜10~15kg。
2.中部老瓜頭蜜源區
主要分布在鹽池、同心兩縣的大部分,中衛、中寧、靈武等縣的沿山部分,以及鐵路以西沿賀蘭山一帶。可利用面積約20萬公頃,載蜂量可達lo萬多群。老瓜頭5月下旬開花,6月上旬進入泌蜜盛期,花期長達兩個月,泌蜜量大,產量比較穩定,平均每群蜂可取蜜50kg左右。本蜜源區還有大面積的蕎麥、蕓芥、百里香等。
3.黃灌區蜜源區
北起寧夏最北端的石咀山,南至中衛縣。主要蜜源植物有:沙棗、向日葵、棗樹、紫苜蓿、草木樨、枸杞、紫蘇、刺槐以及瓜果、蔬菜等,適合定地飼養。
(1)沙棗 灌區各縣均有分布,北起銀川市,南至中寧,有一條較寬的防御風沙的沙棗林帶。5月中、下旬開花,花期半個月,泌蜜比較穩定,每群蜂可取蜜15~30kg。花粉較多,利于蜂群繁殖。
(2)向日葵 是灌區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各縣均有分布,以銀北地區居多,7月中旬開花,一直延續到“霜降”。有粉有蜜,一般每群蜂可取蜜25~35kg。
(3)枸杞 是寧夏馳名中外的名貴藥材。5月開花,一直延續到9月,5~6月和8~9月, 開花比較集個。泌蜜較好,每群蜂可取蜜15~20kg。
(4)棗樹 主要分布在銀南地區沿山各縣,一般6月上旬開花,花期一個月左右,正常年景每群蜂可取蜜25~30kg。
(二)中蜂資源
寧夏飼養中蜂歷史悠久,主要分布在寧南山區8縣,現有中蜂2.5萬群。以固原、海原、西吉、 彭陽4 縣居多,隆德、涇源2縣次之,鹽池、同心2縣較少。寧夏中蜂個體較大,抗寒能力強,適應山區惡劣多變的氣候條件飼養。寧夏中蜂與其它地區的中蜂相比,不愛遷飛。按體色分為兩種,一種是工蜂全身為麻黑色,另一種是胸部為麻黑色,腹部為紅棕色,以麻黑色的群數占的比例大。據觀察,紅棕色比麻黑色的個體大,能維持6~7框群勢,早春也比麻黑色的繁殖快,抗病力強。兩型中蜂交叉分布,麻黑色的以六盤山以北地區居多,蜂王的體色有黑色、棗紅色和黑背紅腹 3種。從維持群勢、抗病能力和生產性能相比,以黑背紅腹最佳。
二、養蜂生產發展概況
(一)中蜂的飼養情況
寧夏以飼養中蜂為主。群眾飼養的中蜂多是在崖壁上挖洞筑巢,秋后取蜜,將脾帶蜂鏟下。這種傳統的方法,一直延續至今。正常年平均每群產蜜只有幾公斤。1974年以前,本地所產蜂蜜還不能滿足全區中藥廠加工藥丸的需要。
1949年以后,寧夏中蜂發展經歷幾次大的波動,1950~1957年,中蜂發展較快,1957年底,全區有2.5萬群。1977年,中蜂遭到囊狀幼蟲病的侵襲, 由于預防和治療技術跟不上,損失嚴重。疫情過后,全區中蜂剩下不到3000群。
1959年和1964年,自治區農業廳和固原地區都進行過中蜂活框飼養技術的推廣工作,但因技術不過關和社會因素等影響,均未成功。1976年固原地區從江西和四川兩省請來養蜂技術人員,分別在海原、固原等5縣進行了中蜂活框飼養的過箱試驗,過箱800群,當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海原縣過箱30群中蜂,蜂蜜單產達50~70kg,提高6~10倍, 但因蜂群的越冬飼養技術不過關,又一次遭到失敗。后經固原地區養蜂試驗站的技術人員經過三年時間的研究,解決了這一難題,中蜂活框飼養技術陸續在寧夏推開。
(二)西方蜜蜂的引進與發展
寧夏飼養西方蜜蜂始于本世紀50年代后期,1957年從北京引進了十幾群意蜂進行試養。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引進30群意蜂進行飼養試驗。1959年,自治區農業廳派員從四川購進意蜂900群,因缺乏飼養管理技術,經過越冬,大部分死亡,只剩下100余群。1960年,為了給果樹傳花授粉,銀川市中山公園、靈武園藝場、靈武農場等單位派員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學習西方蜜蜂的飼養管理技術,隨后又將200多群西方蜜蜂引入寧夏。 當時,都是采用定地飼養,建立越冬室就地越冬。由于沒有完全掌握蜂群在當地越冬的規律和技術,越冬損失嚴重,蜂群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商品性生產。70年代初,又將灌區的西方蜜蜂引入寧南山區的固原和海原縣。從此揭開了固原地區飼養西方蜜蜂的歷史。
1974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根據農林部的指示,組成了寧夏固原地區養蜂科技服務隊,進行宣傳、組織和技術培訓上作,支持固原地區發展養蜂生產。另外,浙江、江蘇、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的養蜂單位積極派技術力量大力支援, 國家先后無償投資168.5萬元、撥木材1000m3扶持當地養蜂生產。經過六年的艱苦奮斗,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1973年末,固原地區僅有4個蜂場,11名養蜂員,飼養意蜂330群, 到1977年,蜂群發展到1.2萬群,當年每群蜂平均產蜂蜜71.5kg,產值達l 94.9萬元,占全區鄉鎮企業總收入的1/3。到科技服務隊撤離的1979年時,全區的蜂場發展到230個,養蜂員1073人,養蜂19051群,六年累計產蜜量達2539噸,蜂王漿2690 kg,蜂蠟105kg,總產值659萬元,純收入208萬元。
固原地區養蜂生產的發展,帶動了寧夏自治區養蜂生產的發展,1980年全區蜂群發展到 3.7萬群,比1978年增加1萬群。固原地區的養蜂經驗,由農林部向陜、甘、寧邊區進行了推廣。
(三)定地越冬及轉地放蜂
1979年,在寧夏灌區進行廠定地越冬結合短途轉地放蜂試驗,經過兩年實踐,總結出一套成功的室外定地越冬的經驗,蜂群越冬成活率提高,蜂群健康。1984年在寧夏整個灌區推廣, 1.5萬群意蜂全部采用定地室外越冬,比運往南方四川等地越冬繁殖的蜂場,生產穩定,經濟效益顯著。如靈武縣龍九疇蜂場,連續8年都是采用這種越冬形式,蜂群成活都在98%~100%。寧南地區定地越冬,開始于1975年,現有10%的養蜂場采用了此種養蜂方式。
固原地區養蜂以轉地放蜂為多,基本形成一條固原-四川-陜西-固原的放蜂路線。該地區90%的西 方蜂群一直在這條線上轉地放蜂。
寧夏的轉地蜂群,于每年12月中旬開始運往四川。一群內有兩脾以上的足蜂為佳。到 1月中旬進行包裝,這比提早包裝每群可節省飼料4~5kg。在 3月份油菜大流蜜期,培養采集蜂結合育王,等處 女王交尾成功后,4 月初出四川。這時封蓋子脾多,但蜂群不太強,可以關巢門運蜂,能保證運輸途中的安全。到達下一個蜜源場地后,工蜂大量出房,形成生產力較強的繼箱群。出四川的蜂場一般轉到漢中采油萊后,再到關中咸陽一帶來油菜,然后到秦隴、官山山區采刺槐和山花蜜源。6 月中旬回到當地。
(四)蜜蜂良種的培育和利用
1974年以后,寧夏自治區畜牧局為普及蜜蜂良種,在固原地區相繼建立了固原、海原、西吉、隆德 4 個縣種蜂場。每年還有計劃地從外地引進一部分良種蜂王供給養蜂場。
經過多年的實踐,確認在寧夏灌區以卡尼鄂拉為母本,意蜂為父本進行雜交,其雜交后代表現較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生產力。自治區農科院園林場蜂場、靈武縣城鎮公社蜂場、賀蘭縣原種場蜂場,采用這種雜交組合,定地飼養結果,越冬比意蜂安全,消耗飼料少,早春繁殖快,抗病能力強,能較好地利用當地的蜜粉源,產蜜量比意蜂提高20%~30%。寧夏南部山區,以意蜂作母本,卡尼鄂拉蜂作父本,雜交后代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生產力,適合開展多種蜂產品生產。
從1978年開始,自治區畜牧局每年到外地引進一定數量的卡尼鄂拉蜂王和意大利蜂王,分配給各縣飼養管理有經驗的養蜂場,采用輸送蟲卵法向周圍的蜂場供種。10余年來,利用引進的良種蜂王,對寧夏養蜂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受到廣大養蜂戶的歡迎。
(五)養蜂生產的曲折發展過程
寧夏養蜂業的發展經歷了起落過程。1979年末,科技隊工作期滿撤離固原后,經國家扶持辦起來的飼養西方蜜蜂的國營和集體蜂場,由于當時管理體制上責權利分離,一些蜂場技術水平較低,以及1981~1982年又遭到較大的自然災害,蜂產品收購價格連續下調等原因,致使1982年固原地區剩下廠161個蜂場,養蜂員由1046人減少到506人。但經過這次波動,一些有經驗、有技術、經營管理好的蜂場逐漸形成了養蜂專業戶和養蜂重點戶,并在蜂產品銷售方面實行多渠道經營,從而使這批養蜂場得到鞏固發展。1991年末,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蜂群存養量2.5萬群,蜂蜜產量1000噸。
三、養蜂經濟效益調查
1986年下半年,固原地區養蜂試驗站組織有關人員,采取隨機取樣的方法,對本地區 5個縣的50個專業戶和兼業戶養蜂的經濟效益進行了調查。
50個養蜂戶從1982~1986年,共生產蜂蜜25.89萬公斤,蜂王漿1373kg,蜂蠟1268kg,花粉1227kg,出售蜂群1910框,總產值67.77萬元。純收入47.51萬元,從業人員65人,平均每年人均純收入1939元。
1977~1981年的 5年中,全地區養蜂人均純收入359元。兩者相比,養蜂專業戶人均純收入提高5.4 倍。
投入資金與經濟效果比較,上述的50個養蜂專業戶5年所投入資金16萬多元(其中自籌資金占 55.3%;有息貸款占9.7%;無息貸款占30.7%;無償扶持款占4.2%)。與總收入比,每投入1元,收入4.19元。
四、養蜂科技成果與蜂產品開發
1978年,養蜂科技隊與固原地區養蜂試驗站合作,對鹽同一帶半沙漠草原地區新蜜源-老瓜頭進行考察,初步摸清了老瓜頭的分布面積、泌蜜量、泌蜜律,并對所產蜂蜜進行了化驗分析,確認老瓜頭是半荒漠草原上的一種泌蜜時間長、蜜質好、泌蜜量大而且穩定的新蜜源。此項研究于1984年獲寧夏自治區科研成果三等獎。
1985~1987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的幫助下,開展了蜂蜜枸杞系列飲料的研制,由于養蜂所提供各種菌種,在靈武果酒廠進行試驗,先后研制出蜂蜜汽水、蜂蜜枸杞發酵酒等7個產品。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92上一篇:寧夏的蜂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下一篇:內蒙古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