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蜂業
甘肅地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全省面積39萬多平方公里,山地、丘陵、荒漠,約占70%。屬亞熱帶與溫帶,大部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河西走廊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為灌溉農業區。甘肅蜜源豐富,地處西北要沖,有北上寧夏、南下青海、西進新疆、東入陜西之便,歷來是西北轉地放蜂的必經之地,每年四川、陜西、浙江、江蘇、福建等省約有15萬群蜜蜂進入甘肅故蜂,為中國蜂蜜主產區之一。
一、蜂業沿革
養蜂歷來是甘肅農村一項傳統的家庭副業。古代人把蜜蜂作為吉祥、勤勞、幸福、甜蜜的象征。沿襲至今,邊遠山區仍有“蜂是飛財,無緣不來”之說。甘肅養蜂業的發展,可以分以下三個時期:
(一)傳統養蜂業時期
這一時期可從1938年追溯到上古時期,即采用原始、粗放的生產方式,使蜂群自繁自衍、自生自滅的歷史。其特征是:生產單一,采用毀巢取蜜的方法,蜜質差,產量低。 一般每群蜂單產僅5kg左右。
(二)新法飼養西方蜜蜂與傳統方法飼養中蜂并存的時期
這一階段從1938年起至1957年止。1938年,臨夏州馬鴻逵的家人從西安引進少量的意大利蜂,作為觀賞與娛樂之用。從此,甘肅有了飼養西方蜜蜂的歷史。中蜂仍沿襲傳統方法飼養,僅僅是家庭副業。1949 年全省飼養蜜蜂不足8萬群,年產蜜200噸。1954年出口蜂蜜27噸。
(三)大量飼養西方蜜蜂與推廣中蜂活框新法飼養的時期
這一時期從1958-1991年。1957年,甘肅省農業廳推廣中蜂活框新法飼養技術。1958年建立了甘肅省國營天水種蜂場后,同年從江西向塘種蜂場、湖北荊州蜂場購進意大利蜂3000群,從此開始了大量飼養西方蜜蜂與中蜂活框新法飼養的新時期。
1991年,全省養蜂25.5萬群,蜂蜜平均群產15kg左右,年產蜂蜜2000噸左右,蜂王漿20噸,鮮花粉200噸。 蜂蜜出口1000噸。養蜂已由單一的家庭副業成為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建立了養蜂專業科研機構、管理機構、良種繁育基地、推廣機構及一批加工廠,形成了科研、生產、推廣、加工、經營較為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
二、蜂業資源
甘肅蜜源植物和蜂種資源豐富。據調查,甘肅蜜粉源植物有651種,分屬89科286屆。主要蜜源植物有19種,花蜜蘊藏量可達4萬多噸。
(一)主要蜜源植物
1.油菜 全省各地都有分布,康縣、成縣,面積0.6萬公頃,花期在4月中下旬;徽縣、天水、慶陽、平涼、臨洮, 面積1.33萬公頃,開花在4月下旬或5月卜旬。群產蜜約5-10kg;蘭州、臨夏,面積0.66萬公頃, 花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群產蜜約8kg左右;甘南、古浪、天祝,面積1.33萬公頃, 花期7月,群產蜜約15kg左右;山丹、民樂,面積1.68萬公頃,花期8-9月,群產蜜約15kg左右。
2.泡桐 主產區為武都、天水、平涼,面積2.69萬公頃,花期4-5月,群產蜜2-3kg左右。
3.白刺花 主產區為秦嶺山區與關山林區,其中成縣、康縣、微縣、兩當,面積約2.98萬公頃,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靈臺、合水、鎮原,面積o.58萬公頃,花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群產蜜15kg左右。
4.刺槐 主產區為渭河與涇河流域,其中天水約1.34萬公頃,花期5月上、中旬,群產蜜10kg左右;靈臺、平涼約2.29萬公頃,花期5月中、下旬,群產蜜8kg左右。
5.紫苜蓿 天水、定西兩地區面積約8.1萬公頃,花期6-7月,群產蜜10kg左右。
6.漆樹、椴樹 主要分布于天水、平涼,面積o.32萬公頃,花期6月,群產蜜8kg左右。
7.蕓芥 主要分布于甘谷、秦安、隴西、會寧、靖遠、古浪、金呂,面積約4.2l萬公頃,花期7-8月,群產蜜8kg左右。
8.草木樨 主要分布于西和、 天水、甘谷、平涼、定西、通渭、武威,面積約5.03萬公頃,花期6-7月,群產蜜約20kg。
9.柿樹 主要分布于天水、涇川,面積0.04萬公頃,花期6月,群產蜜約5kg。
10.棗樹 主要分布于蘭州、永登、張掖、臨澤,面積0.12萬公頃,花期6-7月,群產蜜約10kg。
11.沙棗 主要分布于民勤、張掖、臨澤,面積約3.96萬公頃,花期6月,群產蜜約5kg。
12.黨參 主要分布于甘谷、隴西、文縣、岷縣,面積0.58萬公頃,花期6-7月,群產蜜約20kg。
13.紅豆草 主要分布于通渭、定西,面積約0.46萬公頃,花期7月,群產蜜10kg左右。
14.百里香 主要分布于天水、平涼、慶陽、定西,面積約0.43萬公頃,花期7月,群產蜜約5kg。
15.茴香 主要分布于民勤、景泰,面積約0.63萬公頃,花期8月,群產蜜約20kg。
16.香薷 主要分布于甘南、天祝、山丹,面積33.7公頃,花期7-8月,群產蜜約20kg。
17.向日葵 主要分布于隴西、西和、平涼、民勤、臨澤等地,面積約0.91萬公頃,花期7-8月,群產蜜約7kg。
18.蕎麥 主要分布于武威、張掖、臨澤、天水、慶陽、武都,面積約8.66萬公頃,花期8-9月,群產蜜約15kg。
19.棉花 主要分布于敦煌、安西,面積約0.7萬公頃,花期8-9月,群產蜜約10kg。
(二)蜜源特點
1.夏秋蜜源多,而春季蜜源少 19種主要蜜源植物花期,絕大多數開花泌蜜都在5月左右。
2.泌蜜量大,產量比較穩定 本省大陸性氣候明顯,日照時間長,日溫差較大,利于花蜜的分泌,故產量比較穩定,蜂蜜濃度也高。
3.花期長,產品質量好 由于地形復雜,地域遼闊,東西跨越2000km,從東到西,花期可達8個月之久。蜂產品無污染。
(三)蜜源分區
根據不同蜜源植物的生態條件,群落組成,以及養蜂生產的特點,甘肅蜜源可分為以下四個類區:
1.以白刺花、漆樹、椴樹等為優勢蜜源的隴南林木蜜源區 本區位于渭河以南、嘉陵江上游的山岳地帶,包括隴南地區和天水市的一部分。
2.以紫苜蓿、草木樨、刺槐、棗樹、蕓芥等為優勢的黃土高原林草蜜源區 本區為疊山、潘家山、秦嶺以北烏鞘嶺以東,六盤山、羅山以南,子午嶺以西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帶。
3.以香薷、油菜等為優勢的草本蜜源區 本區位于岷山以北、洮河以西,包括甘南州與臨夏州的一部分。
4.以油菜、茴香、向日葵、棉花為優勢的栽培蜜源區 該區位于烏鞘嶺以西的沖積平原地帶,包括酒泉、張掖、武威三地區以及嘉峪關、金昌兩市。
(四)蜂種資源
甘肅的中蜂約占全省蜂群總數的60%。分布于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山區,除家養外,在秦嶺、子午嶺等山區,還有大量的野生蜂群。甘肅中蜂體大,吻長,工蜂體黑色,被褐色絨毛,腹部黃色班不明顯;吻總長5.3-5.6mm,肘脈指數3.76-4.02。認巢能力強,遷飛性弱。雄蜂為黑色,被褐色絨毛。蜂王體色有兩種:一種整個腹部為黑色;一種腹部為暗紅色,有較明顯的黃色環。采用活框新法飼養的中蜂,年平均群產蜂蜜可達20kg以上;可維持大群,群勢達2.5-3.5kg。除中蜂外,甘肅引進的西方蜜蜂有:意大利蜂、高加索蜂、澳大利亞意蜂、塞浦路斯蜂、卡尼鄂拉蜂。
三、蜂業機構
(一)管理機構
1979年以前,甘肅蜂業由供銷部門與農業部門分管。供銷部門負責場地分配,轉地蜂場接待工作;農業部門負責養蜂生產與蜂群檢疫。1979年以后,由畜牧部門主管養蜂業。
1.供銷部門為蜂業發展作出貢獻
60年代至70年代,供銷部門十分重視養蜂生產的發展,積極為各地養蜂場排憂解難。
①接待外地蜂場,安排放蜂場地。在各蜂蜜主產區都設立了放蜂接待站,工作人員晝夜服務,安排車輛,接送蜂群,分配場地,解決蜂場糾紛,供應養蜂生產與生活物資。
②按質論價,及時收留。流蜜季節,供銷社及時送桶收蜜,按質論價,及時付款,取得了養蜂員的信賴。
③開展技術培訓,提高養蜂員和收購人員的技術水平。
2.畜牧部門設立專門機構分管蜂業
1979年以后,省畜牧部門主管全省的養蜂生產。1988年,原有個部養蜂服務站改為省蜂業工作站,進一步加強了全省的養蜂管理上作。
(二)科研機構
1.甘肅省養蜂研究所
該所1979年在天水種蜂場的基礎上建立。辦所方針是以應用研究為主,實行科研、推廣、生產、加工、經營五位一體制,面向生產,為全省蜂業服務。該所的主要研究項目為:①蜜蜂良種的保存、繁育與推廣;②蜜源植物泌蜜規律、預測預報及蜜蜂授粉;⑦蜜蜂產品的卡產技術;④蜜蜂病蟲害的防治及新型蜂藥的研制;⑤蜂產品的綜合開發與利用;@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的推廣;⑦新型蜂具的研制。該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有:花粉破壁與滅菌技術;花粉營養霜的研制;蜂蜜酒系列產品;甘肅主要蜜源植物的調查及其開花泌蜜規律的觀察與研究;花粉系列營養糕點;黨參泌蜜的植物生理及預測預報的研究等。
2.定西養蜂試驗站
建于1979年,該站建立后,曾引進高加索蜂種王,作為高加索蜂育種基地,并舉辦過幾期培訓班,為定西地區培養了一批養蜂人員。
(三)推廣機構
1.武威地區養蜂服務站
為適應河西地區養蜂生產的需要,由省計委投資,1984年建立。其前身是省河西養蜂服務站,隸屬于省養蜂研究所,1986年移交給武威地區農牧處。
2.慶陽地區養蜂服務站
1986年在省養蜂研究所隴東工作組的基礎上,由省計委投資建立。1990年移交給慶陽地區,現隸屬于慶陽地區農牧處。
(四)經營機構
甘肅省土產總公司及各地縣土產公司是全省蜂產品主要經營單位。省土產總公司下設蜂產品科。1991年,為加強流通領域的服務工作,成立了省蜂產品工作總站。各地縣均設有相應的服務站。中國醫藥保健品總公司、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在甘肅省蘭州市均設有分公司,負責蜂產品的進 出口業務。省鄉鎮企業總公司也開展蜂產品經營業務。
四、蜂業的主要工作與成就
(一)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
1.1957-1960年為試點階段 首先由省農業廳派出人員在天水市試點;天水種蜂場成立后,在天水縣進行試驗示范。
2.1965-1969年為試驗示范階段 天水種蜂場組成了中蜂隊開展推廣示范,探索中蜂過箱后的綜合管理措施,總結中蜂飼養管理技術經驗。
3.1982-1991年為推廣階段 甘肅省養蜂研究所成立后,省畜牧廳把推廣中蜂活框飼養技術作為該所 的主要任務之一。1982年,省養蜂研究所派科技人員,收捕野生中蜂,組建教學實驗蜂場,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部地區中蜂科學飼養服務站,通過教學實驗蜂場,為貧困山區培養了30多名養蜂技術員,推廣活 框蜂箱飼養中蜂100多群。同年,省養蜂研究所為推廣中部站的經驗,又派出工作組,深入農村,繼續組建廠教學實驗蜂場3個。幾年來,省養蜂研究所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學習班、培訓班36期,為全省培養養蜂技術人員1850人。
1982年,甘肅省養蜂研究所編輯出版了《中蜂資料匯編》、《中蜂科學飼養》兩本書,對普及中蜂活框飼養起到了指導作用。
1991年全省活性飼養的中蜂達到5萬多群,占全省中蜂總數的30%以上,隴南、隴東等重點縣、鄉達40%-50%,與1982年相比,新增產值約300萬元。
(二)蜜蜂良種的繁育與推廣
1.中蜂的選育與推廣
1965年,原天水種蜂場采用營養雜交的方法對中蜂進行了定向培育,收到滿意的結果。1972年,先后向廣東、廣西、江西、云南等省推廣中蜂19群,并向越南出口種蜂300群,向德國出口種子10只。
2.西方蜜蜂的繁育與推廣
1958年,繼滅水種蜂場之后,又在景泰、臨洮、天水縣建立了縣種蜂場作為二級繁育體系,從此,掀開了甘肅省西方蜜蜂良種繁育與推廣新的一頁。1958-1960年,省農業廳通過天水種蜂場引進意大利蜂3000群。為當地發展意蜂打下了基礎。1959年,天水種蜂場引進高加索蜜蜂種王,白1960年開始配制意×高雜交種,并迅速在省內及西北地區推1971年,天水種蜂場引進卡尼鄂拉蜂后,即開始了品種繁育工作。1973年,在全國蜜蜂育種會議上,該場被確定為卡蜂育種場。1976年,由農業部與甘肅省共同投資,在天水縣麥積鄉臥虎村建立卡蜂原種場一處。1972-1984年間,該場先后配制出卡×意雜交蜂王1000多只, 除向省內推廣外,還向全國各地輸送種王760多只。1989年,省養蜂研究所義從浙江平湖引進平湖蜂王漿高產蜂種王20只,作為育種素材,進行試養觀察,并向隴南等地推廣。
(三)蜂機具、蜂藥生產
為滿足各地對蜂機具的急需,從1969年開始,天水種蜂場組建丁蜂具車間,試制蜂箱、分蜜機、巢礎、面網等蜂機具以及蜂藥,除供應本省外,還銷往寧夏、青海等近十個省(區)。
(四)蜜源資源普查
為查清甘肅蜜源植物資源,1980年,省養蜂研究所先后派出了三批科技人員,對甘肅重點養蜂縣的蜜源植物進行了初步普查。1982年,省畜牧廳將此項工作列為科研項目,由省養蜂研究所承擔。通過長達4年對全省14個地(州、市)、86個縣(區、市)的全面普查,寫出了調查報告13篇,采集標本2000多份,拍攝照片1000多幅。查清了甘肅蜜源植物的種類、分布、面積、生態環境、養蜂生產的利用價值、蜂蜜質量及花粉形態。該項目于1986年通過省級鑒定,并于1987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據調查結果撰寫出版了《甘肅蜜源植物志》一書。該書還在1989年被中國養蜂學會評為出席第32屆國際養蜂會議優秀作品赴巴西里約熱內盧展出,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在項目實施期間,課題組還對紅豆草、白刺花等主要蜜源植物的開花泌蜜規律進行了觀察與研究,寫出了專題論文。通過對秦嶺山區白刺花蜜源后期蜜蜂個毒問題的探索,弄清了蜜蜂中毒的原因是由于采集了衛茅科植物梭枝南蛇藤的花粉所致,從而使中國養蜂界解決廣這一疑題。
在工作過程中,總結出一套測定和計算蜜源植物儲蜜量和合理載蜂量的方法,并通過兩者之間的聯系,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建立蜜源植物空間數學模型的方法,并進而提出廠蜜源植物動態等價曲線比較法,為充分合理地利用蜜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全省普查的基礎上,繪制了《甘肅省主要蜜源分布圖》、《甘肅省養蜂區劃圖》、《甘肅省小轉地放蜂路線圖》及《甘肅省建立中蜂保護區示意圖》等。這些成果已被甘肅省畜牧業區劃和農業區劃所采用。
(五)蜂產品綜合開發利用
1972年,天水種蜂場建成了蜂乳車間并投入批量生產。省養蜂研究所成立后,為擴大蜂乳車間的生產能力,由農業部畜牧總局、 省畜牧廳和省計委列項共投資280萬元,在天水市北道區渭濱南路擴建成蜂乳廠,現已形成年產值200多萬元的生產能力。
1984年,由省科委立項,省養蜂研究所承擔了省列“七五”重大攻關項目“蜂產品開發與利用”,通過長達5年的艱苦努力, 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空軍蘭州醫院等單位的協助下,先后研制出藥品、食品、化妝品、飲料、酒類5大類21種新產品。其中有3項成果獲省、廳科技進步獎,兩項成果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級重大科技成果,花粉營養霜榮獲第三十二屆國際蜂產品博覽會集體金獎,玫瑰酒在中國首屆酒文化博覽會上被評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這個項目于1990年5月通過省科委組織的總驗收。1984年以來,中部養蜂站與蘭州佛慈制藥廠聯營,成立了隴西蜂制品廠(即佛慈制藥廠隴西分廠), 開發出人參蜂王漿、維民康蜂王漿等產品,加工產值累計近700萬元,年利稅100多萬元。
198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5722工廠建立了蜂乳廠, 形成了年加工蜂王漿干粉3噸的能力。這個廠的產品已銷往日本、美國、西歐等地,銷售額達75萬美元。該廠生產的晨明牌蜂王漿干粉獲1990年中國優質保健產品銀獎。
此外,河西制藥廠、天水制藥廠、武威制藥廠、西峰制藥廠也先后生產出“人參蜂王漿”、“正北芪蜂王漿”等產品。蘭州東崗食品廠開發出蜂花粉系列營養糕點,蘭州天生園食品廠生產出蜂花粉飲料等。全省每年可加工蜂王漿約15噸,蜂蜜1200噸,蜂花粉50噸,年總產值達2400萬元,利稅約480萬元。
(六)養蜂基地建設
為加快商品畜牧業的發展,甘肅省把養蜂基地建設作為商品畜牧業十大基地建設之一。1987年,由省計委正式立項,省畜牧廳與隴南地區農牧處牽頭,省養蜂研究所技術指導,微縣、兩當、成縣負責實施,開始了隴南養蜂基地建設。該項目的主要任務指標是:在中蜂產區推廣活框飼養技術,使活框飼養的中蜂數量增長10%;西方蜜蜂數增長20%;單產增長30%。經過四年的基地建設,至1991年為止,中蜂活框飼養數量比1987年增長了13%,西方蜜蜂數量比1987年增長30%,單產比1987年增長了24%。完成了項目計劃任務書規定的指標。該項目1992年起,將實施第二期工程。“八五“期間,甘肅省已將“推廣養蜂及蜂產品系列開發技術,抓好中蜂過箱與西方蜜蜂定地飼養技術”作為科技興牧的10項實用技術之一,將在全省重點推廣。
引自《中國蜂業》(農業出版社,1993)
1688上一篇:甘肅蜂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下一篇:西藏蜂業