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蜂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 歷史回顧
在我國長達3000多年的養蜂歷史中,甘肅蜂業一直處于國內先進水平。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全國養蜂大會召開,并于1958年在天水成立了“甘肅省種蜂場”,重點負責西北地區的蜂種保護與選育工作。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后,于1979年12月成立了“甘肅省養蜂研究所”,期間以該所為技術中心,相繼建立了隴東、隴南、中部、河西養蜂服務站和甘肅省蜂乳廠、中心實驗場及隴原蜂產品研制廠,并在重點養蜂縣市建立了蜂業管理站或有專人負責本地蜂業工作,共同構建了我省的蜂業科研、推廣、服務體系,推動了甘肅蜂業的發展。
《中蜂飼養科學知識》《中蜂資料選編》《甘肅蜜源植物志》等專著的出版,《甘肅主要蜜源植物的調查與研究》《中蜂產品的利用與開發》《蜂蜜酒系列產品》《蜂花粉系列產品》等成果的取得與產品上市,提高了甘肅蜂業在全國的影響和聲譽。多次國際國內蜂業大會的參加與接待國內外友人參觀游覽,擴大了甘肅蜂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近年來,甘肅蜂業界在國內蜂業雜志上,論文發表率逐步提高,在國內外聲譽良好。以上這些為甘肅蜂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 存在問題
甘肅有著豐富的蜜粉源植物和悠久的養蜂傳統,是全國蜂業發展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在全國蜂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地處內陸省份,受開放政策、觀念、經濟等因素影響,發展中的甘肅蜂業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1)甘肅蜂群飼養量少、規模小,但發展養蜂潛力很大。目前甘肅蜂群飼養量為26.5萬群,與可載蜂100萬群以上的飼養量相比,發展養蜂的潛力很大。從中蜂的規模來看,西方蜜蜂飼養蜂場規模一般在l00~150群,與東部發達省份規模在180群的飼養量基本相當,飼養蜂群以取漿取蜜為主,蜂蠟、蜂王幼蟲、蜂膠等產品的生產較少或根本不生產。養蜂水平處于東部地區中等偏上水準,還處在現代蜂業的萌芽階段。中蜂飼養處于原始與傳統養蜂并存的現狀,在較為發達地區中蜂以活框科學飼養為主,取蜜兼顧取漿,絕大部分地區仍以舊法飼養為主,僅以取蜜為業。且蜂場規模較大者只有100多群,多數為數群至數十群,一般規模小,飼養管理水平低下,處于自生自滅的原始現狀。因此,宣傳與推廣科學飼養中蜂是甘肅蜂業發展的一個首要任務。
(2)甘肅蜂業科研、生產、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20世紀80年代相繼建立的蜂業基層服務站由于機構改革,經費、人員編制等問題被撤并,大部分蜂業協會也因20世紀90年代的整頓清理被取締。
②20世紀90年代隨著外貿與基層供銷社體制的變革等種種原因,以供銷部門為主體的蜂產品經營體系,受信息、市場機制、觀念、地理區位及經濟政策、歷史遺留等系列問題制約與影響,相繼破產解體。以天水為例,曾經挑大梁的骨干企業天水外貿與土產公司,如今蜂產品經營與昔日相比相當凄慘,其經營額不足百萬,逐漸退出蜂產品市場。因此,研究新的經濟形勢下的蜂產品經營體系,使之與現行機制相適應,就顯得迫在眉睫。
③20世紀80~90年代曾一度輝煌的甘肅省蜂乳廠、隴原蜂產品研制廠,90年代中后期由于企業負責人的頻繁更換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忽視了對產品的升級換代與深入研究,忽視了研發與營銷隊伍的建設,加上經營觀念落后,后續人才醫乏,最終導致了兩廠先后破產解體。
④作為甘肅蜂業的領頭雁,甘肅省養蜂研究所,是甘肅蜂業的孵化器,對甘肅蜂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但由于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面貌改善等方面缺少政府投入,沒有建成省級科研機構應具有的科研設施,難以吸引本科以上的研究人員來我所工作和國內外蜂業界人士的投資開發。
(3)甘肅蜂業的發展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與品牌產品的形成。近年來,甘肅蜂業界人士在蜂產品經營加工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組建了數十個蜂業科技有限公司,為蜂農銷售蜂產品提供了方便,為發展養蜂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但由于沒有政府的支持,優惠政策的給予,其規模不大,蜂產品加工處在初級階段,重蹈了走數量擴張型老路的覆轍,急于求成,盲目擴大規模,而忽視了產品質量檔次和效益的提高,急于求大求全,而終久不會強大。在養蜂業較為發達的天水市,蜂業企業近10家,店面及零售攤點數百家,其經營額不足千萬。同行、同鄉、同事、同學所創辦的同類企業,同一產品,名稱、標識、標準、包裝、質量、價格各不相同,讓消費者難以適從;同一個市場,有限的購買量,為了推銷不同廠家的產品,只能采取讓利降價,增加宣傳包裝,降低收益來實現,沒有長久經營的策略與穩定銷售額;同一蜜源、同一路線,同樣熟悉的蜂場,不同企業,不同的車輛,不同的收購人員,可以開出差別較大的不同價格,撞車后互相加價收購,對偏僻邊遠蜂場又競相壓價收購,造成了收購信譽的下降,得不償失。解決這一問題階唯一辦法是在主管部門引導與支持下,按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組建股份制蜂業有限公司。因此,全省蜂業界同仁應共攜手、同命運、共創業、同輝煌,讓甘肅蜂業在西部蜂業乃至全國蜂業中占有一席之地。通過組建蜂業股份制企業,資源整合,爭創名牌,使之成為甘肅蜂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帶動整個行業的復蘇與發展。
(4)甘肅蜂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與管理,對蜂業惠及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作用宣傳不夠,認識不足。多年來,國家對國民經濟有過調查,但針對具體的行業,如蜂業就很少作過系統的調查研究,因而對本行業的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對涉蜂行業及相關經濟的帶動性認識不足,對蜜蜂的授粉作用與生態作用認識不夠,導致了養蜂就是取蜜的片面認識等等,這些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3 對策措施
甘肅有著悠久的養蜂歷史與豐富的蜜粉源資源,發展養蜂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區位經濟、觀念信息、政策等種種原因,與東部發達省份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蜂業生產經營中存在不少問題,針對以上差距與問題,提出以下措施與同行商討。
(1)加強對養蜂業、蜂業資源的宣傳與認識。養蜂不僅能夠取得一定數量的蜂產品與經濟收入,而且能獲取超過自身價值10~l00倍的授粉價值。世界上養蜂發達的國家無不把蜜蜂授粉當作農牧業增產的有力措施來研究推廣與利用。近年來,我國在利用熊蜂為設施農業授粉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甘肅100萬群的載蜂量,現飼養26.5萬群蜜蜂,發展養蜂潛力巨大。因此除加強對資源優勢的宣傳外,應加強蜂業生產技術的培訓與宣傳,提高從業者的技術水平,從而擴大飼養數量。
(2)建立健全蜂業科研、生產推廣服務體系。完善科學的推廣體系是蜂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我省蜂業重點地區設立服務站,次要地縣設立服務點,通過現代通訊與網絡組成高效快捷的蜂業服務體系。進行科學分工,研究、推廣、服務一條龍,有步驟、有計劃協調發展。
(3)適應形勢,整合力量,組建蜂業股份有限公司,帶動全省蜂業的全面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要求參與企業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規模與競爭力,弱小企業勢必被淘汰出局,這是經濟規則所致。股份制企業或集團聯盟,在產品檔次、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品牌形成等諸多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加之股份制這一市場經濟運行的成功模式,有利于提高蜂業行業的競爭力與規模效益。因此集中人才、資金、設備優勢,進行品牌產品研發與宣傳;走名牌戰略之路,促甘肅蜂業發展,同時將本企業做大做強,就有可能成為現實,否則只能是一句空談。GMP認證是一個規范和體系,一個小企業只能望洋興嘆,這只能依靠大企業或者說企業集團來實現。
(4)加強科技投入力度與甘肅蜂業研究機構的基礎建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投入,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沒有一定的科研設施及生活條件,就很難引進高精尖的蜂業研究人才,出高水準的科研成果。
(5)加強行業自律與檢測,建立生產銷售網絡,在市場運行中將假冒產品驅逐出市場,凈化國內市場,擴大內銷,開拓國外市場,采用多元化戰略,分散風險。利用股份合作之優勢,加強生產、服務、銷售等方面的合作,把生產、流通行業、出口等部門利用網絡協調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全省蜂業的良性發展。
(6)加強蜂業行業學會的工作,擴大科研生產、流通部門的合作與交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蜂業行業的各項工作。
(7)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科學制定全省蜂業發展規劃,把人才培養、科技培訓、蜜源建設、良種繁育、政策法規等內容以規劃的形式寫入甘肅經濟發展綱要,成為今后工作的指南。切實建立若干蜂業標準與規范,使標準化生產成為現實。
總之,甘肅蜂業的發展,應從蜂業生產、蜜源建設、產品銷售與科技開發、制度創新等多個方面和環節來抓。
①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帶來的良好機遇,結合退耕還林、產業結構調整、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生態建設,建設一個長期穩定的優良蜜粉源基地,為養蜂生產提供基礎。
②通過建立健全的蜂業推廣體系與科技研發體系,制定統一的蜂業生產規范,宣傳引導蜂農利用良種、飼養強群、取成熟蜜,按統一的生產技術規范、產品標準,生產符合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優質蜂產品。同時在政府扶持下,建立國家級蜂業研究中心,為甘肅蜂業發展提供信息化服務與技術支撐及政策引導等。
③利用創新制度,全省一盤棋,吸取20世紀50~60年代國家經貿體系的成功經驗,重新組建遍及城鄉的蜂業經營網絡,把經營點變成蜂業生產的服務點,產品收購銷售點、信息聯絡點、技術資金提供點及病情監控點,從而成為全省蜂業經濟增長的推動點,促進全省蜂業的健康發展。
④把全省蜂業從蜜源建設、養蜂生產、科研開發、產品經營,通過組建企業集團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大集團高起點、高標準、大規模、產業化的運作下.集中優勢人才,進行產品研發、宣傳,創立一個品牌產品,成為全省蜂業的龍頭企業,帶動全省蜂業的發展。
⑤通過價格論證體系,把蜂產品價格與政府農產品最低保護價結合起來,改變蜂產品成本與售價倒置的局面。“谷賤傷農”,“蜜賤傷蜂”,廣大蜂農近年來常說一斤蜜賣不過一斤米,就形象地作了比喻。針對這一反常現象,建議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蜂產品價格聽證會,邀請政府領導、經濟專家、蜂農代表、消費者來共同關心蜂產品價格,從而解決生產成本與售價倒置的矛盾,使其保本或微利經營,進而保障我國蜂業這一現代農業之翼的正常發展。
引自《蜜蜂雜志》2006(2)
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